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里的故事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4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租车,我们在城市里几乎都坐过。
  它便捷而安全。我指的安全,是心理层面期待的安全。不用动脑子,坐上车,自然就相信它会把你带到应该到的地方。
  当然,它其实并不安全。女孩子总有类似的经历,在夜里坐车,司机多跟你聊几句,免不了心惊胆战的。但生活里更让人期待的是,轻车熟路的老司机,知道怎么开能最快飙到机场,让你不至于误机。
  这样一个密闭的空间,发生过很多有趣的事情。我们采访并选取了几位网友的经验,得出的结论是:远比我们想象中更有趣。
  @匿名:
  去年六月,我最好的闺蜜在大连结婚。
  我订了前一天下午六点的飞机,叫了个Uber去机场,结果遇上了一个刚跑车三天的司机,不认路,按着导航走,结果该走辅路的时候没走,一路开到外环上了,又赶上晚高峰外环堵车……五点半了我还在车上坐着,车一直在走走停停,我就在后座上急哭了,然后……司机说你别哭了,我开车送你去……
  就这样我就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自驾游。
  半夜三点多到的大连,当然司机也没走,我们找了个小馆子吃了碗拉面,然后……嗯……
  反正第二天他跟我一起去参加婚礼了。
  再然后,今年10月2号,我闺蜜要来参加我们俩的婚礼了。
  这算不算印象深刻?
  @花佛:
  这故事听来的。
  一次跟一个姑娘聊天,不知怎么拐到搬家这个话题上,她掰着指头数了数,又回忆半天,说她在北京九年总共搬家超过三十次。
  最惨的一次,去外地跑龙套回来,房东半夜堵门让她滚蛋。拖着两个大行李箱,背着一个大包,挎着一个小包,站在街头,她不知道该往哪儿去;要是白天还好,可以去朋友那儿挤一挤,暂时落个脚。那会儿是大冬天,凌晨三点多,她一遍一遍翻通讯录,找不到一个能收留的地方。
  寒风逼人,她兜里只有几十块,随便打了个车,上车后跟师傅坦白,自己就几十块,没地方去,师傅要是收车回去,她能不能在他的车里睡一宿。
  她告诉我的原话是,实在冻得已经麻木了,心想只要这师傅给她一个暖暖和和睡觉的地方,随便他干什么。
  师傅上下打量了她几眼,就说了一句,跟我回家吧,车里睡冻死怎么办!她反倒松了口气,太好了。
  车子出城一路开,越走越黑越走越荒凉,她心里开始打哆嗦,可能是那段时间碰见的糟糕事一个接一个,她说自己的心都成了石头蛋,后来一横心,管他呢,爱怎么着怎么着吧,活得太累了。
  结果到了师傅家,完全不是那回事,师傅的爱人一直等着他回家吃饭,师傅拉着爱人进去简单一说,大姐啥也没说,把她接进去,又是热茶又是热汤面,还把被褥准备好,让她跟自己七八岁的的孩子一起挤着睡。
  等她从一个冻透的石头蛋暖和过来,躺在温暖的被窝里,终于感觉自己又回到了人间,没掉眼泪,什么也没想,一个又饿又困又累又冷的人吃饱喝足躺在热被窝里,瞬间就睡死过去。
  第二天醒来,她带着孩子出门在村里小卖部买了点孩子爱吃的小零食,打算回来后跟大姐告辞,大姐听说她的毕业院校和职业后,忽然开了脑洞,这冷的天你上别人家也是凑合,在我家也是凑合,干脆这样,你在我家猫过这个冬天,没事给我家丫头上上课,陪她玩闹,顺便接送她上下学,你瞧怎么样?
  她在那家呆了二十来天才走,走的时候胖了好几斤,后来有了点小名气,大哥的出租快成了她的专车,一直到她改行。
  @wannadisappear:
  2017年2月6号终于和朋友在国内团聚了……打算好好放肆一把,于是晚上十点半我俩打车去了海边(嗯,沿海城市)。
  寒冬腊月,我俩在风中凌乱着,沙滩上只有我俩和呼啸的海风。我俩聊着笑着然后闹着的过程中,一辆出租车停在了路边,不接客也不离开。直到我俩实在受不了寒冷之后,走向了那辆出租车。
  朋友开着玩笑问,司机师傅为什么一直等我们?
