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之好的背后

来源 :历史学家茶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uf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伦理学家会说:最完美的婚姻,应该是男女双方出于灵与肉的相互吸引与倾慕,而实现自愿的结合;这种结合不应再受到其他任何外界因素的干预,不论这种考量出于任何物质上或政治上的因素。然而,迄今为止,实际的婚姻关系也许都不符合这一本质,从而出现各种异化。其中,后妃与帝王的婚姻因与国家政治制度纠结在一起,比起民间婚姻来,更呈现出违逆人性的异化倾向。
  君主国家的利益、命运与前途,从来都被列为择后选妃的最重要参数之一,多少红颜无非作为政治交易的一枚筹码,被抛入禁宫深闱。站在君主国家的立场上,政治交易历来视为必要,尽管总不那么光彩。对步入宫闱的女子而言,这种交易会给她们带来什么呢?
  
  “秦晋之好”的最早出典
  
  作为成语,“秦晋之好”至今仍用作喜结良缘的典雅祝词,这是来自春秋时代秦国和晋国两国君主累世互结婚姻的典故。据史书记载,秦穆公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惠公的姐姐。晋惠公即位四年,国内大饥,秦国应晋国之请粜粟赈灾。次年,秦国也闹饥荒,晋国不但拒绝发粟救灾,反而乘人之危,发兵攻秦。兵戎相见后,晋国惨败,被迫将太子圉送到秦国做人质。秦国考虑到他将是未来晋国的君主,为笼络起见,将女儿怀嬴嫁给他。太子圉后来抛下怀嬴,潜逃回国,即位为晋怀公。秦国认为他忘恩负义,恼火之余,便把赌注押到流亡的晋公子重耳身上,将重耳从楚国迎到秦国,并妻以文嬴等秦女五人,其中就包括作为媵女陪嫁的怀嬴。既然媵御的身份低于正妻,重耳就让怀嬴捧匜端水,伺候他洗完脸后,就漫不经心地甩去手上的水。怀嬴发怒道:“秦晋相匹,为什么卑视我!”重耳怕她向秦穆公哭诉,便自囚请罪。穆公反而安慰这位快婿道:“我的嫡生女儿中,就数她最聪慧。先前嫁给了太子圉,这次就委屈她做嫔嫱了。原来打算让她做嫡夫人与你成婚的,因为曾是子圉之妻,怕让你背上坏名声。如果不让她当媵女,就没有嫁给你的理由。我太喜欢这个女儿了,如果由于未备正礼,才让你卑视她,这是我的过错。至于今后,这孩子的进退使令,就悉听遵命。”
  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秦晋之好”。即便秦穆公最钟爱的女儿,也像一件赠品一样,在太子圉与公子重耳之间传来递去。蒙受屈辱的却是怀嬴,她的婚姻大事被人当作儿戏,感情与自尊一再受到戏弄与蔑视。可见秦晋之好从来就不是男欢女爱的轻喜剧,其背后是赤裸裸的政治交易的闹剧,是女性酸楚的婚姻悲剧。
  
