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新中国音乐教育的开拓者和领军人赵沨先生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ku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书法家、国学大师启功在为赵沨先生的画册封面题词中称他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一代宗师”;原中国音协名誉主席、音乐家吕骥在为赵沨先生的画册撰文中称“赵沨同志是著名的音乐理论家、教育家,新中国音乐教育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
   赵沨先生早年跟随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参与新音乐运动开始,到50年代中期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院长等职务,到1983年离开院长领导岗位,他把全部精力投身于党的专业音乐教育事业,为建构、完善、发展和繁荣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赵沨先生离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职务之后的1986年,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成立,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彭珮云同志任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德高望重的赵沨先生被教育部聘为艺术教育委员会音乐组负责人。1990年艺教委换届,赵沨先生接替彭珮云同志连任第二、三届艺教委主任。在此同时,赵沨先生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审组负责人,承担有关艺术学科硕士点、博士点的评审工作。至2001年9月1日逝世,赵沨先生先后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和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任职长达15年之久。
   赵沨先生在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审组负责人期间,经常出席国务院学位办召开的有关会议,为艺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发表过许多很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如艺术学科是否需要设立硕士点和博士点,当时在评审组是有较大争议的。在讨论中,尽管赵沨先生的意见是少数,但他考虑到这是关系到我国艺术教育长远发展的大事,于是他在评审会上以他那善辩的口才据理力争,最后终于说服了评审组的一些大专家,为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于1989年底到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主管艺术教育工作并兼任艺术教育委员会秘书长,有幸和赵先生共事达十多年。1990年赵先生出任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的时候,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但他的精力仍十分充沛,对艺教委的工作充满了激情,积极主动不知疲倦地工作,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件事情,为艺术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起到了作为新中国音乐教育界的泰斗所能起到的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赵先生的思维十分敏捷,学术思想异常活跃,不时地闪烁着火花。作为艺教委主任的他,其视野之宽、关注的热点之多、涉足的领域之广、熟悉情况程度之深,是很多同志所叹服的,包括中小学艺术教育、高等艺术教育、师范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社会艺术教育,以及多种艺术活动等。艺术教育的每一个方面,从教育思想、理论研究到教育管理、教学实践,以及课外、校外艺术活动等,他都十分关注,身体力行,积极参与。
   赵先生在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工作的前期,我国艺术教育工作刚刚起步,基础还非常薄弱,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当他就任艺教委主任时,深深感到关键是要解决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问题。在这种强烈的愿望支配下,以他为首的艺术教育委员会的许多专家不失时机地通过给教育部和中央领导写信、参加中央和部一级领导等召开的有关座谈会、在中央召开的重要会议上发言、撰写和发表文章等多种形式,阐述美育、艺术教育在育人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期引起中央领导和各级政府部门对美育、艺术教育的理解、关注、重视和支持。这种努力应该说是有成效的。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美育写进了教育方针,确定了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艺术教育界的不少同志认为,这同赵先生等一大批艺术家们为此而奋斗多年所付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普通学校艺术教育是赵先生在艺教委工作期间思考最多和接触最广的一个领域。早在1986年,时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音乐组负责人、中国音协副主席的赵先生就和李凌先生一起自告奋勇地出任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委员会主任,担负起普及和推动国民音乐教育的重任。在两位老先生的积极提倡、热情关心和全力支持下,同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密切合作,从1986年起至1998年,接连举办了八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有力地吸引了大批音乐教研和科研人员及音乐教师参加,成为改革和发展我国学校艺术教育事业的一个亮点,对动员和组织音乐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研究、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校艺术教育的科研工作滞后,影响着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赵沨先生的领导下,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托高校社科发展研究中心美育研究室先后申报全国教育科学“八五”、“九五”规划项目,“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赵沨先生担当该项目顾问。他经常出席课题组会议,亲自审稿,并为课题组解决疑难问题等。在他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八五”和“九五”课题取得了大批丰硕成果,在艺术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到了广大教师的热烈欢迎,有力地推动了艺术教育战线教学研究工作的发展。
   在普及中小学艺术教育中,赵先生强烈地感到突出的问题是师资的缺乏和业务水平及教学能力的不适应。为此,他曾多次呼吁要大力发展和改革我国的师范教育。他经反复思考,撰写了一份近5000字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包括办学思想、办学方向、学制、课程设置、教学原则、教学模式等。其中一个最基础的理念是强调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通才教育,要培养既有较宽的扎实的音乐知识技能,又有广泛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热心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合格的音乐教师。
   赵先生重视普通学校艺术教育,为发展学校艺术教育事业操劳、奔波,在艺术教育战线是有口皆碑的。这些年来,在他年逾古稀、身体健康每况愈下,甚至曾在几次下病危通知书的情况下,由于惦记艺术教育事业,仍以极大的热情抱病参与了教育部艺教委或者是艺教司组织的艺术教育规划检查、调研等。广东、海南、浙江、江苏、广西、辽宁、黑龙江、河南等地都先后留下了他的足迹。无论他走到哪里,都受到当地有关领导和师生的尊重和热烈欢迎。他像一台宣传美育、艺术教育的播音器,走到哪里,就把我们国家有关发展、改革和繁荣艺术教育事业的声音传播到哪里。他或和有关领导交谈,或和老师及同学们谈心,或在座谈会上发表感言,或在讲台上作学术报告,他都总是那样有话必说、秉理直言、谦和风趣、掷地有声,常常使参加者深受感动,从中得到启迪。
  
   十多年来,由于工作关系,教育部艺教委、艺教司、艺教处的同志和赵沨先生联系很多,我们一起开会、出差、到国外考察、聊天等。在频繁的交往中,我们和赵沨先生结下了忘年交。他那敏锐、坚定、坦率、胸怀宽广的品格,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长者风范,谈天论地、知识渊博的大家气质,风趣幽默、豪爽乐观的艺术家情趣,谈古论今、如数家珍的惊人记忆力,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尤其是他那孜孜不倦、求真务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一代老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们。赵先生是我们的领导、长者、良师和益友,从他的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是一笔丰厚的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此赵先生诞辰90周年暨逝世5周年之际,我们更加怀念这位为我国音乐教育和艺术教育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功臣和音乐教育界的泰斗。让我们沿着他为之奋斗终身的足迹,前赴后继,以实际行动纪念他,让音乐教育和艺术教育之花开遍祖国大地,更加繁荣、璀璨、美丽!
