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力(一)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克美:下午好,很高兴大家来参加中国动力——2009中国国际雕塑年鉴展工艺复兴专题座谈会。这个会是工艺美术界盼望已久的座谈会,我国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但是建国以后在各个时期屡遭冲击。从本世纪初,国家把保护文化、保护传统工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艺术提到了文化建设的高度来进行推动与发展。这给工艺的发展、复兴带来非常好的机遇。
  今天大家看到中国国际雕塑年鉴展中的“工艺复兴”专区里,艺术家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果。所以现在整个形势对文化的推动,寻求艺术跟文化的创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条件。
  温总理曾跟年轻大学生说,创新是一个国家的尊严。所以我们的工艺美术也要提高自己的地位,提高在创新道路上的尊严。
  今天在座的各位有些是在学院里从事教育、理论研究,或是从事艺术实践的教师;一些是在企业里从事创作的艺术家。现在请大家发言。
  杭间:最近我在做一个研究,发现欧洲文艺复兴时,美术学院体制最初建立时最重要的基础是对待技术和艺术的关系。今天包括清华美院,一直都说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但是我们可能会发现这种认识有点过于乐观。比如说达,芬奇在当时就提出来一个问题,艺术可以被传授吗?由于当时的工会已经超越了原来师傅带徒弟的教育传授方式,而逐步进入到通过行会组织,有意识地、理性地培养人才。有了这样一个层面,所以他思考技术和教育的关系,及技术是否可以通过教育来传授和学习的问题,并发现技术要进入教育的层面,必须要在技术和艺术之间实现精神的转换,只有把技术归人到精神的层面上,这种传授才可以得以进行。达·芬奇的本意是通过学院体系的建立,将技术提升到一种比较高的,超越原来的境界。中国道家也讲过,“技进无道”,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是学院体制的教育思想,建立在“技进无道”的基础上,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技进无道”只是一个过程,而“技”和“道”之间并不是一个融合的过程。
  “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体现在技术到艺术的转换过程中,这种精神层面的复兴是比较有价值的。我看中国雕塑年鉴展时,就有这样的体会,这是工艺复兴概念中从“工”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表现。
  人对事物的理解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就我个人的体会,30岁时会更多地被有创意的现代设计吸引,但过了40岁,那些通过技术来凝聚传统文化精神的艺术更吸引我。虽然我不完全认为这个工艺复兴展区的作品就是我们未来的方向,但是我觉得这些作品所显现的发展态势,非常值得我们思考。我从中发现了许多与我的情感产生呼应的作品,它是当代生活中人的一种需要。
  唐克美:谢谢!刚才杭老师把工艺复兴从“工”提到“道”的层面,认为要从精神层面去理解复兴。这个提法我觉得对工艺美术界来讲,应该引起重视,只有在这个方面进行思考、理解,才有利于令天工艺美术的创新、发展。
  秦璞:中国工艺美术的范畴非常大。但今天我们感觉工艺美术在走下坡路,尤其是一些旅游景点的工艺品。但我不认为它整个垮掉了,而是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沉寂下来。我们有深厚的基础,还有一些新生力量,作为组织者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壮大工艺美术的力量?我一直有逛潘家园的习惯,我关注整个民间工艺美术市场的动态,现在出现大量的造假现象,这说明一个问题——中国人的手工能力和仿制能力极强,手工制作技巧和团体仍然存在,仍继续发展,我认为这不是什么坏事。
  外来的文化、艺术带来的冲击使大家思考。老一代工艺美术大师的艺术有一部分被传承了,而有一部分则丧失了。我曾经和学生聊到,他说父亲三代做木雕,现代已经过时了,我说不会过时,老祖宗传下来工艺是好几代人的沉淀,由于你天天和它打交道,所以你熟视无睹。我想中国工艺美术在今天的崛起在于新的价值观、新的社会体制、新的意识下对传统的吸收和继承。
