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它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因此,教师要以人为本,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搬运工与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马克思)。”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做到尖子生吃饱,中差生吃好,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激励竞争,形成一个“兵教兵,兵教官,官教兵”,全班学生共同提高的统一整体。如我在每一节教学时,都预先准备一份学案,学案中所涉及的问题有深有浅,首先让学生预习教材,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学案中的题目。这样一来使好、中、差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的基础。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师在课堂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甘愿做人梯,做幕后“导演”,把学生推向化学教学的舞台。
三、课堂中设计多种参与方式,培养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
我在课堂中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自己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多让学生各抒己见,多听学生意见,与学生配合,达成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我常组织学生广泛地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实验中,亲自去发现问题,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探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表达能力;归纳总结,促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通过以上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初中化学与环境教育
李慧芳
环境污染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成为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呼声。下面就如何利用化学教材、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化学教育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认真阅读教材,认识环境污染
新教材中很多章节涉及环境保护内容,并且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污染的成因、危害,特别指出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和赤潮等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已成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现例举如下:(1)臭氧层保护问题。空气中的微量臭氧能刺激中枢神经,加速血液循环,令人产生爽快和振奋的感觉,因此臭氧层被称为人类和生物的保护伞。近几十年来,臭氧层逐渐受到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臭氧迅速耗减,在南极、西伯利亚及我国青藏高原等地上空甚至出现了“臭氧层空洞”。(2)酸雨。一般认为,酸雨中的酸度主要是由硫酸和硝酸造成的,它们占总酸度的90%以上,其余为一些弱酸。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有害物质。它们对人体的直接危害是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时还会使人死亡。一般认为,酸雨是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进入大气后,造成局部地区大气中的SO2富集,在水凝结過程中溶解于水形成亚硫酸,然后在某些污染物的催化作用和氧化剂氧化作用下生成硫酸,随雨水降下,这就是酸雨。1952年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就属此例。
二、利用学科教学,进行环保教育
20世纪90年代初,化学家提出与传统的“治理污染”观念不同的“绿色化学”的观念。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是人类和自然界的生物和谐相处的化学,是对环境更友善的化学。它的理想在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渗透“绿色化学”的思想,从根本上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三、结合生活实际,介绍环保措施
通过实例分析,根据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环境污染是可以控制的。如可以采取节约能源,加强环境管理,回收可利用的旧物品,寻找新材料,大力植树造林,强化环保执法等。
化学新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时代呼唤化学教育者用“绿色化学”的思想,培养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绿色人才”。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加强“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它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因此,教师要以人为本,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搬运工与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马克思)。”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做到尖子生吃饱,中差生吃好,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激励竞争,形成一个“兵教兵,兵教官,官教兵”,全班学生共同提高的统一整体。如我在每一节教学时,都预先准备一份学案,学案中所涉及的问题有深有浅,首先让学生预习教材,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学案中的题目。这样一来使好、中、差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的基础。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师在课堂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甘愿做人梯,做幕后“导演”,把学生推向化学教学的舞台。
三、课堂中设计多种参与方式,培养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
我在课堂中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自己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多让学生各抒己见,多听学生意见,与学生配合,达成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我常组织学生广泛地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实验中,亲自去发现问题,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探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表达能力;归纳总结,促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通过以上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初中化学与环境教育
李慧芳
环境污染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成为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呼声。下面就如何利用化学教材、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化学教育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认真阅读教材,认识环境污染
新教材中很多章节涉及环境保护内容,并且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污染的成因、危害,特别指出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和赤潮等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已成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现例举如下:(1)臭氧层保护问题。空气中的微量臭氧能刺激中枢神经,加速血液循环,令人产生爽快和振奋的感觉,因此臭氧层被称为人类和生物的保护伞。近几十年来,臭氧层逐渐受到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臭氧迅速耗减,在南极、西伯利亚及我国青藏高原等地上空甚至出现了“臭氧层空洞”。(2)酸雨。一般认为,酸雨中的酸度主要是由硫酸和硝酸造成的,它们占总酸度的90%以上,其余为一些弱酸。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有害物质。它们对人体的直接危害是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时还会使人死亡。一般认为,酸雨是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进入大气后,造成局部地区大气中的SO2富集,在水凝结過程中溶解于水形成亚硫酸,然后在某些污染物的催化作用和氧化剂氧化作用下生成硫酸,随雨水降下,这就是酸雨。1952年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就属此例。
二、利用学科教学,进行环保教育
20世纪90年代初,化学家提出与传统的“治理污染”观念不同的“绿色化学”的观念。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是人类和自然界的生物和谐相处的化学,是对环境更友善的化学。它的理想在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渗透“绿色化学”的思想,从根本上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三、结合生活实际,介绍环保措施
通过实例分析,根据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环境污染是可以控制的。如可以采取节约能源,加强环境管理,回收可利用的旧物品,寻找新材料,大力植树造林,强化环保执法等。
化学新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时代呼唤化学教育者用“绿色化学”的思想,培养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绿色人才”。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加强“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