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曲同工的东西方童话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y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分析西方童话《考罗琳》(中译名《鬼妈妈》)和东方童话《千与千寻》之间的相似点出发,证实了英国学者和作家托尔金的一些童话文学理论,并从这个角度管窥了东西方童话主题的一些相似性。
  关键词:童话 《鬼妈妈》 《千与千寻》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童话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吸收了神话的思维特点和小说的叙事特点,兼具了神话想象的奇思妙想、天马行空,以及小说艺术中的叙述故事的各种技巧。童话并不是只为儿童而创作,更是为成年人所接受。东西方的童话,虽然有着不同的渊源和发展轨迹,但是发展到今天,在某些童话作品中,还是能发见东西方童话的异曲同工之妙的。
  1938年,《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的作者,英国学者、作家J·托尔金(J.R.R.Tolkien)应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的邀请,作了一个“安德鲁·朗”讲座,题目是《论童话故事》(《On Fairy-stories》)。这篇文章于1947年发表在《写给查尔斯·威廉的文章》(《Essays Presented to Charles Williams》)中,后来又与短篇小说《尼格的树叶》(《Leaf by Niggle》)一起收入他的文集《树与叶》(《Tree and Leaf》)中。1966年,巴兰泰恩出版社(Ballantine)出版了《托尔金文集选读》(《The Tolkien Reader》),把《树与叶》收入其中。《论童话故事》这篇长文成为重要的童话文学专论,阐述了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理论中有很大影响的童话文学观。在这篇长文中,托尔金阐述了童话故事以独特的方式提供的四种要素:幻想、恢复、逃避、慰藉,以及人类的最基本愿望的满足。由此可以看出,童话故事并不只是写给儿童的,更多的也是写给成年人的。甚至,那些经典童话故事可以穿越时间,跨越国度、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界线,为全人类所欣赏,给全人类带来启迪。进入21世纪以来,东西方的童话文学市场甚是繁荣。日本童话《千与千寻》(2001)和美国童话《鬼妈妈》(中译名)(2003)虽创作于不同的年代,分别来自于东、西方文化,但在表现人类及人类社会的特点方面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二 关于《鬼妈妈》及其作者尼尔·盖曼
  《鬼妈妈》的作者尼尔·盖曼(Neil Gaiman)是一位移民美国的英国作家。他于1960年出生在英国汉普郡,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当代奇才,其创作领域横跨了幻想小说、科幻小说、恐怖小说、儿童小说、漫画以及歌词。他的作品不仅部部畅销,更是获奖无数。他被《文学传记词典》列为当今世界的十大后现代作家。恐怖小说大师作家斯蒂芬·金称赞他是一个“装满了故事的宝库”。他的小说《星尘》(《Stardust》)获“创神奖”,《美国众神》(《American Gods》)更是获得过星云奖、雨果奖等多项荣誉。他于2002年出版的中篇童话小说《考罗琳》(《Coraline》,中文译名《鬼妈妈》)获得了2003年度的雨果奖以及布拉姆·斯托克奖,这部小说被誉为恐怖版的《爱丽斯梦游仙境》。该部作品于2009年继《星尘》和《美国众神》等作品之后被搬上了银幕。电影以动画形式出现,表现了一个叫考罗琳的小女孩,在她家搬进新居之后,偶然一次机会,她打开了一扇紧锁的门,这扇门通往另一个世界——一个鬼魅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她有另外一个“妈妈”,这个亲切的“妈妈”有一双黑纽扣眼睛,她要把考罗琳永远地留下来。为此,“另一个妈妈”用尽各种手段,如仿造了考罗琳的真实世界,甚至还把考罗琳真正的爸爸妈妈抓走。为了拯救自己的爸爸妈妈,为了拯救自己,也为了拯救以前已经被鬼妈妈夺走灵魂的孩子们,考罗琳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最终打败了鬼妈妈,并和自己真正的爸爸妈妈回到了真实的世界中。