  唐克美:刚才秦老师讲到工艺美术品粗制滥造的现象和走下坡路的状态。几千年的传统工艺、文化如何在新的时代传承下来,在创新中进一步发挥,需要我们来研究。
  今天举行这样一个研讨会特别有价值,在全国工业美术界,关心工艺美术的人都要思考,讨论精神是什么,工艺复兴是什么,它的道路怎么走,如何转化?尤其是工艺美术比较发达的地区要不断地开展这样的研讨和数育,工艺美术才有希望。现在需要有一支精英团队,从思想上、理念上、作品上来改变工艺美术的形象面貌,带动农村的产业大军进步和发展,让他们摆脱相互模仿的糟糕局面。现在我们提到工艺要成为精神上的东西,我觉得这个路还很长,但是我们要使工艺美术复兴必须要走这条路。
  秦璞:我曾在景德镇陶瓷学院跟一个哑巴学雕塑,我们对民间艺术不重视,但是经过长期观察,才发现什么叫大师。他的艺术来源于生活,我发现在他旁边干活的都是漂亮的女孩和学徒,他在做作品的过程中观察这些女孩的动态。他对材料很尊重,像我们对待粮食一样,这里面有文化的含义,并不仅是表面的技巧。手工艺人在短时间内要用手工做出作品,而且要批量生产,于是他有一套非常简洁的程序。这些是很重要的案例,但这些案例逐渐丧失了,没有人去整理,也没有人仔细观察。景德镇陶艺对我产生了很多影响,尤其是其工艺技术对我的影响。我从工艺操作的过程中悟出了很多道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修养的提高我觉得这些东西太可贵了。
  唐克美:北京有一位大师做玉器,他把玉的薄胎做成两个瓶了,一称分量一样重,他的技术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呢?他用了极大的毅力跟时间去掌握这种技巧。我问他怎么能把玉器做得这么薄,他说他用耳朵听。艺术到了这种神妙的地步,不是用眼睛和手能够操作的。
  周剑石:这是他真正动手做才能体会到的,对他来说,观念固然重要,审美也重要,最关键的一点是用耳朵听。工艺美术分门别类,不管其多么庞杂,归根结底是材料 技术=艺术表达和表现。
  现在工艺美术最大的病根是模仿。进入21世纪门槛时,我们已经提到复兴,怎么个复兴法?别像以前一样由于外来强势文化的压力,盲目地和国外接轨,我们自己走得很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主张。关于复兴的渠道怎么走,我认为在这个行业内要有专业队伍,有敬业精神,有高素质,而且要掌握比较先进的理念,对工艺制作技术有高超的见解,有好的审美判断力,这是原生产力。
  工艺美术一词从外语译过来,现在全国都改成艺术设计,只有我们跟清华大学合并的时候保留了一颗小草——工艺美术系。我们可以在中小学里开设一些实践课,比如说玻璃制作、陶艺制作、漆艺制作的功课,使其对工艺美术有一个初步了解。日本把工艺美术大师叫人间国宝,学生到16岁要对其进行工艺美术方面的启蒙教育。而我们的学生是设计了工厂做,现在的工艺美术系要自己动手设计并制作,但是这方面还是比较微弱。工艺技术不到一定程度,艺术表现上不去,那种斤斤计较地对一条线、面等美的追求则达不到。所以教育很重要,现在大学生20多岁学有点晚,我觉得在职业学院需要进行大量的培训。
  洪兴宇:前一段时期我和研究生对工艺美术现状作了小调 查,第一缺少技术,缺少观念;第二技术相对老化,设备老化;第三缺少人才。你问问大师他的孩子愿不愿学习传统工艺,我想是不愿意的,让外人去学习的可能性也不大;第四销售渠道出现了一些问题。实际上国内市场缺少工艺商品,比如说世博会、奥运会举办时我都去过,缺少大量的工艺美术品来代表我们本民族的东西。我认为这个时代要用旧的技法寻找新的路径。
  目前的经济处于“淡季”,我觉得像《闪闪红星》里面讲的一样——夜半三更看天明,看我们怎么去做,我们也正在做。
  范伟民:我们办这个展览实际上是搭建一个平台,国家一直都在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在什么地方?这里面工艺美术占了很大比重。
  另外工艺复兴需要一个队伍,这个队伍能够掌握工艺技术,又敢于创新。所以我们今天的座谈会请了几个方面的人来谈谈工艺复兴的方向是什么?大家的经验可以相互借鉴。
  中国国际雕塑年鉴展得到国家文化部的批准,我们打算每两年做一次,下一次应该比这次更好,我们抛砖引玉。这个研讨会不是走过场,是要探讨一些实质性的问题。