  司机师傅说的话,我到现在还记得。
  “刚才送你俩来的那辆车让我没事来接你俩,这个地方不好打车。天太冷,你们两个女孩不安全。”(瞬间想泪目)
  然后一路上,师傅就说世界很美好啊,生活依旧要努力之类的话(他以为我俩半夜去海边跳海的……)。
  直到到家,我进了小区,他才调头离开。
  虽然整个事件很乌龙,但完全是寒冷中的一碗热汤啊!独自在国外生活的时候,感觉一切都能靠自己做好。但真当有人在你没有防备的时候给你温暖的时候,原本以为足够坚硬的外表也不经意地被融化了。
  感谢他温暖了我的整个冬天,如果时光倒退,我想给他一个拥抱。
  @乐乐家
  本人是大学教师,暑假都混迹于上海图书馆,有的时候不高兴坐地铁会叫滴滴。有一段时间非常巧的是连续三天是同一个司机,开途观的大叔,这是背景,以下是第三天的对话。
  小姑娘,我看你很有眼缘啊,我儿子还没女朋友,考虑一下吗?
  不好意思叔叔。
  我家儿子在国家电网,市区三套房都准备好了。
  不好意思叔叔。
  怎么,这个条件不入你眼?
  条件很好,可是我结婚了,都怀孕四个月了,肚子不大而已。
  @戴日强
  几年前去直古镇,买的是从苏州回北京的高铁票,由于是从古镇回程,打車很不方便就叫了一辆“黑车”(当年还没滴滴,如今司机应该也是专车的一分子吧),从直送我到苏州。
  价格谈好后司机过来接我,当我一上车发现后座上还坐着一个妇女,内心有点生气。
  毕竟当时谈好的是一个人的包车价格,再多带上一个人司机应该给我降价才对,这也没提前知会。
  不过回头想想司机都不容易,赚点外快也能理解,就没提这事。开了会儿司机主动跟我说了这事,他说后座上的人是他老婆。
  我忽然理解了,说:好啊,嫂子也是要去高铁站?
  他摇头说:不是。
  我纳闷,司机继续说:她在家一直担心我出行不安全,所以就一直带着她跑车。
  我不是特别理解,毕竟开车的人很多,老婆在家担心也很正常,总不能每一个老婆都跟着吧?
  司机看出我的疑惑,继续说:内人去年得了一场大病,差点走了,所幸上天眷顾抢救回来,病好后她呆在家里休息,一方面病好后她在家里变得很担心我的安全,还有就是想着年纪都那么大了,终于有钱买了辆车,想着开车带着她去四处走走,但是又得赚钱过日子还钱离不开,所以就带着她上路,这样她不用在家闷着,也不用担心我,我也能时刻看着她。
  听到这我忽然有点动容,透过倒车镜看了一眼那女子,她安静地坐在那个角度,不曾说过一句话,默默地看着她丈夫在开车,默默地听着丈夫说着他们的故事。
  仿佛这就是属于他们朴实的幸福。
  临下车时,司机又补了一句:客人去哪哪就是我们的旅行地,就这样走完余下的日子吧……
  我内心一阵暖意,竟然些许哽咽。
  @钻石太太Caroline:
  我车技非常糟, 所以没老公开车的时候,出行都打车, 遇到的奇葩师傅简直不要太多。
  有一次,我照例坐在后座, 行驶的途中,司机师傅回头问我: “姑娘,你喜欢传统艺术吗?”一下给我问懵了!
  他说:“今天你太幸运了, 因为我就是第九代xxx传统艺术传人!”
  说着操起俩竹板!!!当了个当,当了个当!当了个当了个当了个当!就这么着打起快板来!
  当时我的表情如日了狗,一切来得太快!最重要的是,开着车打快板就算了!师傅您开车得看前面啊!
  但这位传人,每说一句都要回头和我互动一番!
  我说:“师傅您看前面啊啊啊!” 他都淡然一笑,回头对着我来一段快板solo!
