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建构有效的作文教学新机制

来源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是毋庸置疑的问题。如何走出困境,长期以来,虽然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是总也离不开作文技能习得训练这件“法宝”,观察、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连缀成文、修改升格等等,尽在其中。
  首先,什么是作文?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是就作文的功用而言的,没有触及作文的本质属性,我们暂且置之不论。可孔子说过:“诗言志,歌咏情。”古人更云:“言为心声。”、“文品即人品。”这些都从根本上道出了一个不容更改的事实:作文是与做人息息相关的,作文只是做人的余韵。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主张:改“作文教学”为“作文教育”。作文教育作为塑造人格的事业,应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调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乃至社会教育中的一切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作文教育的功能绝对不是简单的有关作文技能的习得训练所能代替的,它也不应该只是语文一个学科的事情。从事作文教育应该有更为广阔的教育视野。
  其次,我们为什么要作文?古人云:“情蕴其中,发而为文。”因为有某种想法、某些感慨郁结于胸,不吐不快,这才有了文章。伐木的人劳动时累了,他们想表达一下这种感受,当然也是为了伐木动作的协调一致,于是他们就创作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咳唷咳唷派”的文学。由此看来:作文从来就是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工具,绝对不是什么表现技能技巧的道具。一味的在技能技巧的习得训练上下功夫,实在是找错了地方。中国自古以来多少文章家,是作文技能的习得训练造就了他们吗?曹雪芹没有上过作家班,鲁迅曾经就读的是日本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文豪和巨匠显然不是作文技能习得训练的结果。
  都说“文学要用形象说话”,可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来者,后不见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有生动的细节、逼真的形象吗?没有!有的只是诗人关于自己个人命运的大悲怆。是作者贯通古今、盈满寰宇的博大情怀造就了他的千古美名。可见技能虽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唯一的。不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一味的进行有关作文技能的习得训练,作文教学就成了教学生“屠龙”。屠龙可能也有术的,可屠龙之术有用吗?
  作文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应该包括责任心、求知欲、坚强的意志、灵活的态度、科学的思想、实证的方法,还应该包括思接千载、想落天外的浪漫情怀以及悲天悯人、脚踏实地的求实精神。作文教育的核心环节是人文关怀。我们要努力营造书香校园,用千百年来人类积累的全部文化底蕴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他们的精彩人生刷上一层亮丽的底色‘我们要帮助学生聆听来自窗外的声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方能“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我们还要把学生组织起来,积极地投身社会实践,像古代的读书人那样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达成以上目标,我们以为,作文教育最为有效的组织形式应该是成立“自主、合作”的学生社团,而不是以班级为主要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
  以班级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执行统一的课程计划。甚至使用同样的教材,并且用同样的标准去考核,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方面扩大了教育的规模,是人才的批量“生产”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忽视了人的个性品质的多样性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教学活动成了以目标或内容为定向的行为,过分强调理解与服从,没有了交流与证明,这就造成了教学民主和自我激励的缺失。教学模式的封闭、僵化肯定会严重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
  传统的作文技能习得训练同样也只有师生之间的单向联系,强调教学行为和教学目标的整齐划一。虽有教学反馈,也只是为了检测训练效果。这样的教学模式当然也就有了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种种弊端:信息流向单一,缺少沟通与争鸣;学习活动的动机单一,维持学习行为的意志力会逐步衰减;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养成没有明确的目标等等。而我们主张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社团”为组织形式,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手段,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习活动的动机明确,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得失成败带来的成就感、荣誉感、挫折感和上进心都可以不断强化这种动机,维持学习活动的持久、有效,从而增强学生执著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掌握求真务实的科学方法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同时,在这样一种学习方式中,相关信息的流动不再是师生之间的单向流动,而是参与学习活动的每一个个体都参与信息的交流与整合,学习成果在相互争鸣中建构,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从教十多年,笔者一直醉心于学校的“未鸣”文学社和“校园之声”广播站的事务,以上正是笔者和同仁在工作中的点滴思考。
其他文献
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努力形成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用人导向和工作导向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在数字化变革的大趋势下,数字技术与建筑产业有效融合的“数字建筑”,既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基础,又是建筑产业的创新焦点,也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重要支撑,必然成为建筑产业转型
期刊
【摘要】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众多行业进行品牌建设和企业传播的重要沟通工具;对于讲究快速,精准,目标明确的快速消费品行业,社交媒体日益扮演着集合了公共关系和品牌管理的整合式营销方式的有力工具。本文探讨了社交媒体在中国快消领域的应用模式以及它是如何影响并改变着传统的品牌管理战略,通过对有代表性的案例的分析,试图找出企业应该如何整合营销体系的可行性。  【关键词】社交媒体;快速消费品;品牌营销  【中图分类
摘要: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人们在大学校园中进行体育竞赛与活动,无形之中都在接受和传播体育文化,它的存在将对体育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它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体育文化 高校 作用    体育文化是人类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映。它和其他文化一样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征,并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也影响着
高校党校作为培养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摇篮,是高校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阵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摘要: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教师 能力    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相传秦朝年间,在浙江南部山区的一个小村里,突然流行了一种怪病:人们的皮肤上长出一粒粒小疙瘩,奇痒难忍。村里先后请了99位医生,都口称无药可医,摇头而退。最后请来了第100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年龄大多数在15至17岁之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极不平衡的高峰期,文化成绩、体育成绩不够好,加之社会对中职生的认同度偏低,导致中职生在人生目标、情感、意志、个性、兴趣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另外各个专业有其自身特点,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需求也有很大区别,笔者认为教师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导向,中职体育课要与时俱进,深化教改,适时改变上课的一些策略
期刊
历史的发展证明,人类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实践活动方式,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基.中共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的,一大亮点就是将生态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2017年10月3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工商总局关于印发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的通知》(建市[2017] 214号)发布,两部委联合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2013-0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