  我们的民间艺术其实很丰富,但学校里的教育恰恰对此比较薄弱。刚才说工艺美术为什么后来改称艺术设计呢?因为设计名称比较有涵盖度,现在一说工艺美术就好像低人家一等。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工艺美术这么多年来没有后劲力量,它要有一个队伍,要一层层来抓,所以我想通过这个活动促使学校和艺术家深思,在工艺方面做研究。我希望院校,特别是工艺系介入进来,在全国做一个典范,把工艺美术发展起来,我们中国五千年传统,艺术也是体现中国文化的载体,现在文化部比较关注这个方面。我们必须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因为文化是在大家讨论酝酿当中产生的。对于地方产业来说,要更多地从观念上提高,在下一次雕塑年鉴展时,我希望工艺复兴比现在更丰富。
  唐克美:工艺复兴会越来越好,未来是全国工艺美术的导向,应该做成这样。
  任世民:我在柏林艺术大学教过书,在那儿要求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动手,就像现在清华各个工作室。在德国有这样的规定,如果不是你自己动手做的作品,你就不能毕业。现在国内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做毕业创作花钱找人去做。
  教育形势要琢磨,现在说工艺美术不景气我觉得不对,随着经济改革开放了以后,体制在改变,刚才杭院长说的我没有太听懂。我们对工艺美术的认识、定位和它的概念应该不能混着谈,因为混着谈有很多东西讲不清楚,比如说工艺美术产业,一谈到工艺美术产业就把它作为传统文化形态去理解。还有一点,工艺的技能实际上不是工艺美术特有的,在任何一个行业里面都有这个。工艺技能要凭双手去创作,要把材料征服,变成你自己的东西,我觉得这是人的一种外在显现,它是一个很深的概念。所以我觉得这次开这个会非常重要。除了要教育农民,学生、官员以外,还要教育艺术家,尤其是教育评论家。
  宋伟光:这一点特别关键,工艺是什么?美术这个词前面加上工艺,是对美术这个概念的界定,是对美术这个词的修饰。什么东西者口需要工艺,比如说做汽车有它的工艺流程,做桌椅板凳也有它的工艺流程,这是指科技方面的工艺,我们是艺术工程。这里面牵扯到“工”和“艺”的问题,在纯雕塑里面不是以追求工艺为主导,为什么工艺美术特别讲工艺,就是要体现手工的情感。我们工艺复兴有这方面的话题。工艺的本质是什么,首先是手工的情感,工巧与意匠之间的人类细腻、耐性、聪明、灵巧的心灵表现,工艺当中体现出的“巧”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学会的。
  第二个层面,由于手工艺最能贴切于材料的本身特性,所以手工艺是以手来强化材料本身的美。工艺美术一股要讲材料的贵重,首先在贵重的材料上进行装饰和雕饰,而雕塑强调的是艺术家的个体生命。
  刚才周老师讲工艺美术比较俗,我一边听一边思考,这里面有中国传统文人与工匠之分的传统观念,中国传统里面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特别强调功夫,功底不好光有思想也不被承认,当然这是必要的,因为没有技术体现不出艺术层面来,但是过分强调这块,只能是以工论技,而不能以道论技。
  其实工艺复兴在古代早已经有了,比如说有战国时代的错金车马,唐代的平脱枕头等等,这些工艺可能直接启发了螺钿工艺,我们应当透过事物的表层来看清构成这种特征的潜在的原理,即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这才能真正把精神性的东西传承下去。
  我归纳一下当下工艺美术的路径:第一传统风格,比较怀旧、比较复古;第二强调装饰性,它强调工艺美术的装饰功能,实用性占相当的比重,还有一种现代风格,强调工艺美术本身的美感和效果,只考虑一定的实用功能而忽略了装饰性。最后完全不顾工艺美术实用功能,强调文艺美学和视觉冲击,因为纯艺术是强调艺术家的个性,而工艺美术几乎看不到艺术家的个性。当代工艺美术,特别是芬兰和美国,还有意大利,他们强调工艺美术的个性,运用了工艺美术的手段,这对工艺复兴这个渠道的思考有一定参考价值。
  王宝韧:刚才看了展览,我觉得主办方费尽心思,不光展示雕塑创新的成果,而且把深层次的东西提出来。我赞成工艺复兴这个提法,当然也有对其不同的看法,从特指的意义上讲,这个提法抓住了当前工艺美术以及造型艺术上的核心问题。
  我觉得工艺复兴这个提法有中国特色,外国不提工艺复兴,而说文艺复兴。实际上他们的工艺非常发达,建筑、雕塑上附带的雕刻,工艺水平很高。我们不提文艺复兴,因为一提到文艺复兴就很复杂,尤其是五四以来在文化领域上的反封建,一直到今天在文化領域、思想领域里有很多深层次的东西有待于我们在学术上进行研究。我们就谈相关的东西,比如说刚才洪老师提到工艺复兴的很多问题,传承、发展,工艺的质量。但是从学术上讲,创作思想、工艺技术问题,开了很多次研讨会也谈不清这个问题。谈工艺,不能只谈技术,还要说创造思想上的问题,创新突破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摊开谈,我觉得“工艺复兴”这几个字抓的非常好。