  春秋时代的同类故事
  
  纵观中国历史上列国并峙的分裂时期,例如春秋、战国、三国、东晋十六国、五代十国、宋辽金夏,各国统治者或为了确保自己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或为了削弱敌国的实力与地位,在君王之间缔结过不少政治联姻,其中尤以纵横捭阖的春秋战国时代最引人注目。
  周桓王十四年(前706),齐国遭到北狄的进攻,向郑国求救,郑太子忽率师解围。齐釐公也许出于好意,准备把文姜许配给这位郑国的储君。郑太子忽婉言辞谢,别人问其原因,他说:“每个人都有合适的配偶,齐国是大国,大国之女不是我合适的配偶。《诗》说:求诸自己,多受福德。凡事靠自己,何必倚赖大国呢?”这位太子忽就是后来的郑昭公,他的“齐大非偶”的慷慨陈词颇有独立不羁、发愤自强的味道,其实也是为郑国自身的地位着想。郑国居于中原四冲之地,夹在晋、楚、齐、秦四大国之间,哪一个大国都得罪不起;保持相对中立的不结盟态度,才是最好的外交方针。文姜未能成为郑昭公的夫人,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与郑国相比,卫国更是蕞尔小国,它甚至没有郑国那样折冲周旋于诸大国之间的起码实力,北境还面临着戎狄的威胁。卫懿公有个女儿,齐国、许国都先后来求婚,懿公允诺了许国。他的女儿对自己的傅母说了一段话:“历来诸侯有女儿的,就是用作馈赠的礼物来结交大国的。以我的婚事而言,许国弱小而偏远,齐国强大而毗邻。当今之世,强者为雄。如果国家边境上有外敌入侵,有我在,还不好办吗?现在却舍近就远,弃大结小,一旦有战事,谁可以一起来顾及社稷呢!”卫懿公还是固执己见,把她嫁给了许穆公。而卫国后来果然被南下的狄人一度攻灭,许穆公夫人不幸而言中。她的这段颇具政治家眼光的先见之论,即便后人读来,也不能不折服其鞭辟入里的分析、审时度势的冷静与权衡得失的缜密。她明明知道政治联姻只不过把女性当筹码,却甘愿为父母之国的存亡安危发挥自己作为“赠物”应起的作用。历史把不应该由女性通过婚姻所承受的负荷压在她的肩头,而她竟然自觉地视其为己任,不得不令人在钦敬之余,而生出深沉的叹息。
  春秋时代是大国争霸的时代,当金戈铁马杀人盈野、横尸遍地以后,大国、强国、战胜国趾高气扬,小国、弱国、战败国则低声下气,进贡纳质。不少所谓的秦晋之好,就是以城下之盟为背景的。周景王七年(前535),齐国征得晋国的默许,出兵攻打燕国,并准备把流亡齐国的燕国旧君燕简公武装强送回国。燕悼公见齐国大军入境,立即派出使者求和,说:“敝国知罪,怎敢不听从命令呢?请允许把先君的破旧器物来谢罪。”在订立城下之盟后,燕国把燕姬嫁给了齐景公,还致送了玉斝等一批玉器。在这次会盟中,燕姬只不过与玉斝一样,属于同等价值、同等地位的谢罪进贡物。
  历史的回报也真是太快。齐景公在位共五十八年,前期对燕国耀武扬威。到他晚年,吴国崛起,攻楚伐越,跃跃欲试,准备北上取代齐国的地位。而齐国其时已一蹶不振,这次该轮到他向吴王阖闾纳女为质了。在送女儿到城郊时,齐景公黯然泪下道:“我死,你恐怕见不到了!”有臣下说:“齐国也是面山傍海的大国。你既然爱惜女儿,就别让她远行了。”景公无可奈何道:“我虽有齐国,却不能号令诸侯。不能号令天下,还不如听令于别人。况且吴国就像马蜂与蝎子一样,不把毒螫到人身上,是不会善罢甘休的。我怕它螫我啊!”最后还是把女儿打发走了。如果说,齐景公在羔羊面前是狮子,获得了燕姬;在狮子面前却是羔羊,送走了女儿。至于燕姬与齐女,却都成为大国强权的俎上牺牲。
  当然,也有战败国别有心计,企图通过联姻,以女色为武器,让敌国君主沉湎其中,政荒国乱,为自己赢得养精蓄锐、东山再起的时机。当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王勾践夫人忍辱含耻,亲往吴国做夫差的臣妾,终于允许求和,保全了江山社稷。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蓄意复仇,他采纳大夫文种提出的伐吴九策,其中第四策就是“遗之好美,以为劳其志”,也就是赠送绝色美人,用来惑乱其志向。勾践下令在全国寻访美女,终于在苎罗山中发现了卖薪浣纱的西施与郑旦。越王让人用罗縠做衣裙把她俩打扮起来,还教她们举止步履。然后,文种把她们送往吴国,卑词游说道:“敝国虽有上天下凡的西施、郑旦,但敝国污卑贫穷,实在不敢消受,特命我来拜献。您大王如不嫌鄙陋,就给您当箕帚之用吧!”尽管吴国大臣伍子胥说了一大套“美女是国家祸害”的谏言,夫差还是收下了这两个绝代佳人。后来,吴王果然惑于女色,怠于政事,终致亡国。对西施是否为导致吴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历来见仁见智,这里且不作评论。但越王勾践致送西施,联姻吴国,无疑有蓄谋亡吴的初衷。
  这个自古以来家喻户晓的传说,似乎有一个美丽的尾声。据说,西施在吴亡以后,便追随着旧情人范蠡,泛舟五湖,去过幸福的小日子了。唐代诗人杜牧诗云“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说的就是这事。鸱夷即范蠡。不过,历史上西施的结局恐怕未必如此。上距吴越之世不远的墨翟在其《墨子》中指出:“吴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沉,其美也。”明确认定西施是被抛入水中溺死的。《吴越春秋·逸篇》说得更明白:“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照理说来,西施以自己的青春美色圆满实现了勾践的意图,是大有功于越国的功臣。孰料大功告成后,却落得如此下场。个中原因,也许是勾践不能容忍越国美女竟然呈身吴王帐下的历史,也许是勾践不能接受西施始终未能忘情于范蠡的现实。历史真相究竟如何,后人已无法猜测。但在这桩政治联姻中,西施撇下了旧日的情人,承欢于敌国的君主,到头来却被沉入江底,获益的是越王,西施不仅什么也没有得到,连生存权都失去了。
  
