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届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调查

来源 :理论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eat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利用系统抽样方法,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4985名应届毕业生中抽取235名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对问卷调查及访谈法收集资料的分析,得出了该校学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意向,分析了不同特征学生在就业意向上的差别,探讨了影响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并根据调查分析提出了创立“大学生基层创业基金”、签定“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书”、“就业于农业合作协会”等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意向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10)04-0042-05
  
  一、导言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200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总就业率是73%左右,2006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3个高校毕业生高峰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2007年有毕业生480万,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过650万,就业压力比往年进一步加大。我校是农业院校,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优势。大家都希望找好的工作,在城市工作。然而,大学生人才资源的闲置与农村基层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却非常的突出。
  
  二、研究方法
  
  1、抽样方法。通过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届毕业本科学生的总体结构进行分析,编制抽样框,利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出25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50份,实际回收问卷235份,回收的问卷全部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
  2、调查时间:2009年12月。这个时间对于除推免上研究生的和报考研究生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找工作,他们对找工作的艰辛已经有所了解。所以调查资料更具有说服力。
  3、样本的院系分配(表1)。
  4、样本结构(表2)。
  5、资料收集方法。
  利用问卷法收集资料。问卷的发放由各学院(系)学生会负责进行,在问卷发放前都对他们进行了基本调查技能培训,以保证调查的顺利进行和调查的质量。
  
  三、调查结果
  
  (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基层就业意向
  1、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向(表3)。
  表3表明:45.3%(95%的置信区间为0.453±0.0636)学生愿意去农村基层工作,32.48%(95%的置信区间为00.3248±0.0598)的学生不知道是否去农村基层就业,22.22%(95%的置信区间为00.2222±0.053 1)的学生不想去农村基层工作。但笔者认为做出这些决定时,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的,而这些条件是会发生变化的,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农村基层就业环境的改善、以及广大学生对农村基层就业认识的加强,预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去基层就业。
  


  2、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具体意向(表4)。
  由(表4)可以看出:在农村基层工作时间上,选择“一年以下”的占13.6%,选择“一年到三年”的占66.4%,选择“三年到五年”的占15.3%,选择“5年以上”的占4.7%。愿意在基层工作的时间集中在3年左右,没有长久留在农村的打算,更多的是把农村基层就业当作一个磨练的地方和继续发展的跳板。
  由(表5)可以看出:在农村基层工作单位上,选择“党政机关”的占33.8%,选择“乡镇企业”的占20.1%,选择“事业单位”的占46.2%。调查显示大学生最愿意去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就业,但也不排斥乡镇企业。
  由(表6)可以看出:在大学生对农村基层的期待收入中,选择“1000元以下”的仅占1.3%,选择“1001-1500元”的占43.3%,选择“1501-2000元”的占35.6%,选择“2001-2500元”的占11.6%,选择“2500元”以上占8.2%。同时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去农村基层就业的收入期待是比较明智的,要求不高。
  
  (二)影响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因素分析。
  为了探究影响基层就业意愿的主要因素及影响程度。在调查问卷中列出了10个因素,被调查者可以在“影响很大”、“影响较大”、“影响较小”、“影响很小”、“无影响”五个选项中选择。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均值分析,并按影响程度从小到大输出结果,如下所示(表7):
  