  赵昆仑:我是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老师,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参加讨论。我们学校正在办手工艺专业,我谈两个问题:英国一个叫威廉莫里斯的学者,他在1888年发表了一篇文章:《手工艺的复兴》,写的是关于西方19世纪工业大革命对人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今天我们讨论手工艺复兴的同时,也意味着手工艺的衰败,这个问题西方100年前就在讨论。我去年到一些欧洲国家,看到欧洲的手工艺也在衰败,主要是工艺生产的衰落,这是商业文明抹煞人性产生的后果。大量的工艺生产,没有个性的消费文化,其实阻碍手工艺的发展。那么,是否可以从行业学会的角度,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考虑,做一些促进手工艺发展的工作。
  第二,一些院校正在办这个专业,我对江苏附近有关手工艺的从业者做了一个调查,发现现在对手工艺发展的认识有一个误区,他们认为手工艺是一种殿堂式的艺术,这样就缺少了社会的生存基础,它跟大众对话的渠道不通畅,好的东西公众欣赏不到。
  我希望对民间性的手工艺的研究能够回到学院研究的体系当 中去,这样学院更容易成为一个手工艺的文化传播者跟倡导者。
  王树文:我看了一下这个展览,觉得很震撼。它体现了当代艺术离开了一种艺术怪圈的状态。这次展览有它的新意,体现了它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人的正常思维。我刚才说怪圈艺术,是指它是一个不健康的艺术,是孤芳自赏,不是艺术。这跟老师和领导以及整个的潮流也有关系。第二点,这次展览给我带来美的感受,给人一种艺术的扩张力和联想。刚才探讨了一般的工艺品、商品,它不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但是它又反映了工艺美术界没有对市场产生大的影响力,这不光是工艺美术界的责任。
  不要把工艺美术看成材料加技术,它应该是美学、美术加上工艺,加上材料才是工艺美术。原来我是搞象牙雕刻的,在象牙上进行雕刻,我说它只能叫象牙上雕刻,不能叫象习二雕刻艺术,要成为艺术必须要有美学观。
  现在工艺美术的形势非常好,人的审美观点和需求都提高了,他们需求的不是过去传统的东西,他们需要新的艺术品在室内摆放,需要新的形式对室内进行装修。如果不懂工艺,怎么能够去进行现代的设计?又用什么形式来表现它呢?
  宋伟光:工艺美术有一个重要特性就是材料要贵重,而雕塑艺术是不讲究材料是否贵重。所以工艺美术大师,或者搞工艺美术的人,为什么总感觉到自己手艺又好、技术又高,材料又贵重,我哪个地方赶不上你,他们往往以此来讥笑那些搞观念艺术的人,而搞观念的人又嘲讽工艺美术的匠气,这可能就是两者的矛盾点。这个矛盾点要在这个会议上解决不了,但可以通过对话相互沟通。
  王梦佳:工艺复兴展区在策划时有两点考虑:一个是工艺技术本身的传承和创新,另外一个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做了很多组织工作,我们考虑怎么把它办得更好,有持续性。
  我特别佩服西方人做设计,他们对设计本身有很深的思考。有一个日本艺术家,他深入到哲学层面去创作,这种哲学思考不是一种表面思考和口号,他这种情感是人类共通的,不会因为民族或者国家不同,就会理解不了。另外有个朋友去看一个现代舞,虽然他不一定非常懂舞蹈的技巧,但是他能够被这个情感所感动,当然这个舞蹈本身也是抽象的。我们说当代的艺术,其中的情感不具备朴素性,这种朴素性不单纯是政治层面,或者其他因为宣传的原因附加在我们身上,而且产生于内心最本质的一种情感。我觉得做艺术,做设计,做工艺,必须要有这种最本质的情感在里面,别人能够感受到这种情感,他能够被感动,这就是价值所在。
  工艺美术行业有一种比较保守的想法,民间艺人靠技术吃饭,如果被别人知道了,或者教给别人了,别人会抢他的饭碗。我想把民间体系纳入到学院派是很难的过程,但不是不能做。首先民间艺人的思路必须要打破,学会的推动很重要,怎么把它理成一个系统,甚至有些部分可以在学校教材体系里面出现,这是很重要的。只有一个学科体系出现之后,才可能影响更多的人去把它传承下去。
  魏小明;我对一个问题很感兴趣,即工艺复兴渠道的问题。我去瑞典参加学术活动的时候,主办方让我们看他们800多年前的一个作坊,这个作坊一直在运作。他们皇室里面存着花瓶,盛水的各种器皿都是用一种比花岗石还硬的石头打制的。那个作坊留到现在,而且几百年来这个作坊专门为皇室加工石材。这种保持对于传承与创新是有益的。
