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飘飘

来源 :时代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x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喜欢随风摇曳的芦苇,更喜欢深秋时节的芦花飘飘。后来读了诗经中的《蒹葭》,才知道它本就是风情之物。我常常幻想着“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情境,在吟咏间,心中竟生出莫名的慨叹,如此的心情,隔了时空,却又那么相似。站在一望无际的芦苇边,秋风萧萧,蒹葭苍苍,它的绰约风姿怎不让人回想起那些陈年往事呢!
  二
  小时候,芦苇是家乡的特产,上千亩的芦苇地连成一片,好似一片绿色的海洋。春天的芦苇势如破竹,刚钻出芽的小芦苇很绿很嫩,整齐有序地排列在田野里,远远地看去和竹笋没多少区别。到了夏天,它就长到一人多高,风一吹,呼啦啦地响,仿佛有千军万马在厮杀鸣叫。以至于多年以后,我只要听到风吹声,就会想起家乡的芦苇,进而联想到千年的古战场。这时候,如果一个人待在芦苇地里,心中便会有恐慌感,仿佛芦苇丛中随时会冒出一个莽贼。我上小学时,每天放了学就去芦苇地里挖曲曲菜。越是芦苇深处,曲曲菜越是长得水灵。小伙伴们一般不会聚在一块,那样每个人找到的就少了。不知有多少个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一个人待在芦苇深处,虽然被曲曲菜的鲜嫩繁多打动而异常喜悦,可更多的是恐惧和孤独。常听大人们说谁家死了孩子就送到芦苇地里,所以远远地看到一些类似包裹之类的东西就不敢走近,慌忙挎着篮子择路而逃了。
  芦苇的收割要在深秋以后,在节气上是要过了霜降才可。那时候天气已经很冷了,特别是早晚,寒气袭人。大人们割苇子常常是到天黑以后,因为苇子地很大,几个人一天才收一块地。有一次收芦苇的季节,我放了学就做饭,做好了饭很长时间,大人们割苇子还没有回来,我就去地里找他们。那晚的月亮很圆很亮,伴着我瘦小的身影一晃一晃的,走了很远的路,我终于找到了他们。苇子还没割完,我就帮着往大路上运。说是运,其实就是扛,我那时最多也就十一二岁吧,只能扛一个。芦苇割下来之后,要捆成一个一个的,一个最少也有四五十斤。不知扛了多少个,大人们终于完成了。那晚我睡得很香,不像现在,没有足够的活动量,反而会失眠。这件事过去二十多年了,母亲仍然常常提起,语气中透出对我的夸奖和疼爱。
  三
  芦苇收下来之后,等过段时间晾干了之后,茎杆就由绿色变成褐黄色的了。我老家的人其实不叫它芦苇,而是叫“苫”(下面用苫代替芦苇)。就像玉米叫“棒子”,土豆叫“地蛋”,这些倒也好理解,因为它们的外在形状就很相似。只是这芦苇叫“苫”,我至今不大明白,大约是用它来苫房顶的意思吧。芦苇干了以后,就拿特制的一种铁刷子把茎上的乱叶子刷下来,叫梳苫。好比给它梳头一样,让苇子看起来更整洁,粗细也一眼就能看出来。梳苫很有学问,梳得好了到集市上就能卖个好价钱。梳苫这活很脏,因为那芦花干了,一碰它就满世界地飞,弄得浑身都是白毛,而且很难往下弄,可这是必须要做的一道程序,否则是不能卖上好价钱的。那时候,我们家乡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苫,所以大人们从不抱怨梳苫脏,而是满怀喜悦的心情去干这活,因为全家一年的开销都在这苫里藏着了。母亲什么活都让我干过,唯独这梳苫的活没叫我干,大约是怕我梳不好,影响了价钱就不合算了。等把苫完全梳好了之后,就到了冬天了,就要拉着苫到集市上去卖。买苫的大多是当地的人,他们是等开了春盖房子打苇箔用。苇箔就是铺在屋内房顶最外面的一层,现在都用钢筋水泥等现代材料代替了。也有的是商贩,在本地入手再运到外地去卖。一到赶集的日子,我就害怕。父母前一天晚上就要装好地排车,我也帮着装,装好后再用麻绳结结实实地勒紧。从我家到集市有四十多里路,要过三个坡,第一个比较陡,没三个人很难上去。每到集日,我要早起送过这个坡再去上学。有一回大集正赶上星期天,我和父亲两个人去赶集。过了第一个坡,我已经大汗淋漓。一路上几乎是小跑,去晚了就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因为附近的几个村子都要去这个集市,所以不能慢吞吞地走,越走得慢,感觉越冷,还不如跑起来热乎。到了集上,我浑身湿得难受,一会儿就冷下来,恨不得立即卖了赶紧回家。可是父亲总是不卖,要挨到最后,靠个高价钱。