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结合我国专升本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专升本的概念,从考试政策、招生政策、知识衔接、就业问题等方面入手提出了现行专升本政策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完善专升本工作。
[关 键 词] 高职学生;专升本;建议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16-0064-02
一、我国专升本的概念
一般来说,专升本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专科层次的院校升级为本科层次的院校;第二层含义则是指专科学生升学成为本科学生。在本文中,我们不探讨第一层含义的情况,而只研究探讨第二层含义,即指大学专科学生升学成为本科学生的情况。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实现专升本有不同的途径,比如在参加完成人高考后进行专升本,或者参加完自学考试后进行专升本,或者在高职结束后的专升本等。本文针对不同的专升本途径,选择高职学生专升本的情形来进行研究。具体来说,高职学生专升本指的是专科层次的高职在校应届生于大学三年级时,参加所在地区统一组织的专升本招生考试,通过考试后,直接在专科毕业后进行本科层次的学习,在本科院校经过两年的学习且成绩合格后,颁发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双证——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
二、现行专升本政策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笔者对拥有专升本教育权利的重庆某高校专升本学生进行了调查,将发现的问题归结为如下几方面:
(一)考试政策问题
现行专升本政策是大学专科在校生在第三年毕业之前,可参加本省市组织的专升本考试,同时要求,每个专科毕业生只有一次报考机会,且只能报考本省市的本科院校,不能跨省报考。在我国,无论是高考还是研究生考试均可报考全国范围内的相关院校,而且如果考生并未考上理想的学校,是可以选择再准备一年重新考试的。考试临场发挥的时候,有些学生发挥失常,想再给自己一次机会的,在专升本政策面前是不允许的,这样的规定与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比起来有失公平。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犯错后应该给机会改正,而不是直接一票否决,考生一旦失败,将会造成终生遗憾。目前,以人为本的观念已经深入各个领域的各个行业,对于专升本政策而言,也应该秉持此观念,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另外,考试内容很单一,笔试主要考查大学语文(数学)、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这些科目都是对公共科目的考查,难以体现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教育目标背离。
(二)招生政策问题
2006年,教育部和“发改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编报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通知中将专升本人数比例限制在5%以内,这个政策直接导致相当一部分想继续升学的学生无法继续深造。以重庆市为例,2013年教育厅《关于做好2013年普通高校“优秀专科生选拔制”专升本工作的通知》(某高教[2013]19号)文件明确了专升本的比例:“经选拔升入本科学习的学生,原则上一般高校不超过所在院系同年级、同专业毕业班学生人数的5%,示范性高职学校(含建设单位)不超过10%”。另外,大部分省市的考试内容均是由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决定,除了上海、北京、湖南这三个省市有一定的招生自主权外,其余招生院校没有自主招生的权利,这种政策不利于招生院校寻找更合适的生源。
(三)知识衔接问题
学生在专科阶段主要学习职业技能,进入本科学校后则主要学习理论课程,由于学生在专科学校已经学过相应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培养模式应该与普通的本科培养模式区别开来,但是从现实实施的情况来看,两者区别并不明显。本科与专科的课程内容有大量重复且课程设置过分专业化,对学生的培养没有针对性,忽略了职业技能方面的培养。本科学习阶段弱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不足的同时,实践能力也被削弱,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这部分学生在毕业后的市场生存能力将大大降低。
(四)就业问题
目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不排除有不少学生是想逃避就业而选择了专升本教育,将其作为暂时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途径。但是在本科毕业面临就业时,专升本学生的就业压力再一次袭来。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用人单位对专升本的概念并不十分了解,甚至产生了误解,认为专升本等同于函授、自考等形式,并且产生一定的歧视。有不少被调查的专升本学生表示,用人单位很看重毕业生是否属于全日制本科学生,并且有不少单位在招聘启事中明确不招专升本学生;另外,专升本学生经过两年的本科教育,实践能力已经比不上纯粹的专科学生了,如果是注重技能的企业,会更青睐具有较强职业技能的专科学生。这使得专升本学生在就业时夹在本科与专科之中,在进入社会之前就已经处于相对不利的状态了。
三、我国高职学生专升本政策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专升本相关政策
著名的教育学家托尔斯顿·胡森曾经提出的教育公平理论非常具有代表性,此理论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教育的起点、教育的过程和教育的结果。而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专升本涉及高职学生进入教育系统、教育渠道、教育成效等。从教育公平理论出发,我们应该在制定政策时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加公平、平等的机会和条件,以使其能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我们经过调查,结果显示45%的学生希望专升本,而78%的学生认为专升本应该扩大招生规模。学生有这种需求,适当提高招生比例是国家落实“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体现之一。
(二)发展高职类本科
