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青海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民间曲艺中,回族筵席曲独树一帜。
回族筵席曲是回族同胞在婚庆喜宴场合中表演的一种曲艺,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
它不仅曲调悠扬,辞令优美;而且内容丰富,叙事完整,是回族群众真实情感的生动记忆。
尤其长久以来的口耳相传。使回族筵席曲原生态的特征格外明显。
2006年,回族筵席曲被列入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歌……
宴乐:追逐生活的乐趣
金秋时节,百里油菜花飘香的门源回族自治县沉浸在了丰收的喜悦里。
来到泉口镇窑洞庄村时,正赶上一场“筵席”。
“筵席”是当地回族对婚礼的别称。和青海许多回族聚居的地区一样。当地的回族群众都把举行婚礼或办喜事称为“筵席”,把参加婚礼、送亲叫做“吃筵席”。
而在婚典喜庆的“筵席”上唱“菜曲儿”,更是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统习俗。
新婚之夜,华灯初上,新婚人家喜气洋洋。这时,在庄子上小有名气的几位唱家,被好奇的人们簇拥着,高声唱着走进了东家的庭院——
恭喜恭喜大恭喜,
在路的亲戚们来恭喜。
你唱个我来我唱个你呀,
欢欢乐乐的来表喜。
恭喜恭喜大恭喜,
东家门上来贺喜。
打一个调儿唱一个曲,
娶了个好姑娘陪女婿。
……
一曲唱罢,曲把式们被男女老少众星拱月般地围在庭院。热情的主人端茶倒水。盛情款待;而围坐在四周的听众们则急不可耐地高呼着,要求唱家们尽情演唱……整个村庄便歌声接连不断,笑声此超彼伏,沉浸在无限欢乐的气氛一之中。
唱完向东家贺喜的恭喜歌后,曲把式们又载歌载舞,唱起了夸赞新人的赞美歌——
头戴官帽者你生的俊,
身穿的衣服松板林。
世(哈)的干散长(哈)的好,
模样就象是杨宗保。
一对曲把式方唱罢,就有另一对曲把式迫不及待地登场,信口夸赞起了两亲家——
这个大门朝南开,
斗大的元宝滚进来。
马驮金来驴驮银,
骡子驮的是聚宝瓶。
……
这种在喜庆场合的表演唱,就是远近闻名的筵席曲。它不仅是西北回族中流行最古老、最典型的民间歌舞形式,也是回族群众在举行婚礼时不可或缺的一道精神佳肴。
“抬起嘛头儿瞧啊,抬起嘛头儿了瞧,诸位上席里坐,我们开始曲儿(俩)闹……”演唱者手舞足蹈,接连唱起了《劝世人》、《高大人领兵》、《白鹦哥》、《闹五更》等脍炙人口的传统曲目。歌声荡气回肠,表演绘声绘色,引人入胜。
直至夜深人静,庄廓外面的打麦场上也燃起了篝火,院内院外被人们围坐得水泄不通。男女老少都静静地观赏着曲把式的表演,回溯在那些久远的岁月里。沉浸在悲伤或欢笑的故事中,让禁锢的心灵自由地飞翔。
据门源县县志办的马成云介绍,这种古老的说唱表演艺术在门源县已有二百多年的传承历史。它曲调丰富、词令优美、叙事完整。这种由曲把式们代代口耳相传的古老艺术已于去年被列为青海省省级非物盾变化遗产名录。
曲儿:追寻活着的理由
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生活着的数百万回族群众,不仅为这片沃土增添了独特的风采,同时也记忆、传承着民族的聪明才智,在华夏文明的大河中,激荡起了一朵朵色彩斑斓的浪花。
闻名遐迩的“花儿”和“筵席曲”便是独树一帜的丰碑。
众所周知,回族是元朝时期才真正形成的一个民族。而从筵席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来看,它是从元曲中脱胎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说唱表演。据此,有学者推测,回族筵席曲在华夏大地上至少已经传唱了五百多年!
