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颅内动脉瘤的烟雾病:临床特征、出血危险因素和治疗转归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zxp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合并颅内动脉瘤的烟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出血危险因素和治疗转归。

方法

对合并动脉瘤的烟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动脉瘤位置和大小、治疗情况以及长期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纳入34例合并动脉瘤的烟雾病患者(35个动脉瘤),其中颅内出血组22例(64.7%),非颅内出血组12例(35.3%)。在35个动脉瘤中,颅内出血组23个(主要动脉型11个,周围动脉型12个),非颅内出血组12个(主要动脉型11个,周围动脉型1个);小型动脉瘤29个,中型动脉瘤6个(均为出血型烟雾病患者)。颅内出血组动脉瘤以周围动脉型为主,而非颅内出血组以主要动脉型为主,动脉瘤分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3)。颅内出血组除2例未行脑硬膜颞浅动脉血管融合术(encephalo-duro-arterio-synangiosis, EDAS)外,其余患者以及非颅内出血组患者均行EDAS。3例周围动脉型动脉瘤造影复查时消失,1例动脉瘤行栓塞术后复发,其余动脉瘤均无变化。长期随访显示,颅内出血组有1例患者在术后1年突发脑出血死亡,其余患者均未出现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21例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改善。

结论

不同临床表现的烟雾病患者合并的颅内动脉瘤分型存在差异。烟雾病患者合并的颅内动脉瘤多为小型动脉瘤,可暂不直接处理,而直接行EDAS。术后颅内动脉瘤可长期稳定,部分周围型动脉瘤可消失。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颈动脉盗血综合征(carotid steal syndrome, CS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探讨其代偿方式、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CSS患者的病史和影像学资料,对血管病变情况、侧支循环、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1例CSS患者,男性8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6.7±5.1)岁。临床表现为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9
组胺与组胺受体结合后引发以组胺为主的炎性介质释放,导致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H1受体拮抗剂是抗组胺药物之一,可阻断组胺与Hl受体结合,从而抑制组胺发挥其生物学效应.Hl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治疗由组胺释放诱发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第一代抗组胺药作用时间短,有明显的镇静作用.第二代抗组胺药药效与第一代相近或强于第一代,作用时间长,无明显的中枢镇静作用,但有心脏毒性,故新药的研究成为热点。
多发性硬化及其动物模型的主要致病因素是自身反应性T细胞.自身反应性T细胞必须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与抗原呈递细胞(APC)、髓鞘抗原共同作用后而获得致病性,即再激活.这些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 CysC)水平与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ICH)的关系。方法纳入HICH患者和健康对照者,收集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ysC水平。结果共纳入连续的94例HICH患者和131名健康对照者。HICH组基线收缩压[(168.57±28.64)mmHg对(128.13
多发性硬化(MS)一直以来认为是由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最近研究提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在其发病过程中扮演同样重要的作用.利妥昔单抗(RTX)作为一种以CD20+B细胞为靶
肩关节周围炎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于肩部急性损伤治疗不妥和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所致的慢性损伤,使患者对各种外力的承受能力减弱,若不配合理疗和功能锻炼,可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固定滑轮拉绳的方法进行辅助锻炼.其特点是:设施简单、操作方便、适合初步锻炼.其不足是:形式单一、枯燥乏味、使用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为了克服现有的不足,我们设计了一种新型肩关节功能锻炼器,经临床
目的 探讨系统健康教育对提高功能性便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改善其遵医行为,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在我科住院的功能性便秘患者80例,随机分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前庭周围性眩晕中最常见的原因,经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的眩晕症状消失,部分患者在成功复位后仍有残余头晕(RD),给患者的健康相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