  说明:值4表示影响很大,值3表示较大,值2表示较小,值1表示很小,值0表示无影响。所得平均值Mean后,可作区段观测,如0-1表示该条件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无影响或影响很小。Mean值越大,表明该因素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影响程度越大。
  1、发挥能力。
  由表7可以看出,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最大因素是到“基层工作能否发挥自己的能力”(均值3.08),而不是“生活条件”(均值1.85),这是相当值得欣慰的,这可能也正是大学生前往农村基层就业在未来能够长期进行的根本原因。
  表示能否“发挥能力”对其选择基层就业“影响很大”的占到被调查总人数的46.2%,“影响较大的”占37.2%。
  “想去”基层就业的大学生中,表示“发挥能力”影响很大的占50.0%,较大的35.8%。在表示“发挥能力”影响很大的学生中,“想去”的比例高达49.1%,在表示“发挥能力”影响较大的学生中,“想去”的高达43.7%。
  2、公平竞争。
  由表7可看出,这一因素影响程度较大,居第二位。其原因可能在于部分基层就业单位用人不规范,关系网复杂。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认为人际关系复杂的占63.4%,认为提升职务凭才能的仅占31.7%。大学生渴望良好的就业环境,而农村基层单位在此方面并不完善。
  3、信息闭塞。
  表7显示,这一因素对就业态度影响程度较大,居第三位。部分农村基层条件艰苦,信息较封闭,的确会给基层就业大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随着电话和电脑的推广和普及,笔者相信,“信息闭塞”的局面将逐步得到改善,它将不能成为制约大学生去基层工作的重要因素。
  4、工资福利。
  当前,影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基层的收入水平与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缺乏吸引力。
  由表7可看出,这一因素的影响在较大和较小之间,似乎不如前三因素明显,但运用SPSS软件将“就业态度”和“影响因素均值”作交叉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想去基层的学生来说,影响其意愿的因素中“工资福利”(均值2.62)还是有较大的影响,对于不想去的学生来说,影响因素中“工资福利”为均值3.00,仅次于“办公条件”(均值为3.17)和“发挥能力”(均值为3.23).
  5、其他影响因素。
  “生活条件”的影响程度在“很小”和“较小”之间(均值1.85),“办公条件”、“家庭期望”、“政策改变”、“提升职务”等的影响程度均处于“较小”和“较大”之间,其值分别为2.66、2.36、2.40、2.48。笔者认为,调查问卷中给出的10个影响因素是相互联系的,与其他所给因素相比某项因素的影响程度较小, 并不是表示它就不重要,特定情况下,它同样会成为决定性因素。此外,调查问卷中所列出的因素也未能完全涵盖所有的影响因素。
  6、不同特征的大学生在基层就业态度上的差异分析。
  1)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就业态度上的差异。
  运用SPSS软件的交叉分析可知:在调查的样本中,男性中想去基层的占48.5%;女性中想去基层的占41.0%,可以初步看出男性更倾向于去基层就业。
  2)城乡学生在就业态度上的差异。
  在调查的样本中,城市、县镇、农村的学生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2.7%、20.1%、57.2%。出身农村的学生中,表示“想去”的比例为55.7%,高于县镇的
  41.3%和城市的26.9%;出身城市的学生中不想去的比例为34.6%,高于县镇的21.7%和农村的16.0%。
  3)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就业态度上的差异。
  在调查的样本中,家庭背景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商人的学生分别占被调查总有效人数的21.8%、53.4%、7.7%、7.3%、8.1%。农民家庭背景的学生中,表示“想去”的占58.4%,高于其他四类家庭;表示“不想去”的占19.2%,低于其他四类家庭
  4)不同子女个数的学生在就业态度上的差异
  在调查的样本中,独生子女的家庭占15.8%,两个孩子的家庭占54.7%,三个孩子家庭的学生占19.7%,三个以上孩子家庭学生占9.8%。态度为“想去”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最低为6.6%;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中态度为“不想去”的所占比例最高为43.2%两个孩子家庭的学生“不想去”的仅仅为15.6%。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八成的大学生不排斥去农村基层就业。
  45.3%的大学生愿意去农村基层工作,32.48%的学生不知道是否去农村基层就业。22.2%的学生不想去农村基层工作。但做出这些决定时,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的,而这些条件是会发生变化的,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农村基层就业环境的改善、以及广大学生对农村基层就业的认识加强,预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去基层就业。
  2、愿意前往农村基层就业的人群特征(表~。
  3、能否“发挥自身能力”是影响农村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
  对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应届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依次为“发挥自身能力、体现自我价值”、“公平竞争”、“信息闭塞”。而“生活条件”、“家庭期望”、“政策改变”这些因素对其做出决定所起作用较小。由此看出我校大学生已经开始理智的看待农村基层就业,不是仅仅注重物质生活条件及国家的优惠政策,同时更看中自己能力的发挥和价值的体现。
  
