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1-000-01
摘 要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要培养目标针对中学体育教师,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同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加强小学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小学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改革对策。
关键词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小学教育 体育课程 问题 对策
随着师范教育不断发展,小学体育教师培养任务落到师范高等专业院校身上,同时高师院校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当中,相当一部分的毕业生踏上小学体育教师岗位,这就需要高师院校改革小学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设置。
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课程设置关系到学生对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技术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影响到学生体育能力发展[1]。所以课程设置需要从社会、学科甚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综合考虑,从而突显其在体育人才培养过程当中的作用。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体育教室队伍的主要阵地,其办学水平决定着小学体育教育质量。目前高师小学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公共必修课的比重较大。统计显示公共必修课通常超过10门,占总学时的30%左右,意味着学生花费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此类课程。同时师范类必修课的课程设置较少,科目为5门左右,学时占总学时5%,无论从科目数量以及学时数量而言比例都严重过低[2]。由于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主要目的是培养体育教师,这样的必修课课程设置显然不够合理。
(二)重术科而轻学科。传统上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当中,术科课程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理论课程,尤其是小学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方面,术科课程的比例更高。大部分高师小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小学体育教师应有的体育素养以及运动能力。因此提高技术技能科目的专选课设置对小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有重要价值。同时学科基础课以及教师教育课程的开课时间短,虽然文化课程对于体育科学研究以及体育运动发展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过在传统观念当中,始终将体育运动看作运动场上的比赛项目[3]。这就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重技术而轻理论,并且专业必修课程集中在基础理论以及竞技运动项目,而缺乏分流学生岗位的意识。
(三)必修课多同时选修课少。高师院校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将课程氛围选修课以及必修课,并且在课程结构方面设置数量固定的必修课,保证学生可以熟练掌握运动机能以及专业理论。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小学体教专业还设置一定的选修课,从而为整体组合学生的理论知识提供可能性,也满足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小学体育教育的需求。不过从目前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来看,自选课课程的数量相对较少,并且选修课的课程比例比较低,而必修课课程的比例比较高。
二、改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的对策
(一)树立以改善小学体育教师素质为核心的课程观。小学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需要严格贯彻健康第一指导理念,为改善小学生身心健康而服务。体育课程将身体练习作为主要的途径,而不是将智力游戏以及知识传授作为主要目的。开设课程的顺序需要体现出科学性的态度,要考虑对象生理特点以及心理特点,并且体现出层次性以及阶段性的特点,做到循序渐进以及统筹安排,并实现中专与大专之间的合理衔接。
(二)转变体育课程结构的认识。目前高师院校对小学体育课程结构认识较为模糊,这一领域的研究也较为缺乏,并且倾向于将体育课程同体育教学等同起来,将体育活动的范围局限在课堂教学当中,从而导致本应丰富多彩以及生动活泼的课外体育活动沦为乏味枯燥的运动技术教育,从而难以吸引学生兴趣。只有保证课外体育活动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并且将其纳入到教学计划的课程当中,最大限度发挥出课外体育活动应用的价值,使之同体育教学共同成为体育课程的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主要传授健身知识以及体育技能,课外的体育活动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技能知识开展身体锻炼,从而最终实现体育课程的目的。
(三)加强身体练习的前提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小学体育教育课程的设置以及改革都应当符合高师院校毕业生日后教学以及科研实践的需要。小教体育教育的师范性质决定着课程設置方面,理论以及实践教学的结合有重要价值。这就需要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加强师范学生教学素质以及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教育科研能力方面的培养,将学生培养为研究型的小学体育教师,同时结合课堂内外以及校园内外的教学活动,构建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并且具备活力体育课程体系,不断实现课程的优化。除此之外不同的高师院校还应当增设地方性的特色课程。除选修课外,还需要为选修课提供一定的学时比例,允许各地区的高师院校根据地方的民俗民风设置地方上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从而培养能够满足当地小学体育教育要求的体育教师。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从整体结构上区别于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需要从小学体育教育以及教学的具体情况出发,体现出小学体育教学特点,并为小学体育教育提供服务,重点开设同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心理特点相符合的基础课程,为小学体育教育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晓芳,马振东.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发展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12(6):105-106.
[2] 李建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理性思考[J].科技资讯.2014.15(10):236-239.
[3] 顾伟农,刘传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五套课程方案的比较[J].体育学刊.2014.11(3):159-161.
