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过分解读的三则诗文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lo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写人记事的典范之作。作者通过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将先生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文章在叙述和描写梁启超先生演讲过程中引用、朗诵并讲解三则诗文,更是将梁启超先生的性格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很多老師在此也都乐于解读,无可厚非,然很多老师过分解读确值得商榷。
   第一首《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有的老师提问:“《箜篌引》这首古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背后有什么深刻含义呢?”有的老师这样解读:这首诗让梁启超先生想到了戊戌变法中英勇就义的谭嗣同,通过这首诗展现了梁启超先生的“热心肠”的性格特征,表达了他忧国忧民之情。当初,变法失败,谭嗣同将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梁启超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的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昭后世。梁启超劝他跟自己一起去日本避避风头。但谭嗣同断然拒绝前行并说:“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谭嗣同始!”这样的解读乍一听起来似乎很符合事实和情理,但老师的解读显然背离了文本,并没有深入文本。作者在文中写到: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化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演讲后二十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梁启超先生在朗诵这首诗时有没有想到谭嗣同,有没有在解读中将谭嗣同联系起来,我们不得而知。但透过上面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其实是在说梁先生高超的演讲技巧,丰富的演讲内容,在说先生的知识渊博、文采出众。以致作者二十年后渡河时,触景生情,顿时想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可看出梁启超先生在演讲中的朗读和讲解深入作者内心,难以忘怀。
   第二则是戏曲《桃花扇》中的一段“高皇帝,在九天,不管……”有的老师提问“先生读到《桃花扇》时,为什么‘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已’”有的老师解读为:《桃花扇》反映的是南明一代的兴亡,梁先生读着末世既临无可挽回的哀叹,想到山河破碎,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所以痛苦流涕不能自已。有的老师解读为:《桃花扇》写的是明崇祯皇帝的一段事情,由此梁启超先生想到自己早年的变法维新,想到光绪帝与崇祯皇帝的处境相似,不禁悲从中来,所以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已。如果说第一种解读我们还能接受的话,第二种解读“想到光绪帝与崇祯皇帝的处境相似,不禁悲从中来,痛哭流涕”就有点牵强附会了。也许他有过这种联想,但一定想到的是光绪帝与崇祯皇帝的相似的处境,难道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少吗?他就不会想到其他历史事件和其他人身上去。
   第三首诗是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有的老师提问:“梁先生讲‘初闻涕泪满衣裳’时,为什么笑了呢?”老师解读:梁启超和杜甫都是热心肠的人,杜甫听说蓟北收复,喜极而涕,而梁启超先生想到现在的祖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他多么希望有一天祖国能强大起来,收复失地。所以梁先生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时张口大笑是因为他感受到了杜甫收复蓟北的喜悦。如果要这样解读的话。我觉得梁启超先生应该哭才对。为什么呢?既然梁启超先生是个热心肠的人。当他听到杜甫所处时代的“剑外忽传收蓟北”,想到现在自己所处祖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他更应该伤心哭泣才对,他还会笑吗?对后半部分的解读“感受到了收复蓟北的喜悦”张口大笑,我认可,而对于“想到现在的祖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解读是站不住脚的。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梁启超先生1922年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演讲的主题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是一场学术报告,并且他在开场白当中就说“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可看出这场演讲是要谈学问的。文章在开头也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可见,这并不是一场以宣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梁启超先生是一个时代的伟人,不能因为他是伟人,就一定非要将他跟爱国,跟忧国忧民联系起来,对于一场学术演讲,我们不必硬要联系到某个具体的人,附会到某个具体事件中去进行解读。而如果硬生生将戊戌变法,将谭嗣同,将光绪帝联系起来,未免有些牵强,也破坏了文章的意境和主旨。有时候一个人言行的外在表现、情感的外在宣泄,并不代表他一定有过某一段经历或某一段情感体验。也许来自于一个人的良知,或来自于一个人的悲悯情怀。
