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之妻,45年的空守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pengy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古吉拉特邦一个叫拉朱萨纳的偏远村子,最近火了。
  “我知道他有一天会成为总理,这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命运。”面对印度新德里电视台的镜头,62岁的贾苏达本·莫迪(下文称贾苏达本)表情平静。她穿着一件显得很宽松的上衣,配一条素色纱丽,脸上满是皱纹,手和脚上有深深的黑色裂痕。
  贾苏达本的外貌和村子里其他妇女没什么两样,可现在人人都知道她与众不同,因为她的丈夫是印度当选总理纳伦德拉·莫迪(下文称莫迪)。
  只在一起生活了3个月
  尽管知道丈夫会成为了总理,但贾苏达本从未奢望会成为总理夫人。事实上,她和丈夫已分离45年了,互相并不了解。
  在印度,父母往往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订婚,贾苏达本也不例外。1964年,12岁的贾苏达本在父母的安排下与比自己大一岁半的莫迪订婚。之后,贾苏达本被父亲送到学校读了5年书。1969年的一天,贾苏达本的父亲告诉她:“你不能再上学了,你的丈夫已经过18岁了,你要到他家里去,和他结婚。”就这样,贾苏达本辍学嫁到了莫迪家。
  在接受新德里电视台采访时,贾苏达本透露,她婚后第一天就受到了冷落。当时莫迪向她暗示自己是“国民志愿服务团”的成员,他有自己的政治梦想,不会真正组建家庭。“国民志愿服务团”是印度最有影响的教派组织,其内部实行严格的家长制统治,要求信徒具有铁的纪律,绝对服从领袖意志。该组织提倡禁欲,以全身心服务社会。因此,要想进入组织管理层,就必须单身。贾苏达本看着野心勃勃的丈夫,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婚姻很可能只是名义上的。
  “你应该继续接受教育。”莫迪不止一次对贾苏达本说。3个月后,贾苏达本被送回娘家以继续完成学业。
  “她认为只要继续读书,达到莫迪的要求,丈夫就会高兴并接受她。”一位接近贾苏达本的人士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
  对丈夫的思念和学习的压力让贾苏达本一度想要放弃。有一次,她旷课跑回了莫迪的村子。在莫迪家门口,贾苏达本徘徊了很久。 “我想起他对我说的话,希望我能继续接受教育。我想如果我能上完学,他会更愿意和我说话。”抱着这种美好的期望,贾苏达本最终没有敲响莫迪家的门,又回到了学校。
  “我不会讲丈夫一句坏话”
  1972年,贾苏达本终于达到了莫迪要求的标准,拿到了中学文凭。因为莫迪曾建议贾苏达本成为一个老师,于是她又参加了一个教师培训课程,拿到了教师从业资格。
  拿着证书,贾苏达本第一时间返回莫迪的村子。她渴望能和丈夫分享这个好消息,然而迎接她的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莫迪已于一年多前离家出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了。贾苏达本在这个村里当了一名中学教师。后来,由于丈夫杳无音信,贾苏达本也就不再留恋这个村子。她辗转在古吉拉特邦的多个村子教过书。1991年,贾苏达本来到兄弟阿肖克和卡姆利什生活的拉朱萨纳村教书。
  拉朱萨纳村共有2500多人,绝大多数是穆斯林。作为村里第一位正式教师,贾苏达本很受穆斯林孩子的欢迎。村子里的妇女也都非常喜欢她,她们说贾苏达本“用自己的勤奋和耐心塑造了穆斯林孩子的性格”。
  尽管贾苏达本偶尔会回到莫迪的村子,但她从来没问过丈夫的情况。后来,从报纸上,贾苏达本知道莫迪当上了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从2001年开始,莫迪4次参加地方议会选举,但都没填写婚姻状况一栏,贾苏达本从不向外人透露自己与莫迪的关系。
