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平流层下部气温的准两年周期振荡

来源 :应用气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分析1966-1985年北半球30hPa月平均气温资料得出,中纬地区气温准两年周期振荡比低纬地区更清楚,平均周期26.3月,振幅约2.8℃,振荡的峰和谷值都出现在冬季。中纬气温和赤道上空纬向风的准两年振荡之间位相配合密切,中纬气温准两年振荡的峰与赤道上空10hPa为东风,70hPa为西风的位相一致,谷则有相反的位相。
其他文献
该文提出了一种利用积分球原理设计的新型日照传感器,该传感器由限角挡环,积分球体和光电探测器组成,积分球为一有5个针孔的空心正球体,针孔可阻挡散射光进入球内,而射入球内的直射
用位势涡度方程对1980年1月26-30日东亚寒潮高压的演变做了诊断研究,表明高压中悯地区低层是低值位涡区,位涡值随高压增强(减弱)而变小(变大);随着高压的发展加强,位涡最小值由对流层中层降到近
试验比较了两种较为典型的地形区气压梯度力计算方法:一是先在准水平的等压面上计算,再垂直插值到地形坐标面上的方法,二是差-微-差方法。初始化分析和预报结果检验都表明,在减轻地
计算了自动气象站动态对比试验结果的相关系数和差值误差区间,从而论证了对比试验的可信度,提出了计算自动气象站测量结果的标准差,合格率、准确度的方法。并用隐含周期分析与自
文章应用三种不同下垫面近面层风速和温度梯度资料,代入风速和温度廓线公式,迭代求得感热通量及热量交换系数。确定Kh/Kw与稳定度参数ζ的关系式。分别利用空气动力学方法和波文比能
对1993年6月初的一个在黄,渤海区达到暴发性发展强度,并形成了一个有明显眼区的温带气旋个例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平流和涡度平流,沿岸锋性以及高空急流的动力作用对气旋暴发性
根据数字展宽云图和常规资料分析得到,1991年梅雨期江淮地区大 暴雨大多是由中尺度云团产生的。它主要是:低涡暖切云团和冷切(冷锋)云团。它们的大多数是中—β尺度云团,平均
文章用35年资料,对东北冷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东亚大型环流系统之间的关系做了研究,发现东北冷涡的再现不仅在时间上有相对的集中期,在地理分布上有着明显的密集性,并且东亚地区
通过对 GMS 静止卫星的红外数据处理,获得了1991年夏季江淮梅雨期暴雨大范围的平均云分布。对1991年6月6次江淮暴雨过程逐时和3小时的 GMS 红外云图动画和照片的分析,得到了
文章简单地介绍了国家气象中心T63四维资料同化系统试验方案及试验的初步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计算稳定,是一个较好的同化方案;T63L16中其数值天气预报谱模式利用它提供的初始条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