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yx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二、言之有德,文质兼美
  
  言之有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在讲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水乳交融地阐发出来,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尽力做到文质兼美。
  
  三、言之有理,领悟其中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四、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五、言之有启,探究反思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六、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暢、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七、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八、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九、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采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说明文,应多用说明介绍解释的语言,要朴实,有条理;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
  在现代语文课教学中,仅用语言教学已略显单调,可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手段,在语文教学领域里使用,作教学语言的辅助和补充,如图片、图表、实物、模型、标本、音乐、幻灯、录音、录像、广播、影片、电脑、投影等,都将使语文课更加生动形象。[e]
  (江苏省滨海县坎南初级中学 224500)
其他文献
摘 要:体育课堂文化具有中间性、外显性、情境性、聚合性等特点,构建体育课堂文化要充分利用教学基础设施,注重竞技文化的培养,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关键词:体育课;课堂文化;体育教学 一、体育课堂文化的界定  体育课堂是指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学习形式,以身体健康知识获得、运动技术技能传授、心理健康水平增进为主要学习内容,为增强学生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而进行的师生多边互动的教学活动。鉴于体育课堂本身是
2008年10月下旬,刘延东同志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订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纲要”一定要着眼于国家的未来发展,充分考虑人口变化、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特点,对教育改革发展进行前瞻性的安排。一定要瞄准世界教育发展的前沿,努力提升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一定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满足人民对高质量、多样性、多层次教育的迫切需求。可以说,这几条就是今后一段时间里教育行为的纲领和
实施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经过几年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笔者在学习和借鉴许多优秀教育工作者先进做法的基础上,总结探索出“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总结实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参与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目标有着重要作用。    一、自学  自学,是指要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进程中培养其自学能
农村初中全寄宿制的制度笔者并不是很陌生,因为自己读高中的学校就是这套管理制度,本以为自己可以很快地适应,但事实证明并非这么简单。这是一个角色的转变问题,高中时自己是学生,是一个制度的接受者;现在自己则是一名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核心人物,是这个制度的领导者,对工作的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对农村中学全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注重开学第一月的各项工作开展  一开
身为班主任,经常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然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复杂的世界,老师要想了解这个世界,就必须以自己的爱心、耐心加细心细微体察,从而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而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智力及非智力因素、观察和认知能力存在差异。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整体受益,普遍提高,必须实施切实可行的分层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学目标设定分层    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教
摘 要:文章通过对学校语文课前预习现状的调查,归纳了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课前;预习现状;调查  预习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前扫清阅读障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高效课堂模式中,预习展示已作为一个独立的课堂环节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这充分显示了预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