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微纪录片的成功之道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Wr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短视频生产势头发展迅猛,成为新兴的信息传播载体。微纪录片结合短视频和纪录片的特点,成为纪录片创新转型的新形式。人物微纪录片具有制作周期短、趣味性强的特点,相比其他视频形式,其对内容、制作和传播有更精细化的要求。本文将以《凌晨四点的南京》栏目为例,从内容定位、视频制作和多级传播三个方面分析优质人物微纪录片的成功之道。
  关键词:微纪录片 《凌晨四点的南京》 多级传播
  2016年是国内短视频元年,短视频市场由此进入了井喷期。各种优质短视频平台或应用走进大众视野,如《新京报》短视频栏目“我们视频”和梨视频是短视频与新闻产品的优质结合;“二更”视频、《了不起的匠人2》以短視频和纪录片相结合的形式成为各大媒体借鉴的对象。依托“互联网+视频”的运营模式,用短小精悍的内容取代鸿篇巨制,满足了受众在碎片时代的审美需求。运用短视频进行新闻事件报道,制作主题、特征鲜明的人物专访或纪录片,得到了传统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重视。《凌晨四点的南京》结合了短视频与人物纪录片,成为一次成功的新媒体传播案例。其于2017年10月13日开始播出,目前播出共两季,内容主要聚焦于各条战线的普通劳动者,记录了南京城凌晨四点的“夜行人”。该栏目同时在两微一端、今日头条、人民号和百家号等10多个新媒体平台同步分发,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在2018南京融合传播峰会上,《凌晨四点的南京》栏目获得南京2018年度媒体融合传播案例奖;据《金陵晚报》报道,该节目开播一年后完成了第一季48期的拍摄和播放,全网总阅读量超过1亿+。
  一、定位清晰,营造时代精神
  人物类短视频纪录片的核心是借用短视频的拍摄和制作形式,在真实生活中取材,以真人真事为记录对象,关注人物命运,体现时代缩影,引发观众思考的纪录片。因而精准的主题定位和平民化的拍摄对象就成为展现真人真事的关键。
  1.主题定位清晰,彰显职业精神。纪录片具有科普性,内容专业、主题明确,不管是人物专访还是事件纪实,围绕着明确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思想方能拍出优秀的纪录片。短视频纪录片时长较短,在3-5分钟之间,要求开门见山、迅速切入,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并引发思考。从《凌晨四点的南京》这个栏目的名称,就可以看出其限定了拍摄对象的工作时间。全片关注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工作的普通人,和他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纪录片所关注的送报人、送餐员、管道工、养蟹人等,他们的工作时间都在凌晨四点左右。在拍摄的过程中,摄制组深入发挥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作用,深入群众生活,夜以继日进行全程跟拍,从城市“夜行人”身上发掘其对本职工作的坚守与热爱,记录他们最真实的生活,体现他们的职业精神,形成了以职业精神为主的具有鲜明主题的短视频人物纪录片。
  2.拍摄对象定位清晰,增强平民化叙事。以真人真事为基本特征的人物类纪录片,选取拍摄对象决定了作品的叙事风格和叙事角度。在具体的人物选择上,栏目组选取了两类对象:一类是维护社会基础设施的社会服务人员,一类是城市中普普通通的生活者。社会服务人员代表的是具有奉献精神的新时代工作者,普通生活者代表的则是广大人民群众。栏目以“凌晨四点”为不变量,以不同的身份和职业为变量,记录了南京普通劳动者的真实生活,引发了群众的共鸣。栏目选取的社会服务人员包括错点工作的城市管道守护者、24小时工作的轮班人员、紧急时刻随时待命的工作者等。对于这些人而言,凌晨四点工作是他们的职业要求,也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如环卫工人需要在早高峰之前清理街道,保障日常的道路卫生;公交司机的早班车是上班族日常通勤的保障等。同时,栏目也记录着城市诸如年轻的妈妈、考研人等普通的城市生活者。由于没有特殊的身份,他们的凌晨四点可能无人问津,但栏目通过记录凌晨四点起床喂奶的年轻妈妈们,为受众展现了新时代“年轻妈妈们”的生活,也向受众传达了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通过记录在自习室里彻夜学习的考研人来表现年轻人为理想和前程不懈努力的奋斗精神。
