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资源,大探究

来源 :教育界·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ong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探区是为了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而专门设置的一个区域。对于科探区探究内容的选择、材料的投放、资源的挖掘、引发持续游戏的策略,我们应对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规律;对接生活了解幼儿的经验、兴趣、需要而选择探究内容、收集材料并创设环境;对接观察挖掘孩子探究内容而激发幼儿重复探索,观察对比、猜测质疑、自主学习;对接经验在分享交流中运用差异资源满足并推动其探究欲望,真正让每个孩子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获得发展。
  【关键词】科学区;探究内容;资源;组织与实施
  这个世界对于孩子而言充满着未知,面对新奇的、神秘的、自相矛盾的事物,他们充满好奇,就会产生三种形式的探究行为:感官探究、动作探究、言语探究。正是通过这些探究行为,幼儿有选择性地了解周围事物,并积累大量生活经验。那么科探区我们该探究什么内容、投放什么材料、如何持续引发孩子游戏呢?我以小班科探区“谁会游泳”为例,从探究內容的选择、材料的投放、资源的挖掘、分享交流的推动这四方面介绍科学区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感受。
  一、走近孩子,品读《指南》,寻找探究题材
  案例:一次,在阅读韩佳惠爸爸的育儿心得中,得知佳惠每次在家里大便后就趴在马桶那看便便,佳惠说:“便便他们在马桶里游泳呢。”通过与家长对话及与家长分享孩子在家中的一些生活趣事,又间接地了解了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又有一次,熙熙在洗绘画工具,有几个海绵印章漂在水面上,他把海绵印章按了下去,一会儿又浮了起来,他说:“咦!怎么印章一直浮起来?”
  《指南》科学领域指出:“3~4岁幼儿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基于以上两个现象,确定他们对在水中的物体比较感兴趣,且比较关注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于是我将这两种现象抛给孩子们:“除了便便和海绵印章还有谁会游泳?”这—话题抛出,孩子们你一言我—语,顿时各种猜测与表述接踵而来:“树叶会游泳的”“桔子会游泳吗?”……第二天,我和孩子们商量在科探区投放了“谁会游泳”的材料:提供了装水的瓶子和一个篮子,孩子们在各个区角找了一些乒乓球、鹅卵石、黏土等材料。孩子们立马装水,把收集来的材料放进水里,大家都兴奋地说:“啊,吸铁石不会游泳呀!”“它沉下去了!”
  可见,小班科探区的探究内容与生活相关,我们只需走近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日常活动中的话题,观察孩子日常的行为,与《指南》对接,读孩子言行背后的需要和兴趣,寻可探究的内容,就能找准时机创设环境,投放材料,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
  二、观察现场,寻找资源,挖掘探究支点
  有了初步的探究内容,怎样丰富材料,引发幼儿深入游戏的兴趣呢?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地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教师在活动中应该是观察者、适当的指导者、解决问题的鼓励者,也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因此,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观察分析及资源的抓取与利用对科探区的组织与实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材料的预设与生成,增添探究资源
  案例:材料的互动——1个桔子与1片桔子囊的故事。
  孩子们在益智区、建构区、生活区、美工区分别找了乒乓球、雪花片、桔子等投放到水中,安豆说:“桔子这么大肯定会沉下去的。”而放进去后,他又感叹:“啊?竟然浮起来了!”这时,在生活区的小兮将剥好桔子馕端过来,说:“试试这个桔子呢,这么小肯定也会浮起来的。”她拿了一片桔子馕放进瓶子里,大家一起看着瓶子里的桔子馕:“啊!它沉下去了!好奇怪啊!”安豆大声地说道。孩子们之前运用自己的经验,根据大小猜测桔子和桔子馕在水中的沉与浮的现象,而经过实践操作,发现与想象中不同的现象,同样的桔子,为什么现象不—样呢?这时小兮说:“肯定是桔子是圆圆的。”安豆又说:“乒乓球也是圆的,刚刚它是游泳的。”此时,我们可以发现孩子们不仅仅是满足看到某种现象,还开始讨论猜测物体沉浮的缘由,孩子们把沉浮因素由之前的大小推测到形状上去,他们的经验在提升,那么这就是我们后期孩子可以去探讨和实践的新资源——“圆圆的东西都会游泳吗”?