摘 要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要培养目标针对中学体育教师,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同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加强小学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小学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改革对策。
关键词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小学教育 体育课程 问题 对策
随着师范教育不断发展,小学体育教师培养任务落到师范高等专业院校身上,同时高师院校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当中,相当一部分的毕业生踏上小学体育教师岗位,这就需要高师院校改革小学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设置。
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课程设置关系到学生对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技术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影响到学生体育能力发展[1]。所以课程设置需要从社会、学科甚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综合考虑,从而突显其在体育人才培养过程当中的作用。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体育教室队伍的主要阵地,其办学水平决定着小学体育教育质量。目前高师小学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公共必修课的比重较大。统计显示公共必修课通常超过10门,占总学时的30%左右,意味着学生花费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此类课程。同时师范类必修课的课程设置较少,科目为5门左右,学时占总学时5%,无论从科目数量以及学时数量而言比例都严重过低[2]。由于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主要目的是培养体育教师,这样的必修课课程设置显然不够合理。
(二)重术科而轻学科。传统上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当中,术科课程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理论课程,尤其是小学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方面,术科课程的比例更高。大部分高师小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小学体育教师应有的体育素养以及运动能力。因此提高技术技能科目的专选课设置对小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有重要价值。同时学科基础课以及教师教育课程的开课时间短,虽然文化课程对于体育科学研究以及体育运动发展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过在传统观念当中,始终将体育运动看作运动场上的比赛项目[3]。这就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重技术而轻理论,并且专业必修课程集中在基础理论以及竞技运动项目,而缺乏分流学生岗位的意识。
(三)必修课多同时选修课少。高师院校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将课程氛围选修课以及必修课,并且在课程结构方面设置数量固定的必修课,保证学生可以熟练掌握运动机能以及专业理论。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小学体教专业还设置一定的选修课,从而为整体组合学生的理论知识提供可能性,也满足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小学体育教育的需求。不过从目前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来看,自选课课程的数量相对较少,并且选修课的课程比例比较低,而必修课课程的比例比较高。
二、改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的对策
(一)树立以改善小学体育教师素质为核心的课程观。小学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需要严格贯彻健康第一指导理念,为改善小学生身心健康而服务。体育课程将身体练习作为主要的途径,而不是将智力游戏以及知识传授作为主要目的。开设课程的顺序需要体现出科学性的态度,要考虑对象生理特点以及心理特点,并且体现出层次性以及阶段性的特点,做到循序渐进以及统筹安排,并实现中专与大专之间的合理衔接。
(二)转变体育课程结构的认识。目前高师院校对小学体育课程结构认识较为模糊,这一领域的研究也较为缺乏,并且倾向于将体育课程同体育教学等同起来,将体育活动的范围局限在课堂教学当中,从而导致本应丰富多彩以及生动活泼的课外体育活动沦为乏味枯燥的运动技术教育,从而难以吸引学生兴趣。只有保证课外体育活动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并且将其纳入到教学计划的课程当中,最大限度发挥出课外体育活动应用的价值,使之同体育教学共同成为体育课程的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主要传授健身知识以及体育技能,课外的体育活动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技能知识开展身体锻炼,从而最终实现体育课程的目的。
(三)加强身体练习的前提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小学体育教育课程的设置以及改革都应当符合高师院校毕业生日后教学以及科研实践的需要。小教体育教育的师范性质决定着课程設置方面,理论以及实践教学的结合有重要价值。这就需要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加强师范学生教学素质以及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教育科研能力方面的培养,将学生培养为研究型的小学体育教师,同时结合课堂内外以及校园内外的教学活动,构建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并且具备活力体育课程体系,不断实现课程的优化。除此之外不同的高师院校还应当增设地方性的特色课程。除选修课外,还需要为选修课提供一定的学时比例,允许各地区的高师院校根据地方的民俗民风设置地方上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从而培养能够满足当地小学体育教育要求的体育教师。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从整体结构上区别于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需要从小学体育教育以及教学的具体情况出发,体现出小学体育教学特点,并为小学体育教育提供服务,重点开设同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心理特点相符合的基础课程,为小学体育教育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晓芳,马振东.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发展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12(6):105-106.
[2] 李建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理性思考[J].科技资讯.2014.15(10):236-239.
[3] 顾伟农,刘传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五套课程方案的比较[J].体育学刊.2014.11(3):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