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智慧的语文思维能力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wei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思维,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的一种精神活动。常见的思维能力有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语文学习中运用好各种思维能力,会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本文主要对前两个思维能力进行阐述。
  一、运用形象思维可以提高描写和语言表达能力
  1.形象思维的内涵和外延
  所谓形象思维主要是用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完整和跳跃。常见的语文形象思维有想象、联想、再造想象。这三个是特殊形式的思维,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式。例如,当读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我们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幅草原情景图,这是联想;又如,看小说《红楼梦》时,脑海中便产生宁、荣二府中各种人物的形象及活动情景等,这是想象;如《阿Q正传》中的阿Q是鲁迅先生综合了许多人物形象,创造性地构思而成的独特形象,这就是再造想象所产生的结果。
  在语文课堂中,形象思维能力不仅体现在联想、想象与再造想象中,还体现在许多方面,如比喻、对比、联系、体验等。
  2.语文形象思维的运用和训练
  (1)比喻的运用
  课堂上,我经常用一些比喻,让所讲的内容更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如讲述埋伏笔与作铺垫时,我喜欢用“埋地雷”这个比喻,而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是一个有踩爆,而另一个未踩爆。有如讲述议论文时,我特别爱用法庭审判作为比喻,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种形象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屡试
  不爽!
  (2)对比手法的运用
  对比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能力。有对比才有突出,有对比才有鉴别。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让两个程度不一的学生共做一样的题,从而发现优劣或问题所在。请注意,反面例子的作用一点也不逊色于正面例子。比如在赏析作品的时候,这种思维方法就很直观,可以让学生比较删前与删后的区别,或是换成其他词后表达效果的优劣。有些课文本身就充满了对比性与矛盾性,因此我们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依据对比思维设计一些问题。
  (3)联系
  这也是一种形象思维能力。很多同仁会忽视它,殊不知这种思维在语文学习中尤为重要。联系可以是已学知识的联系和课外知识的联系。例如,在讲托物言志的手法时,我就常把《陋室铭》《爱莲说》《紫藤萝瀑布》《小石潭记》等课文联系在一起进行梳理巩固。在教学文言文时,我经常把学过的句子中涉及的语言现象进行联系,从而起到巩固的作用。而与课外知识相联系,可以拓宽语文的视野,比如在讲《我的叔叔于勒》和课外阅读《云南歌会》时,我便联系了《刘三姐》唱段,以及莫泊桑的《项链》。
  (4)体验
  语文是一门很感性、很生活化的学科,其关键还是去体悟和思考。因此,语文学习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把情感体验或经历融入到语文学习中,让形象思维插上情感的翅膀。比如教学《安塞腰鼓》时,我会让学生谈谈当年在腰鼓队的感受或在管乐队的体验。教课外阅读《端午的鸭蛋》时,我会让学生谈谈家乡端午节的习俗或趣事。
  运用好这些思维能力,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提高描写能力,让描写更具象化,更有味道。同时也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语言表达更清晰、更流畅、更形象、更雅致。
  二、语文抽象思维能力可以促进分析和论证能力
  1.抽象思维能力的概念
  抽象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其特点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抽象思维既不同于以动作为支柱的动作思维,也不同于以表象为凭借的形象思维,它已摆脱了对感性材料的依赖。儿童常运用经验思维,如“鸟是会飞的动物”“果实是可食的植物”等。然而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性,经验容易得出片面或错误的结论,因此应该培养和发展抽象思维。本文要讲的语文抽象思维能力是逆向(反向)、同步和假设。
  2.语文抽象思维的运用和训练
  (1)逆向(反向)
  语文学习中,逆向(反向)思维的运用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授作文的时候,对于许多命题,我都会让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化抽象为具象,逆向思维的荒唐更有力地衬托了正向思维的正确。对于记叙文主旨的分析,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进行比较,以此来升华主题。
  (2)同步
  同步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左脑与右脑的合作能力。语文的基本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这就要求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发挥同步协调的作用。这样做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减少无效的环节。如在安排学生看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带着一两个问题进行思考。安排一部分学生完成某项任务时,可以适当安排另一部分学生同步完成另一任务。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条理,从而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3)假设
  学生对这种思维方法是很感兴趣的。假设
  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推理,从语文概念上说就是假设情境,引起共鸣。我们可假设的问题很多:假设范进喜极而疯未能治愈,假设散步中的父亲选择走大路,假设甲板上的于勒是个百万富翁,假设中年闰土与鲁迅的孩子成了好朋友等等。假設需要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去虚构和再判断,而不能胡编乱造,无中生有。
