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金市场的拆借行为具有八大特征

来源 :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nan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1.拆借宗旨本位化。各专业银行的"条条"和行政区域的"块块"从本系统、本地区的利益出发,奉行"划地为牢"的拆借宗旨:在资金市场上拆借资金,必须先业内后业外,先区内后区外,先行内后行外,先本地后外地,人为地延缓资金的周转,扩大资金营运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 2.拆借动机多元化。第一,逐利动机。由于市场拆借利率,一般高于同期人民银行的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一些金融机构往往
其他文献
<正> 确定适度货币供给增长率的理论模型,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要说明制定适度货币供给增长率所依据的因素变量。第二个问题是要解决如何从量上确定适度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水平。第三个问题是要说明如何根据政策执行的结果调整适度货币供给增长率。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一、货币供给增长率同经济增长率的关系
<正> 通货膨胀实质是一种货币现象,是货币供给大幅度超经济增长而直接引发的。我国1980~1988年间货币净投放出现两次高峰期,一次是1984年,货币净投放262.33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倍,全年年末市场货币流通量达到792亿元,比上年增长49.5%;第二次是1988年,货币净投放679.6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倍,全年市场货币流通量达到2134.1亿元,比上年
<正> 新模式的基本格局是:"分层调节,两级控制。" 分层调节分层调节是决定整个宏观金融间接调控模式的资金流向和调控组织机构结构的基础。分层调节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控制论、系统论和中央银行建制机构设置基本原则以及中国经济发
<正> 1989年4月,在人民银行金研所召开了由财政、银行中青年为主的小型对话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财政银行如何协调关系共同走出目前资金紧缺的困境。由于受人员的限制,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供参考。一、问题的提出从1988年9月实行紧缩政策以来,总的看,治理整顿的效果是突出的,但问题也很突出。
<正> 陶为群同志发表的《银行资金来源与运用的项目及部门联系平衡表》(以下简称(《平衡表》,载《金融研究》1988年第5期),运用投入产出技术的U表V表间接推算法,对银行资金来源与运用的项目及部门联系平衡表进行了研讨。笔者对陶为群同志的观点持有异议,愿提出如下浅见以就教于大家。 (一) 投入产出技术是一种科学的数量分析方法,其本身就包含方法论,它考察的是在一个相对
<正> 抽紧银根,压缩投资,是近几年内加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然而,一边是固定资产投资热持高不下,一边是全国有10%的固定资产,价值900亿元的设备闲置(1988年8月29日(《世界经济导报》)。据1988年对"赣州地区55户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潜力情况的调查"表明,全区有占12.7%的固定资产价值2.3亿元的设备还在"昏睡"。为什么闲置固定资产找不到
<正> "资金体外循环"问题的讨论已基本告一段落。本刊收到来稿较多,从来稿看,所谈问题较集中,但有分歧。分歧的焦点是:"资金体外循环"究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还是目前社会经济秩序混乱、银行现金管理不力的结果?由于对这一基本问题看法不同,因此对"资金体外循环"的利弊,特别是应采取何种对策等等,都存在不同意见。本文拟对这一讨
<正> (一) 金融体制改革总目标到了应当肯定的时候了 1.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总体目标。可否认为:中央银行一专业银行金融新体制,已是朝着这个总体目标探索前进?如果是,那就应当沿着这个路子继续推进,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个新体制;如果不是,则要另选模式,再找路子。这个改革大方向,现今是到了应当肯定的时候了,以利深化改革。
<正> 金融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去年9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党中央、国务院又连续下达治理整顿文件40余个,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物价基本稳定,社会和人心也安定了下来,货币回笼情况有所好转。但是认真作一番分析就不难发现,在好转的形势下,埋伏着危机,在上升的经济中,潜藏着隐患,这是因为:
<正> 为平衡日渐扩大的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摆脱通货膨胀、经济过热的困扰,去年中央下决心采取了全面紧缩的对策。随着紧缩的传导与推进,经济理论界人士围绕紧缩效应形成"稳通货"与"反滞胀"二种观点展开激烈的讨论。我们认为,三位数的货币发行量和二位数的通货膨胀率现实,已经足以说明抽紧银根、冷却经济过热的紧迫性。问题的关键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