相对于粗犷浪漫的山歌“花儿”而言,筵席曲则表现得稳重典雅,因此又称“家曲”。
作为元曲的“近亲”,筵席曲的演唱形式一般也以独唱为主,亦不乏齐唱和表演唱;演唱风俗也大同小异,大多数地区是在新婚之夜的婆家演唱。一般由东家邀请,曲把式们结伴而至,边走边唱《道喜曲》走进院中,以“表礼”为序幕,接着一曲《抬起头儿瞧》,便正式拉开演唱的大幕。
筵席曲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全面反映了回族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表现劳动生活的,如《庄稼人》、《上新疆》;有描述男儿英雄壮志的,如《草天参军》;有叙述旧时军征苦难的,如《高大人领兵》、《吃粮人》;有反映爱情悲欢离合的,如《张高鸟》、《四季盼丈夫》等等。其音乐旋律除了传统的汉族音调,还融合了伊斯兰文化中的招祷音调、咏经音调、礼拜音调等种类;同时,由于回族文化组成的多元化特征,筵席曲歌词中还常常用阿拉伯语、波斯语等词汇。
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今天的筵席曲中还包括内容风趣诙谐的打搅歌和以传说、故事为内容的小曲。如《麻鹅》(“鹅”方言读nuo音)中表演者拉着一只造型夸张的大鹅,口中念念有词:“鹅、鹅、往前挪,这一个娃娃(哈)瞌睡多……”语言活泼风趣,动作幽默滑稽,让人忍俊不禁。有时,在演出进行到一定火候时,曲把式们还装扮滑稽地登场,即兴编词,用顺口溜的形式惹笑逗乐或插科打诨。如“新媳妇的一泡尿,淌掉了女婿的鞋、袜、帽,叫醒大家了赶紧捞。公公找来了搬船浆,婆婆拿着捞鱼网……”,又如“大郎学下的烙铁匠,把钢加到刀背上;二郎学下的好木匠,把人家的大门倒立上;三郎学下的老鞋匠,鞋掌哈钉给者脚背上……”。习惯上人们把这种激发情趣,引人捧腹的艺术形式叫做打莲花,也叫打搅儿、打王变。
而劝化人心的劝喻歌和借古喻今的历史人文歌则是回族筵席曲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曲目大多故事完整,曲调深沉悲戚。如《方四娘》,叙述了美丽、聪慧的方四娘因婚姻不幸,倍受来自多方面的折磨,在走投无路的悲愤中悬梁自尽的凄惨故事。旧时代的残无人道和美好事物遭毁灭的无奈与尴尬,共同营造出了强烈的悲剧效果,常常让听者泣不成声。又如《祁太福领兵》、《孟姜女》等,这些唱了又唱的古歌,带着忧郁的神情,在高原上千折百回,道出了男人不轻弹的眼泪和女人们诉不尽的哀愁:在几个世纪历史的沧桑洗礼中,历久弥新,感人泪下,催人向上。
把式:追忆幽婉的心歌
泉口镇窑洞庄村的农民安宝龙,是门源县远近闻名的“曲把式”。据门源县县志办的马成云介绍,安宝龙虽生务农,但他天生聪慧,很有表演天才,尤其在表演回族筵席曲方面算得上是“门源第一人”,所会曲调达五十余种,而且嗓音极具特色。
不仅如此,安宝龙在表演唱时,跳的舞蹈动作也非常优美。安宝龙告诉笔者,表演回族筵席曲讲究的是载歌载舞。虽然舞蹈动作大多是形体语言,但却有许多种类。常见的有把回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姿势、手势、习惯动作等,通过夸张或提炼,使摆头、抖肩、踏步成为舞蹈动作,不仅显示了强悍、奔放的民族精神风貌,也显得生动有;趣,民族色彩浓厚。同时。模仿鸟类的飞翔也是回族筵席曲中的主要舞蹈动作。“黑鹰展翅”、“鹞子翻身”、“鹦鹉翩飞”等姿势无不让人产生优美的遐想。
在安宝龙的带动下,以泉口镇窑洞庄村为中心,在阴田乡下阴田村、泉口镇西沙河村、浩门镇二道崖湾村、青石嘴镇上吊沟村、西铁迈村等乡村,民间曲艺演唱活动逐渐兴盛起来。回族筵席’曲也从山乡的婚礼场走向了高雅的文艺舞台。
和安宝龙一样,门源县的一批年轻的筵席曲演唱者也正在一天天地成长。成熟起来。凭借着对筵席曲的挚爱和痴迷,他们还特邀文化馆的专业人员进行记谱工作,先后走访老一辈的筵席曲演唱艺人,搜集整理到词曲80余种,并已经结集出版了(婚典喜乐一筵席曲)一书,生动记录了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濒临失传的这一笔属于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
