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的敦煌文化守护人

来源 :人民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ka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代代“莫高窟守护人”在大漠深处默默耕耘奉献,让敦煌文物研究、文物保护、文化旅游令世界瞩目,使敦煌研究院发展成为中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管理机构,成为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
  2020年1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甘肃省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大漠敦煌,这座屹立在丝绸之路上的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
  76年来,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一代代“莫高窟守护人”,秉持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让敦煌文化走向了世界。

初心不悔为敦煌


  他裹着羊皮大衣,头戴毡帽,呼吸的热气迅速结成冰花,蜷缩着像是“没有生命的货物”。西去敦煌时,常书鸿还不到40岁。
  此前,他是留法9年的艺术家、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教授,西装笔挺,风度翩翩。1935年的一天,就读于法国里昂美术专科学校的常书鸿来到塞纳河畔,在一個旧书摊上,他无意中看到了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所著的《敦煌图录》,仙袂飘飘的壁画、庄重慈祥的塑像一下打动了常书鸿,让醉心油画的他为中国艺术倾倒,家国破碎、战火纷飞的现实更让他心系敦煌。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大漠中创立。敦煌莫高窟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然而常书鸿跋涉千里而来,见到的景象却满目疮痍:洞窟被黄沙掩埋、壁画被人大量揭去,藏经洞的经书不再,塑像只留下断臂残躯,在风中痛苦地低吟……
1956年7月,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左二)与同事们进行研究工作。 摄影 孙儒涧

  心急如焚的常书鸿四处奔走,发出号召。很快,一批有志青年怀揣着热血,追随而来。种树、清沙、给洞窟编号、临摹壁画、修复文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光里,一切工作都是靠白手起家。破庙当办公室,马厩做宿舍,水里的泥浆澄清了就拿来喝。最可怕的是孤独。带病的同事含泪对常书鸿说:“我死了以后,可别把我扔在沙堆中,请你把我埋在泥土里呀!”
  那时生活在莫高窟,物质是极度匮乏的。初创者接连离开,妻子也弃他而去,常书鸿却初心不悔。“我如果为了个人的一些挫折与磨难就放弃责任而退却的话,这个劫后余生的艺术宝库,很可能随时再遭劫难!不能走!”
  于是,段文杰、孙儒僩、欧阳琳、李承仙、史苇湘……在常书鸿的全力招募下,一批批大学生告别优渥的生活,奔赴大漠。旧照片见证别样青春:穿旗袍的女孩和穿白衬衫的男孩,乘坐的却是一辆破旧的木轮老牛车。
  他们几乎用双手清除了数百年堆积在300多个洞窟内的积沙,修建了千余米长的围墙。临摹缺纸就用窗纸自己裱褙,毛笔秃了拿小刀削尖再用,连颜料也是自制的。
  敦煌研究院艺术研究部部长娄婕说,翻阅上个世纪第一代莫高人留下的资料照片,总是能够看到常书鸿、段文杰等人脸上的笑容:“我感受最深的,首先是乐观。我觉得这个团队是一直充满激情,在乐观中度过这75年的。”

埋头苦干,让成果说话


  起初是白手起家斗流沙。到了20世纪80年代,莫高窟人面临的课题则更严峻。有人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他们怎能甘心?
  国家将敦煌文物研究所升格为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段文杰重任在肩。没有高谈阔论,他只说守着莫高窟的人首先要有作为。“要静下心来,埋头苦干,最后让成果说话。”
1952年,段文杰在莫高窟第285窟临摹壁画。 本刊资料

  一个初冬的早晨,敦煌研究院首任接待部主任马竞驰去段文杰的房间,看到他一口气吃了6个大大的香水梨,很是不解。段文杰解释说:“梨解渴顶饿,不用下来上厕所,在洞子里能一直待到太阳偏西。”为了临摹一幅《都督夫人礼佛图》,他翻阅了100多种资料,摘录了2000多张卡片。
2004年,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左三)在莫高窟第275窟指导青年研究人员洞窟考古调查工作。 摄影 张伟文

