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理、枢近、文书:秘书活动、秘书、秘书学三大定义新探

来源 :秘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cent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人类认识的辩证过程看,定义既是“低阶”起点,又是“高阶”归宿.若无定义,人们将失去日常交流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任何一门学科,必始于基础概念;否则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体系无从谈起.秘书学科概莫能外.从30年前常崇宜前辈对秘书学“珠峰” (定义)的执着追求[1],到2021年若干秘书工作和秘书学会议上领导专家对秘书定义的深情呼唤,都反映了同仁对学科进步的共同期盼.如刘凤泰注重科研的强调,胡鸿杰建构体系、定位学科的设想[2],伍茂国对秘书特性研究价值的重视,杨锋对目前秘书基础概念混乱的批评,叶文举“虽说不争议,还是要争议”的灼见……都表达了期盼统一明确秘书学相关概念的渴望.为此,笔者不避初乍,将立于巨人肩膀,攀登秘书学“珠峰”一得之见奉教于方家.
其他文献
随着审美活动逐渐成为生产、交换与消费系统中的结构性组成部分,厘清旅游者审美体验的心理结构维度及内部互动机理至关重要.援引认知心理学的双系统理论,文章提出了旅游审美心理机制的理论框架,选取典型审美个体与审美群体样本,并结合案例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论证了包括"美的知觉-美的理解-美的共创-美的审视-美的表达-美的转移"在内的旅游审美体验的6个心理结构维度,各维度循环往复,实现启发机制到系统机制再回归启发机制的审美心理过程,游客在螺旋式循环的心理活动中实现了由浅入深的旅游审美体验,并最终超越感官刺激下的审美
文章通过对游客西湖游记的分析,发现当代游客的西湖观看主要有3种:直观下的感官愉悦、感兴生成的意象,以及对"美"的凝视.这反映出游客的西湖观看存在着历史和当代的交织,历史观看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继承.3种观看中,直观是基础,感兴和凝视在直观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路径实现着对直观的超越.而产生于历史的意象观看之所以在当代能够被游客继承,是因为意象的原初视域和游客的现今视域都是开放的,双方都超越各自的界限,达到"视域融合",由此达成一个创造性的、揭示性的瞬间.与此同时,对游记的分析还显示出,对意象的感兴和对"美"的凝
该研究构建学术知识生产-溢出价值链模型,基于双溢出渠道研究视角,分析2000—2019年中国旅游研究国际化转向中的学术知识生产规律.研究发现:(1)学术知识生产-溢出价值链中两类知识生产特征存在差异,学术期刊为主流渠道,选题重视理论,属于洪堡知识生产模式,研究主体重视合作,成果溢出效应较高;学术会议为大众渠道,选题偏向实践应用,符合后洪堡知识生产模式的特征,研究者倾向独立研究,成果数量丰富,但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认可度较低.(2)两种类型知识生产演变规律相似,可分为3个阶段:早期(2000—2006年),
近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身体转向"的背景下,微观身体逐渐成为窥探旅游体验的关键视角.文章基于身体现象学,构建了旅游者心流(Flow)体验生成与意义分析框架,利用参与式观察、深入访谈、感官民族志等方法对稻城亚丁徒步旅游者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徒步旅游者的旅游世界"知觉场"形成源于外部环境对其身体感觉、运动通道、多感官知觉等具身体验的不断刺激;(2)作为"具身-认知"的过程,徒步旅游者Flow体验生成源于技能与挑战的平衡,且主客互动推动旅游者获得新的认知体验;(3)徒步旅游者Flow体验的意义蕴含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自我民族志在反思传统民族志中诞生.自我民族志凸显了“自我”,是一种对研究者亲身经历的文化体验展开反思性描述的质性研究方法,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旅游学者关注与应用.但这些研究大都仅采用了自我民族志的方法,未对自我民族志的理论与方法展开深入的探讨.该文以此为契机,首先,在理论层面梳理了自我民族志的起源、内涵,重点阐述了自我民族志与旅游研究的逻辑联系,论述了旅游研究对自我民族志的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梳理了2000—2019年71篇应用自我民族志的旅游研究论文,重点阐述旅游领域中自我民族
旅游过程作为一种时序性、多节点的谱状和网状相联结的结构,决定了旅游者的感知与决策行为的复杂性和续贯性,影响着旅游体验的质量,由此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着眼旅游者个体在选择城市景观作为体验对象时的感知-决策过程,利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以国内15个知名旅游街道的线上评论和相关网络游记为材料,分析旅游者街道景观的感知-决策过程,发展出"景观迭代"这一用以解释该过程的核心范畴.研究表明,第一,旅游者的城市景观感知-决策是一个"城市景观-街道景观-街道构景"的景观迭代过程,每次迭代都遵循相似的"感知-对比-选
旅游安全行政治理是我国安全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界对其行动逻辑及治理成效尚缺乏系统的实证检验.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中国旅游安全行政治理的行动框架和互动逻辑进行了识别,并对中国31个省份(港澳台除外)的旅游安全行政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搜集到650份有效调查样本.实证检验发现,国家治理行动与地方治理行动的成效机制具有类别差异和路径差异.其中,国家治理行动对个体工作投入和组织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地区旅游安全事故的减缓作用存在治理漏损;地方治理行动对组织绩效具有促进作用、对地区旅游安全事故水平具
中国旅游研究正面临思想和理论创新滞后的窘境,对旅游哲学和方法论的忽视是主要原因.旅游研究的哲学困境有其历史根源,方法论层面缺乏深刻省思和批判争鸣是其关键原因.当前,中国旅游研究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过度"和三个"缺失":研究主题过度政策和行业导向,研究范式过度实证主义倾向;对旅游问题的社会根源反思缺失,旅游研究的批判性思维缺失,旅游思想史和方法论研究缺失.需要对旅游、旅游业和旅游研究三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将旅游所涉及三个基本层面:个体性、社会性和经济性进行统合思考.基于旅游研究的跨学科特征以及旅游与生活
入境旅游在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而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甚至影响到我国服务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旅游具有异地性特征,现有研究往往从文化距离、行政距离、地理距离或经济距离等单一距离开展研究.然而,多种距离同时影响游客决策,单一距离模型降低了距离因素的解释力,同时纳入模型又会造成共线性问题,导致现有研究结论间存在矛盾,阻碍理论发展与应用.Ghemawat提出的国家距离框架基于多种距离形成评价总体国家距离的综合国家距离,得到普遍认可.文章基于国家距离框架,整合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官方数据
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换位思考”.许多时候,党员干部虽然能够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但由于自己并没有真正处在群众的位置上,只是在心中暂时把自己想象成一名普通群众,在脑海中互换了一下角色,通过自己的意念来感受群众的“急难愁盼”.如此的换位思考,只是一种“臆想”“揣摩”“推演”,根本体味不到群众真切的难与愁、急与盼,这样服务群众就很难保证对路、对味、对心,出现政策“走形”,好事“变味”,群众不买账、不叫好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