感言
传统和世俗的眼光,使民歌中原本涌动着的一种精神被压抑。
现代和时尚的观念,又让生命里最具本真意义的艺术受冷漠。
回族筵席曲虽然在喜庆的场合演唱,但曲调悲凉,内容悲伤。
尽管如此,一段段悲喜交加的故事,又常常让他们豪情万丈,仿佛成了世上最坚强的人。
作为宗教以外的又一种精神养料,筵席曲中不仅渗透了回族人的心灵追求,更充满了生命的最强音。
筵席曲慰藉了一代代回族人的心灵;
今天它更承载着他们飞翔的梦。
(作者单位:《青海广播电视报》社)
回族筵席曲是回族同胞在婚庆喜宴场合中表演的一种曲艺,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
它不仅曲调悠扬,辞令优美;而且内容丰富,叙事完整,是回族群众真实情感的生动记忆。
尤其长久以来的口耳相传。使回族筵席曲原生态的特征格外明显。
2006年,回族筵席曲被列入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歌……
宴乐:追逐生活的乐趣
金秋时节,百里油菜花飘香的门源回族自治县沉浸在了丰收的喜悦里。
来到泉口镇窑洞庄村时,正赶上一场“筵席”。
“筵席”是当地回族对婚礼的别称。和青海许多回族聚居的地区一样。当地的回族群众都把举行婚礼或办喜事称为“筵席”,把参加婚礼、送亲叫做“吃筵席”。
而在婚典喜庆的“筵席”上唱“菜曲儿”,更是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统习俗。
新婚之夜,华灯初上,新婚人家喜气洋洋。这时,在庄子上小有名气的几位唱家,被好奇的人们簇拥着,高声唱着走进了东家的庭院——
恭喜恭喜大恭喜,
在路的亲戚们来恭喜。
你唱个我来我唱个你呀,
欢欢乐乐的来表喜。
恭喜恭喜大恭喜,
东家门上来贺喜。
打一个调儿唱一个曲,
娶了个好姑娘陪女婿。
……
一曲唱罢,曲把式们被男女老少众星拱月般地围在庭院。热情的主人端茶倒水。盛情款待;而围坐在四周的听众们则急不可耐地高呼着,要求唱家们尽情演唱……整个村庄便歌声接连不断,笑声此超彼伏,沉浸在无限欢乐的气氛一之中。
唱完向东家贺喜的恭喜歌后,曲把式们又载歌载舞,唱起了夸赞新人的赞美歌——
头戴官帽者你生的俊,
身穿的衣服松板林。
世(哈)的干散长(哈)的好,
模样就象是杨宗保。
一对曲把式方唱罢,就有另一对曲把式迫不及待地登场,信口夸赞起了两亲家——
这个大门朝南开,
斗大的元宝滚进来。
马驮金来驴驮银,
骡子驮的是聚宝瓶。
……
这种在喜庆场合的表演唱,就是远近闻名的筵席曲。它不仅是西北回族中流行最古老、最典型的民间歌舞形式,也是回族群众在举行婚礼时不可或缺的一道精神佳肴。
“抬起嘛头儿瞧啊,抬起嘛头儿了瞧,诸位上席里坐,我们开始曲儿(俩)闹……”演唱者手舞足蹈,接连唱起了《劝世人》、《高大人领兵》、《白鹦哥》、《闹五更》等脍炙人口的传统曲目。歌声荡气回肠,表演绘声绘色,引人入胜。
直至夜深人静,庄廓外面的打麦场上也燃起了篝火,院内院外被人们围坐得水泄不通。男女老少都静静地观赏着曲把式的表演,回溯在那些久远的岁月里。沉浸在悲伤或欢笑的故事中,让禁锢的心灵自由地飞翔。
据门源县县志办的马成云介绍,这种古老的说唱表演艺术在门源县已有二百多年的传承历史。它曲调丰富、词令优美、叙事完整。这种由曲把式们代代口耳相传的古老艺术已于去年被列为青海省省级非物盾变化遗产名录。
曲儿:追寻活着的理由
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生活着的数百万回族群众,不仅为这片沃土增添了独特的风采,同时也记忆、传承着民族的聪明才智,在华夏文明的大河中,激荡起了一朵朵色彩斑斓的浪花。
闻名遐迩的“花儿”和“筵席曲”便是独树一帜的丰碑。
众所周知,回族是元朝时期才真正形成的一个民族。而从筵席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来看,它是从元曲中脱胎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说唱表演。据此,有学者推测,回族筵席曲在华夏大地上至少已经传唱了五百多年!
