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与刘放吾将军的因缘际会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nlpk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仁安羌大捷
  1942年1月下旬,日军大举入侵缅甸,3月初攻陷仰光后便一路追击英军,企图清除缅境的英军,切断援蒋路线。英军在缅甸战场节节败退,至4月中旬,日军已追上英军。当时的英缅军司令史林姆(Gen. William Slim)在其著作《反败为胜》(Defeat into Victory)中回忆这段往事指出,英缅军由于粮水不继,在烈日炙烤下干渴难熬,原已筋疲力尽,再受到日军陆空猛烈轰击,死伤情重,实际上已“完全崩溃”,因而紧急向中国求援。
  率领113团的刘放吾团长,就在这个危急时刻,驰援英缅军师团,自4月17日起的三昼夜激战中,以不足一团的兵力击溃了日军33师团,写下了中国军队以寡敌众的纪录。据记载,当时已经绝望的7000英军及数百名英美籍记者、传教士和家属等,在被中国军队解围后,情不自禁地高呼“中国万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那时的民国政府因中国军队扬威异域特定每年4月20日为“国军克服仁安羌解救英军日”。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世纪》杂志盛情邀约我写一篇回顾1992年仁安羌大捷50周年纪念前夕,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见我父亲刘放吾将军那一幕亲身经历的场景,与读者分享。
  记得2013年4月8日清晨,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于伦敦辞世,享寿87岁。
  台湾马英九“总统”指示致送唁电,向其家属转达哀悼之意。在唁电中,马英九除了回顾撒切尔夫人曾于90年代两度到访的情谊,更是特别强调她在仁安羌大捷50周年前夕,于美国芝加哥会晤国军前113团团长刘放吾将军,感谢国军1942年解救英军义举。由于1992年撒切尔夫人与刘放吾将军的这场会面,仁安羌大捷的真相与战史逐渐浮出水面。
  两年前的4月8日我在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参与该校刘氏亚洲学院(Liu Institute for Asia and Asian Studies)欢迎将于次日到访的中方教育部高层代表团。上午接到内人王国媚从洛杉矶打来的电话,告诉我撒切尔夫人当天清晨辞世。虽然近年来我一直都知道夫人的健康情形不佳,但突然听到她去世的消息,仍然震惊难过得在电话中半响说不出话来。当晚我思潮起伏,久久不能成眠。回想当年撒切尔夫人在芝加哥会晤父亲刘放吾将军的那些温馨场景,一切仿佛如昨,如今却一幕一幕生动地重新浮现在我的脑际。
  一
  对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撒切尔夫人是一位影响世界的伟人,但是对我和我的家人来说,我们的感受却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情深义重”。
  1992年4月11日,美国《世界日报》在醒目位置刊出标题为“仁安羌战役五十周年 英国军民不忘救援 恩佘徹(按:撒切尔夫人另译)特向刘放吾致谢”的新闻报道。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4月初在芝加哥的卡尔登酒店大厅里,我和内人推着当年已经93岁高龄,坐在轮椅中的父亲刘放吾将军,恭候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莅临。撒切尔夫人这个名字在世界上早已家喻户晓,想到此刻马上就要见到这位号称“铁娘子”的领袖人物,我们心中充满着期待。
  撒切尔夫人出现的时候,我感到眼前一亮,她身着一袭红色外套和黑色长裙。她一看到我父亲,立刻快步上前,俯身下来,亲切地握着父亲的双手。这时我的心跳加速,我感受到这一份真实的存在,她那雍容的气质体现出一种世界领袖的风范,一时间,我真不敢相信,现在紧握着我父亲双手的,正是名贯中外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非常感性地对父亲说道:“老将军,我听过太多您的故事了,您当年不但解救了七千英国军人的性命,也同时解救了许多其他人的性命。想想看,这些人,现在都已经到了第三第四代了,他们的性命都是您救的。今天,我代表英国政府和人民,对您表示我深深的感谢之意,希望将来有时间,能坐下来听您详细讲述当年怎么打赢仁安羌战役。”
