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求实为经,以创新为纬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ye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编排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但是长期以来它却是语文教学中的棘手问题,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冻土坚冰。
  一﹑透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科学理解﹑准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这样的描述:“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空洞的,是无源之水,而离开生活的语文教学更是死水一潭,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阶段是通过综合运用既有的语文知识和各种语文能力,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和技能处理﹑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在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深化对既有知识的领悟并学习新的知识﹑生成新的能力﹑习得运用语文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语文综合性学习所预期的这些“天光云影”,离不开社会生活这泓“源头活水”,而这汩汩活水流经的渠道正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二﹑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线,以求实为经,以创新为纬,开展农村中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1.开发教学资源,拓展广阔的学习天地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教育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1)整合教材资源
  ①立足实际,对教材进行整合取舍,开展综合性学习。以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所选编的课文内容为例,初中三年六册共有36个综合性学习专题,每个专题分别有三到四个活动方案,这些活动专题涉及的面广,内容丰富,在实际教学中,要想一一涉及或予以呈现,几乎是不可能的。我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我校的条件,大胆地取舍教材,做到详略有致,重点凸显。如七年级上册有6个综合性学习专题,经过取舍,我将它整合为“爱的教育”和“生命诚可贵”两个大专题贯穿于学期教学始终。首先根据教材推荐的意大利名著《爱的教育》让学生精读,领悟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让学生的情感品德受到熏陶,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然后组织学生观看邹越的“爱的教育”的演讲视频,让学生在“泪湿青衫”中体验生命中最酣畅淋漓的感动,知恩感恩,趁热打铁开展一次“感恩”主题演讲。以《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为依托,进行“生命诚可贵”专题探究,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并珍爱生命,组织学生观看汶川地震视频并朗诵歌颂生命的诗篇,让学生精读《我的信念》、《行道树》等篇章,课外推荐阅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让学生从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每学期出两期以“感恩”和“生命”为主题的班报。在这种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的基础上提出研究专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再研究,是很有价值的策略。这样,可以改变单课教学的孤立状态和由读到写的简单程式,使语文学习呈现立体型的态势。它不仅拓展了学生视野,而且将静态的接受学习转化为动态的综合研究。
  ②融合各科教学,开展综合性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重点之一。这样做,是为了打破课程资源的单一单调的现状,呈现立体丰富的课程框架,实现语文教学和学习生活化。我们应当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将死寂的静态知识转化为生机涌动的实践技能的环境。如我们开展“魅力环县解说员风采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分为“矿藏物产”、“红色旅游”、“秀丽山河”、“民风民俗”等几个专题小组,专题研究过程中要融合地理、历史等学科进行收集整理材料,经过这样的活动,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优化校内资源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在选择上有很大空间,我们可以因地制宜,结合学校实际,以我们身边的切实可感、学生熟悉、便于参与的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针对我校“古诗文诵读活动”的现状,我们组织在全校开展“古诗文诵读现状”的调查研究活动,分析研究诵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又如让学生组织策划“班级元旦文艺演出”或“灯谜晚会”等活动,放手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编写剧本,撰写主持词和节目串词等等。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说话能力、审美、想象、创造、探究等能力得到提高,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3)挖掘校外资源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要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实际生活中。环县是中国的皮影之乡,每年一度的“皮影艺术节”给我们提供了一大研究的资源。我们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我为客人做导游”、“讲普通话,文明迎宾朋”、“征集导游词、征集广告词”、查阅资料并采访皮影艺人了解皮影艺术的发展演变历史,了解皮影戏的坐唱念白、曲牌和板式、演奏乐器和音乐等等。社会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天地就有多广阔,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这潭源头活水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2.做好角色定位,转变教学行为
  (1)主导协助——精心策划,有效组织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一般由三部分组成:①学习准备。在老师组织和指导下,选择活动内容,明确活动目标,制定小组活动计划。②小组按照计划开展活动。教师要合理安排,明确小组和个人责任分工并指导学生做好资料的整理和活动的记录,形成展示的成果。③展示学习活动成果。在老师或学生的主持下,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活动的成果。在整个学习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内容,引导学生有重点、有主次,深入有序地开展学习活动,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学习活动中每个细节的落实,做到“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既要让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权,又要保证整个实施活动活而不乱,动而有序。