  三 关于《千与千寻》及其作者宫崎峻
  宫崎峻(Miyazaki Hayao)是日本著名动画片导演,在全球动画界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迪斯尼称其为“动画界的黑泽明”。宫崎峻创作的动画片很多,其中包括《风之谷》、《龙猫》等,更是获奖无数。2001年,他的《千与千寻》上映,创下了超过300亿日元的票房,成为日本历史上的票房怪物。该剧还获得了奥斯卡、威尼斯、柏林等电影奖项。该童话讲述了一个名叫千寻的小女孩,在和爸爸妈妈去郊外新家的林中小路时,爸爸将车意外地开到了一个古老的城楼前,城楼下面有长长的隧道。好奇的父母带着她走了进去,结果隧道的那边是另外一个世界,父亲却误以为这是以前盖的仿古游乐城。父母看到空无一人的小镇上,屋里摆满了诱人的食物,便大吃起来。但过一会儿,当千寻再看父母时,发现他们已经变成了猪。原来,那是神灵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千寻为了救父母,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冒险,表现出善良、纯洁、聪明和勤奋,最后她终于和父母一起回到了现实的世界。
  四 《鬼妈妈》和《千与千寻》的相似点
  1 成年人与儿童的形象特征
  这两部童话都是表现成年人受到诱惑而堕落或迷失,而由抵制住诱惑的儿童来救赎其成年的父母。在《千与千寻》中,千寻的父母因贪吃供鬼神之物而变成了猪,但千寻却从始至终忍住不吃鬼神世界的东西,而一直保持着人的样子。《鬼妈妈》中的考罗琳的父母也被鬼妈妈欺骗而被装进了玻璃球里,而考罗琳任凭鬼妈妈用美食、玩具、温暖的关爱等等引诱,也一直没有上当。
  在这两部童话中,千寻和考罗琳都是在另一个世界中凭借自己的勇气、智慧、善良而最终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自己的父母,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重新回到了真实的世界中。两部童话都表现了成年人禁不起诱惑,表现了成年人入世太深,失去了天真,太过于物质,而这些恰恰都是我们这个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相比之下,儿童似乎是这个世界的希望,濒于堕落的成人世界需要由孩子来拯救,来自东西方的这两部电影在这点上达成了共识。
  2 两个世界
  托尔金认为文学创作中存在着两种世界,即“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童话故事是一个独特的第二世界,是让心灵光顾的奇妙世界。童话故事作为幻想创造的第二世界,要有怪异和神奇的因素,要把平凡的事情和神奇的事情结合起来,把虚构的故事和真实的故事结合起来,要使故事里发生的事情具有可信性,读者可以在故事中发现相似的生活经历。
  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朱光潜在《朱光潜谈美》一书中曾经指出,艺术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了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现实世界是有限制的,限制了人的某些自由,而“人不安于此,于是有种种苦闷厌倦。要消遣这种苦闷厌倦,人于是自架空中楼阁。苦闷起于人生对于‘有限’的不满,幻想就是人生对于‘无限’的寻求……文艺就是幻想的结果。它的功用在于帮助人摆脱实在的世界的缰锁,跳出到可能的世界中去避风息凉”。
  托尔金和朱光潜这两位来自西方和东方的大师,不约而同地阐述了一个相似的理论,那就是人类渴望在虚幻的一个世界中寻找慰藉,而童话就能够给人们提供这种满足。