相对于粗犷浪漫的山歌“花儿”而言,筵席曲则表现得稳重典雅,因此又称“家曲”。
作为元曲的“近亲”,筵席曲的演唱形式一般也以独唱为主,亦不乏齐唱和表演唱;演唱风俗也大同小异,大多数地区是在新婚之夜的婆家演唱。一般由东家邀请,曲把式们结伴而至,边走边唱《道喜曲》走进院中,以“表礼”为序幕,接着一曲《抬起头儿瞧》,便正式拉开演唱的大幕。
筵席曲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全面反映了回族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表现劳动生活的,如《庄稼人》、《上新疆》;有描述男儿英雄壮志的,如《草天参军》;有叙述旧时军征苦难的,如《高大人领兵》、《吃粮人》;有反映爱情悲欢离合的,如《张高鸟》、《四季盼丈夫》等等。其音乐旋律除了传统的汉族音调,还融合了伊斯兰文化中的招祷音调、咏经音调、礼拜音调等种类;同时,由于回族文化组成的多元化特征,筵席曲歌词中还常常用阿拉伯语、波斯语等词汇。
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今天的筵席曲中还包括内容风趣诙谐的打搅歌和以传说、故事为内容的小曲。如《麻鹅》(“鹅”方言读nuo音)中表演者拉着一只造型夸张的大鹅,口中念念有词:“鹅、鹅、往前挪,这一个娃娃(哈)瞌睡多……”语言活泼风趣,动作幽默滑稽,让人忍俊不禁。有时,在演出进行到一定火候时,曲把式们还装扮滑稽地登场,即兴编词,用顺口溜的形式惹笑逗乐或插科打诨。如“新媳妇的一泡尿,淌掉了女婿的鞋、袜、帽,叫醒大家了赶紧捞。公公找来了搬船浆,婆婆拿着捞鱼网……”,又如“大郎学下的烙铁匠,把钢加到刀背上;二郎学下的好木匠,把人家的大门倒立上;三郎学下的老鞋匠,鞋掌哈钉给者脚背上……”。习惯上人们把这种激发情趣,引人捧腹的艺术形式叫做打莲花,也叫打搅儿、打王变。
而劝化人心的劝喻歌和借古喻今的历史人文歌则是回族筵席曲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曲目大多故事完整,曲调深沉悲戚。如《方四娘》,叙述了美丽、聪慧的方四娘因婚姻不幸,倍受来自多方面的折磨,在走投无路的悲愤中悬梁自尽的凄惨故事。旧时代的残无人道和美好事物遭毁灭的无奈与尴尬,共同营造出了强烈的悲剧效果,常常让听者泣不成声。又如《祁太福领兵》、《孟姜女》等,这些唱了又唱的古歌,带着忧郁的神情,在高原上千折百回,道出了男人不轻弹的眼泪和女人们诉不尽的哀愁:在几个世纪历史的沧桑洗礼中,历久弥新,感人泪下,催人向上。
把式:追忆幽婉的心歌
泉口镇窑洞庄村的农民安宝龙,是门源县远近闻名的“曲把式”。据门源县县志办的马成云介绍,安宝龙虽生务农,但他天生聪慧,很有表演天才,尤其在表演回族筵席曲方面算得上是“门源第一人”,所会曲调达五十余种,而且嗓音极具特色。
不仅如此,安宝龙在表演唱时,跳的舞蹈动作也非常优美。安宝龙告诉笔者,表演回族筵席曲讲究的是载歌载舞。虽然舞蹈动作大多是形体语言,但却有许多种类。常见的有把回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姿势、手势、习惯动作等,通过夸张或提炼,使摆头、抖肩、踏步成为舞蹈动作,不仅显示了强悍、奔放的民族精神风貌,也显得生动有;趣,民族色彩浓厚。同时。模仿鸟类的飞翔也是回族筵席曲中的主要舞蹈动作。“黑鹰展翅”、“鹞子翻身”、“鹦鹉翩飞”等姿势无不让人产生优美的遐想。
在安宝龙的带动下,以泉口镇窑洞庄村为中心,在阴田乡下阴田村、泉口镇西沙河村、浩门镇二道崖湾村、青石嘴镇上吊沟村、西铁迈村等乡村,民间曲艺演唱活动逐渐兴盛起来。回族筵席’曲也从山乡的婚礼场走向了高雅的文艺舞台。
和安宝龙一样,门源县的一批年轻的筵席曲演唱者也正在一天天地成长。成熟起来。凭借着对筵席曲的挚爱和痴迷,他们还特邀文化馆的专业人员进行记谱工作,先后走访老一辈的筵席曲演唱艺人,搜集整理到词曲80余种,并已经结集出版了(婚典喜乐一筵席曲)一书,生动记录了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濒临失传的这一笔属于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
感言
传统和世俗的眼光,使民歌中原本涌动着的一种精神被压抑。
现代和时尚的观念,又让生命里最具本真意义的艺术受冷漠。
回族筵席曲虽然在喜庆的场合演唱,但曲调悲凉,内容悲伤。
尽管如此,一段段悲喜交加的故事,又常常让他们豪情万丈,仿佛成了世上最坚强的人。
作为宗教以外的又一种精神养料,筵席曲中不仅渗透了回族人的心灵追求,更充满了生命的最强音。
筵席曲慰藉了一代代回族人的心灵;
今天它更承载着他们飞翔的梦。
(作者单位:《青海广播电视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