  终上所述,培养好这些语文抽象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增强辩证思维。当然,语文的思维能力还包括发散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笔者认为,当前,学生并不局限于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知识,学习方法、提升思维才是关键,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任务。
其他文献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教授说:“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近几年来,仪征市在打造学的课堂上积极探索,有序推广。学的课堂,是把一个人的课堂还给学生,变成师生共有的课堂,重在调动大家的参与和热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语文教育大师吕叔湘说:语文既然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本人作为语文教师也参与其中,在认真学习自主学习理论和听取一些专家学者报告并观
任何艺术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而想象和联想的外在表现主要就是虚实关系。目前,由于缺乏系统的归纳,虚实的外延呈现出一种比较混乱的状况,这给诗歌教学带来了很大不便。整体而言,各种虚实关系并不在一个层面上,而是分布于一个立体化的结构中,从创作思维到表现手法再到文学欣赏,都有它的影子。  一、创作思维  创作时对于形式的确定,是一个由实到虚,再由虚到实的奇妙的心理过程。正如梁宗岱先生所说:“心灵的活动也得受
一、缘起  以往在古诗教学时,我的常规思路是介绍创作背景,抓住意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描绘画面体会意境,赏析精妙的语言。结果多是陷入琐碎讲解的境地—教师的解读过多,学生的品味不足;或是就诗讲诗,赏析方法单一。长此以往,难以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和语文素养。  如何建构课堂,引导学生走入诗歌意境和诗人心灵?如何营建赏读诗歌的学习过程,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适逢区教研员承担的
一、高效课堂与任务驱动  《2018北京市中考改革方案》中提到:“推进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注重考查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积累,注重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能力的考查。重视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在各科目考试内容中融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考查。扩大选材范围,突出首都特色,贴近生活,注重实践。”从这份改革方案和近两年的中考试题
微课是将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内进行应用的一种模式,其作为教育领域从未出现过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教师必须首先对微课进行了解和研究,掌握微课的使用方法,并将微课和课本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微课的教学效果得到充分体现。  一、微课的运用推动了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  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通常是老师授课、学生听讲的模式,教师进行重点内容的传授,学生主要是认真听讲和完善笔记。由于教学模
摘 要:阅读是学习语文重要基础,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才能真正读懂与掌握课本中的语文知识。电子白板是信息技术发展下衍生的一种高效多媒体教学设备,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复杂的语文知识简单化学习,还能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将电子白板运用到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以这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给予学生直观的阅读学习体验与感受,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能力与效果。  关键词:电子白板 小学
教学生说真话、做真事、养真性、动真情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古人云:“动人心者莫先乎情。”人如此,文章亦是如此。一篇文章要让人留下深刻印象,“诚恳”是前提,素材、语言、情感等都是如此,其中真挚的情感最能打动人,这样的文章能引起大家共鸣,自然就是佳作。当前,学生作文中出现许多平淡无趣或矫揉造作的文章,不少学生忽视自己的真实体验,写作时不注重真情实感的渗入,一味模仿、无病呻吟或勉强说愁,结果往往是言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初中阶段学生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要能根据表达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笔者结合课标要求和作文教学中的困难,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战情况,提出“循环作文教学”模式。此模式是按一定标准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
[摘 要:新时代中,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大学生党员数量也逐年扩大,保障党员发展质量,是我国从严治党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严格把好“入口关”“程序关”“培训关”“考察关”“责任关”“监督关”,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  近年来,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大学生党员数量逐年增加,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2019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截至2019年12月3
部编版语文教材构建了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名著阅读就是“三位一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部编版教材强调名著阅读重要地位,可是名著阅读的效果却不理想。本文以《镜花缘》为例探究如何利用形成性评价来提升名著阅读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提升个体思维品质的简单有效的手段之一,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毋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