  “秦晋之好”的战国翻版
  
  战国之世,兼并统一战争在更大的范围以更大的规模进行着。这是一个崇尚实力与权谋的时代,只要能壮大自己、消灭敌人,政治的、外交的、庙堂的、床笫的,任何手段都不惜使用。七雄并立,合纵连横,各国君主间的政治联姻也围绕着这一主线展开。以秦国为例,战国期间,与六国联姻史籍可考的共有14次,其中与楚国最多,达到7次,这显然与楚国在合纵连横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分量,是息息相关的。楚怀王与秦昭襄王在同年相互娶女联姻,就是秦国唆使楚国背弃合纵而倒向连横的直接产物。
  相反,秦国与燕国的联姻在战国时期仅有一次,这当然与燕国孤悬东北,对秦国连横战略关系不大有关。但就是这仅有的一次,也是服从于这一战略需要的。秦惠文王六年(前332),苏秦游说赵、韩、魏、齐、楚,准备再次合纵伐秦。秦惠文王派人破坏五国合纵的同时,还把女儿嫁给燕太子。当年,燕太子即位,是为燕易王。显而易见,秦国主动与燕结亲,是其削弱合纵计划的组成部分。
  如果说,秦国这次联姻的目的还出于后人的推断,那么《战国策·秦策四》记载的一段说辞,却是颇能说明类似问题的。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齐国孟尝君田文入魏任相。当时魏昭王在位,公子负刍的母亲出身齐王室。田文是在齐国未遂政变中逃亡出来的,入相以后对负刍的母亲绝无好感,居然说动魏王,把她休回了齐国。策士韩春就游说秦昭王娶她来做妻子,理由很直白:“这样就可以齐秦联合,劫持魏国,魏国的上党就能属秦国所有。齐秦联合,拥立负刍,负刍的生母在秦国,那魏国不就像是秦国的郡县吗?”也许,秦昭王对半老的负刍之母提不起兴趣,游说未能奏效,但政治联姻作为连横的筹码,已由这番说辞和盘托出了。
  为了灭人之国,夺人之地,甚至以联姻为诱饵,转移对方注意力,然后出其不意,坐取大动干戈也未必能征服的敌国,也不乏其例。据《战国策·燕策一》,赵襄子当上赵国国君后,处心积虑地想并吞与其相邻的代国,便将自己的姐姐嫁给代王做夫人。他的姐姐并不知道这桩婚姻包藏着祸心,与代王的感情并不错。在一次与代王会见时,赵襄子早已命人特地铸成长柄铜枓,当郎舅两人酒酣耳热之际,厨子用铜枓端上热羹,到席前便翻转铜枓,猛击代王脑袋,致使其脑浆崩裂,一命呜呼。赵襄子随即发兵平定了代地,派人把姐姐接回赵国。他的姐姐听到这一突然事变,号泣呼天,抽噎着说:“天啊!为了弟弟而获罪于丈夫,这是不仁;为了丈夫而怨恨弟弟,这是不义。我不敢怨,但也决不愿归!”说完,拿起磨快了的束发簪子,自刺而死。她的临终遗言,不啻是对政治联姻酿成的后妃悲剧发出强烈的控诉。政治联姻是政治与婚姻的联合体,但政治与婚姻往往是不能和谐共居于一体的,当两者的目标与价值剧烈冲突时,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婚姻的悲剧。代王夫人之死,正是在政治与婚姻之间两难选择后的必然结果。
  
