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对话,凸显性格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bin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读范文
  我们的大脑
   这天刚到办公室,头头伊凡·彼得洛维奇就把我叫去,商讨人事变动问题。他说:“昨天,我和莫斯科一些部门领导闲聊,有人说有一家直属企业的经理退休了,他们问我,想不想推荐自己的一名副手去接替这个位置?我想这是好事嘛,所以我找你来商量商量,看让谁去合适,让库列金去,怎么样?”
   我几乎是不假思索立刻说:“库列金绝不能去,那是不容置疑的,您忘了,他可是您的右手啊,他专门负责替您写报告,正是那些报告使您受到上级领导的信任,您离了他怎么行呢?”
   “那,符吉诃夫可以吗?”伊凡·彼得洛维奇问道。
   “啊呀,亏您想得出来,”我惊呼,“您没有符吉诃夫行吗?他是您的双脚啊,他不停地为您奔走,给您弄来上级批文,给您弄来大笔拨款,没有他,员工的奖金您都发不出,更不用说去给上级领导送红包了。而如果不送红包,不用说升迁了,您能坐稳现在这个位置吗?”
  伊凡·彼得洛维奇一拍脑袋,“还真亏您提醒,他的确不能走。那么,让伯莱斯基去怎么样?”
  “上帝啊,您怎么会想到他?伯莱斯基是您的脊梁啊!当需要有人承认错误、承担责任时,他总是为您挺身而出。”
  “那么让贝利金去得了。”
  “万万不可,”我几乎要叫出来了,“贝利金是您脊梁以下的部分,凡是毫无疑义而又必须参加的会议,总是他代表您去坐着。”
  “还真不能少了他,”伊凡·彼得洛维奇叹口气,“我们的主管部门那么多,他们的这些会一个也不能不去。那么就让伊里奇去吧,他似乎没那么重要。”
  “您千万别轻率下结论,伊里奇怎么不重要?他可是您的耳朵啊!谁说您什么,谁对您不忠,都是他负责打听的啊!”
  “那么西多夫是什么呢?”
  “您的眼睛啊!”
  “那看来只有让尼基塔去了。”
  “伊凡·彼得洛维奇,您冷静点!”我听了差点晕倒,“尼基塔是您的舌头,凡需要滔滔不绝发议论的场合,总是他一展所长,您离了他行吗?”
  伊凡·彼得洛维奇又一次长叹,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很有几分恼怒地说:“听着,你的这番议论,好像都有道理,但这会引出什么结论呢?一个是手,一个是脚,又一个是什么脊梁以下的部分,你把我置于何地?我本人算什么呢?似乎毫无用处了!”
  我胸有成竹地脱口而出:“您是我们的大脑啊!伊凡·彼得洛维奇同志。”
  他立刻微笑起来,兴奋起来,“还真是这么回事!”他站起来,在房间里踱着步,好一会儿才转身问我:“你瞧我这记性,我找你来是谈什么事情来着?”
   (作者海木克里德,选自《外国短篇小说选》)
  亮点借鉴
  这篇讽刺小说以推荐谁去当企业经理为线索,通过“我”与彼得洛维奇的八次对话,用人体的组成部分设喻,从不同角度揭露了主人公丑恶的灵魂和恶劣的作风:第一次对话以“右手”喻指专门炮制“报告”骗取上级信任的库列金,可见主人公高高在上,欺上瞒下;第二次对话以“双脚”喻指“不停地奔走”骗来“大笔拨款”的符吉诃夫,可见主人公弄虚作假,奉承拍马,跑官买官,热衷权钱交易;第三次对话以“脊梁”喻指专替主人受过的伯莱斯基,可见主人公文过饰非,诿过于人;第四次对话以“脊梁以下的部分”喻指专门应付会务的贝利金,可见主人公无所事事,信奉形式主义;第五次对话以“耳朵”喻指专司“打听”的伊里奇,可见主人公偏听偏信,脱离群众;第六次对话以“眼睛”喻指专门观察同事对上级忠不忠的西多夫,可见主人公作威作福,唯我独尊;第七次对话以“舌头”喻指专司“滔滔不绝发议论”的尼基塔,可见主人公好大喜功,夸夸其谈;第八次对话以“大脑”喻指主人公而主人公居然立刻“兴奋起来”,忘乎所以,以致想不起谈话主题,足见其狂妄自大之丑态。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主人公自始至终都听从于“我”的“提醒”,实际上,“我”已成为能左右主人公的“大脑”,主人公只是行尸走肉而已。
   小说的主体部分以问答的形式展开,但并不让人感到单调枯燥,这是因为作者善于将幽默寓于多变的语句中。例如同样是表达“我”对上司彼得洛维奇提名的否定态度,就有“绝不能去”“啊呀,亏您想得出来”“上帝啊,您怎么会想到他”“万万不可”“您千万别轻率下结论”“您冷静点”等多种表述,幽默诙谐,令人捧腹。
  右写作文
  相逢在桂花香里
  张亦铭
