“后疫情时代”基于线上教学的《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构想

来源 :办公自动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WorkFl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春开始肆意的新冠肺炎疫情,给高校教学模式带来巨大改变,线上教学模式覆盖所有学科.随着国家的严格管控以及疫苗的普及等措施的实施,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我国也逐渐进入后疫情时代.然而后疫情时代并不代表疫情的完全消失,而是时起时伏,随时都可能爆发小规模疫情.这也意味着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很可能仍会受到疫情影响.因此后疫情时代,高校应当未雨绸缪,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授课有机结合,创建集课堂教学与线上互动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其他文献
合理的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倍增器的作用,针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存在实验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实验成本高昂、实验覆盖面较窄、与社会现实需求脱节等问题,尝试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按照“虚实结合”的原则,引入虚拟仿真平台对教学过程和指导形式进行改革,其展现出的可行性、优越性和便利性获得师生一致的好评,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围绕职教20条高职高水平院校建设总体目标,以所在学校为例、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为目的、以“产、学、研、用、训、创”一体化为目标,系统地讨论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的目标、思路、举措和保障措施,重点阐述了新建和改建、校企双元建设思路和路径方式,构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平台的蓝图,形成“产、学、训,研、用平台,创新创业”三大模块和十一个中心场景的发展布局.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全国高等学校重要组成部分,理当担负起建设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在线开放课程.我们不把其他学校的“慕课”直接应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而是着力研究开发有本校特色的应用型“慕课”,打造自己的精品课程,使其适应地方性高校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在理实一体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注重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职能相融合,聚焦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个人实训与团队协作相结合,给予学生自主选择项目等级的权利,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实践需求.采用过程性考核,企业、教师、学生多方主体参与评价,并结合不同岗位实际要求制订评价标准,提升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实用性.通过对跨境电商课程实训方法的总结,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如何设计与实现教学平台建设.首先基于B/S模式体系的建设,建立基于Web浏览器、服务器、数据库三者为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利用Struts框架建设基于MVC的三层结构原理,在该平台上设计出基于平台模块的总体设计;其次以B/S结构数据库为基础将系统划分为若干模块,实现平台模块功能,可划分为管理人员、教师系统、学生模块等,在实现信息技术背景下多元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的基础上完成模块设计.
为了帮助药学实现智能化,解决药学领域缺失有效的数据集的困境.本文提出了构建一个中药数据集,同时为应对数据获取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本文提出基于Selenium构建中药数据集.值得提出的是,在数据标注过程中,本文引入一种人在环路(human-in-the-loop)的数据标注方式.本文提出一个包含6112张图片的中药识别数据集,使用这种半自动的标注模式能自动标注多达64%的数据.经过抽样检测,标注错误率仅为1.4%.
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当前的乡村劳动教育正在被重视、被强化,但是,仍然存在劳动教育重视程度地域性明显差异、劳动教育主体过于单一、各学段对劳动教育的要求贯彻不一、缺乏劳动教育价值观培养、缺乏必要的劳动教育考核机制、缺乏必要的劳动科技教育的问题.为加强乡村中小学劳动教育,可通过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对应的劳动教育基地、增强“家庭-学校-社区”协同指导、探索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学分制、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措施,促进劳动教育更好发挥作用.
电路分析课程是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针对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强、学习难度大的特点,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过程管理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教学改革对策,可为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不断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争取构建“互联网+”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从中找出有效的训练方法和路径,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更有价值的探索.
记录、传播、探寻信息是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化出来的共性需求与能力.档案记事、图书传事、情报探事是这些需求与能力发展的产物.书写、记录、传播技术的进步是图书、情报、档案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循环的决定因素.满足“共性”需求,保持“个性”特征,顺应技术发展是评价图书、情报、档案宜分,宜合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