  “秦晋之好”的后续故事
  
  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列国并峙的分裂局面,其间,秦晋之好式的联姻闹剧,也在不断地重演。
  三国时期,吴蜀联姻颇具戏剧性。面对曹军饮马长江的严峻形势,刘备与孙权都明白:如果不结盟,就可能被曹操各个击破。于是,刘备便聘孙权之妹为夫人。这位孙夫人勇捷刚猛,颇有家兄之风。随嫁的一百位侍婢,都仗剑持刀,侍立左右从不离去。刘备每次入内见夫人,看着明晃晃、白花花的刀光剑影,心里总不寒而栗,唯恐孙夫人稍有不满,对自己干戈相向。这种冷冰冰的婚姻,怎么可能琴瑟相调,倒是名副其实的同床异梦:对刘备来说,是忌惮与害怕;对孙夫人说来,同样是猜忌与防范。政治联姻的基石并不是婚姻,而是政治联盟。当吴蜀交恶后,孙权就派兵迎回了孙夫人。这时,孙夫人已生了一个儿子(并非后来戏曲中讹传的阿斗),想带着回国,也被赵云统兵断江截留而去。事后,诸葛亮曾对刘备这样评论:“您当时北畏曹操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贴身则怕孙夫人变生腋肘之间,真是进退狼狈啊!”这桩政治联姻给后人留下了添枝加叶的戏曲故事(京剧《甘露寺》、《龙凤呈祥》就源出于此),而孙夫人体验到的,恐怕就只有对丈夫的冷漠与对儿子的思念。
  十六国时期,代王拓跋什翼犍(即北魏昭成帝)先聘前燕主慕容皝的妹妹,但不久去世,便再纳慕容皝的女儿为皇后。建国二十五年(362),与燕主慕容暐又相互纳女联姻。当北魏道武帝与后燕交恶时,后燕臣下还说:“魏燕世为婚姻,结好久远,应该三思而行。”魏道武帝又与后秦联姻,聘纳后秦主姚兴的女儿西平公主,原先说好册立做皇后的,后来道武帝按北魏风俗另立皇后,委屈她做夫人。这下激怒了后秦,亲家变成敌国,不但断绝往来,还在柴壁干了一仗,龙凤花烛化作了刀光剑影。其后,北魏太武帝迎娶北凉主沮渠牧犍的妹妹做右昭仪,同时把妹妹武威公主嫁给了牧犍。而笼络北凉这个附庸国,则是这桩换门亲的根本目的。
  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镠曾纳妇于闽;闽主王延钧却迎娶南汉主刘龑女儿清远公主;而刘龑又聘立楚王马殷的女儿做王后;前蜀也向北方后唐庄宗送去过一批宫女。这种连环套般的政治联姻,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联姻双方都是接壤的邻国,其目的显然在于谋求两国相安无事;至于女儿的婚姻是否幸福,这些小朝廷的君主是不会认真考虑的。
  还有一种远交近攻式的政治联姻。昇元(937~943年)中,南唐曾选饰宫嫔青媛等人,连同珠贝、罗绮,遣使护送,泛海北通契丹。这样的出使,南唐还不止一次。有一首《辽宫词》说的就是这件事:
  