  霎时间,我看到父亲充满笑容的脸上,浮现出异样的光彩,眼眶中都是感动的泪水。料想这可能是父亲在战役后50年来第一次听到这样温馨的话语。他回答说:“我是军人,打仗是我的职责,英军是并肩作战的友军,当友军遇到危难的时候,解救他们,也是应该的。”
  我和父亲朝夕相处,知道父亲是一个不善言辞,更不善表露感情的人,解救英军虽然替国家立下了辉煌战功,但在半个世纪以来也受尽了委屈。这一刻,可能是我父亲一生中最大的安慰。
  1992年6月10日,时任英国国防部长的马尔康·里佛金德(Malcolm Rifkind)代表英国官方正式致函刘放吾将军: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写信告诉我:她4月在纽约(按:应为芝加哥)与您会晤,并告知1942年4月于缅甸仁安羌,您及您所领导的全团官兵,解救被日军包围的英缅第一师的英勇事迹。今年是此战役五十周年,该役发生在对日作战最黑暗的时期,也是最为艰苦的一场战役,贵团官兵为解救英军伤亡惨重,请让我在这里,向您和您领导的贵团官兵解救英军于危难的义举表达最诚挚的谢忱。
  美国总统布什也于当年7月27日致函刘放吾将军表示:二次大战仁安羌战役中,您领导的中国远征军113团的英勇作战,虽然不少勇士为此捐躯。在此役五十周年之际,我愿代表国家,感谢您解救五百美国记者、传教士、家属及数千英军的英勇行为。
  在撒切尔夫人代表英国和英国人民谢恩的两年后,父亲以95岁高龄辞世。
  二
  这些迟到50年、来自英美元首的感谢、赞扬与肯定,固然是父亲生前最大的安慰,也是对当年追随我父亲113团全体弟兄们最大的安慰。
  2012年9月18日美国《世界日报》刊出大字标题“仁安羌大捷英老兵谢恩”,副标题“还原中国军队救人佳话来美谢远征军团长刘放吾后人”的报道。曾随英缅第一师在二次世界大战的缅甸仁安羌战役中奇迹幸存的英国二战陆军上尉费茨派翠克(Gerald Fitzpatrick),尽管已经93岁高龄,毕生首度踏上美国本土,目的只有一个,向当年领导中国远征军113团以寡敌众解救英军于危难的团长刘放吾将军的后代当面致谢。在会面期间,他留下了两页亲笔签名的资料,详细描述了他亲身经历和目睹的仁安羌战役。作为当年被救的英军中如今唯一幸存的老兵,这份资料弥足珍贵。我特别留意到这份资料中的一段文字:“亚历山大将军在他的回忆录中刻意贬低了中国人的作用:在《亚历山大回忆录》第七卷——缅甸(第93页)他写道‘中国军队从未赢得过一次对日战役’。但我亲眼目睹的事实并非如此。对于已故刘放吾将军率领的中国远征军第113团的这场华丽壮观、犹如史诗般的仁安羌战役,我是重要的且仅存的见证者。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我一直在讲述这个故事,但却被历任首相和国防大臣一再否定。”   二战期间的缅甸战场,是英军乃至英国最黑暗,也是最不光彩的一段历史。尽管英国老兵到处奔走并著书呼吁英国政府正视历史,承认并重视中国军队对此役的牺牲与奉献,却四处碰壁,得不到任何正面的回应。
  看到英国老兵的这份资料,听到他在英国数十年来遭遇的挫折,我们整个家族对撒切尔夫人当年的明辨是非、尊重历史的勇气和智慧感到无限的敬佩,对她的辞世更是感到无限的怀念与不舍。
  撒切尔夫人的勇气和智慧并不孤单。在英国倍受挫折的二战老兵费茨派翠克和夫人于2013年3月23日抵达台北,受到台湾当局的隆重礼遇。马英九在“总统府”接见他们伉俪时,对其还原历史所做的贡献表达了高度谢忱,并提到:“刘将军与113团官兵的英勇事迹,一直隐没逾半世纪之久,直到1992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造访刘将军,此事迹才公之于世。
  马英九又指出:“此役我军虽击退日军,但伤亡惨重,且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异常艰辛,我军能于其时赢得第一场胜仗,不但盟军士气大振,亦为抗战史上境外取胜之首役,极具正面意义……”
  三
  2014年9月3日,马英九特别邀请我参加在台北圆山忠烈祠举行的中枢秋祭大典。典礼当中,首度播放一部18分钟的纪念远征军的纪录影片。典礼结束后,马英九与我握手亲切致意,并说道:“您父亲的战绩,我们已经放在影片里了。撒切尔夫人在芝加哥会见您父亲,对我们非常重要。”今年4月22日,马英九又接见我率领的空军子弟学校旅美加校友联谊会致敬访问团时,说道:“令尊刘放吾将军是一个非常传奇的故事!”