  舒滞,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一生唯一一篇记游文章,另一篇题目虽为游记,但其实是他视察工作的记录。   《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王安石借一次并不尽兴的游山,表达了作者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实现人生理想的主张,阐述了他游山后感悟的“五步成功法”,这是王安石以其智慧留给后人的重要教诲。   这篇游记与其它游记截然不同。全文六百余字,具体写游记本身仅仅38字,记游的文字极其减省,可谓惜墨如金。其余文字主要有两部分
2017年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这种课程目标内在的要求就是教学方式上的革新,而专题教学就是应对方案之一,尤其是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这种教学方式愈渐兴盛。而小说是语文学习以及考试命题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文体,并且在所有文体中,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是最高的,尤以“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品为甚。据此,我们拟从“目标内容、原则方法、路径过程”等角度,结合语文教材中的三大短篇小说
作为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舒婷,自1979年发表《致橡树》后,走上中国当代诗坛。在《致橡树》发表两个月后,《诗刊》再次发表了舒婷的现代抒情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后来该诗被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等教科书收录。   不得不说,除该诗外,舒婷在此之前或之后的诗歌创作或者说诗歌文本是极具个人风格的,或者说是极具女性诗歌风格的,虽然我不愿意承认
在萧红的小说《牛车上》中,作者活用了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交织以及第一人称外叙述视角和内叙述视角的穿插,使小说行文松弛散淡,呈露出似意有所指又似漫无目的的发展趋向。同时,她在小说的字斟句酌上也并未用“直呼”式的手法以痛写痛,顿挫沉郁。而是选择了更为轻逸的词语,让笔下的文字具备了漂浪浮动的流丽感。好比文内写车夫说出“我也有家小……”,“我”描述车夫讲这句话时,“他的话从嘴唇上流下来似的,好像他对着旷野
影片《穿普拉达的女王》讲述了大学刚毕业的女主人公安迪进入顶级时尚杂志社担任主编助理的励志故事。从一位迷惑茫然的职场新秀和时尚白痴,到成为出色的时尚达人,安迪的成功除与自身的努力密切相关外,也离不开时尚美学的推动。影片中时装行业的从业人员对待时尚的苛刻严谨态度令不少观众印象深刻,这些时尚人士不仅仅将时尚视为工作,更视为一种生活要旨,主导着日程生活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而实际上,时尚美学也在无时不刻地
在教育叙事研究蓬勃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论语》是典型的教育叙事文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是《论语》中展现教学情境最完整的篇目,它教学内容(辩志),教学活动(讨论),教学组织形式(侍坐),独特的教学评价等特征能为现阶段我们语文教学带来启迪。教师在教学中应讲授与社会接轨的教学内容,开展讨论的教学活动,营造灵活平等的教学环境和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   一、孔子教育叙事的背景 
语文教育名家李镇西在《语文教学可否提倡“多元化”》一文中表示非常赞同“语文教学多元化”的主张,但是又站在了理性的角度对“语文教学的多元化”进行了审视,这值得广大语文教育者去深思。   一、语文教学“一元化”与“多元化”的矛盾   语文教学“一元化”与“多元化”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处理的一对矛盾。妥善处理这对矛盾,是一个教师专业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
文化构成指的是一种文化的构成要素,是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单位。[1]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本文主要从文化构成因素的维度来分析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文化构成。   一、古代哲学   纵观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其中涉及到的哲学类文化有两篇课文,分别是《<论语>十二章》(七上第12课)与《河中石兽》(七下第24课)。   在《<论语>十二章》中,有“修身”和“学习”两大种类共12章的内容。从中可
“诗意”,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意课堂,则是教师采用美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策略,引导、激励、帮助学生满怀兴趣、轻松愉快地学习的课堂。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而语文的核心素养,则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
不少同学看到自己作文得分,总止于三类卷下,四类卷上,何以如此?在2019年《江苏省高考说明》,把“写作”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不少学生仅满足于“符合题意;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等“基础等级”的层次要求,没能上升到“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发展等级”高度。那如何写出“有文采”的作文呢?《江苏省高考说明》对作文“有文采”做出这样的说明:用词贴切,句式灵活,语言富有表现力。下文就高考说明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