  在《千与千寻》和《鬼妈妈》这两部童话中,都各自出现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作为故事出发点的现实世界,一个是虚幻的世界。在《千与千寻》中,千寻是在现实世界——虚幻世界——现实世界的一个回归的过程;《鬼妈妈》中的考罗琳是在现实世界与虚幻世界之间的游走。在《千与千寻》的现实世界中,千寻的爸爸妈妈只考虑自己的需要,搬到了自己心仪的新居,却全然忽略了千寻对原来熟悉环境的眷恋;而虚幻世界中,汤婆婆的魔法、无脸男的单纯和物质、白龙的友情等等,都或多或少地体现着人们的一些渴望。在《鬼妈妈》的现实世界中,考罗琳的父母代表的成年人已经迷失在没有神秘感、没有敬畏、没有生活情趣,乃至亲情淡漠的世界中;而在虚幻的世界中,有美味佳肴、新奇的玩具、漂亮的衣服、父母的温柔笑脸这些对人类需求的满足。两部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现实世界是无趣的,而虚幻世界是鬼魅、诡异、多变的,是充满诱惑的,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人类内心的种种欲望。
  由此看来,人类是渴望某些虚幻之美的。在存在着太多的功利、压抑、残酷竞争的现实世界里,人们渴望超越现实的平庸,渴望在虚幻的世界中获得心灵的解脱和慰藉。
  然而,虚幻世界再光怪陆离,再充满诱惑,终究不是人类久留之地。人类必须从那个世界逃离挣脱出来,因为那个世界最终会让我们迷失,会让我们失去自我,是危险的境地。两部童话都透过虚幻的世界反映出人类的欲望与贪婪,这些贪欲其实是一个美丽的陷阱,如果任凭其发展下去的话,最终会走向自我毁灭。
  3 关于名字
  在《千与千寻》中,千寻在虚幻的世界中被命令改用“千”这个名字,白龙告诫千寻,一定不能忘记自己的名字叫“千寻”,这样才能回到自己的真实世界;而当千寻帮助白龙想起了自己的真实姓名时,白龙才变回到真正的自己,并且能回到自己的世界。
  在《鬼妈妈》中,考罗琳不止一次地校正被别人叫错的她的名字。而且,《鬼妈妈》里的被困灵魂也忘记了自己的名字(当然还有一个突出的表征——纽扣做的眼睛)……。
  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两部童话,都提到了在虚幻世界中要记住自己的名字,才不会迷失在那个世界里,成为那里的俘虏。其实,虚幻世界里的自己的名字象征着自己童真的本性,象征着自己的人性。借用禅宗的术语即“本来面目”。两部童话都向我们表现了:在充满诱惑和贪欲的世界里,我们不该失去的,是自己本有的那份童真。人性在,心就能不被诱惑所牵引,也就不会迷失自己。
  五 结语
  美国的《鬼妈妈》、日本的《千与千寻》,两部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年代的童话,却为全世界的成年人所喜爱。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H.A.Taine)曾经在他的论著《艺术哲学》(《Philosophy of the Art》)中指出:
  “倘若浏览一下伟大的文学作品,就会发见它们都表现一个深刻而经久的特征,特征越经久越深刻,作品占的地位越高……那种作品用生动的形象表现一个民族的原始的本能与才具,或者普遍的人性中的某个片段和一些单纯的心理作用……许多完美的作品还表现几乎为人类各个集团所共有的感情与典型。”
  西方的《鬼妈妈》和东方的《千与千寻》异曲同工地表现了人性的某些特征,因此能够成为经典童话,甚至可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的文学作品。因为这两部童话中都体现了人类的幻想,体现了人类对现实的逃避,成年人可以从中获得共鸣。而在童话中,人类在现实中的某些失落也能够得到些许的慰藉。两部童话分别被拍成了童话电影,除了故事情节以外,还通过色彩、画面、音乐等元素,让观众在欣赏美的同时,体会到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些童话在观众心里于瞬间成为了永恒,而那些内涵镌刻在观众心中,成为了跨越东西方文化的人类的共同的审美对象。
  
   参考文献:
   [1] Gaiman,Neil.Coraline[M].New York:HarperCollins,2002.
   [2] Tolkien,J.R.R.The Tolkien Reader[M].New York:Ballantine,1966.