  但我们的景泰蓝100或200年前制作的工艺、工具等相关资料可能都没有了。其实这个是给市民,给国外的人了解中国文化一个很好的途径。我跟任老师在德国留学,我去一个美术学院材料和工具教室,我走进教师时不禁惊讶,工具教室的墙上,不同的工具按年代、地区排得很清楚,那是18世纪,甚至更早的用于雕塑、加工等各种各样的工具,整个系统做的非常详细。我们可以效仿这种方法。
  工艺美术学会可以从这方面多一些引导,比如鼓励一些企业多成立一些研究机构。从一个行业角度来说,应该要从学院配合,要从企业的发展去引导他做更多的工作,对材料工具进行研究。
  我的材料工具都从国外买,以前在美术馆后街有一个蓝坊,一直保存着各种模头,一赢到90年代初还在。谈到提高设计人员,工艺师的审美,这是很虚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看谁的手头功夫好,看谁用的工具既有传统的优势,又有现代科技的创新。工艺复兴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最重要的还是艺术家、工艺师本身,另外行业要多投入,国家要有这方面的政策,鼓励当地多建立相应的研究所、材料研究所、工具加工厂等等,如果整体铺开,对整个社会都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唐克美: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上来说,工艺美术界对新科技的利用,对科技手段广泛地采纳有认识障碍。前些时候到清华大学看了一个国际金属工艺展览,看完以后给我感觉是中国的金属工艺需要革命,因为我们老是在传统花式上做文章,工艺不新。但是国外的工艺做的很精致,设计很巧妙,我想手工必须跟新工艺、新材料结合,才能做出今天我们所没有的东西。对于这种新科技的利用,在我们行业也碰到了,比如说玉雕工艺品,大家认为这个东西不行,因为它是用机器做的,工艺美术要靠手工,这个问题如何去认识?我觉得以后可以分专题再进行讨论。
  钟连盛:工艺复兴理念的提出,非常有意义。我认为目前全国的工艺美术、技艺发展得很好,当然有一些技艺是失传的,比如说北京传统工艺木雕、雕漆、象牙雕刻。从新的理念上,工艺美术应反映不同时代的文化跟艺术,反映时代的脉络,反映当代文化的理念。我们有一些传统的工艺元素,越做越大,越来越繁琐,现在普遍认可这种价值观,其实不是这样,我觉得有很多问题。作品不管介入什么材料,包括金属、漆艺,都是艺术家把材料作为一种媒介表达自己。体现时代精神不是说不要工艺也不要技艺,很多作品非常鲜明,给人感觉非常深。现代设计的理念是反映当代文化,反映时代风貌,现在工艺美术行业非常欠缺这种理念。
  曹春生:工艺复兴实际在上世纪50、60年代早已存在,由于那时的民间艺人受到挤压,工艺发展不下去了,那个时候提“工岂复兴”我觉得有道理,现在物质各方面都好了,收藏也热,形成了工艺大军,而过去没有。
  我觉得一些民间艺人的作品不会比当代大师作品差,这说明了我们在评工艺美术大师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埋没了人才,而且这类人才就是刚才大家讲的来自农村的艺人。刚才有人说农民工在艺术上整体要弱一点,没有院校的水平高。据我了解。评工艺美术大师,包括省级、国家级的,要求论文、专著发表,作品获奖,作品被博物馆收藏,我想这些人永远拿不到这个大师的称号。我认为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要照顾那些没有职称的,终生为工艺美术事业服务的那些人,尽管他们没有学历,又没有很高的文化,也应把这些人提升到大师的地位,享受副教授待遇,要不然势必埋没了一批很有创意,在工艺复兴方面有成就的民间艺人的才能,也会对我们的事业发展起到一个阻碍作用。
  我觉得工艺复兴应该从两方面展开:一个继承古代的、传统的优秀艺术,怎么做的精,更有味道;第二要有创意,要有工艺的特点,要有材料的特性,当然也有各种工艺精神的体现。这样 工艺复兴才能落到实处。
  关东海:追求艺术创新很重要,这个展览不错,但也有不少作品和创作受到了别人的影响,如果对受影响这种现象没有认识,这是最可怕的。我认为工艺复兴精神要发扬不保守的精神。起码学院里的教育我认为没有任何的保守。企业之间有竞争,有保密,而学校跟企业合作时应该没有任何的保守。
  复兴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复兴要创造未来。在我们这个高节奏的时代,生活的品质并没有提高,相反在古代,对器物的使用很讲究,为什么现在非常不讲究呢?工艺技术如何与当代观念结合?学院如何与民间工艺交流与整合?工艺如何寻求突破?西方人所谓的自由,是指思想、观念没有任何的限制,我觉得应该把观念通过工艺表现出来,工艺要精心地研究、理解,如果没有对工艺很深的认识和理解就实现不了这个观念。