  (二)建议。
  1、全面、科学、理性的认识基层就业主体。
  (1)学校应将目光投向对基层就业积极性较高的学生中。这部分学生本身就有前往基层就业的意愿。同时,他们也有着自己的要求和条件,如“发挥个人才干”等,基层单位应尽量满足这些合理的要求,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使其真正成为农村基层的一份子。
  (2)调查中有32.48%的人表示“不知道”是否去基层就业,也就是说其态度不明朗。其实他们是去基层就业的潜在力量。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农村基层就业环境的改善、国家政策的完善和落实、以及广大学生对农村基层就业重要性认识的加强,他们中也会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会去基层就业,为我国新农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3)对于现阶段直接表示不愿意去农村基层的学生来说,我们在尊重其选择的同时,也不能放弃对其进行宣传、教育、沟通、引导的努力。至少,他们对基层的认知度提高后,会更理性的看待、接受其身边的愿意去基层就业的学生。
  2、学校要加大基层就业宣传的力度,提高宣传效果。
  (1)扩大宣传对象。
  学校应该面向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开设专门介绍农村基层和基层就业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基层就业现状、了解农村基层对农业人才的渴望、了解国家对基层就业的鼓励政策和支持措施、了解自己在基层也可以实现个人价值。
  (2)拓展宣传途径。
  由于在校大学生会受到同学及家人的影响,所以宣传工作不仅要在学校开展,同时也要在社会的大众媒体中开展起来。如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广播和报纸专栏、街头广告,以便使整个社会更加关注、了解农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逐步认同并支持大学生前往农村基层发展。
  (3)把握宣传时机,注重连续性。
  动员大学生去基层就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或是一劳永逸。因而学校在平时就应定期举行宣传活动。而在大四第二学期初,由于众多毕业生对就业市场的严峻有了亲身体会,学校应该抓住时机加强动员宣传,促进农业人才学以致用,服务“三农”。
  (4)注重思想引导。
  宣传工作应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择业观,使其认识到目前城市就业的严峻形势、基层就业的意义和价值、基层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对自身能力的锻炼机会,引导他们排除“基层就业不能体现作为一名大学生的价值”、“基层就业是能力不足的表现”等这些负面认识。鼓励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知识创业,提高毕业生为国家主动服务的意识,通过基层工作的磨练和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来丰富阅历,增长才干,为今后人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基层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和完善。
  目前,各省市等都根据《关于引导和鼓励大高校毕业生面形基层就业的意见》制定很多优惠政策。但是,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政策完善且可实施性强”的仅仅5.1%,对政策表示“不了解不知道”的却占到16.2%,这说明政府应该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政策和措施,并将其真正贯彻落实。对于有意愿基层就业的学生,高校还可以在入党、评优及奖学金等方面予以倾斜。凡愿意到西部、基层、艰苦地区就业的大学生,在低年级或入校的时候签订面向基层就业的协议后,在校期间就可以免收或减免学杂费用;优先评定校、省优秀(优良)毕业生。
  4、根据学生特征拓展大学生基层就业渠道。
  (1)调查表明来自农村的学生更愿意去农村基层就业,其原因在于农村学生对农村更加了解,也希望为家乡建设作贡献,部分女生还存有恋家情结。因此,可以在政策中做出一些针对性的条款,鼓励、支持他们回到家乡、回到农村,通过各种就业渠道,发挥自己的力量,为家乡建设增砖添瓦。
  (2)与在校学生签定“基层就业意向书”,明确助学贷款代偿等政策的落实步骤与时间期限,并提供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为愿意去农村基层就业的学生解除后顾之忧。
  (3)对选择在农村基层创业的大学生,由原母校、国家中央财政、地方政府、社会力量共同出资设立的创业基金会,组织对其发放无息贷款或风险投资基金,同时聘请专家提供专业的创业咨询和服务。
  (4)教育部直属的师范院校学生免交学费,只需到西部基层支教三年,可以考虑将这种政策扩展到农林院校。我校是全国重点农林院校,也应该享受免交学费的待遇。而且我校学生结构中,农村学生的比例较高,这些学生熟悉农村环境同时拥有相关的农业知识体系,前往农村进行援助服务,更易取得良好的效果o
  (5)实行面向基层就业的定向招生制度和“订单式”培养。从基层、贫困地区、西部地区通过定向招生择优录取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回到原籍工作。由基层单位进行“订单式”培养,为基层单位提供特定岗位所需人才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所急需的人才。
  (6)继续推行“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活动,并鼓励支持大学生担任村官的职务。
  5、增强制度建设,推进制度变革
  (1)加强基层工作单位职称评定、工资等级评定、职务提升制度的监督和完善。避免“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现象,为大学生提供公正平等的竞争机制。同时保障基层单位在接纳大学生后会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挥自身能力的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将“中小学教师40岁可以退休”这种变革适当的延展推广到基层的事业单位、党政机关,为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多能发挥个人才干的岗位。
  (3)条件合适的基层单位重要的岗位,可考虑实行合同竞标上岗,为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增加农村基层就业的吸引引力。
  (4)要着力于开创和改善农村基层就业环境。