  金秋十月。正值午后,我闲来无事,把一些没用的书整理起来,准备找小区门口收废品的卖了它们。
  刚下楼,一阵淡雅的桂花香扑鼻而来,我猛吸一口,五脏六腑都被这蜜甜的香味浸润了。米粒大小的黄花羞答答地躲在绿得发黑的叶子下,煞是不起眼。
  小区门口有座小桥,我走上桥头,就看见了那个收废品的青年:两脚搭在一起,斜倚着桥头,就着午后的阳光,正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阳光顺着他的发丝倾泻下来,散发着如桂花般温暖的黄色光芒。没有了喧闹的蝉声,此时的午后格外安静。
  “收书吗?”我有些不愿打扰他,试探着轻轻地问。
  “啊?哦!收!收的!”他如梦初醒地回过头来。
  “跟我到我家楼下拿一下吧。”
  “好的,好的。”他一边点头,一边合起手里的书,在刚刚看的那页上折了个小小的角,把书轻轻放进车篓里。
  “啊,好香啊,你们这儿!”
  “嗯。是桂花。你等一下,我上楼给你拿。”我回应着走上楼。
  以前的教科书和旧杂志实在太多了,我胡乱地把它们扔在楼下,又跑上楼去收拾第二摞。等我再下来时,他背对我正整理着散落在地上的书,教科书一摞,旧杂志一摞,摆得整整齐齐。我这才仔细打量他:浅灰色的旧夹克,有些发白的裤子,一双运动鞋还是前年的款式,但是干净,整洁。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他这个年龄该有的时尚范儿。我繼续把书扔给他,搭讪着:“这些书要分开来卖?”
  “哦。不,这些旧教科书,我准备自己看看。”他有些不好意思起来,来回搓着双手。
   “平时喜欢书啊?”
  他腼腆地摸摸鼻子:“嗯。平时闲着没事,报了个读书班,打发打发时间。嘿嘿!”他摇了摇手中的书,幸福地笑了。
  他极麻利地称好书,付了钱,蹬着三轮车走了。望着他的背影,我又想起他靠在桥头专注看书的情景。微风吹过,沁人心脾的桂花香飘来,我不禁又深深地吸了一口——他这人不也是……
   “书能香我何须花。”是的,我与他因书“相逢”,我用物质的书换回了钱,他却引领我进入刻苦求知、热爱生活的境界。桂香与书香交融,醉我心灵,暖我一生。
  (江苏如东中学)
  点评
  一次寻常的“卖书”经历,却是一次接地气、有意蕴的特殊“相逢”。几次对话描写都结合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展开,语言虽短,却见个性和情味。例如“‘啊?哦!收!收的!’他如梦初醒地回过头来”,一两个字一顿,加上“如梦初醒”的失态模样,凸显“他”读书的专注投入;“嗯。平时……嘿嘿”,两个语气词,加上“腼腆地摸摸鼻子”“摇书”“幸福地笑”等动作、神态描写,一个喜好阅读、热爱生活、好学上进的有志青年形象站立在我们面前。
其他文献
故乡的雨,时而沉静时而暴躁。①  沉静时,雨丝如细线般坠落,滋养万物,融入街上男男女女的发丝间,落于纤细的指尖。②翻转着,晶莹剔透,仿佛一颗颗珍珠。③如果这时太阳出来的话,雨滴就被渲染成美丽的五彩珠。漫步在青石小道上,雨滴滴在上面,发出好听的滴滴答答的声音。她喂饱了庄稼,让万物丰收,让人们露出了美丽的笑容。她就像一位博爱的母亲,滋润着万物。④  暴躁时,雨点如黄豆般捶打着地面,像是在发狂,像是在发
期刊
【阅读一】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不是一棵,也不是两棵,而是一排水杉,在我居住的城市的东南,向天空高高地直立着,高过了那些栗树、梧桐、刺槐和雪松。   两只鸟,我们权且称它们为山喜鹊吧,在早春里飞来。我以为我认识它们,我以为它们是去年的那一对。它们的巢还在,也就是说它们原来的家还在。经过了去冬的那场大雪,看上去好像依然完好无损。而且,就一个鸟巢而言,它的高度、支点、造型,都大抵可以称得上经典。
期刊
文题呈现  相遇是一首诗,诗中有欢声笑语,也有悲情愁绪;相遇是一首歌,歌中有高昂激越,也有轻柔含蓄。正是相遇,让人生色彩斑斓。请以“那一天,我与 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性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   那天,表叔家的母羊要产仔。   陕西农村冬日的傍晚,寒风瑟瑟。我们到的时候,表叔正在给待产的母羊铺草。招呼过我们后,表叔便全神贯注地帮母羊产仔。而我
期刊
