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反映的女性服饰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wang7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魏晋时期是民族大融合大发展时期,妇女服饰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本文从妇女服装、发饰、佩饰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嘉峪关地区妇女服饰的独特风格以及异彩纷呈的时代风貌。
  [关键词]嘉峪关;魏晋时期;女性服饰
  [中图分类号]K87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0-0031-03
  魏晋时期,在魏晋风度的影响下,宽衫大袖、褒衣博带成为汉民族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女性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曹植《洛神赋》所说“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譹?訛就是这一时期妇女着装的生动描写。嘉峪关地区因地域特色和多民族聚集及受传统和习俗的影响,服饰呈现出独特风格。尤其是民族间的相互交往使各民族在服饰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从而呈现出融合的迹象。
  一、魏晋女性发式
  魏晋时,女子无冠,15岁之前垂发,15岁时,把头发盘到头顶,用纚包住,插笄固定,称之为“及笄”,表示已成人,可以婚配。
  女子为使自己更加美丽,将发髻结成不同的发式。曹魏有灵蛇髻、反绾髻、百花髻、芙蓉归云髻、涵烟髻,西晋有缬子髻、坠马髻、流苏髻、蛾眉惊鹄髻、芙蓉髻等。其中,灵蛇髻是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创,属于一种富于变化的发髻式样,随着梳挽方式的不同而衍生出各种式样。《采兰杂志》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廷有一绿蛇,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人欲害之,则不见矣。每日后梳妆,(蛇)则盘结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宮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譺?訛缬子髻流行于西晋惠帝时,“元康中,妇人结发者,既成,以缯急束其环,名曰缬子髻。始自中宫,天下化之”。这些发髻由以往随军慰劳军中将士的军妓,逐步流向民间。这些人对自己的仪容专事修饰,发式妆饰极尽奢侈,由质朴而趋于豪华,由自然而趋于雕琢,发式造型崇尚高与大,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砖画中可见许多妇女梳高髻,最流行的发式是反绾髻。这种发式的梳理法是将头发向后聚拢,并用丝带结扎,分成若干股不等份,然后再翻绾成各种式样不同的反绾髻。如编梳成惊鸟展翅欲飞的警鹄髻,编梳成单刀式及双刀式的翻刀髻,将多股头发翻绾而成的百花髻等,其样式之多,全凭各种编梳,反绾的手法不同则样式各异,手法百变则样式万千。另在反绾的髻下留一条发尾,使其垂于背后,一称“燕尾”,亦称“分髾髻”,与汉代所流行相似。嘉峪关新城四号墓前室西壁进食图中的侍女、新城五号墓前室西壁进食图中三侍女(图1)、新城六号墓中室东壁宴饮图中女主人和侍女(图2)的发式皆为反绾髻。
  为达到发式造型高与大的目的,魏晋时期还流行一种假发,即使用假发做各种发式,称为“蔽髻”。有的将假发先在笼上梳好再戴,称为“假头”,其形式同我们今天化妆中使用的假头套相类似,只是外观上要求假头套高大得多。有的将假发装在假头上以增加其高度,使之自然危、邪、偏、侧,以展现妩媚的风姿。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晋书·五行志》记载:“太原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用发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曰假头。”?譻?訛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还有梳丫髻或螺髻者。也可以在发髻上再加饰步摇簪、花钿、钗镊子,或插以鲜花等。魏晋时期,还有不少妇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的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的髻式,高耸于发顶。如嘉峪关新城四号墓进食图中妇女的单环发髻。
  二、魏晋女性服装形式与穿着方法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继承汉代遗俗并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发展,一般上衣下裳。上衣较短,为衫、襦,襦是御寒衣。衫,像襦,没有袖端,博大宽松,穿着方便。裳,《说文》解释为“常”的异体字:“常,下裙也。裳,常或从衣。”说明裳就是裙。当时追求的款式多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筒肥大,裙多折裥裙。
  一般来说,上身襦衫下身罗裙是普通汉族妇女的日常着装,而且民间以此为美,并多有诗词咏唱。如南朝《玉台新咏谢眺赠王主簿》诗称:“轻歌急绮带,含笑解罗襦。”晋代傅云《艳歌行》诗称:“白素为下裙,月霞为上濡。”何思澄《南苑逢美女》诗称:“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这些诗句均绘声绘色地形容出妇女着衫、襦、裙等服装时的动人身姿与服饰效果。