  绛帕蒙头拜紫宸,菆涂小殿步逡巡。
  毡帷昨夜新承宠,又报南唐进美人。
  
  大意是说,宫嫔们绛红的帕子蒙在头上,来到辽朝的殿陛上行拜见礼,在麻秸涂饰的小殿上步履有点迟疑不决;毛毡帷帐里昨夜刚得到契丹主的宠幸,又有报告说南唐来进贡美人。南唐的目的,据说是为了离间后晋与契丹的关系,相机北取中原。此说未必可信,但希望契丹从背后牵制后晋,不对自己构成威胁,则在意想之中。
  紧接五代十国的就是宋辽夏三国鼎立时期,其中辽夏两国曾多次联姻。统和七年(989),时值西夏李继迁(西夏立国后追尊为太祖)叛宋不久,国家实体正在酝酿之中;而辽朝虽在高粱河之战中重创宋军,但宋辽战事依然不断,辽夏双方都有争取对方壮大声势的愿望。于是,李继迁便聘娶辽义成公主。景福元年(1031),正当夏景宗元昊紧锣密鼓准备立国之际,当然也希望取得辽国的支持与北宋相抗衡,于是迎娶辽兴平公主。辽天祚帝即位后,西夏崇宗聘纳辽南仙公主为皇后,婚礼如仪不久,就让辽对宋施加压力,以归还从西夏夺去的土地。可见,西夏之所以多次主动与辽共结秦晋之好,无非是实力稍逊,试图倚重这种联姻来加强自己在鼎峙角逐之势中的地位。
  12世纪前期,北方出现夏、金、蒙鼎立的局面,西夏为了延缓蒙古骑兵的凌厉攻势,夏襄宗曾把女儿嫁给成吉思汗。当然,所有这些联姻只是出于政治需要,婚姻双方并无感情可言。例如,辽兴平公主嫁给夏景宗,虽然贵为皇后,与元昊关系始终不和睦。元昊对她很冷漠,她产后得病,也从来没去看望过。婚后七年,她就郁郁而死了。这位夏景宗皇后的命运,与战国代王夫人之死一样,在冠冕堂皇的“秦晋之好”式政治联姻背后,同样浸透了女性悲楚的血泪。
其他文献
历史学界的关注焦点应重回历史本体,可能疑义不多,但历史本体无所不包,人物、事件、细节,如恒河沙数,不胜其多。关注焦点应落在何处,估计分歧会不小。  在刊发于本《茶座》第20辑上的一篇文章中,杨奎松先生说,“历史驳杂繁芜,万象纷呈,容不得我辈一一考察辨析”,因为这“会把研究者有限的精力和能力消耗在无数与历史发展主线无关,因而也与今人关心的种种问题无关的琐碎史事之中”。其实早在五十多年前,翦伯赞先生就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了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及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结合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开展现状,提出了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10)04-0052-03    一、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高校贫困
期刊
[摘要]时光不会倒流,但书籍却可以让我们随时随地与古人对话。现阶段的中等教育发展迅速,高校的扩招使我们大学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这时我们再来看孔子的著作,会发现我们国家自古就是一个重视教育、崇尚文化的国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理念仍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8.2  [文章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0-8594(20io)04
期刊
名优教师课堂教学时间并不长于一般教师,但为什么名优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成绩好,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较强的学习能力呢?这就涉及到教学的效率问题。  “有效教学”是教学的本质特性和基本要求,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学的有效与实效是教学的生命,是教学追求的关键。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性,应当关注教学各个基本环节,即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等。这几个基本环节互为基础,相互作用。    
期刊
[摘要]建筑的诞生之初就被认为是技术与审美融合的产物。这就意味着一个好的建筑,它必经得起适用性、经济性与美观性这三重考验。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隔震;施工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TU352.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10)04-0070-02    建筑的诞生之初就被认为是技术与审美融合的产物。这就意味着一个好的建筑,它必经得起适用性、经济性与美观性
期刊
编者按:该文为本社即将于本年8月出版的郭世佑先生所著之《教科书外说辛亥》一书中的一篇。    历史的因素总是多项和相互联系的,也是复杂的;单个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往往是相对的。研究历史人物的主要目的其实就是知人论世、窥一斑而见全豹,而不是像八百里水泊梁山排座次那样,一定要给某些人物的功绩大小排出序列,非得争一个谁最重要谁为其次、谁是第一第二不可,这样的做法只能满足于时下中学应试教育的“定论”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英语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但是,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班级大(一般为50~60人),程度差别较悬殊的现象,加大了教师在课堂中对提问把握的难度。有些教师担心提问多了,课堂纪律往往难于驾驭;提问少了,师生之间很难沟通,教师也难以了解学生对所教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问过难,程度较差的学生会感到不适应也容易造成学生中的两极分化;提问过于简单,则失去了提问的价值
期刊
[摘要]广东省惠州市是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广东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东江惠州民俗文化、东坡寓惠文化、东樵宗教文化、东江革命历史文化为代表的“四东”文化,成为惠州最璀璨的文化精华。《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家乡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环境的优势,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充分利用和挖掘“四东文化”的特定文化价值,我们把这一资源优势引进幼儿园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孩子的学习内容
期刊
下面是一份44年前“文革”时期的步行串联日记。1966年6、7月间,复旦大学也与全国其他高校一样,“文革”开始了。起初是批吴晗的《海瑞罢官》,8月份,原党委开始大规模批斗各系的“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历史系最先抛出的是周谷城、周予同,之后系里一批老教授大多被批斗,即后来的所谓“斗鬼风”。10月份,红卫兵小将开始揪斗党委,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历史系的部分青年教师处于“逍遥”状态,只是随着需要
期刊
吴国桢(1903~1984年)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少年时代曾就学于国内的两所名校——天津南开中学(1914~1917年)和北京清华学校(1917~1921年),青年时期赴美国留学,1926年以“Ancient Chinese Political Theories”(《中国古代政治理论》)一文获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长期在国民政府内任职,在蒋介石的格外垂青下,曾历任汉口市长(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