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微博以其便捷易用、实时和动感、话语权的下放等特质,成为网络谣言滋生与传播的温床。本文以新浪微博为探讨对象和平台,试从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等角度探究微博辟谣机制产生和存在的动因,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因素。
【关键字】新浪微博 辟谣 作用机制
一、微博辟谣
辟谣,《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解释为:说明真相,驳斥谣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网络社会逐渐成型,由于网络传播的高速化、开放性、互动性、隐蔽性等特征,网络谣言得以疯狂传播。国际电信联盟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全球网民数量已达20.8亿。这也意味着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可能或正在接触网络谣言。形成网络辟谣机制的迫切性可见一斑。
2010年是中国微博元年,作为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微博以其便捷易用、实时和动感、话语权下放等特质,成为网络信息的一大集散地,也成为网络谣言滋生与传播的温床。新浪微博作为国内用户数最多的微博产品方兴未艾。同时,微博谣言也闻风而动,在“关注”、“转发”之间肆意蔓延。颇为出名的有“金庸被去世”、“日本鸟山明、岸本齐史等著名漫画家震后失踪”等,给谣言对象及公众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010年11月24日,新浪微博官方发布不实信息举报页面“辟谣曝光区”,举报内容包括虚假信息、不准确信息,以及商家利用有奖活动骗取粉丝和转发、被网友举报的信息。截至2011年5月13日,新浪辟谣曝光区共曝光67条虚假、失实信息,其中包括引起网络舆论热议的“福岛核电站50勇士中5人死亡”、 “金庸12月6日晚去世”等。
同样,在2011年3月16日的全国性抢购食盐事件中,以账号名为“谣言粉碎机”、“新浪辟谣”为首的新浪微博客迅速形成了对抢盐的理性质疑声,网民自发性、开放性的言论,促进了谣言的瞬间粉碎。
至此,新浪微博对于谣言的监管形成自动监视系统、信息曝光区、举报体系、自动纠错体系四大手段。初步形成较为有效的辟谣、纠错机制,为信息的保真和还原、公民知情权、荣誉权、隐私权的维护以及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建立、社会稳定提供支持。
本文以新浪微博为探讨对象,试从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等角度探究微博辟谣机制产生和存在的动因,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因素。
二、微博辟谣的作用原理
1、微博辟谣机制产生的社会基础
早在194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就对谣言做了如下解释:即一种人与人之间,口耳相传,但缺乏可靠证据支持的陈述或信念。从传播学角度看,谣言代表的是有一定涵义的信息,它赋予与现实有关的某人或某事一些新的因素。由于谣言强大的传播速度、广度以及明显的主观臆断,它对于真相的传播以及人们获知真相的机会和权力存在着巨大挑战。于是,辟谣成为一种事后补救的必要措施。微博辟谣机制是网络社会实现自我净化,得以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微博这种内容服务系统中获取信息、表达情感、构建关系,然而人们的知识素养毕竟良莠不齐,面对虚假信息,知识水平高者自行将其屏蔽,知识水平低者则不辨真伪予以传播,微博谣言的传播在潜移默化中将会扩大原本就存在的知识鸿沟。微博辟谣正是弥补知沟扩大的一剂良药。
此外,微博作为互联网的一大新成员,只有做好自我约束机制,良性地自我把关与审核,才能更好地面对传统体系的挑战。这也是微博辟谣机制的一大责任和使命。
2、微博的结构特性为辟谣提供了物理支持
微博之精髓在于其微——140个字符的限制,赋予其快捷实时的传播方式、草根化的原创平台、无限时空的信息流量。微博单向跟随的人际关系,在关注和被关注之间形成信息分享和流动模式,通过@功能(消息提醒)、转发功能等给用户创造了一种开放的社交关系,在推动用户间信息交流同时也保证其信息的完整独立性。
正因其“碎片化文本”的特征和单向跟随的人际关系网络,信息不可避免地遭受割裂,140个字符的低信息容量很难全面客观地传递信息,从而导致必然的片面或信源断裂;而信息流量的剧增和信息传播的飞速畅通,更加剧了这种“碎片文本”的传播复制和再碎片化,这些都在悄然冲击着微博用户的理智和信念。
