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乘鋈人物画作品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um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乘鋈 生于四川南充,1997年肄业于南充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2003-2005年结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助教班,师从何家英先生。现为职业画家,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美术》《中国画家》《工笔人物》《2010年当代艺术文献》《中国画》《美术报》等专业专业刊物。2000年作品《哈达》入选“西部大开发全国美术作品展”,2005年作品《藕花深处》入选“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2007年作品《春日暖阳》入选“第三届中国百家金陵展”,2009年作品《岜沙儿女》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2009年在河北美术馆举办9人联展,2010年作品《苗女系列》入选“湖南首届工笔探索展”获三等奖,2011年作品《遥远的记忆》参加“桃李芳华”何家英师生作品展。
  艺术是需要宗教般的殉道精神来支持的,没有对艺术虔诚的态度、没有苦难生活的基因去培育、没有对艺术精髓的钻研与了解、没有寂寞孤单相伴相随,是很难创作出令人感动的艺术精品的。人物画家任乘鋈所创作出的一幅幅人物画作品,无论是早期的都市现代人物画,还是最近的少数民族题材作品,就是用虔诚、勤奋、寂寞浇灌出来的硕果,站在她的画作前,你很难去判断那么多巨幅作品出自一个弱小而又年轻的女画家之笔。
  乘鋈出生于四川南充一个美丽而偏僻的小山村,可是,打小的时候她便离乡背井,暂离了父母亲的视线。当很多孩子还在豆蔻年华的欢愉之中的时候,她却在飘荡和流浪。后来上了大学,学的却是经济管理专业,枯燥的书本知识根本吸引不了她的兴趣。偶然一次机会,一位慧眼的女画家看到了她一个单纯、美丽、善良而又弱小的女孩,那双充满灵气的眼神里闪烁着对画画的渴望,于是收其为徒。才上大二的她便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人生,开始用色彩编织如幻的梦。在老师眼里,她是个单纯、好学、聪明的孩子。没有经过系统的素描、色彩造型学习,她很快就掌握了工笔人物画基本技法,并且边临摹学习边尝试创作,慢慢地在一群孩子中脱颖而出,开始在一些展览中崭露头角。几年后,她又幸运地进入天津美院,跟随著名画家何家英先生系统地学习工笔人物画。何老师对待学生的严厉、对待艺术的真诚、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对绘画独到的研究与见解让她如逢甘露、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她的单纯、安静、坚定、善感、聪颖、执着、明理也让老师欣慰,每年都有大幅作品在国展上露脸。对她而言,没有什么能超越绘画给她所带来的快乐与充实,她性子很急,日常生活中有些马虎、有些死心眼,但在自己的画面前她从来就那么淡定从容、不紧不慢。众所周知,工笔画的创作过程本来就是很繁琐的。她在面对自己作品时认真、仔细、踏实的状态(像描绘苗族女孩头上、身上那种繁复的银饰),那份耐心实在令人赞叹。记得有一次画一张苗女半身像,因为当时底色做得不够满意,她可以洗了重画,画了又洗,直到折腾一宿,画面满意了、合适了、舒服了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去睡会。平常她总是过着蜗居式的生活,除了惯常要拿些近作或者创作草图去给老师过目外,基本上就是不知道白天黑夜地创作绘画,累了就和衣而睡,或者喝喝茶,弹弹古筝,抑或翻看书刊来调节自己的生活状态。她的静,养就了她画面的温和与恬淡,在她创作的都市女性题材中,你能从人物的眉宇间中读到内心所想;当她画苗族题材作品,你能看到人类最本真的质朴与善良。她不太喜欢画画的时候求多求快,而是求精求美,把该花的心思都灌注到底,绝不投机取巧而是尽精微,致广大。同时,她又不会满足于某一阶段某一种绘画形式。经过一段时间,从她画里总是又能让人读到新的东西和新的内涵。物质化的社会总是存在很多诱惑,当很多画家都随着市场大潮在往“钱”走的时候,她依旧选择坚守,即使是有收藏家追逐她的画时,她也都把每一张画当创作来对待,倾注的时间和心血一点也不打折扣,甚至有老师笑着提醒她“如此下去,迟早会饿着”,但她仍固执地认为:“工笔画出一张实在太难了,不想让一张不成熟不完善的作品散落出去。”在创作中,她从不去重复自己,以渐进的方式探求着前进的步伐。她一直认为:画工笔人物如果不在造型、构图、线条上多推敲;在颜色、韵致、格调上多讲究,作品就会缺少艺术内涵,同时也是没有文化的体现。米卢先生曾经在足球界说过:“态度决定一切。”正是她对待艺术的这种虔诚、严谨、专注的态度,让她的画在中国工笔画界脱去了一些尘埃,少了些喧闹与浮华,显得那么清净和明亮。她依然默默地画着。
  乘鋈——一位嗜画者正以她饱满的热情和聪慧独到的艺术感知力践行于自己的精神领地,不求闻达,如桃李静开。相信她心中的美梦一定会在其辛勤的耕耘下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我们期待着……
其他文献
吾爱自然我画皖南 郭原  郭原 1982年生。200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画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盐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中国水彩画教学与创作百年回顾展、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首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第二届中国工笔山水画展、“和谐燕赵·红色太行”中国山水画作品展、第三届江苏省山水画展览、首届江苏省美术新人新作展览、“美在新江苏”中国画作品展览、第三届“徐悲
期刊
