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视角 新锐表达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yingh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媒体是舆论的旗舰,评论是媒体的旗帜。2020年以来,中国遭遇罕见疫情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场空前严峻的舆情压力。中新社加大评论力度,以独到的观点引领海内外舆论场。本文以“中新时评”专栏名称四字为诀,分别从中新社评论的立场、风格、时效和使命四个维度,介绍中新社在战疫报道中的“评论”实验,为抗疫舆论引导提供实践样本和思考。
  关键词:新冠肺炎 战“疫”报道 中新社 海外传播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际舆论高度关注中国,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趁机抹黑中国。面对疫情和舆情,向世界正确地说明中国,精准表达“中国观点”,维护国家形象,是中国媒体,特别是外宣媒体肩负的重要责任。
  疫情期间,中国主流媒体纷纷加大评论力度,中新社亦调集精兵强将,已推出近百篇战“疫”时评,用海外视角、新锐表达引领国际舆论场,其中不乏在新媒体平台“10万+”甚至近两百万阅读量的文章,海外落地率接近百分之百。与其他中央媒体重磅评论相比,“中新时评”有自己独特风格和辨识度,中新社人用“中、新、时、评”四字概言之。
  一、“中”——中国立场,融通中外
  大灾大难大疫当前,历史经验表明举凡这样的节点,国际舆论场关于中国的各种噪音杂音可能泛起,各种猜测、抹黑、谣言可能增多。越是“众声喧哗”之际,越要坚守“中国价值”;越是“舆情复杂”之时,越要站稳“中国立场”。
  “中新时评”注重从“中国价值”出发找评论视角,从“中国立场”出发定立论高度。“中国价值”在当代的集大成者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蕴含的价值体系包括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发展观,合作共赢的利益观,共治共享的安全观和包容互鉴的文明观。
  以中国价值观照,以中国立场打底,中新社先后刊发了《驱“疫”需有同理心》《共抗疫情,中国不会以邻为壑》《全球战“疫”,应摒弃“门户之见”》等回应抹黑中国言论的系列时评,其立论框架便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体系。
  国家通讯社的使命之一,是立国本、传国情。但要让世界关注、理解、进而接受你的观点,实非易事。在坚持“中国立场”与“沟通世界”之间,需努力找到联接中外的纽带,用更多共性普适的元素丰富文章血肉,用融通中外的国际表达,在理性交流、交融乃至交锋中,传递中国声音,促进价值沟通,谋求最大公约数。
  论述一个真实、复杂而具体的中国,还需找到合适的身位和站位,让我们既不卑躬屈膝又不显得傲慢自大,还能为海外受众所接受,这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期探索、实践和总结。“中新时评”以客观、理性、专业、建设性、均衡性、注重历史和人文观照几大评论维度,融合国际视角和中国立场,形成自身立论高度。
  二、“新”——新颖独到,中新风格
  “中新时评”之“新”,在于选题、立意与表达要力争新颖独到,彰显“中新风格”,在多元多样的观点“市场”脱颖而出,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1.选题求新。“中新时评”的选题注重“眼睛向外”,这是中新社外宣定位决定的。衡量选题最基本的标准是——当下海外最新关切,“中新时评”因其“抓住海外关切,回应海外关切”,常与内宣媒体有明显“差异化”。题材选择上,更多聚焦港澳台侨外等领域最新热点,侧重于對“世界观中国”的评点和“中国世界观”的论述。
  以今次疫情为例,对西方某些国家借疫情鼓吹“黄祸论”“东亚病夫论”“中国源头论”“中国赔偿论”等,中新社均第一时间刊发时评加以批驳。针对海外华侨华人与留学生疫情期间回国与否引发的风波,中新社义不容辞连发多篇时评,澄清“祖国建设你不在,万里投毒你最快”等谬论,慰藉侨胞“受伤的心”,如《海内外皆同胞同理心可化“干戈”》《用好“情理法”可解侨胞之惑》《参与祖国建设逾百年,伍连德们一直都在》等。
  2.立意贵新。立意是评论的魂,要有独创性,不落窠臼,体现在操作层面上,就是视角要新、角度要新,“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中新时评”作者面对不同选题,要找出最有中新特色的一个;面对同一个选题,要尽量体现出中新视角。