微博的物理架构决定了它能够比传统媒体更快捷地产生和传播谣言,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它的辟谣速度将同样的快捷。以金庸“被去世”为例,12月6日20时19分,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用户“中岛”发布的“金庸去世”的信息瞬间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网友震惊、猜测,纷纷转发求证;相关讨论在1小时内超过5万条。消息发布后仅22分钟,著名媒体人闾丘露薇在微博上辟谣并给出证据。其他作家也表示消息造假。21时09分,网易娱乐频道证实金庸身体无恙。网友追踪信源,被认为最先发布消息的“中岛”在微博上表示自己被人利用,并发布致歉声明,删除了原始微博。12月7日,网络上关于“金庸去世”的不实消息多数已被删除。
金庸先生得以在几十分钟内“复活”,微博辟谣“功不可没”。正是由于微博信息流通的高速和易于延展,闾丘露薇等人在此次事件中充当的舆论领袖功能才得以充分发挥,最及时、最大空间地传播真相,“草根们”从提出质疑、接受真相到传播真相,使谣言得以破除,消息得以去伪存真。微博真正实践了Web2.0时代信息聚合与共享的原则,“沉默的大多数”发出自己的声音。
3、从心理作用机制来看,微博促使谣言盛行的另一面是辟谣的社会心理作用得以实现
其一为隐匿性心理,即微博的匿名操作,往往使得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产生一种有恃无恐之感,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制造者通过谣言达到心理快慰、情感宣泄、商业操作等目的,传播者有意无意地忽略对消息的证实,部分原因就是这种隐匿性带来的安全感所致。
反之,微博辟谣可以针对这种隐匿性实行打击。大多数微博用户还是在乎信息的真伪度的,对于隐匿的、没有信源的消息,多数人会选择将信将疑。查无此人将是辟谣的一把利刃。比如,新浪微博不实信息曝光区发布道:“昨日有用户发布寻人微博,称‘女童周萌萌1月31日在四川省彭州市被拐’,经核实此微博所含信息不实,所留电话机主称没有孩子,所配照片实为另一网络红人——@西子小小徐湘涵。再次提醒各位网友,在发布寻人信息时请注意消息来源和信息的准确性。”可见信源对于辟谣的重要性。
其二,猎奇心理以及相应的成就感,往往促使人们更容易相信谣言。美国人桑斯坦曾提出“信息茧房”的概念,指即使面对信息畅达的网络,人们仍倾向于关心自己原本就喜欢的东西,群聚于各自的小团体、小世界中“作茧自缚”。从另一方面说,“信息茧房”将导致猎奇心理的急剧膨胀、娱乐信息的过度娱乐,导致网络的极端娱乐化、恶搞化,促使谣言的发生。
但是,同样因为猎奇心理及成就感,也有人更愿意主动甄别谣言,更愿意在辟谣过程中体验快感,达到好奇心、成就感、责任感的满足。
其三,从众心理带来的“群体盲思”,即在团体决策过程中,群体成员由于种种原因而随大流,压抑自己与主流不一致的看法。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出“群体精神统一性心理学规律”,这种精神统一性将给群体中的个人以人多势众不可战胜的感觉,使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在狂热的群体中失去效力。
反之,可利用网民的从众心理,运用一些团体的专业性和群众渴望真理的心理培养大量“粉丝”,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个体加入辟谣的行列。果壳网名下的微博“谣言粉碎机”,一直以来以科普传播为理念,意图用详实的科学依据破解那些广为误传的谣言,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服力。在“2011超级月亮”谣言中,“谣言粉碎机”的工作人员以详尽科学的图表分析和数据调查粉碎了超级月亮将带来大规模自然灾害以及日本9.0级强震与超级月亮关系的谣言,同时接受了包括央视在内的权威媒体的采访,使得谣言声越来越低,真相之声则越来越高,微博辟谣条数迅速高于谣言数。“谣言粉碎机”受到广大网友的热捧,微博粉丝达6万多。
结语
笔者从传播学角度出发,辅以社会心理学视角,以新浪微博的探讨对象,以微博用户的自动纠错体系为讨论重点,通过粗浅的论证、比较,从微博谣言本身的传播机制出发,分析了微博辟谣机制的作用原理,总结了一部分规律性因素,为微博辟谣机制存在的必要性作出解释,对微博辟谣作用原理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希望能为网络微博辟谣体系的成熟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①百度百科:微博,http://baike.b-
aidu.cm/view/1567099.htm#sub1567099
②新浪微博不实信息曝光专区:http://t.sina.com.cn/pub/i/zt/wbpy
③陈万怀,《传播学视角下网络谣言的认知与消解》,《新闻界》,2008(6)
④李鸿文,《请对微博的自我净化多点信心》,《华人世界》,2011(1)