陆昱华  1972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昆仑堂》执行主编。论文多次在《中国书画》《美苑》等杂志发表。  孟津骨朽松侨死,  海内谁知所以然。  这是清初书法家陈奕禧(1648年-1709年,字子文,号香泉)题傅青主《惠昭塔碑》句,诗中流露出作者对清初书坛的悲观情绪。清初的书坛,一方面由于由明入清的王铎、傅山等人相继去世而出现真空,没有能够引领一时的巨擘。陈诗“海内谁知所以然”便是当时书界的真
期刊
导言  “东艺登高顶,世山列一峰”。乃周昌谷先生生前书写之对联,亦是他与人共勉的目标,表达了高远志向和爱国情怀。尽管生命短暂,S7个春秋,但他创造的艺术却绽放出无比灿烂的光辉,照亮了中国画写意人物画发展的道路,也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无法绕开的一位名家。  20世纪,随着我国民众的觉醒,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中国文化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关注民生,贴近生活,成为文化艺术的主流,美术革命势不可挡,
期刊
米芾,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之一,他不仅在当时的北宋就名震天下、享誉朝野,在南宋、元、明、清各代乃至当代的书坛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他的书法艺术是宋代写意书风的代表,他所取得的书法艺术成就,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后人难以逾越,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座伟大的丰碑。米芾在书史上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不仅表现在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上,更得益于历代对他作品的摹塌、传刻、碑铭的传世和流传。特别是现代印刷
期刊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解读郭列平书法 柯文辉  郭列平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政协委员、盐城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盐城印社社长。曾就读于首都师大书法研究院、中央美院国画系书法专业、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画写意人物专业、被中国书协授予“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被江苏省文联授予“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是江苏省文联打造的江苏书法“苏军”30家之一,被盐城市文联
期刊
散之先生走的太早,从我认识到他离开人世仅仅两年,见过几面,目睹过先生作书,聆听过先生教诲。20多年了,每每想起,自感乃人生之一大幸事。  1986年秋,我最早见到先生的那张宽225厘米,高32厘米的草书书手卷作品,写的是李白的《草书歌行》。这幅写于1973年元月的作品,草中寓隶的用笔,神清气朗的意境,方圆结合的浑厚线条,把草书的情愫挥洒得栩栩如生,让人一见倾心。很多评价先生的书法文章却没有提及这幅
期刊
在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的元《七君子图》卷中,元代画竹名家柯九思、赵原、顾安、张绅、吴镇等五人六段墨竹图,以清新雅逸的君子风度以及各自不同的风姿,令人读来心襟荡漾、遐想无尽。展观此卷的组合形式,使我不禁想到了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徐禹功《雪中梅竹图》卷,那个卷子在清官收藏时,经乾隆皇帝于卷首题签为:“宋元梅花合卷,古香斋御玩,无上神品。”卷中集汇的南宋徐禹功的《雪中梅竹图》、元代画家昊瓘《梅竹图》以及吴镇
期刊
本刊讯2014年4月13日,晓风澄怀——董晓书法展在江苏省美术馆成功举办,共展出了董晓的真、草、篆、隶作品160余幅。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章剑华,南京市委常委、纪委书记龙翔,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李向民,江苏省人大科教文卫委副主任王慧芬,《书法》杂志执行主编朱培尔,无锡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姚建华,无锡市委宣传副部长杨福良,无锡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刘基平,著名书法家尉天池、
期刊
尚辉  艺术史学博士,现任中国美协理事,《美术》杂志编审、挠行主编,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上海刘海粟美术馆艺术委员会委员,南昌大学、首都师大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等。版画《诞辰的音符》荣获建军
期刊
马锋辉 1963生,浙江浦江人。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并先后攻读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曾任吴弗之纪念馆馆长,中国书画名家纪念馆联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现任浙江美术馆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中国画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社员。作品入展笔意墨韵·国际水墨画邀请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