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在听课时,我发现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得少,练习得多,似乎是竭力做到“精讲多练”。教师站在讲台上,俨然是一个“点将员”:“你说”“他说”“嗯”……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说、活动、练习。笔者认为,这些课未必就是“精讲多练”,
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教师在教学伊始,让学生观察圆锥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接着让一位学生上来观察比划,再由这位学生说出它们的关系:等底等高。教师表示肯定。接下来问学生:“它们的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再点了一位同学上来演示观察,并让这位同学说出:圆锥体的体积是这个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教师简单地小结了一下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并推写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接着出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练习……这课看似做到了“精讲多练”,其实未必如此。
首先,笔者认为这位老师充其量就是做到了“多练”,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没有做到“精讲”。因为教师在教学中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用准确的教学术语引导学生进行演绎推理,也没有用自己的精炼语言进行课中归纳小结,虽然让学生“多练”了,但因为教师的“沉默少语”,许多知识都不能准确地内化成学生的内心知识,这样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学得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其次,教师用“少讲”来装扮“精讲”,其中掩饰了很多要讲的内容。比如:教师要重点强调的“等底等高”没有得到强调;教师要帮助学生比较“不等底等高”的情况没有得到比较;教师要进一步拓展讲解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而没有得到拓展……这样的课只停留在表层的教学上,所教内容浮浅,没有深度、广度和难度。再者,教师的“少语”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发挥。因为教师“少语”或“不善言”,就很难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难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课谈何“精讲”?
因此,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精讲多练”,教师要更多地练好嘴上功夫,学会精讲。课中该讲的内容一定要讲,而且要讲深讲透,不要把“少讲”当成“精讲”而害了学生蒙骗了自己。( 作者单位:江西省龙南县东江中心小学)
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教师在教学伊始,让学生观察圆锥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接着让一位学生上来观察比划,再由这位学生说出它们的关系:等底等高。教师表示肯定。接下来问学生:“它们的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再点了一位同学上来演示观察,并让这位同学说出:圆锥体的体积是这个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教师简单地小结了一下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并推写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接着出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练习……这课看似做到了“精讲多练”,其实未必如此。
首先,笔者认为这位老师充其量就是做到了“多练”,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没有做到“精讲”。因为教师在教学中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用准确的教学术语引导学生进行演绎推理,也没有用自己的精炼语言进行课中归纳小结,虽然让学生“多练”了,但因为教师的“沉默少语”,许多知识都不能准确地内化成学生的内心知识,这样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学得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其次,教师用“少讲”来装扮“精讲”,其中掩饰了很多要讲的内容。比如:教师要重点强调的“等底等高”没有得到强调;教师要帮助学生比较“不等底等高”的情况没有得到比较;教师要进一步拓展讲解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而没有得到拓展……这样的课只停留在表层的教学上,所教内容浮浅,没有深度、广度和难度。再者,教师的“少语”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发挥。因为教师“少语”或“不善言”,就很难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难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课谈何“精讲”?
因此,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精讲多练”,教师要更多地练好嘴上功夫,学会精讲。课中该讲的内容一定要讲,而且要讲深讲透,不要把“少讲”当成“精讲”而害了学生蒙骗了自己。( 作者单位:江西省龙南县东江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