  科探区的环境和材料,是幼儿进行科学学习的重要物质支柱,幼儿通过与材料相互作用感知发现。我们要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游戏材料的空间,把游戏的进程与探究过程还给孩子,等待他们的思维路径,将之前预设的探讨点与孩子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或现象融合,同步探索。
  2.探究内容的预设与生成,累积探究经验
  案例:新的探索内容——谁让水变颜色了?
  在游戏中泽泽将黏土和雪花片放入水中,他玩了一会儿对身边的小苹果说:“超轻黏土是浮在水上的,而且它摸上去湿湿的,雪花片也浮在水上的。”接着他又说,“可是你看你的水没有颜色,我的水却变颜色了,肯定是雪花片在里面游泳留下的颜色。”从孩子这长长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材料给孩子带来新的兴趣点和猜测,他们在探索物体沉浮现象的同时发现了水变色的现象。新的探究内容的生成,可以更好地让孩子积累探究经验,于是我启发:“是呀,到底是谁让水变颜色的?”有的孩子说是黏土,有的说是雪花片掉的颜色。“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是谁让水变颜色呢?”小苹果脱口而出:“一个一个放进去。”“好的,那我们把水倒了重新玩,找找是谁让水变颜色。”最终,孩子们发现黏土会让水变颜色。此时我们发现孩子不仅仅在探究沉浮,还探究了物体在水里的溶解。
  可见,探究的内容并不是我们一味地去给予,而是孩子在探究过程中直接感知的现象,从而积累成孩子的有益经验。正如虞永平教授所说,我们老师要做的是,看幼儿干了什么,获得了什么经验,充分感受孩子游戏现象中传递出的信息,读懂后老师就是发现者、挖掘者和促进者。   三、分享交流,聚焦案例,形成新的探究点
  游戏后分享交流是幼儿游戏中对发现秘密的交流时间,也是孩子们差异经验交流的催化剂,而教师在其中是互动的纽带。
  1.支持与引领,顺应孩子在探索中的发现
  案例:特殊材料,引发的问题——玉米粒、饼干的溶解。
  在一次分享交流中,我针对小苹果选择的玉米粒进行分享示范。她演示着,米粒放入水中后一开始漂在水面上,于是她用搅棒搅—搅,她说:“玉米粒在水里转圈圈。”过了一會儿,她又说:“啊,玉米粒变小了,跑水里去了,变小小的了。”下面的苏怡锦说:“它是融化了。我们以前玩的盐也会融化的。”面对孩子们发现的现象,我并没有质疑是溶解还是融化。我抛出问题:“你们有什么发现。”“我发现玉米粒是一粒粒浮起来的,可是后来变成很多小小的一粒粒的。”老师顺应与支持孩子们的发现,创设机会描述其探究现象,孩子们享受着他们的探究过程。
  2.质疑与点拨,推动孩子在探索中发现问题
  案例:孩子的猜测,给予实践操作——圆圆的物体都会游泳吗?