  不知道这位师傅现在还好吗?还有多少人领略过他的传统艺术风采……
  (俞晨元荐)
其他文献
我們许多人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四个字:“按部就班”。按部就班地上高中、大学,读了研究生,找了工作……  在别人眼中,我们都是“优秀”的代名词,而你自己始料未及的是,在不断的“优秀”当中,我们却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平庸”。你要做什么?  你肯定纳闷,我为什么在以科技闻名的斯坦福提出这个问题呢?大学学位当然是给人们带来众多的机会,这还有什么需要质疑的吗?  但那不是我提出的问题。这里的“做”并不是指工作,
《馬关条约》原件
如今硅谷是天才汇聚之地,世界上有好多地方都在努力复制硅谷,从英国(泰晤士谷)到迪拜(硅谷绿洲)。除了少数例外,它们都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  美国记者埃里克·韦纳说,原因之一是他们以为硅谷是一个公式,忘记了它是一种文化,是特定时代和特定地点的产物。而复制硅谷失败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太急切了。政治家希望他们还在位时就看到结果,总裁希望到下一个季度就看到结果,而雅典、杭州等这些创意城市都是长期酝酿的产物
一  你愿意花多久时间去等待一通或许收得到也或许收不到的手机短讯呢?你又应该花多久时间去等?据说文学力量亘古常新,多久以前的伟大作品,今人读来依然动人心魄。有时是的。比方说古巴比伦史诗《吉尔加马什》里的这一句: “喜乐将因哀病而佝偻,当汝返归尘土,吾将为汝披发,吾将披上狮皮漂泊旷野。”隔了三千年,从两河之间的平原来到这南太平洋的海滨,我依然能在这里头读到无尽的哀伤。  可是我也必须承认现实。生活环
从前乡间多篱笆,各家院子、菜园,不砌围墙,扎篱笆。  乡人管篱笆为篱笆墙,是说篱笆也是道墙,只是不用土、砖、石头建筑。篱笆最初是姓“竹”的,这从名字上就能看出。乡间还有句俗话——一个篱笆三个桩——是说篱笆的基本构造,得有桩,不然就不经风,立不住。  院落是家的延伸,是家向屋前屋后的扩张,它是半封闭性质的,只表明一种范围。篱字“竹”下一个“离”,也说明一种距离关系,它是家的警示区。这一结构概念,决定
聞一多在绘画、写诗之余,对篆刻艺术也钟情有加。  1927年夏,他在给饶孟侃的信中,幽默风趣地表达了他对篆刻艺术的热爱之情:“绘画本是我的原配夫人,海外归来,逡巡两载,发妻背世,诗升正室。最近又置了一个妙龄的姬人——篆刻是也。似玉精神,如花面貌,谅能宠擅专房,遂使诗夫人顿兴弃扇之悲。”  1944年,闻一多给华罗庚刻印一方,边款为:“顽石一方,一多所凿。奉贻教授,领薪立约。不算寒碜,也不阔綽。陋于
北齐时武成帝致书河南王孝瑜:“吾饮汾清二杯,劝汝邺酌两碗。”其时武成在晋阳,孝瑜在河南,千百里之思,遥劝三杯两盏。  青稞酒正该在雪里喝。青稞本性至寒,青稞酒有冰雪之意,喝下去一道寒光攻心,刀刀見血,血就热了。  《红楼梦》里贾宝玉大雪天要喝酒,薛宝钗讲了一篇道理,说是酒要温了才好,否则冰凉的酒用肠胃去暖它,怎么经得住?这说的是南方的老酒,如果是北方的烧酒,那一定温不得,因为烧酒是冰凉的火,冰消了
上世纪前半叶,无数作家、诗人、画家在回忆1920年代巴黎文青生活时,都提到一间酒吧,蒙帕纳斯大街上的洛东达。  当时洛东达的名声,不会比现在中国文青眼里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店小。  不过,我到伦敦时,查令十字街84号已“可耻”地沦陷了,变成了一家麦当劳。  烂作家写文章都喜欢过度引用名人名言,这一点毫无疑问,雪村是这样,李海鹏也是这样。当然,必要的引用还是应该的,比如,马雅可夫斯基有这样的诗句:“
经历了岁月的流逝,我们的朋友看似很多,事实上却很少。有些朋友的存在是与你分享形而上生活的,有些朋友则是与你分享形而下生活的——在两者之间,很少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相互兼容的。   在二十多年前的鲁迅文学院,我和迟子建曾同居一室两年多。当时,我们的生活很单纯,除了上课之外就是写作。我俩背对背、面朝墙壁而写作。大家都叫她迟子,这是一个美好的名字。我记住了迟子的故乡塔河县,那是黑龙江省靠近漠河的一座寒冷县
谁都有可能为自己博客的点击率而大费脑筋,皮埃尔·巴泰勒米也不例外。这位曾担任《科学与生活》杂志主编的法国专栏作家在自己博客上大谈一次用假人头测试人在接吻时更倾向将头侧向哪一边的实验后,迎来了十万点击。这个新发现——只需一点点“轻浮”和幽默,就可以让大家改变平日里对科学的保守态度——使得他很快在《世界报》科学副刊上开了一个叫“不正经科学”的专栏,为通常很严肃的科学文献加上一点搞笑的色彩,用任何人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