  基层单位生活条件艰苦,工作环境简陋。很多单位经费长期紧张,必要的工作设备不仅少,而且陈旧老化得不到及时更新。同时基层的人文环境欠佳,经济文化等方面长期滞后。由于传统自然经济而形成的固步自封思想的影响,排斥人才,不尊重科学文化知识的现象也还时有发生。针对这些问题,基层在资金紧缺无力改变硬件设施的情况下,可努力开创其良好的就业氛围。为大学生提供可以发挥个人才能的舞台,协助其完成工作目标,提高其工作成就感,使其充分感受到个人价值的体现,增强其就业幸福感。
其他文献
[摘要]时光不会倒流,但书籍却可以让我们随时随地与古人对话。现阶段的中等教育发展迅速,高校的扩招使我们大学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这时我们再来看孔子的著作,会发现我们国家自古就是一个重视教育、崇尚文化的国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理念仍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8.2  [文章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0-8594(20io)04
期刊
名优教师课堂教学时间并不长于一般教师,但为什么名优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成绩好,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较强的学习能力呢?这就涉及到教学的效率问题。  “有效教学”是教学的本质特性和基本要求,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学的有效与实效是教学的生命,是教学追求的关键。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性,应当关注教学各个基本环节,即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等。这几个基本环节互为基础,相互作用。    
期刊
[摘要]建筑的诞生之初就被认为是技术与审美融合的产物。这就意味着一个好的建筑,它必经得起适用性、经济性与美观性这三重考验。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隔震;施工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TU352.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10)04-0070-02    建筑的诞生之初就被认为是技术与审美融合的产物。这就意味着一个好的建筑,它必经得起适用性、经济性与美观性
期刊
编者按:该文为本社即将于本年8月出版的郭世佑先生所著之《教科书外说辛亥》一书中的一篇。    历史的因素总是多项和相互联系的,也是复杂的;单个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往往是相对的。研究历史人物的主要目的其实就是知人论世、窥一斑而见全豹,而不是像八百里水泊梁山排座次那样,一定要给某些人物的功绩大小排出序列,非得争一个谁最重要谁为其次、谁是第一第二不可,这样的做法只能满足于时下中学应试教育的“定论”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英语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但是,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班级大(一般为50~60人),程度差别较悬殊的现象,加大了教师在课堂中对提问把握的难度。有些教师担心提问多了,课堂纪律往往难于驾驭;提问少了,师生之间很难沟通,教师也难以了解学生对所教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问过难,程度较差的学生会感到不适应也容易造成学生中的两极分化;提问过于简单,则失去了提问的价值
期刊
[摘要]广东省惠州市是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广东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东江惠州民俗文化、东坡寓惠文化、东樵宗教文化、东江革命历史文化为代表的“四东”文化,成为惠州最璀璨的文化精华。《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家乡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环境的优势,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充分利用和挖掘“四东文化”的特定文化价值,我们把这一资源优势引进幼儿园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孩子的学习内容
期刊
下面是一份44年前“文革”时期的步行串联日记。1966年6、7月间,复旦大学也与全国其他高校一样,“文革”开始了。起初是批吴晗的《海瑞罢官》,8月份,原党委开始大规模批斗各系的“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历史系最先抛出的是周谷城、周予同,之后系里一批老教授大多被批斗,即后来的所谓“斗鬼风”。10月份,红卫兵小将开始揪斗党委,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历史系的部分青年教师处于“逍遥”状态,只是随着需要
期刊
吴国桢(1903~1984年)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少年时代曾就学于国内的两所名校——天津南开中学(1914~1917年)和北京清华学校(1917~1921年),青年时期赴美国留学,1926年以“Ancient Chinese Political Theories”(《中国古代政治理论》)一文获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长期在国民政府内任职,在蒋介石的格外垂青下,曾历任汉口市长(1
期刊
伦理学家会说:最完美的婚姻,应该是男女双方出于灵与肉的相互吸引与倾慕,而实现自愿的结合;这种结合不应再受到其他任何外界因素的干预,不论这种考量出于任何物质上或政治上的因素。然而,迄今为止,实际的婚姻关系也许都不符合这一本质,从而出现各种异化。其中,后妃与帝王的婚姻因与国家政治制度纠结在一起,比起民间婚姻来,更呈现出违逆人性的异化倾向。  君主国家的利益、命运与前途,从来都被列为择后选妃的最重要参数
期刊
读吴晗《朱元璋传》中的《自序》,读的时候很有疑惑,读后不禁心生感慨。疑惑,疑惑这篇《自序》怎么像一份检讨书;感慨,感慨于被政治胁迫的史家和史学,感慨史家的无奈与史学的悲哀。  先说说检讨书的要件和这篇《自序》与检讨书的共性。  一份标准的检讨书,大概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件:一、陈述所犯错误。吴晗在《自序》中这样写道:“第一二个本子都有许多错误,有些地方甚至犯了严重的错误。……我那时不懂得列宁关于国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