  关于民间工艺跟学院的关系,我认为民间工艺是母亲,是营养的来源,学院是婴儿,婴儿在母亲面前永远不要自大。
  工艺复兴的渠道我不多说,如果要生存就要拿出好东西,不然就自生自灭。我认为要有好的展览,什么样的展览算好的展览,这个也值得探讨。买作品的人都是内行,不要小看收藏家,真正的收藏家很懂作品。
  如何加强手工艺与生活品质的联系,我认为高品质的生活是一种境界,现在的人太浪费,对材料没有一种尊重。大家知道宜兴紫砂壶,都被挖光了,这就是罪恶和浪费。国家和行业学会应该呼吁这个问题。不管是传统工艺,还是新工艺,它的设计、创意、理念,能够滋养我的心灵,我认为这是一个好东西,高品质生活应该充满这样的东西。
  徐东:我想到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天才的诞生》提出,天才不是生长在原始森林里的一个怪物,它需要合适的温度、土壤、阳光的滋润。比如我们用传统的手工技巧把故宫缩小做了一个工艺品,这个工艺的制作需要工人师傅敲六万多下,掌握这个技艺的工人师傅,最年轻的是50岁,我们郭总说不要让这个工艺在我们手上断了,我想这在我们手上肯定会断代,因为没有人学。但是我们这个行业需要技艺性高超的工人。
  再举例,鸟巢在建设当中,国家的规划院做了一个纯雕漆的屏风,当时我们把整个北京市所有雕漆工人,熟练的能够胜任这个工作的雕漆工人聚到一起,还不到50个,那么,到奥运会开始的时候我们也完成不了这个工作,后来这个任务我们没有接。这说明工人职业技师,职业教育这块非常欠缺。
  宋伟光:刚才徐先生讲得很好,虽然他没有从工艺复兴的角度来细谈。雕漆必须要保存,需要传承,这是肯定的。因为我们不能把祖宗留下的遗产给扔掉,但是我们现在讲工艺复兴是指中国的工艺美术或者手工艺必须具有当代性,因为现在国外如芬兰、美国、意大利早已经有了突破,而我们还在雕一个龙杯,不是说这个东西不好,而是古代已经完成了,我们需要把这个技术传承下来,而不是把样式传承下来。这里面有两点:—是手艺与新形式的探索;再就是传统工艺的形态,不要学它的形态而要学习它的原理,这对复兴可能有作用。
  任世民:1979年我的毕业论文写了对金属手工艺的研究,当时到全国各地调研传统手工艺,有种工序技术叫打胎,当时我们有个想法,从整个人类工艺美术史的发展,来研究工艺技巧怎么来利用、延展,这是一种很古老的传统技艺。中国打胎工序,在青铜器时期就有,石家庄博物馆有实物展,它不是铸造出来的,很薄。北京雍和宫宗喀巴像,包括景泰蓝都用这个传统工艺。我觉得传统的工艺将来能够得到发展。
  刘小平:谈到工艺的精神问题,我认为“工”是放在第一位的,我有一个朋友说,“工艺的最高境界是艺术,艺术的最高境界靠技术”。“工”是指基本功。很重要。
  民间艺人和学院派本来是一体的,民间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学习,他的基本功在短时间内比学院要强。工艺精神本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
  复兴是传承与创新。尽管我们一直在讲传承和创新,但很难把创新做好,传统的继承可能要容易一些,今天的人做不了明天的事,今天的社会反映今天的生活,反映今天的审美感,这些都是今天所要做的。
  还有我们要针对视觉疲劳去创新。上午宋伟光跟我讲,艺术需要叛逆,大家在做你就放弃它。另外谈谈工艺技术和当代观念。工艺技术包括工具技术,工具很重要,因为一个时代工艺的进步表现在工具的进步,工具的进步代表作品的进步。要靠文化,靠思想。
  关于学院与民间的交流,其实两者的交流很多。但民间没有课本教课。所以民间艺术如何跟学院交流、整合,秦老师、任老师特别有经验,因为你们跟民间交流多。
  工艺要复兴必须要跟上今天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要了解全世界的工艺水平已达的高度。为什么《雕塑》杂志对我一个民间艺人起到那么大的效果,就是我能很直接地看到全国名家的作品,所以在这里面我直接吸取了很多营养。
  冯延明:艺术创作的思想与工艺的关系,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它是“艺”与“形”的关系。“艺”就是思想方面;“形”就是形态或者说是艺术效果,利用这种形态,加上艺术效果,加上创作思想才能创作出一件很完美的作品。
  再一个就是材料,还有工艺技术的运用,包括一些高科技的手段。我认为它们是“灵与肉”的关系,首先你的思想是这个作品的灵魂,工艺就是这个作品的肉体。刚才宋老师也说这个问题,有的人思想很好,但是工艺创作水平不高。关于工艺复兴展区我认为,它是想把人类传统、优良的工艺融合到艺术创作中去,打造出一种高的境界。很多艺术家排斥工艺美术,我也当过大学老师,后来到工艺集团,设计上一直跟师傅交涉,提出我的设想,引导工人把你的想法用传统的工艺美术做出来,这是最重要的。最后我想说,此次座谈会包括工艺复兴展区,我觉得其宗旨是弘扬中国传统与现代工艺,以及怎样科学地利用技术和工艺的手段。
