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全人格教育理念下杰出人才的培养模式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zengb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师大附中是我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的母校。钱老常说:“在我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在师大附中,一个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6年的师大附中学习生活对我的教育很深,对我的一生,对我的知识和人生观起了很大作用。”
  钱老中学的6年,正值教育家林砺儒先生领导北师大附中实行全人格教育的时期。这样的育人模式为钱学森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师大附中还成功地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后来他们当中有的成为我国各条战线的领军人物和杰出人才。
  钱老晚年特别关心创新人才的培养,多次提出:为什么我们老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作为钱老的母校,我们深切地认识到,培养创新人才不仅是大学的事,中学也责无旁贷,中学是培养杰出人才的一个关键环节。我校有责任为回答“钱学森之问”做出自己的贡献。
  钱老辉煌的人生,证明了他所受教育的成功。我们开展钱学森班实验,就是要总结钱老中学时代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现代教育理念,继承创新,探索全人格教育理念下杰出人才的培养模式,走一条与“应试”教育不同的路,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从2011年起,我校高中“钱学森班”每年招收2个班,每班25人。实验班实行多导师制,小班教学,因材施教,精心培养,多元发展。
  我们依据“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人格”的理论,以及创新人才要培养“概念创造力”与“创造执行力”的观点,以“全人格、高素质”为育人目标,努力使学生的人格与智力朝优质创新方向发展。
  为此,我们构建了有特色的“钱学森班”课程体系,主要特点是:
  1.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国家规定课程;
  2.增设《伦理学》,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
  3.强化英语教学,增加国际交流,培养国际化能力;
  4.强化计算机教学,培养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5.精心组织艺术教育,探索艺术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6.增设创新课程,建设创新教室;
  7.坚持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爱心、社会责任感与宽广胸怀;
  8.多读书、多动手实验,增加社会实践,锻炼坚强意志;
  9.多设选修课,实行开放式教学,项目内外课程均可选择;
  10.与大学联合,大学教师参与授课,学生可走进大学实习体验。
  “钱学森实验班”教学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自主学习,适应多元化发展需要,为不同学生构建不同的知识结构。实验班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能力强,创新思维活跃,可持续发展,以优秀的人格促进学业的优异。实验结果将突出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中:在校3年,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人格,被各大学争相录取;在大学学习期间,品学兼优,出类拔萃,发展潜力大;工作后,持续发展,成长为创新拔尖人才,乃至杰出人才。
其他文献
东路[淮调]是[淮调]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变化阶段。早期[淮调]表演中的即兴演唱与表演场地的频繁流动,推动了东路[淮调]的发展。观众欣赏习惯中的同根性与差异性,促进了东西路[淮调]的融合。东路[淮调]的出现源于淮安和盐城两地之间频繁的音乐交流,它的传播则是基于两地观众在音乐结构上的共性审美习惯。淮剧音乐的创新离不开传播与流变,不同的地域音乐文化、艺术风格产生碰撞与融合,从而使原曲调获得新的发展。
当代语境下,屏风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室内家具,同时也以互动媒介的身份介入到公共空间,超越时空限制,与公共空间、公众产生高度的互动性。在公共空间设计屏风时应遵循安全性、公共性、文化性、艺术性等原则。在公共空间设计屏风时,可采用选址的合理化、主题的通俗化、形式的特殊化、功能的多样化等方法。通过分析屏风介入公共空间的互动性要素,从屏风与空间环境、屏风与人的互动关系中找到屏风介入公共空间的互动性设计原则与方法,可以让传统屏风能够适应当代艺术的发展,也为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
随着村庄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入转变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民进城居住与落户的比重不断攀升,农村土地价值逐步显化,资本与人才下乡对土地需求的增加,宅基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其不仅能够激活村庄资源,还能够畅通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为地方开展更积极、更合理的资源配置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四川与河北等地在实践中形成了激励导向下宅基地有偿退出与优化要素目标下宅基地有效开放集聚的探索,是基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所做出的顺势而为的制度创新。宅基地制度改革需要充分考虑村庄的适用性,分类精准推进制度改革。
定向师范生培养既有助于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有助于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还能推动乡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是定向师范生培养的主力军。然而,招生政策宣传力度不足、培养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协同、育人模式相对单一等诸多现实问题,直接影响着定向师范生培养的实施和成效。基于此,定向师范生的各方培养主体应协同发力,建立健全选拔机制,完善定向师范生招生制度;侧重实践性训练,严抓定向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建构协同保障机制,打造定向师范生教育平台;优化职前培训制度,确保定向师范生顺利入职。
朱淑真才情卓著,诗词创作独树一帜。以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观照,朱淑真的诗词是女性“他者”人生境遇的真实写照,是女性与自然的融和之歌。其爱情与自然一样,在父权制重压下受到压迫;女性与自然本原性的亲密关系,令她亲近寄情自然,并融于自然;对自然精神的认同,促使其自我意识觉醒,追求女性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展现女性独立的人格精神,强烈地反抗封建父权制的压制。由此可见,朱淑真的诗词充满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意蕴。
协商民主与基层治理基于其共同的价值属性和目标追求,具有内里相通性,二者相辅相成,能够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发生相互依赖,使两者产生积极的改变,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论文通过对二者相互作用的分析,认为能够通过提升制度效能、推进广泛性发展以及积累社会资本的路径选择,推动二者共同发展。
批评界长期关注音乐对约翰·德莱顿戏剧创作的影响,而少有考察其诗歌对音乐的多重表现。文章从音乐讽喻的角度来重新解读《圣塞西莉亚节之歌》和《亚历山大的盛宴》,并结合作者的其他诗歌、文论和歌剧来展开讨论,由此发现德莱顿在诗歌中用艺术热情代替宗教狂热,又借助音乐将世俗艺术提升至更高精神层次的双向努力,他将两者结合起来推动复辟戏剧超越寓言式书写,达到娱乐与教化的双重目的。
王宏印提出并阐述了中华民族文化与典籍翻译的“三个阶段、三重境界、四大落差”等极具参考性的概念术语和话语体系。文章梳理了王宏印民族典籍翻译思想的学源基础和框架体系,对王宏印民族典籍翻译思想的真知灼见进行评述。研究发现,王宏印民族典籍翻译思想描绘了民族典籍翻译跨界重组的动态图景,助推了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融合创新,为当前民族典籍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参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城市问题层出不穷,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以江浙皖40个城市为例,选取社会建设,空气质量,居住空间,环境绿化四项指标构建城市宜居度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综合排名,并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将江浙皖40个城市划分为宜居度较好、宜居度一般、宜居度较差的三类城市,并根据城市的宜居度发展现状分别提出未来的发展思路与建议。
副文本(paratext)是翻译文本无法分割的一部分,它参与正文本意义的生成和确立,丰富甚至阐释了译文的正文本。文章基于杰拉德·热奈特(1997)提出的副文本理论,以王宏印教授汉译《哈姆雷特》副文本因素进行分析,解读赞助人的推介、译者翻译观、译本的外部生产环境和接受机制,以期全面与客观地揭示该译本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