到下午四点多,还没有卖掉,集上的人已经很少了,后来天黑下来了,我们还没卖掉。我不停地埋怨父亲,他也不生气,只是絮絮地说些我也听不清的话。我气得要哭,四十多里路啊,还要拉回去。回去的路上一点劲头都没有,不像来的时候盼着能拿到钱。到了家,母亲也责怪父亲,可他下次还是一样。有一次,父亲终于靠上了一个好价钱。他乐得喜笑颜开,不停地说,多亏我等了吧,多亏我等了吧,我哭笑不得。其实我一共和父亲去卖过四五次苇子。第一次去的时候还比较高兴,因为中午能吃蒸肉包子。去了一次之后,才知道这肉包子不是好吃的。那等待买主的时候真是熬得难受,冬天那个冷啊!以至于现在我也从不去赶集,讨厌集市的吵闹和拥挤。听母亲说,要是他俩去的时候,父亲就不买包子吃,而是买油饼,能比包子省几角钱。不能卖的细苇子,乡亲们就打苇帘留作自家用。到了夏天,挂在门上做门帘用;秋天就用来晾晒小枣和绿豆等。我每个假期都是在打苇帘中度过的,如果没有收音机广播的《杨家将》和《岳飞传》,我很难熬过那些打苇帘枯燥的日子。我的少年生活就在刘兰芳铿锵有力的“马挂銮铃,丁零零……”声中飞逝而去了。
  四
  卖完了苇子,冬天基本上就没别的活计了。家乡的媒婆就蠢蠢欲动了。东家跑完了跑西家,忙得不亦乐乎。在这一年的冬天,我们村的小兴就娶来了一个很俊俏的媳妇,虽然几年攒的苇子钱都用上了,但一家人还是高兴啊,这媳妇可是十里八乡出了名又能干又漂亮的姑娘。要是没那几间新盖的瓦房,兴许人家还看不上呢!小兴一家人过了个热热闹闹的年。农村人家要是添了人,就是最喜庆的一件事,不管是娶了媳妇还是生了小孩,别人家也都羡慕得不行。最主要的是小兴爹早死了,这让小兴娘感觉自己完成了重任一样轻松。过了年一开春,乡亲们又忙活了起来,挖水沟,施土肥,早早地为春种做准备。转眼又到了芦花飘飘的季节,乡亲们照例割了苇子,准备赶集。这天又是一个大集,我下午放学回来感觉村里的气氛不对,今天爹赶集竟也早回来了。我放下书包,就去村外割草,路上碰见几个小伙伴,他们说小兴在早上去卖苇子的時候让车给轧死了。不知道年少的我,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都想到了些什么。只是多年以后,每每想起这件事,就想起小兴那个俊媳妇,还想着她现在嫁到了什么地方,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小兴死后,小兴娘就被在外地工作的大儿子接了过去。从此以后,我再也没见过脸颊瘦瘦、肤色暗黄的小兴娘。后来听大人们说,这个大儿子还不是她亲生的。她自从生下了小兴,就和小兴爹分着过,一直到小兴爹死了。那个年代的人很多是这样的,他们不会选择离婚,不知道他们是怎样熬过那一个个漫长又凄楚的夜晚,幸好,孤苦一生的小兴娘最终有了个好归宿。
  五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区渐渐向郊区拓展,家乡的年轻人都到工厂打工去了,芦苇也渐渐失去了它曾经的繁华。楼房也不需要苇箔做房顶的铺垫了,苇帘也让纱门代替了。后来有一个外商,把这上千亩的芦苇地修成了水库,名曰“龙湖”。在龙湖的水边,竟也生出了一些小小的芦苇,只是它不再是我们的衣食来源,而是成了摄影爱好者的新宠,那浩浩荡荡的芦苇再也看不见了,我不知道是喜还是忧,只是常常会想起那片美丽的芦花。啊,芦花飘飘,芦花飘飘……
其他文献
春风又绿庭院,那归来的燕子还在路上。  翅膀下的高山、江河犹如梦中,由黄变绿又由绿变黄。“绿肥红瘦”与“浓睡不消残酒”,留住雕栏玉砌的朱颜愁绪里。  北方广袤的沃土,最先迎接你的一定是迎春花,星星点点的嫩黄在你眼里就是梦中的繁星,伴你乘着一刻不曾中断的思念日夜兼程。迎面吹来的是那熟悉的清风细雨,是那清爽宜人的杨柳拂动。一抹抺新绿延伸向远方,用温馨的絮语告诉你,在那连绵不断的大山深处,是故土炊烟飘升
唐代的筹边楼   一座建筑的名字,蕴含着建筑与城市的密切关系,类似于一次成功的心脏搭桥手术,是对城市的一次深刻命名与文化凸显。而一个人的名字往往包含着命运的常数与变数,比如你叫“淑芬”,那就是“淑芬”平凡而幸福的一生;至于你敢于叫“驚鸿”,但命运里未必含有空降而来的福分,也就是说名字更倾向于蛰伏的大地。而一座建筑带来的地望效应,连同它的实体与逶迤于历史的斜影,远非景观一词所能囊括。   唐时矗
《果农之友》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主办的果业界惟一一本大16开双色套印国家级科普期刊,是果业界最具权威性、技术性、前瞻性期刊之一。选发最新实用技术,荟萃果农致富信息,传播果业成功范例,引导果农发家致富。国内外著名果树专家、学者用果农的言语,把高新的果业技术和成果,撰写成您看得懂的科普文章,使您一看就懂,一用就灵。每年有600余篇科普文章和1000余条各类果业信息,为您提供科学、权威、可靠的