  陈丽萍:我来自景德镇陶瓷学院,我们也在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调整培养计划,思考我们的教育模式。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将民间艺人跟教学结合起来,对民间艺人来说,我们纠、聘他们来教课,再跟年轻老师结合起来教学。年轻老师经历过学院美术的教育,在创作思想观念上更有创新,我们把这些师傅请过来结合起来教学,这是我们现在探讨的事情,并在教学里做这些尝试。今天很想听听各位老师针对这些内容提出一些比较具体的建议,可能对地方的一些教学单位有更直接的帮助。
  王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工艺复兴要与民族复兴结合起来谈。具体怎么复兴,我认为首先要提高手工艺人的地位。其次,加强手工艺人的队伍建设。加强他们的文化素质、文化知识,兴趣爱好,还有人品的培育,还包括对技术工人的培养,以及理论队伍建设。今年漆雕作为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联合国遇到了困难,因为我们的专业队伍还不够专业。第三,加快手工艺的环境建设,包括这些从业人员的生产环境、工作环境、市场环境的整治,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李仲如:教育模式可能是工艺复兴特别重要的一点,怎样进行全面的教育,并不是说把学院的教育模式照搬到工艺美术的教育,也不是把工艺美术的教育完全照搬到学院里来。工艺的复兴 可能更接近于中国雕塑怎么样学传统的问题,因为中国古代的雕塑没有学院教学,所以要解决中国工艺复兴问题。及传统艺术怎么传承的问题,建立一个合理的工艺教学模式是很重要的。
  刘玉宾:我认为工艺美术核心的精神是用手,用新材料创造一种能够融入新生活的生活用品,工艺要生存发展,首先对人来说有用,当然不排除宫廷中作为摆设的工艺品。这应该是政府要承担的一种责任,工艺要传承下去,焕发更多生命力,应该真正跟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我从院校毕业出来后到企业进行工艺品方面的设计,关于市场上粗制滥造的工艺产品有直接的感受。所以我觉得学校老师,还有政府应凌对大众有一个引导,包括进行艺术、文化的教育。
  钞子伟:对于工艺复兴,一方面我比较赞成艺术家的确需要对各种材料,各种技艺等进行更多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工艺品的品质。我做任何东西都是亲自去做,而不是把它交给别人去做,另外有一点,现在很多年轻人缺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研究,刚才很多老师提如何对待传统,但现在很多学生根本不去关注传统文化,我觉得在校的老师们有责任。
  唐克美:我们的会议讨论得非常热烈,在座的诸位先生从理论跟体验出发各抒己见,首先就工艺复兴这个理念进行讨论。另外谈未来工艺复兴的道路怎么走。政府首先要对手工艺振兴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和方案,要在政策上支持;在教育上面,工艺美术人才需要具备的几种素质大家都谈到了,另外不可缺少的,工艺美术想发展,人文的参与是必须的。因为许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都是通过知识分子的活动去完成的,所以大家也谈到民间、学术团体的关注和组织活动的重要性。
  工艺美术跟艺术、美术的区别,是它的工艺性,人对材料的设计,对工艺的认识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第一性的。当然如果工艺不创新,没有个人对艺术的感受、情感,工艺的表现力也是有局限性的。复兴要通过展贤来呈现工艺的发展状态,艺术家要创作好作品。另外我希望在雕塑展览中,工艺复兴版块的位置要不断地显现出来,这不仅要在学院里面号召、动员,另外在民间的行业里面要多去发动,多去倡导,希望民间的艺人或者大师多关注这样的展览,多拿出好东西来,来带动我们整个行业的发展。
  作为主持人,我自己收获很大。我想在座的同志们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但愿以后再来研讨参与这个工作。谢谢大家!