  从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砖画中,我们发现两种服装,一种为一号墓前室东壁“各内”左门扉上抱婴侍女与主妇及六号墓中室东壁宴饮图中手持团扇侍女的服装,上衣宽大,裙长曳地,俊俏潇洒,看似奢华富丽,应是官员或庄园主夫人及贴身侍女才有资格穿的服装。另一种是砖画中比较常见的服装,无论是一号墓前室西壁耕播图中播种的农妇、三号墓前室东壁扬场图中抱麦捆的农妇,还是五号墓前室东壁和前室北壁东侧采桑图中的采桑女(图3)、新城四号墓前室西壁进食图中的侍女皆是这种穿着。其上衣合身、衣袖相对较小,裙子较短,下摆宽松,露出裤子,裤筒肥大,裤腿下扎口。这种装束适合劳作,显然是劳动者的常穿服装。
  女装衫、襦的穿法是右衽,衫、襦穿好后,穿裤子,这种裤也是无裆裤,只有两个裤筒,套在腿上,上端有绳带系在腰间,然后将裙子包住上衣围好,最后系上腰带,一般来说,裙的缝隙在后面。
  衣的质料有绢、缣、素、纨、纱、绡、绸、罗、麻、毛等,富贵者和百姓的衣料差别很大。富贵者穿丝织品,常用的有绢、纱、绮等,衣料不但精美,而且还要织绣纹饰,显示穿衣者的地位和富有。衣服上的图案有山云动物纹,圆形、方格、菱形及对称的波状线等几何纹,花叶纹、忍冬纹、小朵花纹等。嘉峪关新城魏晋墓二号墓出土若干随葬丝织品,可能是墓主人的衣冠残片,主要有斜纹涂漆黑纱、织有菱形和“人”字形花纹的大红色绮和浅灰色绮、黄黑丝线绣成卷草图案的平纹红色绢、绘有白色卷草图案的平纹浅红绢和大红绢、平纹淡黄色素娟等,从中可以看出流行的纹饰图案。而且,由于织好后绘绣图案的绢和直接织出花纹图案的绮都是丝织品中的上品,可以推断墓主人生前非常富有。   百姓穿麻、毛编织品,最常见的是褐。褐衣粗糙,没有纹饰,与富贵者的衣服形成鲜明对比。
  女子鞋袜的种类和质地与男子相差无几,如履的种类有风头履、聚云履、五朵履,质地有皮履、丝履、麻履、锦履等,只是款式稍有差异,图案和花样更多。当时流行“凡娶妇之家先下丝鞋为礼”的习俗。新城魏晋墓出土一双绣花丝鞋,根据形状大小判断应为女子所用。
  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出土铁剪刀一件,尾部已残,仅余剪刀尖。残长7.5厘米。七号墓出土铜顶针二件,形如一宽指环,上有不穿透的针眼三周。一端稍大,一端稍小。死口,不能伸缩。直径1.7~1.8厘米,宽0.6厘米。证实当时缝制衣服、鞋袜常用的工具有主要有剪刀、针、顶针等。
  三、魏晋女性头饰、佩饰与化妆
  魏晋时期,女子以高髻为美,为使自己更具风姿,还用大量的头饰来装饰。常见的头饰有簪、钗、步摇、花钿、珰等。嘉峪关新城魏晋墓五号墓出土竹簪2件,一端较尖,一端已残,圆形,残长8厘米。六号墓出土铜簪一件,一端组而圆钝,一端细而尖,圆形,长16厘米,粗0.05~0.4厘米;银簪一件,一端较粗,约0.2厘米,另一端较尖,圆形,残长9.8厘米。簪,即笄,是男女通用的头饰,在当时使用最为普遍,起固定头发和美化的作用。一头粗钝,一头细尖,圆形。富贵者使用的簪多以金、玉、银等制作,贫寒者使用的簪多以铜、竹、骨等制作。
  新城五号墓出土银钗一件,双股,每股长11.4厘米,尾部较尖,首部较粗,约0.2厘米。一至八号墓共出土铜钗14件,多已断成数截,较完整者5件,形如银钗,两端较圆锐,长13厘米。钗,是女子常用头饰,用以固定发式,由笄、簪演变而来,形似叉,有两个细尖,用金、玉、银、铜等制作。
  此外,还有步摇、花钿、珰等。步摇,簪根部垂下的珠玉饰物。《释名》卷2 《释首饰》云:“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人一走动,髻上垂珠就摇动,故名步摇。白居易《长恨歌》:“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花钿,是用金、银或嵌上珠玉制成的花朵形饰物,插在女子头上作为装饰,用以掩饰头髻的短腿簪。沈约《丽人赋》云:“陆离羽佩,杂错花钿。”?譼?訛珰,即耳环。本为南方少数民族女子的装饰。西晋傅玄《有女篇》载:“头安金步摇,耳系明月珰。珠环约素腕,翠羽垂鲜光。”
  女子的佩饰主要有跳脱、指环、珠饰等饰物。指环,即戒指,是女子常用的饰物。嘉峪关新城魏晉墓七号墓出土银戒指一件,外径1.9厘米,内径1.8厘米,宽0.21厘米,环状,无纹饰。跳脱,是女子手臂上的饰物,像现在的手镯,为金、银、铜等制作。珠饰,多为串珠,把玉、翡翠、玳瑁、琥珀、宝石等串起来做成。新城二号墓出土串珠一串,20粒,圆形,中央有孔,大小不一,直径0.4~1厘米。十粒为绿松石,十粒为琥珀质地。
  当时女子注重化妆,其化妆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梳高髻,而且突出面部妆扮。面部敷脂粉是最基本的化妆。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以米粒研碎后加入香料而成;另一种是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是化铅而成,也称“铅粉”。由于铅粉质地细腻,色泽洁白,且易于久藏,故深受女子喜爱。和妆粉配套的化妆品是胭脂。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因西汉时甘肃山丹有焉支山,盛产可作胭脂原料的草本植物“红蓝”,故胭脂亦叫作“焉支”“燕支”。 敷脂粉的方法有三种: 其一,先敷白粉,再涂胭脂于两腮,以使面部显得更加白皙;其二,先在面部涂抹一层胭脂,然后用白粉轻轻罩之,以使面部显得红润;其三,将胭脂与铅粉调合,直接涂抹于面颊,给人以庄重、文静的感觉。 面部敷粉后,有的在前额发际之间涂黄粉,有的用黄粉在眉心画上新月形,称为额黄妆;或在眉心和两颊涂抹上一定的形状或花纹,称为靥妆。当时还流行将剪成各种形象的黄花纸贴到面部的习俗,即贴花黄。对眉的化妆主要用黛,黛是一种名叫“石黛”的黑色矿物,使用时放在石砚上磨碾成粉末,然后加水调和。用黛之前,要先将眉毛修的细长或干脆剔去眉毛。刘熙《释名》卷2《释首饰》称:“黛,代也。灭眉而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唇部的化妆主要沿用古俗,以唇脂涂抹在嘴唇上,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涂口红。当时所用唇脂,是在朱砂里掺入适量的动物脂膏制成的,既防水,又增添了色彩的光泽。除朱砂外,也用胭脂来做唇膏。
  化妆常用的器具有梳子、镜子、奁盒等。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四号墓出土木梳一件,已残,通长7厘米,齿长3厘米,宽5厘米,厚0.4厘米。出土铜镜一件,直径6.3厘米,小而薄,圆形纽。边缘饰齿纹和哜齿纹各一周,中心图案已剥蚀不清。八号墓出土铜镜一件,直径8.6厘米,是铭文直行的“位至三公”双兽式镜。一号墓出土铁镜二件,径宽16.5厘米,纽径5厘米,圆形纽。