  2014年9月2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国际论坛”刊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员、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步平的一篇专栏文章《抗战胜利, 中国国际地位大幅提升》。文章中写道:“1942年春,刘放吾率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仁安羌解救了被日军围困的7000余英军及家属。1942年1月,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当时,美国明确表示中国已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中的主要力量,但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对中国的大国地位尚有怀疑。从丘吉尔的怀疑到撒切尔夫人的亲自致谢,证明抗日战争使中国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不是大国赐予的,而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长期浴血奋战获得的。”
  说起来真的是不可思议,73年前的一场战役,结下了一位英国世界级的领袖与一位中国将军50年后相会芝加哥的因缘际会,更为二战历史创造了一段传奇佳话,这一切的一切都好像是冥冥中的注定。
  23年来,撒切尔夫人当年说的那段感恩的话语和她谦恭地俯身紧握父亲双手的身影经由媒体广泛的报道早已深入全国人心,家喻户晓。撒切尔夫人作为一位世界级的领袖代表英国政府和人民,向一位中国的将军面谢感恩,这是所有中国军人的骄傲,也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记忆。
  父亲在世时从不提战功,却常说当年带出去的子弟兵,许多都永远无法把他们带回来,看不到妻儿,见不到爹娘,年轻的生命,为国家为民族战死异国他乡,甚至尸骨无存,魂归无处。先父每次和儿女们提及此事,都会感慨而唏嘘。我们可以感受到他老人家心底里的那份心酸和悲凉。
  “不信正义唤不回!不容青史尽成灰!”我们在此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不要忘记我们的先辈先烈。想想看,这些人都是我们的前辈,他们也是爹娘的儿孙。他们是真正的英雄,许多更是无名英雄。我们这些后辈今后无论如何宣传,如何纪念,如何歌颂都不为过!
  2013年1月13日,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第一座纪念碑——仁安羌大捷纪念碑,在当年盟军与日军战况最激烈,也是伤亡最惨重的缅甸仁安羌古战场建成,了却了父亲刘放吾将军生前的心愿,也让在战役中牺牲的前辈英灵能够长眠安息。
  (作者为美国Tireco公司董事长、美国智库—太平洋国际政策理事会常务理事)
  责任编辑  沈飞德   杨之立
其他文献
那是1977年夏,当时的上海市黄浦区教师红专学院(今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前身)语文教研室,为了激发莘莘学子的读写情趣,特意精编了一册《上海市黄浦区中学生作文选》,内收格致、光明、金陵、浦明、六十二(今已并入储能中学)、市六……诸校学生情辞双美的佳作28篇,恰如其分地起名为《萌芽集》。应该请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家题写书名才好啊!请谁呢?陈钟樑、钱忠亮、徐文华等同仁都想到了著作等身、德艺双馨的文坛巨擘巴
石鼓山农场是饥荒岁月(1959—1961)福建日报社创办的一个度荒临时农场,固定劳工为“右派分子”及各种另类,附带安置若干家属和精简编余的印刷工、勤杂工。我有幸在此充当苦力,死里求生,苦苦挣扎了3年。  萨场长的下马威  我被错划为右派,在建瓯县徐墩公社监督劳动了19个月后,奉命调到该场。1959年8月1日,我从火车站直接回到妻子在省教育厅的宿舍,连夜到报社总编老孙家中,感谢他调回的恩德。孙总慰勉
摘要:自2004年我国新课改推广以来,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积极的转变和不断的更新,但是也让我们看到了其中的不少问题,初中物理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出现了在一定程度上教学观念没得到及时更新、未能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阻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和探索,寻求改变现状的科学合理的新途径。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物理;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新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83-01  教育学指出,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持久兴趣,使他们能乐学、善学、会学,激励学生不断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只有在遵循规律,激发兴趣,才能达到教学目标,才能真正事半功倍的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  一、遵循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到来和不断深入,各个学校开始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品德课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直接决定着学生素质发展的程度。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品德课的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为我国培养出大量优秀的素质人才。本文对小学品德课的有效课堂教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讨论,以期踧踖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素质教育;有效课堂教学;素质发展  【中图分
摘要:初级中学阶段的学生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和重要的工作,一方面初级中学的学生年龄特征鲜明,自我意识强烈,对管理工作造成了许多困难,另一方面青春期的性格特点,以及初中繁重的学习任务非常容易造成学生的态度不端正。本文针对班主任管理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有效的提高策略。  关键字:初中;班主任管理;问题;对策  【分类号】G635.1  班主任对于学生管理的重要性是毋庸
【中图分类号】 G63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关键词”原本是一个图书馆学常用术语,用于表达文献的主题内容,便于检索图书信息,可以更快地获得更丰富更准确的搜索结果。“关键词”的本质,是信息的简化、定位与匹配。思想品德学科中的“关键词”就是指教科书中概念、段落、文章中的能概括其核心内容的词语,指试题中能反映出题者考察意图的词语即---“题
摘要  作为一线教师,我明白素质能力的培养要建立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之上。因而,地理基础知识的记忆,对于地里课堂来说,依旧十分重要。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依据知识特点,对比记忆;地理事物变成歌谣记忆;形象联想,有助记忆;生活中的地理,跟随地图去旅行;编故事,记地理;逆向思维等方法,大大提升了地理知识的记忆效果。  关键词 地理 课堂 有效 记忆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