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在广播剧中的艺术表现力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ge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播剧是一种专门诉诸人们听觉的声音综合艺术。可以这样概述:话语的表意加上各种声音的处理,再经过无线电技术的录制和传播,便构成了广播剧。因而,声音在广播剧中所具有的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任何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广播剧中,人的语言是作为一种声音符号而存在的,同书面语言不同。可以说:没有声音便没有广播剧。
  广播剧中的声音,是广播剧的生命线。语言的表意也是借助声音这个载体才得以实现,由声音做主角则完全是可能的,甚至可以是大量的。这就涉及声音在广播剧中的艺术表现力。这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力。
  在广播剧的制作中,由于声音处理不当而影响全剧质量的作品是不乏其例的。在广播剧的制作中普遍重视语言的表意,而忽略声音的表现力。其实,声音在广播剧中的潜力,我们远远没有挖掘出来,它所起到的作用是台词、解说无法代替的,或者说比台词解说有着更大的艺术魅力。
  
  声音在广播剧中的特性
  
  声音可以给我们一个真实的空间。你的眼睛闭上了,你用耳朵感受整个世界,好像看到的一样。
  给听众以真实可信的环境感、空间感。换句话说,声音给广播剧搭起了表演的舞台,确定了人物活动的场地。
  可以表现剧中人的活动。广播剧中的人物的动作,看不见,却可以听出来。比如,一声门响,接着自远而近响起一串脚步声,我们感到有个人推门而进,而且越走离我们越近。
  不能直接给人和物造型,却具有造型的功能。声音不仅可以为“物”造型,还能为人造型。从人的发声的音质、音色、音调以及说话的语气、节奏、喘息、脚步声等,我们能感受到这个人的年龄、性格、气质甚至他的外形是美的还是丑的;是胖的还是瘦的……
  给出听众心理感受。轰隆隆的雷声,常给人以恐怖感;鸟叫,常给人以愉悦感;蝉鸣,常给人以烦躁感……客观世界存在的万千声音像万紫千红的色彩一样,影响着我们的内心感受。声音的这种美学价值,在广播剧中的表现特别突出。
  
  声音在广播剧中的运用
  
  声音在广播剧中的运用分为实用和虚用。实用,即强调声音的逼真性。现实中的声响是什么样,录制到广播剧中的声响就是什么样。听起来很真实、很富有生活气息,一般来说,适用于现实感强的广播剧。
  对于声音的真实性这个问题,目前在广播剧创作中解决得不是很好。有些方面则是认识不一致。比如说关于声音的典型性。有人认为,在制造声音环境时,应选择那些与剧情发展有关,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的“典型”音响,而不应把环境中的所有音响都用上。比如:同是公园这个环境,假如故事是喜剧气氛的,则配以鸟叫、泉水潺潺这些欢快的音响比较合适;如是悲剧气氛,那就配以湖水拍岸之类的不平静的气氛最为妥当。而另一种观点是:凡能够表现这一环境的音响都应该有,认为人为地去选择声音,会产生“虚假之感”,我国录制的广播剧大多都是这一类,即强调声音的“典型性”。
  典型、典型化,既然是广播剧整体创作中离不开的一条原则,那么,作为广播剧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声音创作,自然也少不了它。如当人物高兴时常配以鸟鸣、流水;悲愤时则雷声突起,风雨大作,当然极不自然地去处理声音环境是不足取的。有时,为了环境的真实可信,以及不同环境的差别,也应选用一些与剧情、人物关系不大的音响,甚至是根本无关的音响。这样做,绝不是多余,如果让听众感到你在剧中用的那么一两种音响只是语言需要才配上去的,它只能跟着语言屁股后边转,是语言的点缀,那么你在这个广播剧中的声音创作就是失败的。
  事实上语言不是用来说明语言的,语言倒是恰恰应该来说明音响。目前,在我们的广播剧中,这两者关系倒置的例子是不少的。如:甲对乙打了一枪,正确的处理办法是先出现“啪”的一声枪响,然后再用语言来明确是甲向乙打了一枪。如果反之,先出语言,后出枪响,那就违反了事物的逻辑性,枪声也就不是自然响起的,而是被语言“唤”出来的,那就是虚假的了。
  下面我们再探讨一下“虚用”,虚用,就是以生活为依据,强调声音的虚拟性。按剧情发展需要,声音经过艺术夸张、歪曲,同它生活中本来的样子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它不追求“形似”,却强调“神似”,给听众的联想更为丰富,一般来说,适用于现实感不强的广播剧。
  假如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个人初次偷了一块手表,心情很紧张,他夜里睡觉时听到表的“滴答”声,这个声音逐步强烈,震人心肺。这里的表声在小偷的主观世界里是夸张、变形的。形象地表现了他的内心活动。显然,这里的艺术处理的音响比语言有更大的威力。这儿的表声不再是发声体原本的声音,而是人物对表声感受的心理现象,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我们并不认为它虚假,倒觉得它更真实,不是真实地再现事物的表象,而是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
  
  声音对于展示情节的意义
  
  过去,在广播剧创作中,我们比较注重音响在创造环境感、空间感方面的作用。而忽视了声音的极为重要的职能:展示情节,刻画人物。
  比如有这样一组情节:一个人病危,他的亲人把他从楼上抬到楼下,又抬到救护车上送医院抢救。在广播剧中我们可以用解说来处理,但是要是用声音来处理会更加形象、更加生动。只要这样一组音响:病人的呻吟声,抬担架的声音,下楼的声音,救护车的声音,救护车警笛的声音,医院的声音再加上他爱人的哭声和慌乱的脚步声。把这些声响组合起来,不需一句说明的语言,人们也会听清这段情节的内容,也可感受到病人和亲人间的感情深浅。这里就是通过声音表现了人物的形象。
  明白这一点是重要的。这会使广播剧更具有“听”的特点,更有资格进入听觉艺术的王国,更叫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除去语言的表意之外,声音就是广播剧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了。不断挖掘和丰富声音的表现力,永远是广播剧创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作者单位:郑州人民广播电台)
  编校:郑艳
其他文献
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为高校学报编辑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编辑等审稿专家的审稿能力大大提高,提高了审稿速度和效率,节约了审稿时间,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论文发表慢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学报编辑部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大多没有充分应用,有些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好一些的编辑部,多局限于文字编辑处理和电子邮件服务,没有充分挖掘网站强大的信息功能和管理功能来提升学报的档次和品位。下面笔者就高校学
晚清名臣曾国藩无疑是个人物。他头上顶着各种闪闪发光的头冠,成为6位汉人大学士之首,功名抵达极致。其人脉极旺,门生满天下,光是后来担任抚督的人数就有一个惊人的数字。然而,历史记载,曾国藩并不算一个特别聪明的人,第一,他的思维比较迟缓;第二,他做事少有奇谋,然而,此君却以中等之智成就了许多天才成就不了的事业。  杰出之人必有过人之处,对政敌的宽恕之心应该是曾国藩的优点之一。  曾国藩长期真心实意将左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