  奁盒是化妆用的镜匣和盛化妆品等的器皿。2002年9月抢救性发掘的嘉峪关毛庄子魏晋墓出土一些木质散片,推测为奁盒。已发现的嘉峪关新城魏晋彩绘砖画墓如五号墓、六号墓、七号墓后室几乎都有奁盒的图像。
  [注 释]
  翟蛻园:《汉魏六朝诗赋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版。
  黄士龙:《中国服饰史略》,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版。
  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张亮采.中国风俗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6]徐杰舜,周耀明.汉族风俗文化史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7]万绳楠.魏晋南北朝文化史[M].合肥:黄山书社,1989.
  [8]朱大渭等.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9]张承宗,魏向东.中国风俗通史(魏晋南北朝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10]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11]华梅.古代服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12]甘肃省文物队等.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5.
  [1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1)[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4]孔令忠,侯晋刚.记新发现的嘉峪关毛庄子魏晋墓木板画[J].文物,2006,(11).
  [15]常倩.魏晋南北朝妇女的服饰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3,(4).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组织中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EACAM-1)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50例份结直肠癌组织为观察组,50例份癌旁正常组织为对照组,采用RT-PCR法检测
<正> 生活使我确信,如果孩子培养玫瑰花是为了欣赏它的美,如果这种劳动的唯一报酬是美的享受,并且是为了别人的幸福和欢乐而创造这种美,那么,他们就不会为非作歹、不会厚颜无
拿破仑&#183;波拿巴(以下称拿破仑)是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在新兴资本主义同没落封建主义于欧洲进行决定性较量的社会大变动时代,他站在当时先进力量一边,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在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的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48例有腹腔手术史的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将其分成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11例。两
谈到《子夜》虚实手法运用的问题,似乎有些标新立异之嫌。因为从《子夜》问世到现在,研究其艺术手法运用的文章虽多如牛毛,但大都从作家对西洋一些手法的借鉴方面着眼入手,加
目的探讨益智仁联合乌药对高糖培养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取益智仁10 g、乌药10 g及益智仁10 g+乌药10 g分别加10倍量水煎煮过滤制备成浓度分别为0、2
声乐教学的目标性主要体现在"技"与"艺"上."技"主要是指物性层面上的技巧,如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等;而"艺"则属于理性层次上的东西,它涉及到艺术情感、文化素养等理论因素
期刊
[摘要]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出土的彩陶在甘肃乃至全国占重要位置。在大地湾二期文化出土的彩陶中,鱼纹是当时主要的装饰纹饰,经历了从写实到写意的发展演变。本文就大地湾二期彩陶鱼纹发展演变作一简要阐述。  [关键词]大地湾遗址;彩陶;鱼纹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21-0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纹装饰是
目的观察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直肠癌根治术侧方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例直肠癌患者,根据侧方淋巴结情况分为MRI阳性(淋巴结长径≥5 mm)组17例、MRI阴性(淋巴结长径
目的观察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本体感觉、屈伸肌群肌力及BMI变化,并探讨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为膝骨关节炎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膝骨关节炎患者60例作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