  疫情期间,可评的新闻大致相同,可选的角度难免雷同,要标新立异殊为不易。立意新的同时,还要力争有一定前瞻性和建设性。如2月上旬,面对一些国家从中国“撤侨”,一些言论进行“炮轰”,但大疫当前“撤侨”之举一时难言对错,故“中新时评”采取逆向和建设性思维,将视角瞄准“留下来的外国人”,刊发时评《“与中国同在”就是一种无言支持》,这一立意新颖独到,也留有余地,避免疫情全球扩散后中国从海外撤回公民时陷入难以自圆其说的尴尬。
  3.表达出新。在话语体系方面,“中新时评”追求有思想、有温度、有力量而又清新朴素的话语方式,力求把“有意义”的新闻讲得“有道理”“有意思”,彰显“中新风格”,增强“中新声音”对海外舆论场的穿透力。
  现时一些评论过于强调战斗性,体现在表达上容易“怒目圆睁”,音量上容易“提高八度”。鲁迅先生说:“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中新时评”强调理性心态和得体语态,调子和语气首先要降下来,即便西方借疫唱衰中国经济,“中新时评”仍心平气和回应《观中国经济应回归常识》。这不是鸵鸟,也不是犬儒,而是为了更好地把声音说出去,把道理传开来,让中国声音突显在世界话语框架中,成为理性的发声者、友好的对话者,逐渐去除污名化,构建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表达出新,不是一味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部分新媒体“标题党”和“故弄玄虚”的表达方式,不是主流媒体“正确打开方式”。中新时评的表达重在严谨,贵在新锐,胜在生动,妙在隽永,力求平易近人,平和待人,平实感人,反对空洞说教和动辄硬话狠话,主张“长话短说、官话民说、硬话软说、空话不说”。
  三、“时”——时代脉搏,及时适时
  时评,顾名思义,因时而评,合时而著。时评写作要敢于善于第一时间发出声音、亮明观点,保持热点话题的始终“在场”,抢夺热点事件的第一解释权。   1.时评的“时”是时事的“时”。在新媒体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零时差、零距离传播的当下,评论必须强化时效意识,在及时和适时之间找到黄金平衡点,确保关键时刻准确发声、高质量发声,才能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
  一是及时发声。遇重大事件、热点话题,主流媒体要审时度势,先声夺人,领跑舆论场。如业内人士所言,微时代的传播好比涮火锅,涮、吃、评,同时完成。在这个比速度、拼首发的时代,若不能短时间内大火快炒出一盘像样的“宫保鸡丁”,而是用做“佛跳墙”的方式慢工细活,很可能错失舆论阵地。
  今次疫情,热点层出,话题不断。“中新时评”紧盯时事,确保关键时刻挺“声”而出。如疫情初期,漂泊在外的武汉人遭到“谢绝入内”等歧视,1月26日晚武汉市长透露有500多万人离开武汉,中新社陈陆军社长当晚即点题,由资深记者撰写时评《500多万人离开武汉,这样“决绝”对待不合适》于次日中午刊发,这是主流媒体较早发出善待武汉人的呼吁,在微信平台获“10万+”的阅读。
  二是适时发声。好的时评,往往是在最需要发声时,恰好站在了舆论潮头,抑或在喧嚣时给出理性判断,在沉默时发出响亮声音。
  适时发声是为有效发声。“中新时评”讲究时度效,时机不对,效果不佳,宁可舍弃选题,如3月3日浙江首个清零地级市丽水新增7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均为意大利归国侨胞,引发不满。中新社本已写好时评劝慰侨胞留守当地以保自身“周全”,但权衡再三觉得时机不合适而扣发,以免令一直为祖(籍)国捐款捐物的侨胞在海外受气的同时心里“受伤”。不久,国内舆论场出现“祖国建设你不在,千里投毒你最快”等污名化侨胞的舆情,引发部分侨胞强烈不满。此时,中新社适时推出多篇时评,肯定侨胞贡献,努力化解两个舆论场的“干戈”,受到诸多海外侨胞点赞和转发。
  适时发声是为准确发声。时效不及时,新闻就老了,老得没人看;发声不准确,新闻就死了,死得很难看。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话题和尚不明朗的事件,适当放慢脚步,是为等候真相出现。在信息传播“读秒”时代,片面追求首发,很可能掉入“时效陷阱”,其结果往往是,义正辞严地针砭时弊、慷慨激昂地指点江山,话音刚落,剧情就发生了逆转。
  今次疫情期间,各种乌龙层出不穷,双黄连事件、巴西总统确诊新冠肺炎等,如不加甄别发表评论,可能酿成国际笑话,甚至“外交风波”。在真相不明时,不妨“让子弹先飞会儿”。双黄连事件刷屏时,尽管有权威媒体“背书”,但中新社不急于发声,而是在第二天消息明朗后刊发时评《愿双黄连的“苦”能激活更多理性》,一是涉及疗效必须十分慎重,二是深知无论如何“打三枪再说”的做法,最终会对媒体公信力造成致命损伤。
