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辅助足背皮瓣移植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

来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1987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数字化技术辅助足背皮瓣移植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采用数字化技术辅助足背皮瓣移植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16例,术前对患者双手、供足进行CT扫描,将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 17.0重建软件,通过镜像获得患侧手部软组织缺损模型,运用Move、Rotate工具移动至供足足背,以内、外踝连线中点与第1、2趾蹼间隙中点连线为皮瓣的轴心线,设计与选择最佳足背皮瓣进行切取与移植,切取皮瓣面积为4.0 cm×4.5 cm~9.0 cm×13.5 cm,修复创面面积为3.5 cm×4.0 cm~8.5 cm×13.0 cm。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评估修复术后手部外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本组16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皮瓣外形良好,皮色正常,质地柔软,感觉恢复至S2~S3级,手指屈、伸活动满意,掌指关节伸直可达0°或以上。按TAM系统评定,优7例、良8例、中1例。供足行走及足趾屈、伸活动无影响。

结论

数字化技术辅助足背皮瓣移植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良好,修复后的手外观及功能满意。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多个端侧吻合口吻合方式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应用受区同一血管的多个端侧吻合口吻合方式进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29例,其中皮瓣动脉均端侧吻合于受区同一动脉15例,吻合动脉2~3条,平均2.13条,皮瓣静脉均端侧吻合于受区同一静脉9例,吻合静脉2~4条,平均3.11条,皮瓣动、静脉均端侧吻合于受区同一动脉及静脉5例,吻合血管4
目的探讨腕背穿支形态学特征,为腕背穿支蒂V-Y推进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自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选用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手标本,手术放大镜下重点解剖观测:①腕背穿支的起源、走行、分支与分布。②腕背穿支与前臂、掌背血管网的吻合特点。结果腕背侧血管网分为深层血管网(骨关节网)和浅层血管网(筋膜皮肤网)。前者位于伸肌腱深面,主要由桡动脉腕背支、骨间前动脉腕背支、掌深动脉弓发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联合腓骨皮瓣重建前足部分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0月至2016年9月,共收治前足部分缺损12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3 cm×8 cm~16 cm×12 cm,骨骼、肌腱外露,均伴有第1跖骨和其他跖骨缺损。根据缺损程度采用腓骨皮瓣重建足部骨结构,联合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部创面。供区创面均直接缝合关闭。12例中8例门诊随访,2例上门随访,2例微信随访,其中1例
目的报道臀股部双V-Y皮瓣治疗坐骨部压疮的临床结果。方法自2013年3月-2017年10月间,应用臀股部双V-Y皮瓣修复7例坐骨部压疮。男5例,女2例,年龄26~57岁,平均36.5岁。其中,胸、腰椎骨折伴完全性脊髓损伤5例,脑梗塞可行走2例。均为坐骨部IV度压疮,深度达骨面。创面大小为7.0 cm×8.0 cm~8.5 cm×12.5 cm。术后通过微信、电话、门诊随访。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
目的探讨小切口无缝线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8例(8眼)保守治疗无效的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小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随访观察术后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术后8例患者末次随访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较术前下降明显,差异具
目的探讨带髂胫束的薄层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并重建跟腱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2017年12月,采用带髂胫束的薄层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并跟腱缺损共11例。其中5例合并胫骨或腓骨骨折,3例合并踝关节骨折,1例合并跟骨骨折。软组织缺损范围6.5 cm×10.0 cm~8.0 cm×13.0 cm,跟腱缺损长度5.5~11.5 cm。创面一期予清创加VSD处理,6 d后
对1例右足内侧跖趾关节处、大小为2 cm×2 cm的黑色素瘤作环形切除,软组织缺损面积约为7 cm× 6 cm;切取跗内侧皮瓣逆行转移修复缺损,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术区无黑色素瘤复发,感觉逐渐恢复。
目的探讨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薄的解剖基础,以及用于修复手、足外伤后创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对10例下肢灌注标本进行解剖,经大腿离断股动脉进行红色乳胶灌注,其中左侧5例,右侧5例,均为男性,观察胫后动脉穿支的数量、口径、分支、分层、走行分布规律。2012年9月至2017年9月,临床应用13例,手部创面5例,足部创面8例,创面大小3.0 cm×2.0 cm~6.0
目的探讨应用臀上动脉穿支螺旋桨肌皮瓣联合万古霉素骨水泥串珠技术治疗骶尾部IV期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对19例骶尾部压疮IV期创面应用臀上动脉穿支螺旋桨肌皮瓣联合万古霉素骨水泥串珠技术进行修复。其中男6例,女13例;年龄45~81岁,平均(61.5±3.0)岁。合并糖尿病8例,截瘫7例,偏瘫2例,阿尔兹海默综合征2例;其中合并低蛋白血症12例,合并贫血10例;病程: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