  《敦煌研究文集》《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以及《敦煌研究》期刊……20世纪80年代,满怀爱国心的一代莫高窟学人奋力拼搏,用丰硕的学术成果扭转了“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
  段文杰力倡接轨国际。去年辞世的敦煌研究院原副院长李最雄曾回忆:“段老深知文物保护工作的艰巨。要做好莫高窟的保护工作,必须走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捷径。年轻人被送出国深造,光是去东京艺术大学的就达70多人次。”
  1998年,年近60岁的樊锦诗被任命为第三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说:“自1963年到敦煌工作,半个多世纪,天天围着莫高窟转,我丝毫不觉得枯燥,因为它值得我去这么做。”
  敦煌莫高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它不仅珍贵稀有,更重要的是它易损、脆弱、不可复制。在一次莫高百年照片对比中,研究人员发现,由于天气等因素,莫高窟正在急剧地衰老,让莫高窟永葆青春成为了莫高人日思夜梦的头等大事。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吴健说:“1908年伯希和到敦煌时拍的照片,跟我们现在摄影师拍的照片,仅仅一百年,好多内容没了、脱落了、褪色了。尽管我们现在是高清图片,当年伯希和的是黑白照片,但人家黑白照片非常清楚。”   樊锦诗说:“保护是我们的责任,利用、開放也是我们的责任,人进去太多,我们把洞里的环境叫微环境,这个会不会影响壁画呢?如果人太多,一定会影响壁画寿命,观众也不舒服。最后我们把临界值都找出来,相对湿度是多少,二氧化碳是多少,一个洞进去多少人,现在我们设了传感器,根据监控数据,一天要有限制,承载量是3000人。”
1999年7月,王旭东(右三)与中外专家在莫高窟第85窟壁画保护现场讨论。敦煌研究院 供图

  “哪能一味想着门票和钞票?”樊锦诗说:“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于是便开始推动制定《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在她的持续呼吁下,甘肃制定专项法规《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莫高窟从此有了“护身符”。