  适时发声是为高质量发声。“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但一味求快,很可能欲速则不达。所谓“萝卜快了不洗泥”,仓促就事论事,虽然抢了时效,但质量很难保证。时评要有炒“宫保鸡丁”的速度,还要追求“佛跳墙”的“营养”。好的时评,以适逢其时的“一声吼”取胜,更以逻辑、理性和思想性取胜。
  2.时评的“时”也是时代的“时”。时评应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它不是易碎品,而是历史的底稿。
  一是时评的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媒体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越来越多媒体意识到,与其与新媒体拼速度,不如拼纵深;谈资时代已经过去,论资时代正在来临。
  近年来,中新社积极探索采写具有中新特色的评论。疫情期间,“中新时评”专栏前所未有地提升至举全社之力重点打造的栏目,社长、总编亲自参与策划点题,过去“配发评论”的口头禅,变成了“组织评论”,这是“观点致胜”时代赋予时评应有的位置。
  二是时代的时评。新闻评论为时代而著、而評,这是其使命。时评不能与时代脱节,应时时观照当下,以“在场者”的姿态切入当下,直击时代命题,把握时代脉搏,展现世界潮流,反映社会变迁与民间疾苦,写出有深度、有锐度的作品。
  四、“评”——评说世象,观瞻大势
  外宣媒体时评的功能,一是评说世象,为生民立命,为国家代言;二是观瞻大势,为时代把脉,为世界促太平。
  1.评说世象,重在“评”字。与其他体裁不同,时评更强调有话直说,无枝枝节节、格格不吐之病,“如骄马弄衔而欲行,粲女窥帘而未出”的含蓄并不适合时评。开门见山地评说世象,直抒胸臆地表达观点,这才是时评的调性。
  “中新时评”尤重评的效率,强调开言不虚发,以接地气和贴近性的方式,让核心观点直抵人心,实现“通俗表达,优雅抵达”。如《大大方方告诉美国人,我们为什么这么做?》用大白话直截了当亮明观点,在今日头条阅读量逾199万。又如《全球抗疫可不是在玩“权力”的游戏》,借助《权力的游戏》这部耳熟能详的美剧铺陈论述,拉近与海外受众的距离,增强了观点抵达效率,被美国《侨报》、印尼《千岛日报》、柬埔寨《柬华日报》等多家外报采用。
  2.观瞻大势,重在“观”字。面对全媒体时代海量信息,时评要做狄仁杰身边的元芳,回答受众“此事你怎么看”的问题,好的时评要带着读者观大事,并观出大势。观点是时评最核心的要素,是稿件的灵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篇时评的分量和质量。一家媒体如何观中国、观世界,反映的是其中国观、世界观。
  “中新时评””之“观”,常常兼具家国情怀与民间温度,如由中新社副总编夏春平执笔的《武汉“解封”力从何来》最后一段写道:“民之力、国之力、爱之力,齐心协力,回天有力;它挽起国人14亿双手,众志成城,由此推开了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封城’之门。”此文不仅获全网推送,还被数十家华文媒体转载,最后一段亦被中央指导组领导在有关会议上引用。
  3.时评观点,贵在“信”字。一是要增强观点自信,破除“中国话题”在国际舆论场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怪圈,要掌握“中国话题”的第一解释权。中国话语的生成与出场,取决于对中国问题的解释力,取决于对世界大势判断的成熟度,更取决于国家硬实力的支撑。假以时日,中国的发展优势终将转化为话语优势。
  二是要增强观点“信服力”。对西方媒体指出的“中国问题”,要保持定力,给予真诚地回应和解答,用事实、逻辑、理性和常识的力量服人。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就要直面问题,毫不讳言地向世界解释中国的成就、问题和未来,才能赢得海外受众的信服。时评要坚持“问题导向”,问题的质量,决定了时评的分量,问题的升级牵动着话语的新陈代谢、吐故纳新。正如有学者所言,问题丛生的时代,往往也是话语中兴的时代。
  作者系中国新闻社通稿发稿中心主任
  参考文献
  [1]王学永.时事评论的陷阱[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2]陈曙光.论中国话语的生成逻辑及演化趋势[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02).