随着全球信息网络产业的加速发展,高科技技术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对未来的制造业竞争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抢占未来制造产业发展的制胜点,已把科技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层次,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和技术也纷纷出台相应的产业规划。当前社会的人才市场越来越需要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从而导致对人才的学历需求也日益倾向高学历。笔者认为,基于上述分析,我国进行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有助于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三)考虑地区差异化
一直以来,我国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始终不均衡,生产力水平也差距悬殊,从而导致不同地方的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各有不同,这也直接导致高职教育具有区域性这一重要特征。与此同时,各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域由于有许多相异的行业,从而也导致这些不同的行业需要不同水平和层次的高职学生人才,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也是不一的。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应该对高职教育的区域性问题进行认真审慎的对待和考虑。选择合适、多样、灵活的高职教育学制是对区域性、行业性区别这些要求的最佳抉择。
(四)秉持以人为本
我们要明确一个观点,在教育的所有活动中受教育者也即人必须处于绝对中心的位置,教育的主体、对象是人,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塑造人。从历史上分析,我国高职学生专升本政策制定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师范教育和经济的发展,且有计划经济的背景,政治特色非常明显和突出。随后,接下来的政策的制定进行了改革,政策的制定开始考虑学生,并考虑了学者需求和实现社会教育需求者的个体需求和价值实现等,基本出发点是教育公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制定者规范、约束、控制了这些政策的制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公平的效果,并影响了学生群体的发展。由于社会个体的教育需求是多样化和多元的,并且他们都期望通过更高层次的教育来提高自身的水平和能力,因此,制定政策的行政管理者应该把学生需求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肖凤翔,薛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4):28-31.
[2]鲁武霞.院校协同: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主体支持[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12-17.
[3]董大奎,陆瑞峰,林冶.高职“专升本”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56-57.
[4]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关 键 词] 高职学生;专升本;建议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16-0064-02
一、我国专升本的概念
一般来说,专升本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专科层次的院校升级为本科层次的院校;第二层含义则是指专科学生升学成为本科学生。在本文中,我们不探讨第一层含义的情况,而只研究探讨第二层含义,即指大学专科学生升学成为本科学生的情况。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实现专升本有不同的途径,比如在参加完成人高考后进行专升本,或者参加完自学考试后进行专升本,或者在高职结束后的专升本等。本文针对不同的专升本途径,选择高职学生专升本的情形来进行研究。具体来说,高职学生专升本指的是专科层次的高职在校应届生于大学三年级时,参加所在地区统一组织的专升本招生考试,通过考试后,直接在专科毕业后进行本科层次的学习,在本科院校经过两年的学习且成绩合格后,颁发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双证——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
二、现行专升本政策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笔者对拥有专升本教育权利的重庆某高校专升本学生进行了调查,将发现的问题归结为如下几方面:
(一)考试政策问题
现行专升本政策是大学专科在校生在第三年毕业之前,可参加本省市组织的专升本考试,同时要求,每个专科毕业生只有一次报考机会,且只能报考本省市的本科院校,不能跨省报考。在我国,无论是高考还是研究生考试均可报考全国范围内的相关院校,而且如果考生并未考上理想的学校,是可以选择再准备一年重新考试的。考试临场发挥的时候,有些学生发挥失常,想再给自己一次机会的,在专升本政策面前是不允许的,这样的规定与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比起来有失公平。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犯错后应该给机会改正,而不是直接一票否决,考生一旦失败,将会造成终生遗憾。目前,以人为本的观念已经深入各个领域的各个行业,对于专升本政策而言,也应该秉持此观念,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另外,考试内容很单一,笔试主要考查大学语文(数学)、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这些科目都是对公共科目的考查,难以体现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教育目标背离。
(二)招生政策问题
2006年,教育部和“发改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编报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通知中将专升本人数比例限制在5%以内,这个政策直接导致相当一部分想继续升学的学生无法继续深造。以重庆市为例,2013年教育厅《关于做好2013年普通高校“优秀专科生选拔制”专升本工作的通知》(某高教[2013]19号)文件明确了专升本的比例:“经选拔升入本科学习的学生,原则上一般高校不超过所在院系同年级、同专业毕业班学生人数的5%,示范性高职学校(含建设单位)不超过10%”。另外,大部分省市的考试内容均是由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决定,除了上海、北京、湖南这三个省市有一定的招生自主权外,其余招生院校没有自主招生的权利,这种政策不利于招生院校寻找更合适的生源。
