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国人教育“富二代”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114292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中国“富二代”培训班层出不穷,课程从财报分析、国际贸易、上市公司表现,到高尔夫球、骑马、茶道、国际社交舞、国学以及形象穿着与品位等无所不包,有的学费高达66.8万元。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曾“精选”出29名有家族企业背景的学生,开设了“创业人才孵化班”,被称为“少帅班”和“富翁子女班”。上海交通大学则开出上海高校中的首个“富二代”培训班,号称要联手美国西点军校、英国剑桥大学、欧洲商学院等名校展开“富二代”培训,时间长达3年半。
  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富二代”教育,其实正好说明中国还不会教育“富二代”。看看美国的洛克菲勒、福特等家族,都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如果再追溯英国的传统,“富二代”的教育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比如其贵族学校,一直门禁严,即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通过慷慨的奖学金广纳社会各个阶层的子弟,这些贵族学校,其学生大部分仍是富裕家庭出身。
  最近读《波士顿环球报》的报道,讲到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一家精英教会高中男校的教育,觉得颇值得中国的“富二代”及其父母们参考。这所高校的校训是“为了别人的人”。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了别人的人”,所在毕业班的学生必须完成至少40个小时的社会服务才能毕业。对于低年级学生虽然没有硬性要求,但受整个学风的影响,他们大多数也都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其中主要的一个服务项目,是到无家可归者救济站面对面地给那些无家可归者提供饮食服务。该校把无家可归者救济中心就设在了自己的校园内。
  这些孩子大多出身于富裕家庭,住在富人区,他们过去也许听说过贫困,但亲身的体验几乎没有。到无家可归者救济中心服务,是给他们上的第一堂贫困课。这些无家可归者,许多有毒瘾,还有些精神不正常,对付起来非常不容易。一位学生因为拒绝一位无家可归者往咖啡里加6勺糖的请求,被粗暴地咒骂。有的学生利用午饭时间来服务,有的则干脆住在救济中心一周,帮着准备各种饭菜。一位15岁的男孩负责打饭,看到排队领饭的人全部低着头,眼睛看着地面,一言不发……什么是人的尊严?这个刚刚开始理解世界的男孩一下就体会到了。他立即满面春风地主动和迎面过来的人打招呼:“嗨,你过得怎么样呀?”来人一阵沉默,最后脸上终于绽开出一丝笑意:“还不算太坏。”
  这才是真正的“富二代”教育。正当的财富,都是通过为他人提供服务而得到的报偿。所以,致富的正途首先是理解他人。富裕的家庭,最怕孩子对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丧失了理解力,所以才会掏腰包让养尊处优的孩子看看真实的生活,让他们理解什么是人的尊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维护人的尊严。
  用高尔夫球、骑马、茶道、国学,以及形象、穿着与品位等课程培养“富二代”,其实就是教育他们怎样“为了自己”。但是,如果你想成为未来一代领袖,就必须学会做一个“为了别人的人”。
其他文献
马克斯·韦伯在他的著名演讲《政治作为一种志业》中这么说:“有资格将手放在历史舵轮上的人必须具备三种素质:一是对事业炽烈的热情,二是对实现目标的神圣感和现实责任感,三
整整9年了,每隔两个月,就会有一份四开的小报从浙江金华如期而至,翩然来到我的案头。这是“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儿童文学信息》报。每当我读着这份内容清新、别具一
“生无悔,死无惧,不需经济基础,对离异无挫折感,愿先友后婚,非介绍所,无诚勿试。”这是1989年11月至1990年1月间刊登的一则征婚启事。也是写作这本书的缘起。
春季多风,而风邪是春季疾病外感因素的主要因素。它可能引发各种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如感冒、白喉、猩红热、麻疹、流脑、水痘、扁桃体炎、肺炎等,所以春季要谨防流行病。
戚韵东说:“教师成长是漫长的心灵之旅,而这个旅程是从阅读开始的,在阅读中提升,判断与思考,要会静下心来不断扣问自己内心发出的声音。”我以为,戚韵东的成长是一条心灵之旅,又是她
<正>~~
期刊
余杭章太炎先生,虽“厌恶孙中山,对黄兴不感兴趣”(张鸣语),却与孙黄并称“辛亥三杰”。他是“革命的先觉,小学的大师”(鲁迅语),这里的“小学”,实是文字学。他读《说文解字》,凡七十余过,“卓然见语言文字之本”。对中国文字音、形、义的认识,当世无出其右。他给三个女儿取的名字,连认真的读书人都不识,以致差点儿了误了她们的婚事。他写的文章,总有生僻到一般词典不收的汉字。我为此曾向一位长者请益,长者哈哈大
“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经验。”陶行知先生的这几句话言简意赅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和
作为女人,其实应该相信男人,就像愿意相信世界和平会到来一样,虽然你也知道,现在世界战争不断。
1982年的夏天,我初中毕业,为了“农转非”的户口,跨人了镇江地区第二师范学校的大门,开始了难忘的三年中师生活。近30年过去了,但中师生活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因为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