其他文献
摘要:自2017年始,在线视频平台的用户数、使用时长等出现下滑,而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则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态势,本文从网络视频平台运营者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以长视频为主的在线视频平台和短视频平台发展所面临的技术环境、用户发展策略以及商业变现逻辑上的差异,并深入地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背后原因。  关键词:网络视频 在线视频平台 短视频平台 使用与满足  網络视频(Network Video)是以网
期刊
摘要: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创意策划、数字加工、精准传播等新技能成为媒体职业标配。大众报业集团融媒体中心以融媒体产品生产为切入点,创新探索融合策划、融合生产、融合传播的新闻生产新方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采用大数据等技术探索以技术为驱动生产新闻的融合新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数据新闻 媒体融合 疫情防控 大众报业集团 融媒体产品  自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党和国家逐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中国原创综艺节目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许多优秀原创文化综艺节目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使受众如沐春风,获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2019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故事里的中国》赢得了受众的肯定和喜爱,其在关注经典文学作品的同时,更注重人文关怀的传达。文化综艺节目应该承担传递人文关怀的重要职责,本文以原创文化综艺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为分析对象,分析节目传递人文关怀的主要途径、文化价值的体现以
期刊
2018年中国新闻奖奖项中增设了媒体融合奖,这是中国记协在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对应之策,也是继2006年中国新闻奖中设立网络媒体奖项之后的又一次新安排。媒体融合奖也从之前各奖项只对内容采制和编辑的评选,转变到不仅对内容的关注评比,还增加了对作品制作和传播中的数字化、移动化及交互性等技术应用的评比。  媒体融合奖设立的背景和变革  《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明确提出,媒体融合奖是针对“传统主流媒体
期刊
摘要:从1949年至2019年的70年间,浙江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经历了创建、发展与繁荣三个时期,形成了仪式感的单向传播、人格化的主持传播和人设化的主持传播的特点。这三个特点的形成不仅是中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发展史的缩影,也体现出浙江人民审美趣味变迁的地域特色。这三个特点的形成与演变,既可以见证中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逐渐成熟并形成独立专业的过程,也可以从中考察浙江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及受众审美变迁等众多问
期刊
摘要:培育和创造民族品牌,对提高我国经济在全球的竞争力,提升中国民族品牌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享誉世界的民族品牌,茅台在品牌建设上,如何在延展自己的同时,又进行必要、有效的风险管控?本文提出如下四个方面的原则:民族品牌建设要回归到精准的法律规范之中;民族品牌建设要遵守必要的道德与习俗;民族品牌建设要回归商业属性本身;民族品牌建设要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民族品牌 茅台
期刊
摘要: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国传统纸媒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良好的发展前景以及资本流入的刺激下,传统纸媒的竞争在不断加剧。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新媒体的壮大与挑战让传统报业腹背受敌,急需寻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在此背景下,许多业内颇有名气的传统纸媒开始自我反思和转型,积极拥抱媒体融合,向全媒体迈进,同时也让自身产品多元且不断创新。其中,《新京报》表现出色,在经过一系列的产品改革、创新之后提升
期刊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媒体融合既是一场由技术迭代推动的媒体内生转型,也是一场由国家层面谋划和推动
期刊
摘要:主旋律专题片是广大干部群众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電视工作者经常会接触到的题材,这类作品通常会给人以刻板说教的印象,影响观众的收看体验。为了打破这种固有印象,让主旋律专题片拥有更佳的传播效果,需要运用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本文通过对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专题类一等奖作品《右玉精神》的创作思路分析,讨论和归纳细节与故事在该类专题片中的作用。  关键词:主旋律专题片 右玉精神 讲故事  主旋律专
期刊
摘要:2019年6月,5G商用牌照的正式发放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5G时代。5G通信技术将对数字阅读行业产生诸多积极影响,进一步推动数字阅读的普及。目前,中国移动已经深入实施“5G+”计划,旗下咪咕阅读已经依托中国移动的5G技术优势,创新推出至境听书、至臻听书(24bit)、趣读、5G富媒书和5G融媒手机报五大数字阅读产品。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移动旗下的咪咕阅读APP来探讨5G时代数字阅读类APP的发展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