(三)知识衔接问题
学生在专科阶段主要学习职业技能,进入本科学校后则主要学习理论课程,由于学生在专科学校已经学过相应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培养模式应该与普通的本科培养模式区别开来,但是从现实实施的情况来看,两者区别并不明显。本科与专科的课程内容有大量重复且课程设置过分专业化,对学生的培养没有针对性,忽略了职业技能方面的培养。本科学习阶段弱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不足的同时,实践能力也被削弱,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这部分学生在毕业后的市场生存能力将大大降低。
(四)就业问题
目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不排除有不少学生是想逃避就业而选择了专升本教育,将其作为暂时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途径。但是在本科毕业面临就业时,专升本学生的就业压力再一次袭来。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用人单位对专升本的概念并不十分了解,甚至产生了误解,认为专升本等同于函授、自考等形式,并且产生一定的歧视。有不少被调查的专升本学生表示,用人单位很看重毕业生是否属于全日制本科学生,并且有不少单位在招聘启事中明确不招专升本学生;另外,专升本学生经过两年的本科教育,实践能力已经比不上纯粹的专科学生了,如果是注重技能的企业,会更青睐具有较强职业技能的专科学生。这使得专升本学生在就业时夹在本科与专科之中,在进入社会之前就已经处于相对不利的状态了。
三、我国高职学生专升本政策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专升本相关政策
著名的教育学家托尔斯顿·胡森曾经提出的教育公平理论非常具有代表性,此理论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教育的起点、教育的过程和教育的结果。而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专升本涉及高职学生进入教育系统、教育渠道、教育成效等。从教育公平理论出发,我们应该在制定政策时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加公平、平等的机会和条件,以使其能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我们经过调查,结果显示45%的学生希望专升本,而78%的学生认为专升本应该扩大招生规模。学生有这种需求,适当提高招生比例是国家落实“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体现之一。
(二)发展高职类本科
随着全球信息网络产业的加速发展,高科技技术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对未来的制造业竞争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抢占未来制造产业发展的制胜点,已把科技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层次,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和技术也纷纷出台相应的产业规划。当前社会的人才市场越来越需要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从而导致对人才的学历需求也日益倾向高学历。笔者认为,基于上述分析,我国进行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有助于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三)考虑地区差异化
一直以来,我国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始终不均衡,生产力水平也差距悬殊,从而导致不同地方的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各有不同,这也直接导致高职教育具有区域性这一重要特征。与此同时,各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域由于有许多相异的行业,从而也导致这些不同的行业需要不同水平和层次的高职学生人才,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也是不一的。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应该对高职教育的区域性问题进行认真审慎的对待和考虑。选择合适、多样、灵活的高职教育学制是对区域性、行业性区别这些要求的最佳抉择。
(四)秉持以人为本
我们要明确一个观点,在教育的所有活动中受教育者也即人必须处于绝对中心的位置,教育的主体、对象是人,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塑造人。从历史上分析,我国高职学生专升本政策制定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师范教育和经济的发展,且有计划经济的背景,政治特色非常明显和突出。随后,接下来的政策的制定进行了改革,政策的制定开始考虑学生,并考虑了学者需求和实现社会教育需求者的个体需求和价值实现等,基本出发点是教育公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制定者规范、约束、控制了这些政策的制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公平的效果,并影响了学生群体的发展。由于社会个体的教育需求是多样化和多元的,并且他们都期望通过更高层次的教育来提高自身的水平和能力,因此,制定政策的行政管理者应该把学生需求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肖凤翔,薛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4):28-31.
[2]鲁武霞.院校协同: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主体支持[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12-17.
[3]董大奎,陆瑞峰,林冶.高职“专升本”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56-57.
[4]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