⑤勒庞:《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⑥刘兴亮,《微博的传播机制及未来发展思考》,《新闻与写作》,2010(3)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本科生)
责编:周蕾
【关键字】新浪微博 辟谣 作用机制
一、微博辟谣
辟谣,《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解释为:说明真相,驳斥谣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网络社会逐渐成型,由于网络传播的高速化、开放性、互动性、隐蔽性等特征,网络谣言得以疯狂传播。国际电信联盟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全球网民数量已达20.8亿。这也意味着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可能或正在接触网络谣言。形成网络辟谣机制的迫切性可见一斑。
2010年是中国微博元年,作为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微博以其便捷易用、实时和动感、话语权下放等特质,成为网络信息的一大集散地,也成为网络谣言滋生与传播的温床。新浪微博作为国内用户数最多的微博产品方兴未艾。同时,微博谣言也闻风而动,在“关注”、“转发”之间肆意蔓延。颇为出名的有“金庸被去世”、“日本鸟山明、岸本齐史等著名漫画家震后失踪”等,给谣言对象及公众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010年11月24日,新浪微博官方发布不实信息举报页面“辟谣曝光区”,举报内容包括虚假信息、不准确信息,以及商家利用有奖活动骗取粉丝和转发、被网友举报的信息。截至2011年5月13日,新浪辟谣曝光区共曝光67条虚假、失实信息,其中包括引起网络舆论热议的“福岛核电站50勇士中5人死亡”、 “金庸12月6日晚去世”等。
同样,在2011年3月16日的全国性抢购食盐事件中,以账号名为“谣言粉碎机”、“新浪辟谣”为首的新浪微博客迅速形成了对抢盐的理性质疑声,网民自发性、开放性的言论,促进了谣言的瞬间粉碎。
至此,新浪微博对于谣言的监管形成自动监视系统、信息曝光区、举报体系、自动纠错体系四大手段。初步形成较为有效的辟谣、纠错机制,为信息的保真和还原、公民知情权、荣誉权、隐私权的维护以及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建立、社会稳定提供支持。
本文以新浪微博为探讨对象,试从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等角度探究微博辟谣机制产生和存在的动因,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因素。
二、微博辟谣的作用原理
1、微博辟谣机制产生的社会基础
早在194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就对谣言做了如下解释:即一种人与人之间,口耳相传,但缺乏可靠证据支持的陈述或信念。从传播学角度看,谣言代表的是有一定涵义的信息,它赋予与现实有关的某人或某事一些新的因素。由于谣言强大的传播速度、广度以及明显的主观臆断,它对于真相的传播以及人们获知真相的机会和权力存在着巨大挑战。于是,辟谣成为一种事后补救的必要措施。微博辟谣机制是网络社会实现自我净化,得以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微博这种内容服务系统中获取信息、表达情感、构建关系,然而人们的知识素养毕竟良莠不齐,面对虚假信息,知识水平高者自行将其屏蔽,知识水平低者则不辨真伪予以传播,微博谣言的传播在潜移默化中将会扩大原本就存在的知识鸿沟。微博辟谣正是弥补知沟扩大的一剂良药。
此外,微博作为互联网的一大新成员,只有做好自我约束机制,良性地自我把关与审核,才能更好地面对传统体系的挑战。这也是微博辟谣机制的一大责任和使命。
2、微博的结构特性为辟谣提供了物理支持
微博之精髓在于其微——140个字符的限制,赋予其快捷实时的传播方式、草根化的原创平台、无限时空的信息流量。微博单向跟随的人际关系,在关注和被关注之间形成信息分享和流动模式,通过@功能(消息提醒)、转发功能等给用户创造了一种开放的社交关系,在推动用户间信息交流同时也保证其信息的完整独立性。
正因其“碎片化文本”的特征和单向跟随的人际关系网络,信息不可避免地遭受割裂,140个字符的低信息容量很难全面客观地传递信息,从而导致必然的片面或信源断裂;而信息流量的剧增和信息传播的飞速畅通,更加剧了这种“碎片文本”的传播复制和再碎片化,这些都在悄然冲击着微博用户的理智和信念。
微博的物理架构决定了它能够比传统媒体更快捷地产生和传播谣言,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它的辟谣速度将同样的快捷。以金庸“被去世”为例,12月6日20时19分,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用户“中岛”发布的“金庸去世”的信息瞬间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网友震惊、猜测,纷纷转发求证;相关讨论在1小时内超过5万条。消息发布后仅22分钟,著名媒体人闾丘露薇在微博上辟谣并给出证据。其他作家也表示消息造假。21时09分,网易娱乐频道证实金庸身体无恙。网友追踪信源,被认为最先发布消息的“中岛”在微博上表示自己被人利用,并发布致歉声明,删除了原始微博。12月7日,网络上关于“金庸去世”的不实消息多数已被删除。
