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普法力度,提高全民法治素养

来源 :海外文摘·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tao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全民法治素养,需要加大全民普法宣传力度,通过广泛、持久、深入的法治宣传教育,使法治成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本文从加强普法责任的贯彻落实、创新普法的方式方法及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实效性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法治素养;普法;素养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15-00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加强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
  全民、全社会的法治素养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要依靠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去促进形成。为进一步提高全民法治素养,需要加大全民普法宣传力度,通过广泛、持久、深入的法治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切实增强法治意识,使法治成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
  1 加强普法责任的贯彻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把法治宣传教育摆在全面依法治国重要位置,取得了显著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这是党中央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新时代加强全民普法工作的的标志性举措。这一举措将有力地促使普法工作与执法工作的有机融合,从主管部门“独唱”变为各部门“大合唱”,也促使新时代的全民普法工作在理念、方式、责任、机制上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为更好贯彻落实好“谁执法谁普法”的责任制,各地都建立了普法责任清单,这是落实普法责任制的一项有力配套措施。清单从各部门职责、执法实际和工作特点出发,通过明确普法责任主体、普法内容、重点任务以及预期目标、完成时限等,为各部门履行普法责任提供了依据和遵循。
  普法责任清单,只是贯彻落实普法责任制的第一步。普法责任清单不能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关键是要落实到各部门日常工作中。为更好地 “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的全面落实,执法普法者要加强对相关法律的理解和把握,只有执法者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法律,执法的过程也将不再是过去的那种简单粗暴式的执法,执法者可以推行全程说理式执法,把普法融入案件受理、调查取证、案件审理、处罚决定、处罚执行等执法活动全过程。这种说理式执法不仅可以让群众心悦诚服地服从处罚决定,而且结合具体的案件开展的这种生动直观的法治宣传教育更能提高教育的效果。
  普法责任制为各部门都划定了普法工作的“责任田”,责任能否贯彻落实好,还需要加强对普法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检查考核,细化考核标准,强化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增强考核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考核指标在单位普法工作中的推动作用,保障普法各项职责任务的落地生根。
  2 创新普法方式方法
  普法方式方法对于普法的效果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生动形象的宣传方式可以让我们的宣传教育深入人心。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普法方式都是“一个样”,在法治宣传日到来之日,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摆上一溜桌子,法律工作者们坐在桌旁静候路人来咨询;身后是印有“深入开展×五普法,全面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等类似标语的横幅;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在路边,向来往的行人分发印有法律知识的花花绿绿的传单、手册。这就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普法方式。普法轰轰烈烈搞了这么多年,要想真正有成效,我们就要思考要采取哪些科学有效的方式?我们应该根据形势的变化和需要,从原来的行政指令式、群众运动式的“一个样”的做法向个性化、启发自愿化、手段多样化等方向转变。根据普法对象的需要,在普法工作中实行“阵地式、互联网 、订单式、合唱式”,努力实现普法工作有声有色、有形有效。
  “阵地式”普法,就是固定阵地开展宣传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将专业的法律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动画,选择在紧邻社区居民的生活区域,如广场、社区等设置法治宣传影院滚动播放宣传片,形成一个有固定受众、效果明显的法治宣传阵地。
  “互联网 ”普法,就是充分利用新兴宣传载体开展宣传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信息化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要主动适应并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加强新媒体在普法中的应用,以提高普法的实效。如针对一些热点事件,可以利用网络论坛、网上直播、网上访谈等方式进行讨论,通过访谈现身说法,律师有针对性的讲解法律,让老百姓对法律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
  “订单式”普法,就是按需开展宣传教育。要深入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等,通过走访、调研充分了解普法对象的需要和建议,深入研判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给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多层次、多领域、个性化的法律服务需求,以需求定主题,以问题为导向,根据需求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制定“普法菜单”,由受众来对普法内容进行“点餐”。
  “合唱式”普法,就是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宣传教育。长期以来,各部门普法存在着“单兵作战”的普法场面,各唱各的调。现在,我们变“单兵作战”为“联合作战”, 从“一人独唱”到“众人合唱”。要立足实际,从各部门职能优势出发,充分激发各部门单位的积极性,组织协调好各部门单位间的分工合作。
  3 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实效性
  国无恒强,奉法者强则国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需要循序渐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要以“重点对象学法用法”为抓手,要将领导干部、青少年、村民居民等作为重点普法对象。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是把普通百姓作为普法的对象。强调普法的目的是要让每个公民知法守法,帮助他们养成学法用法的好习惯。其实,从法治的内涵要求,执掌国家公权力的各级执法者、司法者首先是普法对象的重中之重。“打铁还需自身硬”,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如果执法者不知法、不懂法、不守法,对社会秩序造成的危害要远超过普通民众不知法、不守法所带来的后果。所以,在普法工作中,凡是要求群众学会的,执法者、司法者自己首先要学好。突出“关键少数”,抓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建立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机制,落实领导干部任职法律知识考试以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述法等制度,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作为领导干部要熟知与工作密切相关和本系统的专业法律法规,同时也要有广泛的法律知识面,还要求深刻理解法律条文里蕴含的法律精神。
  青少年既是祖国未来、民族复兴的希望,也是全民守法可持续的依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化、暴力型、团伙型等特点,青少年犯罪主要是因为法律认知低、法律意识不强,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所以,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加强对青少年的普法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对青少年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要根据青少年的年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等组织开展教育。特别是在教育的方式上,要采取灵活、有趣的方式开展,比如可以通过文艺演出、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社会实践等活动展开。
  对村民居民这些普通群体,要依托村(社区)法律顾問、基层司法所法律工作者、普法志愿者等资源结合村(居)委换届选举、乡村振兴等,大力开展涉选举、涉农、涉土地、涉扫黑除恶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宣传,全力提升公民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
  全民法治素养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各相关单位各负其责、齐心协力贯彻落实好普法责任制,加大普法力度,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秦紫微 (1979—),女,山西五台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法学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进展,博物馆展览事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宗旨不断清晰,正迅速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中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阅读能力培养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关键。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语文的学习规律,理解优秀文学作品,养成学科核心
<正>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特别是DNA体外重组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对基因的结构、功能、表达、调控等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逐步实现从分子(基因)水平上研究生命的发展规律
心肌灌注显像剂~(201)Tl近年来在恶生肿瘤诊断方面的应用不断发展。本文介绍几种恶性肿瘤(如脑神经胶质瘤、甲状腺癌、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肺癌、骨和软组织肉瘤)的~(201)Tl显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探索的重要含意,对于非遗,不再单单是一个文化的结晶,它也可以富有经济价值的宝藏。通过非遗的经济价值,让人们再一次认识到非遗还有新价值,就如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