河南中牟县发展大棚无籽西瓜比较迅速,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姚家乡为中心,向周边乡镇发展的近667 hm2以椭圆形无籽西瓜品种为主的种植基地,正常年份667 m2产值在6 000元以上或者更高,比其他品种每667 m2能增收1 000元左右,瓜农的种植积极性特别高。近年来,无籽西瓜生产发展很快,栽培面积逐年扩大[1-5],除了大面积占有市场的黑皮圆果无籽西瓜郑抗2008[6]、洞庭1号[7]、郑抗无籽8号
1   曲泽波和费瑶瑶婚后的最初几年里,经常邀岳母过来和他们一起住上一阵子。通常都是由曲泽波发出邀请,感觉她老人家好像一直在等待这个邀请一样,很快就出现了。应该说岳母待他不薄,只是她总是要给他夹菜,而且一餐饭期间不是夹一次,是反复夹,直到碟子里不再有菜。岳母的牙齿总体很健康,但是左边这颗门牙缺了一角,下排则并列缺了两颗,半边腮帮子平时就沦陷在那儿,吃进去的东西有时很难收得拢,一口菜或肉常常在这两
多年前,自告奋勇要替某杂志写亚军的印象记,结果在电脑前坐了大半天,只拱出几行字。关系太亲近,感觉反而远,左右都不太好下手,只好灰溜溜作罢。倒是我女儿,那时才上初二,有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慨然应承,不到两小时完成了她的《爸爸印象记》,且行文丰富有趣,当时在她爸爸的朋友圈里很是出了一回风头。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十年过去了,多了十年的同床共枕,我们算是真正进入“老夫老妻”模式了。依情感而言,我想别说
微尘(组诗)  □温小词   夜晚的海  夜色像黑墨水一样晕染开  它感动于自己的沉默  它隐藏起所有的耳蜗和眼睛  万象消失之后,它专注于做自己  终于不再宏大叙事,  它重新  拥有了一滴水的轻盈  风暴止于内心。暗礁和险滩  止于柔软和洁净  仿佛蜷缩在蓝色的子宫里  它握紧小拳头,婴儿般笑出了声  荒草记  虫鸣隐于暗处,隐于  另一个虚无的窗口  在寂静中落座。荒草和野花  像一个自
曲一 高歌飞扬  高明波,你给我下来呀  那两年,在山东省济南市地矿家属院里有一个幼小的男孩,只要一看到天上有飞机,定会放下一切,哪怕是手中正拿着最心爱的玩具,也要扔到一旁,紧跟着飞机边跑边用手指着飞机,撕心裂肺般地喊:“高明波!你给我下来呀——”  这一声充满童稚的尖叫声,立时覆盖了上空飞机的马达声,在空中飘荡着。  男孩的哭叫声引来路人疑问的目光,高明波是谁?  高明波是孩子的爸爸,也是山东省
摘要:针对湖南丘陵地大面积幼龄油茶园行间的空闲土地资源,探索出丘陵地幼龄油茶园套种西瓜简约化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优良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期选择、育苗、定植、田间管理、采收等方面内容。该技术的应用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提高了生产效益,解决了丘陵地幼龄油茶园覆盖率低、投入大、效益低等问题。  关键词:西瓜;幼龄油茶园;丘陵地;套种;简约化栽培  湖南是全国第一大油茶资源省,油茶在湖南省有着悠
10月16日,全国热带农业科技协作网理事会第二届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贵州贵阳召开。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唐珂出席会议并讲话。全体理事一致推选科教司唐珂司长任协作网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热带农科院王庆煌院长任常务副理事长,贵州省农科院刘作易院长任执行副理事长。大会总结了上年度工作,通过章程修改草案、新增理事会员,通报了下年度的工作计划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热区各省农业厅局、农科院、农垦集团、农业高校以及有关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