金庸先生得以在几十分钟内“复活”,微博辟谣“功不可没”。正是由于微博信息流通的高速和易于延展,闾丘露薇等人在此次事件中充当的舆论领袖功能才得以充分发挥,最及时、最大空间地传播真相,“草根们”从提出质疑、接受真相到传播真相,使谣言得以破除,消息得以去伪存真。微博真正实践了Web2.0时代信息聚合与共享的原则,“沉默的大多数”发出自己的声音。
3、从心理作用机制来看,微博促使谣言盛行的另一面是辟谣的社会心理作用得以实现
其一为隐匿性心理,即微博的匿名操作,往往使得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产生一种有恃无恐之感,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制造者通过谣言达到心理快慰、情感宣泄、商业操作等目的,传播者有意无意地忽略对消息的证实,部分原因就是这种隐匿性带来的安全感所致。
反之,微博辟谣可以针对这种隐匿性实行打击。大多数微博用户还是在乎信息的真伪度的,对于隐匿的、没有信源的消息,多数人会选择将信将疑。查无此人将是辟谣的一把利刃。比如,新浪微博不实信息曝光区发布道:“昨日有用户发布寻人微博,称‘女童周萌萌1月31日在四川省彭州市被拐’,经核实此微博所含信息不实,所留电话机主称没有孩子,所配照片实为另一网络红人——@西子小小徐湘涵。再次提醒各位网友,在发布寻人信息时请注意消息来源和信息的准确性。”可见信源对于辟谣的重要性。
其二,猎奇心理以及相应的成就感,往往促使人们更容易相信谣言。美国人桑斯坦曾提出“信息茧房”的概念,指即使面对信息畅达的网络,人们仍倾向于关心自己原本就喜欢的东西,群聚于各自的小团体、小世界中“作茧自缚”。从另一方面说,“信息茧房”将导致猎奇心理的急剧膨胀、娱乐信息的过度娱乐,导致网络的极端娱乐化、恶搞化,促使谣言的发生。
但是,同样因为猎奇心理及成就感,也有人更愿意主动甄别谣言,更愿意在辟谣过程中体验快感,达到好奇心、成就感、责任感的满足。
其三,从众心理带来的“群体盲思”,即在团体决策过程中,群体成员由于种种原因而随大流,压抑自己与主流不一致的看法。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出“群体精神统一性心理学规律”,这种精神统一性将给群体中的个人以人多势众不可战胜的感觉,使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在狂热的群体中失去效力。
反之,可利用网民的从众心理,运用一些团体的专业性和群众渴望真理的心理培养大量“粉丝”,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个体加入辟谣的行列。果壳网名下的微博“谣言粉碎机”,一直以来以科普传播为理念,意图用详实的科学依据破解那些广为误传的谣言,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服力。在“2011超级月亮”谣言中,“谣言粉碎机”的工作人员以详尽科学的图表分析和数据调查粉碎了超级月亮将带来大规模自然灾害以及日本9.0级强震与超级月亮关系的谣言,同时接受了包括央视在内的权威媒体的采访,使得谣言声越来越低,真相之声则越来越高,微博辟谣条数迅速高于谣言数。“谣言粉碎机”受到广大网友的热捧,微博粉丝达6万多。
结语
笔者从传播学角度出发,辅以社会心理学视角,以新浪微博的探讨对象,以微博用户的自动纠错体系为讨论重点,通过粗浅的论证、比较,从微博谣言本身的传播机制出发,分析了微博辟谣机制的作用原理,总结了一部分规律性因素,为微博辟谣机制存在的必要性作出解释,对微博辟谣作用原理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希望能为网络微博辟谣体系的成熟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①百度百科:微博,http://baike.b-
aidu.cm/view/1567099.htm#sub1567099
②新浪微博不实信息曝光专区:http://t.sina.com.cn/pub/i/zt/wbpy
③陈万怀,《传播学视角下网络谣言的认知与消解》,《新闻界》,2008(6)
④李鸿文,《请对微博的自我净化多点信心》,《华人世界》,2011(1)
⑤勒庞:《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⑥刘兴亮,《微博的传播机制及未来发展思考》,《新闻与写作》,2010(3)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本科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