其他文献
由于冰川运动速度缓慢,不易被觉察,所以常使人们形成冰川静止不动的错觉。   冰川分布在年平均气温0℃以下、气候寒冷的两极地区或海拔很高的高山地区。这些地区以固体降水为主,降下的雪花在地面上积累起来,越积越厚。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融化,因受周围低温影响,马上又凝结成冰;有些则在重压的作用下,压紧凝结,形成冰。这些冰随着体积和重量的不断增加,最终成为冰川冰。冰川冰继续发展,当重力大于地面摩擦力時便会发
有这样一支特制钢笔:笔头设 计完美,刺入皮肤,受害者不会察 觉。发明者吹嘘,它是一件完美的暗 杀工具,受害者只会觉得皮肤被蹭 了一下,下一个瞬间便丢了性 命——因为墨水囊中装满了有毒物 质。  如果要在水下进行刺杀行动,人们可 能会用一只做了手脚的海贝,把它放在对 方经常潜水的区域,待他靠近观赏,贝壳内 的炸弹就会引爆。又或者,可以直接送他一 件感染了真菌的潜水服。  这并非好莱坞谍战电影中的狗血
Making Sculptures in Sunny and Crisp Autumn——Record of International Sculpture Creation in Gaoyang, Korea   by Wenji  从韩国首都首尔出发,向西北方向驱车而行,约40分钟距离,到达了京畿道的高阳市。  高阳市是一座新兴城市,是首尔的卫星城,人口不到100万,历史不足10年。堪称世界发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这个世界也许并不是真实的存在——我们的出生、爱情、死亡都不是真实的,各种痛苦与欢乐都不是真实的……甚至,我们的地球、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全是一个虚幻的存在,一个虚拟的产物。  为某些科学难题提供终极解释   其实,科学家们早已感到,无论科学怎么发达,都无法解决一些有关宇宙世界的终极问题,而一旦假设我们的世界是一个虚拟世界,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宇宙的原始存在
南闽七月,遍地流火。泉州花巷许厝埕。雕塑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思立的工作室内外一片繁忙。约八十平方的屋内摆满大大小小已完成或正待深入加工的木雕和泥塑。卢思立正在进行李贽雕像的泥稿放大,由于屋内空间过小,他在屋外用塑料布搭盖了一个巨大的雨蓬。他时而挥刀弄土,时而凝神思考,一杯接一杯不停地喝着闽南人喜爱的功夫茶。卢思立是当代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木雕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他在上世纪六
一、第二现代与另类现代    上世纪90年代,欧洲新一代的学者,诸如乌里奇·贝克(Ulrich Beck)、安东尼-季登斯(Anthony Giddens)及史考特·拉希(Scott Lash)等人,严格批判后现代主义思想,他们认为当代人类并没有超越现代性,反而正是生活在现代性激进化的发展阶段中,同时提出“第二现代”(Second Modernity)的理论以代替众说纷纭的后现代主义。  第二现代
2010年7月16日,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教授在《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先生的陪同下,参观了在北京国粹苑1号馆举办的“2010中外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展”。为此,记者采访了吴为山教授。  雕:《雕塑》杂志社举办的2010中外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是为扶持优秀艺术人才。推动教育改革而设计的。您很仔细地看了这个展览。想听听您对此次展览最直观的感受。  吴:年轻人是雕塑事业的未来。这次展览把各个院校的雕
     
正如“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如果问一千个人,外星人长什么样子,也许也能收获一千个答案。有人会说,外星人像《阿凡达》里的那样,与地球人只是略有不同;还有人说,外星人像《银河护卫队》中的“格鲁特”一样,是由植物进化来的类人生物;还有人认为,外星人长得与地球人很不一样,也许是《降临》中的六脚章鱼状生物,也许是其他更古怪的样子。   外星人长什么样,不同科学家也有不同的想法。  多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