  2009年,印度一家媒体的记者曾深入拉朱萨纳村中学,找到了贾苏达本。这也是贾苏达本的身份第一次被外界所知。村子里的很多人都不相信她是莫迪的妻子。面对记者的追问,贾苏达本承认了她和莫迪结过婚。在记者的描述中,当时贾苏达本非常兴奋,像个小孩子一样止不住地笑。她对记者说,很愿意说说自己的故事,但学校的校长突然跑来制止了贾苏达本的行为。“你不能在上课时间接受采访,现在回到你的教室去。”校长说。
  “我能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和她(记者)说两句吗,只需要几分钟就好。”贾苏达本问校长。
  贾苏达本的请求又一次被拒绝了,她不得不回到教室,但几分钟后又出来郑重地对记者说:“我不会讲丈夫一句坏话。他非常要强。我喜欢现在的工作,这是我的选择。”
  放学后,那位记者再次找到贾苏达本希望聊一聊。这一次,贾苏达本变得十分紧张。她不停地揉搓着双手,请求记者让她单独待一会儿。随后,贾苏达本跑出学校,钻进了一辆电动三轮车逃回了家中。
  “我想她是被吓坏了。”这位记者后来在报道中说。
  随时准备回到丈夫身边
  如今,贾苏达本已经退休,靠每月1.4万卢比(约合人民币1400多元)的养老金生活。她住在兄弟家一间没有窗户的小房间里,每月支付150卢比的租金。村里人说,贾苏达本每天都起得很早,她使用公共浴室和厕所,自己打扫卫生、洗衣服、做饭,从不求人。
  贾苏达本每天都会看新闻,关注莫迪的消息。从几个月前起,她已经开始不吃米饭、不穿鞋,以此苦修来祈求莫迪登上总理宝座。大选投票前,她还去寺里祈祷,祈求莫迪竞选成功。
  今年4月,在进行参选登记时,莫迪破天荒地填上了已婚,并在妻子一栏写上了“贾苏达本”。贾苏达本从媒体上知道了这个消息,激动地哭了起来。
  5月26日,莫迪宣誓就职后,负责领导人安保的印度特别警卫团已向莫迪提供贴身安保服务。依照法律,特别警卫团还向总理的直系亲属提供安全保卫。“特别警卫团已经就贾苏达本的相关事宜询问了古吉拉特邦警察。”古吉拉特邦警察局告诉路透社记者,“邦警察局会成为向贾苏达本提供安保的主要部门。”
  对于政府的这一“照顾”,贾苏达本的家人并不领情。“她的生活是祈祷和静思,她不需要任何安保。”收留贾苏达本多年的兄弟阿肖克说。
  印度媒体和民众对莫迪的无情表示难以接受。当有印度媒体质问莫迪抛妻行为属于道德问题时,印度人民党发言人说:“我们从不问及拉胡尔·甘地(国大党主席索菲亚·甘地之子)假日期间与多少个女朋友在一起,而总理也不需要讲自己的隐私。”但印度媒体认为,任何人要成为联邦政府总理时,人民有权在一定程度上知道他的个人生活。还有媒体质疑说:“莫迪对自己的婚姻遮遮掩掩,其道德标准是两面的,那么他又如何能团结和领导印度呢?”
  但这些负面评价并未影响莫迪在贾苏达本心目中的形象。贾苏达本说自己从来没有对45年的空守伤心过,她理解莫迪,如果他承认自己的婚姻,就意味着政治前途将画上句号。“在那种情况下,他必须秘而不宣,不公开承认我。”但贾苏达本一直视莫迪为丈夫,从没有改嫁的念头。
  谈到未来的打算,贾苏达本说:“只要他一个电话,我随时准备回到他身边。”
其他文献
早逝的才子梁遇春,只有机会写出两本散文,其中之一便是《春醪集》。他在那里把人生看成“偷饮了春醪”醉中做出的好梦,颇为感叹地说:“再过几十年,当酒醒帘幕低垂,擦着惺忪睡眼时节,我的心境又会变成怎么样子,我想只有上帝知道罢。我现在是不想知道的。我面前还有大半杯未喝进去的春醪。”其时他寓居在上海真如,那是远离灯红酒绿的偏僻一隅,若说沉醉,也只有醉于文字。这种处境之可怜,才子是知道的:“只是说几句梦话”令
鲁迅曾说过:“在年轻时候,读了伟大的文学者的作品,虽然敬服那作者,然而总不能爱的,一共有两个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事》)一个是陀斯妥耶夫斯基,还有一个,就是但丁。说是读《神曲·炼狱篇》时,见“有些鬼魂还在把很重的石头,推上峻峭的岩壁去。这是极吃力的工作,但一松手,可就立刻压烂了自己。不知怎地,自己也好像很是疲乏了。于是我就在这地方停住,没有能够走到天国去。”每当我捧起《神曲》,就想起鲁迅这番话
2011年末,当微博上各路神圣开始关注雾霾这个话题且聊得不亦乐乎之时,我老家所在的北方小城每天早上依然有无数人在寒冷的冬天坚持晨练。2012年初,当央视终于公开报道“未来北方地区雾霾严重”之时,我正在北方小城收拾行囊,准备南下回到那春暖花开的第二故乡。  至于雾霾这个问题,我一点儿也不在意,反正我就要回到南方去了,那个滨海城市天蓝蓝海灰灰,雾霾什么的,爱谁谁。  如果临行前的那个晚上我没有被家人生
