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讲”不等于“精讲”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liang33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在听课时,我发现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得少,练习得多,似乎是竭力做到“精讲多练”。教师站在讲台上,俨然是一个“点将员”:“你说”“他说”“嗯”……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说、活动、练习。笔者认为,这些课未必就是“精讲多练”,
  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教师在教学伊始,让学生观察圆锥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接着让一位学生上来观察比划,再由这位学生说出它们的关系:等底等高。教师表示肯定。接下来问学生:“它们的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再点了一位同学上来演示观察,并让这位同学说出:圆锥体的体积是这个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教师简单地小结了一下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并推写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接着出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练习……这课看似做到了“精讲多练”,其实未必如此。
  首先,笔者认为这位老师充其量就是做到了“多练”,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没有做到“精讲”。因为教师在教学中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用准确的教学术语引导学生进行演绎推理,也没有用自己的精炼语言进行课中归纳小结,虽然让学生“多练”了,但因为教师的“沉默少语”,许多知识都不能准确地内化成学生的内心知识,这样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学得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其次,教师用“少讲”来装扮“精讲”,其中掩饰了很多要讲的内容。比如:教师要重点强调的“等底等高”没有得到强调;教师要帮助学生比较“不等底等高”的情况没有得到比较;教师要进一步拓展讲解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而没有得到拓展……这样的课只停留在表层的教学上,所教内容浮浅,没有深度、广度和难度。再者,教师的“少语”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发挥。因为教师“少语”或“不善言”,就很难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难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课谈何“精讲”?
  因此,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精讲多练”,教师要更多地练好嘴上功夫,学会精讲。课中该讲的内容一定要讲,而且要讲深讲透,不要把“少讲”当成“精讲”而害了学生蒙骗了自己。( 作者单位:江西省龙南县东江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面对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对一些两难问题产生的困惑,教研员该如何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和应对?通常有以下几种教研方式:教研员指明(只能做简单的决断,提倡或不提倡,教师只能机械执行)、教师座谈会(讨论来讨论去,隔靴搔痒、一团和气)、论坛发言(你谈你的,我说我的,关公战秦琼,没有对话、碰撞的火花)。这些教研活动方式不能很好地引导教师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清、看深、看透教学现象的症结所在,不能厘清教师对于教学两难问题的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干燥的根及根茎,具有非常广泛的药理作用,对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效果显著。我们熟知丹参中主要含有脂溶性丹参酮类和水溶性丹参酚酸类两大类化学成分。研究表明,在水溶性成分中含有一定量的糖蛋白。本论文主要研究丹参四个活性部位(总丹参酮部位、丹参总酚酸部位、丹参总酚酸与粗糖蛋白混合部位及粗糖蛋白部位)的分离
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师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研意识不强等问题。为此,必须开展以“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特征的校本教研,通过校本教研活动,提高广大教师的整体素质。  一抓理论学习。理论不是万能的,但要研究没有理论是万万不行的。学校的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研究,不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研究。因此,学校必须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或要求教师自觉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近日听课中发现一青年教师执教苏教版《语文》第十册《大江保卫战》时,错失一个精彩生成,让人心生遗憾。  精读课文时,课件出现了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飘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学生齐读后,有一学生举手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