  正是通过扩大的主题和范围,观照到更多的普通市民,看到在他们身上不同的侧面。观众也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和身边的人,从而引发共鸣,在整个社会形成良性循环。群像的记录是纪录片常用的手段,不仅能扩大记录对象的社会性,更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将群众身边真实可见的,实实在在的精神展现出来,发掘平凡生活中日复一日的不平凡,是栏目对纪录片主题的定位,也是栏目取得成绩的关键。
  二、运用内视角,记录真实生活
  栏目能够突破固有思维,运用内视角,创新内容制作,为受众提供了优质的视频内容,也创新了短视频纪录片的创作路径。
  1.打破固定思维,记录真实生活。在电视时代,纪录片一直被视为精英化作品,而如今的纪录片开始打破传统思维,转向“讲述老百姓自己或身边的故事”,并通过大众化的创作来激发更多受众的注意力。凌晨写作的作家自述,在凌晨工作安静的环境能够不被打扰,整个黑夜属于自己,为创作打开思路。这样的工作状态是网络化时代工作者的常态,在表现工作状态的同时,体现了城市喧嚣与人类自省时间的矛盾,引发观众共鸣;早餐店的老板把早起当作理所应当的工作时间,相对于定义出的“常态”而言,所有的工作都有特殊性,早起工作也只是一种状态。在常人的生活里,凌晨四点是变数,在他们的生活里是常态,这种不以为意更为真实。
  2.运用内视角,还原叙述内容。学者兹韦坦·托多罗夫叙事视角划分为三种形式:内视角、外视角和全知视角。栏目运用了内视角来还原叙述内容,在短时间内刻画出人物性格。内视角是短视频叙事的最好方式,叙述者以独白的方式亲述工作状态。故事的主人公既是见证人也是亲历者,通过这样的叙事手法和角度,可以更好地展现故事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流露出更自然的情感,使得故事细节更真实可信,最终完成整个人物的叙事脉络,观众也由此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纪录片的故事由主人公自述,观众通过跟随他们的自我叙述了解整个故事情节。《他们的坚守,是为了更多人安宁的团圆》这期纪录片,故事主人公民警通过自我叙述,展开警察这个群体除夕夜值班的工作过程,突显了这个群体“团结同事,舍己为人”的人物形象。“我是本地人,我回家更方便”的个人叙述增强了观众对人物的认知,直接的表达更易使人感同身受。
  三、借力新媒体,形成多级传播
  扩展更多的平台是栏目传播的下一次风口,单纯以固定平台为载体的短视频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平台的限制,因此拓展更加广泛的大众传播模式也应该成为未来短视频的传播模式。栏目借力新媒体,形成以新媒体为主体的多级传播方式。多级传播论是关于大众传播过程和效果的理论,是移动短视频传播的基本模式之一。这种理论认为媒介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存在着多种方式和途径,可能由多种中介因素构成信息的传播链,所有个人都可能通过不同的关系和方式介入这个信息传播的多级流程,有的可以直接传递并作用于受传者,有的则需经过中介因素和环节。具体来说,通过借力新媒体,生产者将拍摄制作好的视频上传到社交平台上,所有用户都可以浏览观看,并且进行评论、点赞或转发分享,形成多级传播。在此过程中,用户能够通过短视频的信息内容展开互动交流。比如《凌晨四点的南京》栏目通过运用多级传播模式,将短视频最先发布在紫金山客户端上,用户看到之后通过转发评论,继而在微博、微信、今日头条、人民号、百家号、澎湃等10多个平台分享,扩大视频影响力。紫金山客户端是南京本地权威的新闻媒体客户端,且本身的“石头记”“身边事”都具有本地区域特色。《凌晨四点的南京》作为发掘当地人故事的栏目,在客户端首次上线时就利用客户端本身沉淀的用户,为视频的二次传播提供了便捷。各大平台的互动助力也使得视频在社交平台的转载更加广泛。
  四、结语
  《凌晨四点的南京》聚焦各条战线的普通劳动者,以“四力”为落脚点,挖掘他们身上平实而温暖的工作细节和职业态度,反映劳动者敬业、进取、奉献的精神状态,展示城市内在的生机和活力。采访团队彻夜跟拍普通劳动者,捕捉他们原生态的故事,展现他们最真实的情感世界。以小切口承载大主题,通过可视化的手段,以短视频、微电影、原创歌曲等形式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形式新颖、生动。多级传播使得报道注重市民和读者的参与、互动,积极尝试社交化的传播,成为当下人物微纪录片精细化制作的成功案例。
  作者单位 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
  参考文献
  [1]万森森.微纪录片的叙事视角分析[D].南宁:广西大学,2016.
  [2]王春枝.微纪录片: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新样态[J].电视研究,2013(10).