  (2)参与体验——抛砖引玉,导法释疑
  参与性是指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一方面要参与学生的学习,在平等沟通与合作中实施教学;另一方面自身也要以更积极的姿态走进生活,去实践、去学习,真正参与到综合性学习中来。教师只有深入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之中,才能在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内引外联,挥洒自如。也不妨亲身“下水”,亲自“操刀”,为学生提供示例范本,以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学习的全程参与中,教师也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难点,留给一定的质疑时间。古人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水平在质疑、破疑中取得质的飞跃。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当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求实,即既要反对因循守旧﹑裹足不前甚至穿新鞋走老路,又要反对好高骛远﹑盲目求新甚至离经叛道的做法,坚持以新课标精神为准绳,结合地区﹑学校﹑学生实际,扎实有成效地推进农村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所谓创新,即在语文课程标准框架内“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农村地区﹑学校实际,深入体悟﹑发掘课程标准的未尽之意,但又确属其应有之义,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有特色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求实创新,二者不可偏废其一,应双管齐下,为农村学校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实施注入求实的基因和创新的血液。
  作者单位:甘肃庆阳市环县合道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倾情浇灌,不吝笔墨,常常走笔,多与学生交流互动,增进师生感情,方可以化死水为涓涓溪流,让学生的笔墨再生新花。  下面将作文教学中的几个实例展示给各位同仁,以供各位参考:  (一)让学生乐于写作,无疑是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途径  在日常教学中我时常写些小语段读给学生,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陶冶其情操,激励其学习斗志。去年我所教的学生是体育特长生,他们在高考前要去参加体育加试,当
【摘 要】在教学《想北平》一文中,发现学生对老舍倾注其中的情感颇为费解。常规教法中的通过对比来解读显然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答疑惑。本文试图从老舍的个人生活经历入手,抓住文中“像我这样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一句,对文本作一个梳理和解读。  【关键词】《想北平》 情感 主线  老舍先生散文《想北平》入选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版块。近日在一次听课活动中,老师和学生探讨为什么在众
一、个性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个性化的时代发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高度发达。在这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个性化”这个词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并熟悉。个性化这个词历史并不长,但已从知识分子、高薪阶层发展推广到了普通民众中,尤其近几年,个性化的口号已越喊越亮:个性化设计、个性化服务、个性化人才、个性化教学……究竟个性化从何而来?时代又为什么如此需要个性化?在这个如此推行个性化
《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是必修一中的两篇文言文,大多数教师教学这两文时,注重字词巩固和各自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很少将两者合起来一同教学的。一次兴之所至,笔者试着将两文作为同是贬谪期游记散文加以比较阅读,则有了意外的收获。  柳宗元、苏轼名属唐宋八大家,在散文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两人都曾是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顺利地踏上仕途希望能大有作为,济世泽民,却都不幸地卷入党争,被一贬再贬至偏僻荒蛮之
古代诗歌阅读,在语文教学和高考试题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浓缩。因此高考卷中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习此类知识,在浩瀚的诗歌海洋中遨游之余,还要用自己的头脑对知识进行梳理,形成一定的体系,才能有效地提高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下面就针对高三专题复习谈一下个人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衣服
【摘 要】在莫言的小说叙述中,语言的超常搭配使语言幽默而生动、形象,正是这种语言搭配方式,将高密东北那种豪爽与朴素尽现无遗,往往让人在大笑之后又拍案叫绝,显示了作家深厚的语言功力与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莫言 小说 语言 搭配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莫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其《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等作品均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其决定于
戏剧是一种通过舞台表演诉诸观众感官体验的艺术形式,是动态的、立体的、综合的,集多种艺术因素为一体。单从语言角度论道,戏剧不能直接与剧本画等号,剧本是纯粹的文本语言艺术,呈现的是静悄悄的语言,它只是演员表演的脚本,离戏剧语言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为什么这样说呢?同是剧本,造诣精深的表演艺术家会“化腐朽为神奇”,蹩脚的表演者只能“化神奇为腐朽”,因此,脱离了演员的表演素养,戏剧语言就无从谈及。演员是戏剧表
初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指出要“加强积累,感悟运用”。从积累来说,诗歌教学要让学生理解和准确背诵名篇,进行名句的积累,从而引发学生的自主感悟;而感悟是积累和运用的中间环节,也是关键的环节。运用则建立在积累和感悟的基础之上,成为诗歌教学的最高层次和目标。  如何达到以上表现性目标,这是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必须思考的问题。从文本阅读的角度而言,诗歌教学要从推敲关键词句、深度挖掘思想、拓展内容几方面
在高三语文复习中,文学类文本因理解有难度,占分比重大而成为多数考生比较畏惧的题型。面对漫无边际的试卷如何进行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训练也是高三语文老师思考的问题,题海战术早已失效,找思路找规律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披其文才能入其情,遵其路才能识其真;同时重视答题习惯的培养,通过题型的归类,对答案的分析,发现解题规律,那么,短时间内提高阅读成绩并非难事。  一、阅读习
美,是不灭的,因为她是永恒的。  一、美之吾解  本人认为美是可观、可闻、可触、可味、可悟、可人的意象或物象,可获得心身的享受。即“六可”说。  “可”在《庄子·天运》里解析为“适合”,“其味相反,百皆可于口。”“可”为适合、适宜、适应、适可、适中、适当等。故选择了《庄子》中的解析。  二、美之吾读  (一)“可观”者为适视也,为视觉享受观,谛视也。——《说文》。  《国语·周语下》:“夫乐不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