喜马拉雅山脉顿成汪洋,里约热内卢基督像轰然倒塌,旧金山金门大桥顷刻断裂,人类在火山、地震和洪水中挣扎求生……这是2009年美国灾难片《2012》所描绘的世界末日景象。影片上映后,世界将在2012年走到尽头的说法甚嚣尘上。而各地发生的一系列极端天气和地质灾害,也加剧了不少人心中的“末日恐慌”: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地震;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2011年3月11日
军事链接    在军事上,伊朗是一个“独特”的国家,境内有两支有着同样军队建制的武装系统。一个是伊朗国防军,也称伊朗武装部队,另一个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前者拥有30余万人的军队,而革命卫队目前拥有近13万武装人员,也有自己的陆军、海军和空军,是一支与伊朗国防军平等的武装力量,后者对稳固伊斯兰政权的意义更大。伊朗国防军与革命卫队并存的体制实际上是国家武装力量与宗教武装力量的并存和结合。国家武装力量
阿曼达·玛利亚·诺克斯  好莱坞影星马特·戴蒙主演的新片《静水城》日前在北美地区上映。影片讲述一名中年男子跨国营救含冤入狱的女儿的故事。导演麦卡锡称,此片的灵感来自14年前轰动一时的“天使杀手案”。  2007年,20岁的美国女生阿曼达·玛利亚·诺克斯在意大利留学时,被控与男友一起杀害室友。因她有着天使般美丽面孔,这一案件被称为“天使杀手案”。此案牵涉美、英、意三国,案情扑朔迷离,审判一波三折。麦
我本人其实是极不相信运气这回事的,大概是因为从小到大抽奖连一包纸巾都没中过的缘故,我对于“靠运气”这事儿深恶痛绝。过往的人生经历使我坚持认为,与其相信好运会从天而降,不如相信公鸡会直接下一枚荷包蛋。  但自从关注体育以来,我发现我的上述人生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比如我的主队对阵强队时,我会抱着“也许会出现奇迹”的想法看比赛,不到最后一刻,这念头绝对不消;比如小德在网球赛中爆冷出局,我一定会认为是他“
不知从何时起,文化已如“女人的袜子”,流转万变,频繁更替。虽然它们样式翻新,五彩缤纷,却都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天,再也没有什么“货色”能压得住“箱底”,有幸而陪伴“女人”终生了——文化“蜕变”为“流行文化”。  虽然是“袜子”一样的文化,流行起来却也令众似醉似醒,如痴如狂。流行文化为何如此魅力十足,竟能将大众集体地引入“曼陀罗”之梦呢?《大众的梦——当代趣味与流行文化》一书为此进行了探索式的阐述。  
7月28日,中央电视台演播厅,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下文称国航)金凤乘务组13位组员面对镜头,娓娓而谈,优雅而从容。当天,金凤组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今年是金凤组成立20周年。它先后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全国工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民航精品航线服务样板优秀集体等荣誉称号。  见证生命奇迹  金凤组的出现,源于一场服务竞赛。  1994年,中韩航
最近一段时间,日本与周边国家岛屿之争持续不断。北面与俄罗斯就北方四岛(俄称南千岛群岛)争执激烈,西面与韩国在竹岛(韩称独岛)问题上剑拔弩张。其中,中日钓鱼岛争端尤为引人关注,从4月份至今,事态不仅没有平息,反而因为日本政府步步紧逼愈演愈烈。  9月10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主持“有关钓鱼岛问题全体内阁专门会议”。会议决定,政府出资20.5亿日元(1日元约合0.08元人民币)从“岛主”栗原家族手中“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