古老的敦煌,创新的敦煌


  莫高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既不能因为保护,将民众拒之门外;也不能为了展示,而加速莫高窟的灭亡。如何把握这两者间的平衡?2006年,数字中心成立。2014年,数字敦煌展示中心应运而生。
  所谓的数字化敦煌,就是将洞窟、壁画、彩塑以及与敦煌相关的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汇集成电子档案,搭建出多元化、智能化的石窟文物数字资源库。目前莫高窟已有92个A级洞窟完成高分辨率数字采集与存储,其中的26个洞窟已完成整个洞窟的图像拼接,数字中心仍以每年20个洞窟的进度进行拍摄。
  数字展示中心以高清影像将莫高窟最具特色的洞窟全部展示出来,而且局部细节进行放大,同时讲解更为细致。游客到敦煌,先看展示、再入洞窟,不仅缩短了游客进洞窟的时间,而且让观众的感受更好,对洞窟也实现了较好的保护,这是一个保护和利用双赢的办法。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古丝路重镇敦煌再度吸引世界的目光。“古丝绸之路孕育了敦煌。我们在历史中寻找未来,以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故宫博物院院长、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说。
  去伊朗、去阿富汗、去吉尔吉斯斯坦……敦煌研究院的学者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自美国、日本等国的研究人员扎根敦煌,循着古老壁画探寻文明交流的印记。
  2019年11月,中国首个有关文物保护的多场耦合实验室在敦煌研究院竣工,长时间降雨、降雪、刮风等自然条件得以在实验室模拟。“文物保护进入深水区,要攻关的都是难解决的问题,研究要向纵深方向去。”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郭青林说。
  古老的敦煌也在变得年轻可爱。新一代莫高窟人携手科技企业,让敦煌文化以流行音乐、游戏、漫画等形态“飞入寻常百姓家”。
  干了20多年讲解工作,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党支部书记宋淑霞“转换赛道”设计起研学课程。“孩子们穿上仿唐代半臂襦裙,走进壁画修复现场,深度感知莫高窟。希望敦煌的种子能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说,回顾研究院70余载历程,发展的根本在一个“人”字。从1944到2020,从任人破坏到走在世界文物保护的前列,从建院之初的18人到1463人,前辈奠基、大家关注、一代代人甘坐冷板凳,敦煌文化的保护、研究、弘扬工作才得以步步向前。愿更多高端人才走进莫高窟,在千年敦煌找寻新天地。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在莫高窟57窟考察。 敦煌研究院 供图
其他文献
日化企业兰亭科技,拥有全球七大分公司及国内三大生产基地,旗下拥有多个成熟的化妆品品牌。兰亭科技实验室,董事长张许昌指导实验。张许昌大学毕业后,便踏入化妆品行业。他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进行技术钻研,并将技术成果成功转化于产品应用。  1993年,在中国化妆品行业摸爬滚打几年后,29岁的张许昌南下深圳,创立了深圳市兰亭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兰亭科技),开始了对民族品牌梦的追逐。  20余年过去了,兰亭科技从
期刊
卫星发射场,中国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三颗人造地球卫星《人民画报》1981年12月刊封面  2020年4月24日,恰逢“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也是第5个中国航天日。  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一个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在《人民画报》近900期的封面中,记录了中国航天史上的标志性时刻。  1970年,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中国由此进入航天时代;19
期刊
吕德全,字磊、昌圃,号一石,中国画画家,现任渤海大学教授、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硕士生导师。  从事中国画创作60年来,吕德全在写意花鸟画创作中,形成即笔意精微又生活气息浓郁的风格,其创作被张仃、杨仁恺、王伯敏等中国美术大家给予“笔墨华滋”“如田园诗般清新隽永”的评价。  吕德全中国画作品被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美术馆及台湾、澳门等地区,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文化机构和友好人士收藏。曾出版《中国当代经典花鸟
期刊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  在新中国美术史上,许多经典作品反映的正是这一时期,描绘峥嵘岁月、讴歌革命精神和革命先烈,绘就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壮丽画卷。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  何
期刊
2019年,联合国发出警告称,全球有近百万物种可能在几年内灭绝,给人类和其他生命带来严重后果。若想阻止和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需要全人类共同采取行动。因此,《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备受关注。COP15将绘就未来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制定203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和方向。  近期,本刊记者对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
期刊
2020年11月24日,中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航天科技人员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庆祝发射成功。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2004年1月,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取名“嫦娥工程”,确定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并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重大专项,自此正式开启中国探月之旅。  嫦娥一号到四号任务的成功实施,已圆满完成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对于中
期刊
2020年4月6日,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防疫人员在翅膀模样的雕塑前喷洒消毒剂。拉美地区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扩散,截至5月13日,拉美地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超过42万例。巴西、秘鲁、墨西哥、智利等国仍处于病例高速增加阶段,一些疫情防控形势相对较好的国家已开始或正在考虑逐步恢复经济活动。 新华社 供图  截至北京时间5月16日7时,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已超450万例,涉及214个国家和地区。新冠肺炎
期刊
吉林青年防疫志愿者在火車站为旅客发放防疫知识宣传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共青团吉林省委通过微信、微博、H5等新媒体渠道发出青年防疫志愿者招募令,号召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青年志愿者参与到疫情防控的志愿服务中来。通告发布后15分钟,志愿者报名人数就突破了3000人。  随后,30179名青年防疫志愿者、41258名青年突击队员、14297余名大学生团员迅速集结,12528名青年志愿
期刊
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  2020年11月12日,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在上海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
期刊
2020年11月10日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摄影 李学仁/新华社  2020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接连出席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四场重大多边外交活动,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后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