一千多年前,公元744年,洛阳。那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美丽春天,满城的牡丹一起欢呼: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在洛阳开始了一生的友谊。   闻一多先生在《杜甫》一书中,满怀激动地如此描写李杜的这次洛阳之会:“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
期刊
【阅读一】  塞外的春天   说到长城外边,古代的诗人们,常常想成永久的荒凉。“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疑不到天涯”“三春那得桃杏花”,好像塞外是常冬常寒,除了飞沙飘雪以外,什么都没有。其实塞外自有动人的春天,也绮丽,也温馨,使人热辣辣,软绵绵,所看到听到的充满了生命的愉快、欢欣。   首先报道春消息的是“啦啦”的白乌鸦,跟“嘎嘎”的长颈雁。它们回来了,也就是说真要大地回春了。到了惊蛰,蛰伏的昆虫们
期刊
邓迎香:当代女愚公   麻怀村地处罗甸县大山深处,山高坡陡,水资源缺乏,属于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石漠化喀斯特山区。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寨被阻隔在大山之中。孩子上学要翻山越岭,生产生活物资送不进去,农产品运不出来,成了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被认为是“不宜生存的边角”。   1999年,麻怀村因山高路险,电线杆子和变压器运不进来,电网建设搁浅,每当夜幕降临,村里便沉浸在“漆黑”的原始状态。村里开
期刊
查,顾名思义,是检查、审查的意思。古人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物,“查”也就成为现实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达到完善、完美的目标。  “查”可以使我们的品行更高尚。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又陪同赵王去渑池与秦昭王会见,使赵王免受欺辱。为奖励蔺相如,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对此不服,便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
期刊
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竹影斑驳……月光所到之处,万物镀上一层清冷的光辉。   梦回宋朝,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他白天耕种,只有夜深人静时,才能享受一份清闲,抛开白天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已到入睡时分,苏轼却不想辜负这大好的月色。可如今又有谁愿与他为伍?正所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苏轼遇见了同样被贬谪黄州的张怀民——最高级的灵魂契合,最极致的心灵相知。“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期刊
太阳一直都在   一个秀才年逾四十,多年参加科举考试都失败了,心灰意冷的他回家种地。一天,秀才在山脚下锄草,可他干着干着就坐在地上大哭起来。一位大师正巧路过,忙问他为什么哭。秀才把心中的苦闷全说了出来。大师说:“施主,世事无常,但不能就此放弃,老衲觉得,你应该继续拼搏。”“还拼什么?我再也没有什么机会了,这辈子应该就这样了。”大师抬头看了看天,说:“施主,现在你还能看到太阳!”“这太阳已经落山了,
期刊
贺敬之16岁开始写诗,至今笔耕不辍。70多年来,他视诗歌为生命,自觉“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他的诗都是在学习和继承我国民歌、古典诗词和“五四”以来新诗歌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特征和人民的需要精心创作出来的,是民族的形式,时代的内容,人民的心声。每一首诗,特别是那些政治抒情诗都是胸中波澜,笔底风雷;气势磅礴,激情奔放。是心灵的呐喊,是感情的喷泉,是催征的战鼓,是时代的宣言。充满了阳刚之气,令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