  
  杨瑞敏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 张宁)
其他文献
响套曲《湘江颂》是湖南省歌舞剧院作曲家杨天解在建党90周年活动前夕,为响应湖南省委“歌颂湘江母亲河”的号召而创作的。2011年6月24日,在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三届中国交响音乐季“助力中原·河南展演周”活动中,该作品由肖鸣指挥湖南省交响乐团首演于河南艺术中心音乐厅。同年7月1日晚,又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而举办的《湘江颂》交响音乐会中再次上演于湖南大剧院。  自从交响套曲这一体裁诞生以来
眼前这本厚厚的大书①,是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李双江同志新近出版的一部超乎常例、别出心裁、内涵充盈的声乐著作。它的篇章结构,集声乐教材、个人演唱生涯总结、表演艺术规律与经验探讨于一体,远非现时常见的学术著作或教材所能比附,亦难以为之做恰当归类;而其中蕴含着的关于我国当代歌曲创作史、歌唱艺术史和声乐教学史的诸多信息,则为相关学科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史料。尤为可贵的是,透过声乐教
一、从名字说起  赵塔里木这个名字,从书面文字至口头称呼都令人难忘。“塔里木”一词源出古突厥语,意为“流入湖泊和沙漠的河川支流”。今天,作为地标的塔里木,是欧亚大陆腹地56万平方公里的一片盆地、是一条长达2000余公里的河流、还是一座储存着160亿吨原油当量的油田,而无论是盆地、河流还是油田,皆以其凝重、浩瀚与恢宏而闻名。将塔里木这三个字入为人名,寄托着父母的深意与期望。赵姓塔里木者,作为中国音乐
2012年11月15日至17日,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主办的“2012中国广州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大学隆重召开。百余位代表汇聚一堂,共同关注岭南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相关论题,研讨会共收到论文46篇,包括主旨发言、主题分组交流、岭南民间乐社工作坊等版块,与会者就以上内容展开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一、传统音乐研究专家主旨发言  赵宋光的《有关岭南文化的若干思考》从岭南音乐文化研究现象
在建院60年大庆的日子里,  思绪万千,想来想去,还是以95岁高龄周巍峙老院长为《院史》题写的书名《在探索创新中前进的中国歌剧舞剧院》为题吧。仅16个字,却概况了剧院的全部历程。60年来,剧院无时无刻不在探索创新中迈步。至今仍在探索创新中充满了希冀。  创业篇  人们常称歌剧为音乐艺术王冠顶上的明珠,是因为歌剧涵盖了所有的艺术元素,既辉煌又艰难。然而中国歌剧并非是西洋歌剧(opera)的翻版,20
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核心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体现综合、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课程。为积极适应新高考,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终身发展,黄冈中学自2015年秋季开始,开发包括通用技术在内的非高考科目及部分高考科目的选修课,并探索实行走班制。黄冈中学在改革中注重将学校的校本化通用技术课程同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密切结合,始终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
[本刊讯] 5月5—6日,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校美育(音乐)教学创新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成功举行。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8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大连金州、宁波北仑、长春汽车、深圳南山、重庆九龙坡、成都青羊、成都武侯、宁波鄞州)以及全国其他省市区部分中小学校长、音乐教研员和一线音乐教师,还有教育界、音乐教育界数十位专家学者、教科研训
年5月,笔者应邀赴福州参加“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国际传播与推广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荣幸地收到刘再生教授从济南快递刚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的《刘再生音乐文集:音乐界一桩历史公案》一书(以下简称《历史公案》)。在之后的通话中,刘先生又像三年前馈赠《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时那样,一再叮嘱笔者“多提意见”。这让我备感兴奋的同时,又有些诚惶诚恐。兴奋,是因为该文集的出版无疑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一件大事;惶恐,是因为
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扩招等因素的出现,当今的音乐学专业教学面临着一些新的形势,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有时虽然教师和学校确实花费了心力,严格要求,但学生的学习成绩仍不理想,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学生的专业素质或学习愿望不高。  一、问题分析  以前,在我国音乐学专业创立时间不长、学生人数很少的时候,实施的是精英教育,主要培养从事音乐学研究和音乐学专业教学的高精尖人才。但如今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
高等音乐院校无疑是培养“职业作曲家”的教育机构,其作曲专业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作曲专业应该开设哪些课程?是“四大件”还是“五大件”?是“研讨课”(Seminar)、“学术报告会”(Sympoduim)还是“工作坊”(Workshop)?或干脆说,怎样才能锻造一个作曲家?在一个作曲家的成长过程中,高等音乐院校作曲系应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平台呢?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高等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