   [3] [法]丹纳:《艺术哲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4] 李芸:《用音乐解读〈千与千寻〉的世界》,《电影评介》,2008年第5期。
   [5] 刘文杰:《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童话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 舒伟:《走进托尔金的“奇境”世界——从〈论童话故事〉解读托尔金的童话诗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7] 吴娜:《劳动与爱的寓言——日本动画的巅峰之作〈千与千寻〉分析》,《世界电影》,2009年第6期。
   [8] [美] 尼尔·盖曼,杨玲玲译:《鬼妈妈》,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版。
   [9] 朱光潜:《朱光潜谈美》,金城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葛文婕,女,1973—,天津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真切而生动地再现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爵士乐时代”的社会生活风貌。本文阐述了“美国梦”的内涵,并从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的“美国梦”解析了爵士乐时代的美国梦的堕落和幻灭这一主题。  关键词:美国梦 爵士乐时代 《了不起的盖茨比》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1896-1940
期刊
摘要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对约翰·罗斯金的短篇小说《金河王》进行解读,探讨在其浅显易懂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而品读罗斯金前瞻性的生态忧患意识以及对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独到见解。  关键词:约翰·罗斯金 《金河王》 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英国19世纪著名散文作家、艺术批评家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一生著述浩繁。在半个多世
期刊
摘要托马斯·哈代巨著《还乡》中的女主角游苔莎充满了现代的反叛意识,她勇于反抗封建宗法制社会对传统女性的道德规范与约束,突显了女性追求自我意识和自主权的精神,是哈代女性角色中最为坚定的反叛者,是爱敦荒原的异教女神。本文拟从分析游苔莎的向往、追求、困惑和希望的幻灭出发,探究游苔莎悲剧的深层根源。  关键词:游苔莎 爱敦荒原 叛逆 悲剧 异教女神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
期刊
摘要三岛由纪夫以他丰富深刻的智慧和极富骨骼美的语言,从日本的千年古风里走出,完成了他独特的对死亡、对美感的思考,在“生如春花,死如秋叶”的哲学内涵中,他的小说不仅凸显出强烈的文本价值,更给文坛与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角冲击和深度的生命哲思。而《金阁寺》正可作为三岛由纪夫小说中的哲学内涵、华美语言的典型案例来加以分析。  关键词:三岛由纪夫 《金阁寺》 哲学内涵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所谓“实验方法”是左拉提出的自然主义的主要因素,但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代表;德莱塞,有些文学批评家认为他是现实主义者,有些则说他是自然主义的代表。更重要的是,“实验方法”在托尔斯泰的《复活》中的运用,要比在德莱塞的《嘉莉妹妹》中明显得多。本文证实了存在于《复活》和《嘉莉妹妹》中的“实验方法”;对托尔斯泰和德莱塞的“实验方法”进行了分析;证实了存在于两部作品中的“决定论”。  关键词:实验方法
期刊
摘要瓦·马·舒克申是前苏联当代著名的作家和电影艺术家,其文学创作多以乡村为背景;以或淳朴、善良,或庸俗、自私的农民为描写对象。本文试从历史根由、生活经历及艺术创作出发,探析舒克申创作中的乡村情结。  关键词:乡村情结 探析 创作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瓦西里·马卡洛维奇·舒克申(1929-1974)是前苏联文坛上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每一位谈到过舒克申创作的人都惊讶于其异乎寻常
期刊
摘要薇拉·凯瑟最喜欢用法国名言“la route est tout,la fin n'est rien”来总结她的艺术创作。本文从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角度,通过讨论薇拉·凯瑟四部西部小说中移民的命运,来挖掘其艺术创作中超越时空的后现代逻辑——“路就是全部,人生在于不断成功地‘迁移’”。  关键词:移民 物理迁移 思想迁移 文化迁移 凯瑟逻辑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美国作家薇
期刊
摘要乔治·艾略特的婚姻观体现出了尊崇与反叛的二元对立:一方面,她认为女性的最后归宿应该是婚姻,在婚姻生活中应该学会屈从和自我牺牲;另一方面,她又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追求自己的真爱,并在平等的基础之上获得幸福的婚姻。本文即以《米德尔马契》为例探析了艾略特的婚姻观。  关键词:尊崇 反叛 二元对立 婚姻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在乔治·艾略特的小说中,爱情婚姻是反复出现的主题。
期刊
摘要本文借助弗洛伊德主义有关文学的理论,利用压抑、转移和升华等心理分析概念对奥尼尔的俄狄浦斯情结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深入解读了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中榆树的内涵,具体剖析了剧中深受俄狄浦斯情结折磨的3个主人公的性格刻画及心理活动,旨在说明潜伏于奥尼尔创伤记忆中的俄狄浦斯情结是其从事戏剧创作最基本的动力。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 弗洛伊德 俄狄浦斯情结 创伤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中国的苏轼与英国的华兹华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相隔甚远,但拜读二者的生平介绍和文学创作,却能发现二者在诸多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尤其是两人作品中均表现出高度的浪漫超然思想。可以说,时空的距离与语言的隔阂不能阻碍东西方诗人心灵的相通。  关键词:苏轼 华兹华斯 相似性 浪漫 超然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浪漫主义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普遍而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浪漫主义诗人及其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