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lic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分析华山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探讨静脉溶栓治疗良好结局的相关预测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华山医院所有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3个月临床结局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结局良好组(<2分)及结局不良组(≥2分),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相关分析。

结果

连续纳入14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4.5 h时间窗内溶栓患者的结局良好比例为52.4% (65/124),明显优于超时间窗的患者的20.8%(5/24; χ2=8.048, P=0.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U=2 146.000, P=0.025)、TOAST分型(χ2=11.412, P=0.010)、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χ2=17.409, P=0.001)、基线血糖(U=1 446.500, P<0.01)、基线纤维蛋白原(U=1 689.000, P=0.038)、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U= 1 140.000, P<0.01)、24 h NIHSS评分(U=458.000, P<0.01)及早期症状改善(24 h NIHSS评分降低≥4分或者降至0分;χ2=19.576, P<0.01)是影响临床结局的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的独立预测因素有:年龄(OR=0.943, 95%CI 0.892~0.996, P=0.024)、基线纤维蛋白原(OR=0.448, 95%CI 0.208~0.963, P=0.040)、基线NIHSS评分(OR=0.749, 95%CI 0.663~0.845, P<0.01)和早期症状改善(OR=14.970, 95%CI 4.460~50.249, P<0.01)。

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有明确的时间依赖性。年龄、基线纤维蛋白原、基线NIHSS评分和早期症状改善为静脉溶栓3个月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描述偏头痛患者大脑自发神经元的活动特征及功能改变,以期更好地认识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16例头痛发作间期的偏头痛患者(病例组)和16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与其相匹配的健康对照(对照组),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采用DPARSFA 2.2软件分析原始数据,得出全脑低频振幅值,比较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间期与健康人群之间影像学表现的差异。结果病例组左侧岛叶、左侧额下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患者的癫痫发作及脑电图特点。方法收集2007年11月至2013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44例MELAS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脑电图及头MRI检查,总结不同时期(卒中样发作期及非发作期)的癫痫发作类型和脑电图改变特点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4例MELAS患者中有39例(88.6%)出现癫痫发作,26例(66.7%)有1种以上发作类型。卒
目的分析中国人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临床及辅助检查特点。 方法对255例临床疑似脑炎患者的血清及脑脊液行抗NMDAR-IgG检测。结合临床表现确诊抗NMDAR脑炎患者,收集其临床及辅助检查资料,并按年龄分为<12岁,12~17岁以及>17岁3组。筛查上述患者标本中其他自身免疫及感染相关抗体,并对25例确诊半年以上患者进行随访。 结果自255例中共确诊45例抗NMDAR脑
目的总结6例以周围神经病为主要表现的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探索该病微血管损伤特点。方法收集6例经过临床症状、抗体检查、病理证实的MPA患者详细的临床资料,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及腓肠神经活体组织检查。2例正常神经作为形态学对照。结果6例患者均出现感觉神经损害为主的非对称性多发单神经病。电生理检查显示感觉神经诱发电位和运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为主要改变。病理检查发现有髓神经
目的对比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肌病(MASRP)和多发性肌炎(PM)患者大腿骨骼肌MRI改变的差异。方法对9例MASRP和21例PM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37.2±13.1)岁和(43.8±20.6)岁]行双侧大腿骨骼肌MRI检查,在T1WI和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上分别观察肌肉脂肪化及水肿,计算每块肌肉脂肪化及水肿出现率和评分,比较两种炎性肌肉病的差异。结果9例MASRP患者均出现了肌肉水肿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血清胆红素和尿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认知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161例SIVD患者按认知损害程度分为皮质下血管性轻度认知损害组(SVMCI,n=79)及皮质下血管性痴呆组(SVaD,n=82),77名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红素和尿酸水平;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及剑桥老年认知检查
间断性闪光刺激 (IPS) 是脑电图监测中常用的检测方法,旨在发现儿童及成人异常癫痫样放电对闪光的敏感性(即光敏感性)。但在临床实践中,不同的国家以及不同的脑电图室采用的IPS方法不同,导致结果有所差异。我们认为应该建立标准的检测方法,从而能够可重复地定性和定量检测光敏感性,更利于监测和识别癫痫和光敏感性患者。与1999年发表的方法相比较,新方法不仅增加了内容,而且对IPS检测技术以及相关的操作原
期刊
目的探讨亨廷顿病一家系的IT15基因、头颅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 方法收集亨廷顿病一家系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巢式PCR方法对其IT15基因含CAG重复序列部分进行扩增, 对先证者进行头颅CT、MRI和经颅超声检查,在先证者死亡后取得家属的知情同意,行尸体解剖及组织病理学检测。 结果2例亨廷顿病患者IT15基因CAG重复数均>40。先证者早期头颅CT显示脑萎缩,脑室系统扩大, 脑沟裂池增宽、加深。
目的探讨神经型布氏杆菌病(NB)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等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7例NB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女发病比例为6∶1,平均发病年龄为46岁。以脑血管病起病者1例,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起病者5例,以脊髓炎起病者1例。血清凝集试验阳性6例,血培养阳性1例。影像学病灶位于双大脑半球皮质、皮质下、基底节等部位者2例,位于额叶
随着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进步,以帕金森病为代表的运动障碍疾病的研究近年来在国际上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更新的态势,对于一些长期困扰临床实践的问题,研究者们找到了关键性的基础实验证据来解答,一些获得公认的新型诊治方案和理念通过治疗指南的形式被推广和应用,一些具有时代标志的最新科技成果正通过医工(理)结合的方式被有机嫁接到研究方案中,形成了“基础研究中求创新、临床实践上立标准”,二者相互融合的局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