其他文献
摘要:主旋律专题片是广大干部群众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電视工作者经常会接触到的题材,这类作品通常会给人以刻板说教的印象,影响观众的收看体验。为了打破这种固有印象,让主旋律专题片拥有更佳的传播效果,需要运用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本文通过对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专题类一等奖作品《右玉精神》的创作思路分析,讨论和归纳细节与故事在该类专题片中的作用。  关键词:主旋律专题片 右玉精神 讲故事  主旋律专
期刊
摘要:2019年6月,5G商用牌照的正式发放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5G时代。5G通信技术将对数字阅读行业产生诸多积极影响,进一步推动数字阅读的普及。目前,中国移动已经深入实施“5G+”计划,旗下咪咕阅读已经依托中国移动的5G技术优势,创新推出至境听书、至臻听书(24bit)、趣读、5G富媒书和5G融媒手机报五大数字阅读产品。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移动旗下的咪咕阅读APP来探讨5G时代数字阅读类APP的发展路
期刊
摘要:媒体是舆论的旗舰,评论是媒体的旗帜。2020年以来,中国遭遇罕见疫情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场空前严峻的舆情压力。中新社加大评论力度,以独到的观点引领海内外舆论场。本文以“中新时评”专栏名称四字为诀,分别从中新社评论的立场、风格、时效和使命四个维度,介绍中新社在战疫报道中的“评论”实验,为抗疫舆论引导提供实践样本和思考。  关键词:新冠肺炎 战“疫”报道 中新社 海外传播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
期刊
摘要:随着媒介环境的变迁,环保议题的传播内容与扩散机制在社交媒体中呈现出新的特征。本文以上海实施垃圾分类新规后在社交媒体引发全网热议为例,分析总结社交媒体中环保议题的内容生产特征,结合创新扩散理论,探析环保议题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机制,以期为新媒体环境下的环保传播提供可适用性的参考。  关键词:环保传播 社交媒体 内容特征 传播机制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这一号称
期刊
摘要:融媒体时代,新闻的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借助新媒体实现内容和传播的创新,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上观新闻”的栏目《上海一周》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表达方式以及与传统时政报道的差异,考察融媒体语境下时政类新闻稿件的重构和延伸,分析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时政新闻的突破口,探讨如何提升时政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关键词:时政新闻 上海一周 上观新闻 融媒体  融媒体时代背景
期刊
摘要:环保公益组织在媒体上通过精准甄选发布内容、表现形式和宣传手段与受众建立起直接的互动关系,并借助媒体窗口建立起拥有广泛社会关注和支持的环保网络体系。也就是说,媒体正在发挥传播环保观念、提高环保意识、建构社会环保议题的动员功能。而如何促使公众在环保观念指导下产生环保行动,正是环保民间组织希冀打通的环保最后一公里。本文以阿拉善SEE公益机构发起的“一亿棵梭梭”项目为研究对象,基于其丰富的媒介动员策
期刊
摘要:国族认同是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凝聚的精神纽带。作为一档文化类电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以“戏剧+影视+综艺”的综合表达方式,在弘扬中华文化,构建国族认同方面做了积极探索。本文从节目样态、内容表达和互动传播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以期探讨文化类电视节目构建国族认同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国族认同 文化类电视节目 集体记忆 共同体  国族认同是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总和。在全球化浪潮
期刊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正能量的传播面临着思想多元化、传播方式多样化、舆论生态复杂化等挑战,而短视频为传播正能量提供了新机遇。短视频能够以短小精悍、移动化、软性内容和个性化表达契合网民需求,更好地提升正能量的传播效果。小红书Vlog短视频的创作与走红为短视频平台传播正能量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短视频 小红书 Vlog 正能量  当前,短视频已经成为主流的传播方式之一,促使人们从读图时代进入视频时代,
期刊
2020年,上海报业集团围绕中央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上海市委、市委宣传部的有力领导下,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聚焦“两手抓”“两手硬”“双胜利”,推动新型主流媒体集团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在“双胜利”面前,我们也要保持清醒头脑,避免“跑者蓝调”现象的出现。  一、2020年上海报业集团的成果  (一)彰显主流媒体职责
期刊
摘要:新媒体时代,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都面临着变革。“北京时间”作为互联网发展下半场才举旗进入新媒体竞争领域的新型媒体,凭着对时代期待的深刻领会、对风口级应用的及时把握、对自身发展的准确定位,初步构建了平台级新媒体的运营格局,形成了一份有价值的媒体深度融合的独特样本。  关键词:新型主流媒体 媒体融合 “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成立于2016年,是北京市级融媒体平台之一。“北京时间”以全形态融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