  面对游戏中孩子猜测,我给予质疑和点拨:“所有圆圆物体都会游泳吗?”引发幼儿的思考,发动孩子们收集生活中的圆圆的物体,投放到区角的游戏中,提供记录纸表征探索现象。这次孩子们尝试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圆形都会游泳,而他们的经验又聚焦在圆形的弹珠和毛球的差异性上,有的幼儿猜测弹珠是硬硬地就沉下去了,毛球软软地就浮起来了,有的幼儿说弹珠是玻璃的而玻璃很重,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对比中不断形成新的发现和问题,他们的探究点与经验在不断共生。
  《指南》建议教师“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去鼓励他们探索,给他们创造一个发现的机会,促使他们有所反应,从而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促使他们积极地探索、找寻结果,最终使他们的认知结构达到更高水平上的平衡。
  四、再次审视游戏,对接《指南》,清晰价值
  回顾整个游戏的组织与实施,并再次对接《指南》,我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幼儿的科学探究,不仅仅局限在我们小小的科探区,这里只是一个发起点。我们应回归整个孩子生活的世界,包括大自然、宇宙都是他们探究的范围。我们应对接《指南》,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规律;对接生活,了解幼儿的经验、兴趣、需要而选择探究内容、收集材料并创设环境;对接观察,挖掘孩子探究内容而激发幼儿重复探索,观察对比,猜测质疑,自主学习;对接经验在分享交流中运用差异资源满足并推动其探究欲望,真正让每个孩子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获得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很多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不能有效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难以紧跟教师的教学步伐进行小学语文的学习。师生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互动,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自然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教师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需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设计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文章主要讲述了在小学语文教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举例的方式分享有效课堂教学的—点儿心得。语文教学中选用的课文,情节清晰,思想深刻,其中不乏语言精美、画面感极强的美文。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领会文章的情感及写法,课堂教学中可采用适时让学生画图、分析配图、画折线等方式来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进而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配图;折线  《教育学》指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
期刊
【摘要】文章试图以金燕老师执教的译林版《英语》三年级上册“A puppet show”一课为例,观察学生能否通过课堂中的情境呈现、活动组织、写作输出等方式有序组织语言,进而准确、丰富、连贯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关键词】言语表达;以说促写;课堂观察  言语表达是逐层推进输出的过程,从模仿语言到理解迁移,最终将语言运用到真实情境中。小学英语课堂中言语表达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运用言语的过
期刊
【摘要】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之一就是学生的家庭作业质量很低,学生敷衍应付,老师忙于催收,身心俱疲后发现收效甚微。文章探讨教师如何改变家庭作业的方式,丰富作业的内容,调整评价的主体,从而让学生从被动完成作业变为主动完成作业,收获别样的精彩。  【关键词】家庭作业;阅读;作业评价  家庭作业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有效的作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基本技能。在传统
期刊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如何更好地创设情境,与学生生活实际对接,提高学习的效果,文章以“认识整亿数”一课为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情境;数感;小学数学  【片段1】推算A4打印纸厚度,引出计数单位“亿”  师:同学们,平
期刊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应遵循的原则,接着总结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应用多媒体的几个方面。运用多媒体技术让情境更有趣,学生的参与度更高;课堂更鲜活,想象更丰富;知识更形象,训练更扎实;难点更突出,课堂更高效。  【关键词】多媒体;课堂教学  近年来,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极大地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期刊
【摘要】组织二年级学生经历四个阶段,开展关于盲道的调查与体验,发现当前盲道建设与使用的实际情况;分小组开展简单的测量、生动的体验;寻找盲道上的违规停车,张贴“温馨提醒”;走访相关政府部门,反馈调查结果;奇思妙想,让盲道更科学……孩子们认识了盲道,学生了测量技能,形成了关爱他人的情感,整个过程,也让大人与孩子得到了全方位的教育。  【关键词】步骤;发现;收获;反思  【指导思想】  习总书记在北京八
期刊
【摘要】幼儿班本课程是对幼儿课程资源的再开发和再细化,它能使幼儿教育的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更能符合各个班级幼儿发展的需求。幼儿班本课程是由本班的幼儿、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在具体、生动的教育情境之中创造新的教育教学经验,最终使园本课程更加符合各个班级的特点,实现课本的班本化。从幼儿班本课程来看,其种类很多,班本故事就是其中的—种。现在笔者利用本文浅谈班本故事在幼儿班本课程教育教学中的实施。  【关键
期刊
【摘要】定与不定永远是数学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动态问题中的定值一般违反直觉,相应的理解需要逻辑推理与计算支撑,而不定的问题本质上是条件不够。直觉指引方向,逻辑完善过程。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理解数学;经历过程;变中不变;定边定角模型  5.反思  题目叙述条件的顺序,并不一定是真正地确定各点位置的顺序,要真正精准地画出此图,适当调换作图顺页序,再结合上文的结论,自然而然会想到圆,本题的解题思路
期刊
【摘要】好教师的真谛就是一个“爱”字,我把它解读为教师的温度。一个有温度的教师才能称之为好教师,他们常常带着温情育人。这份温度饱含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诚挚热爱,它是炽热的;这份温度也饱含着教师对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它是温暖的。  【关键词】身教;询问;等待;温情育人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无水之地,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师爱生是天职。”我常常用夏先生的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