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路迢遥 车马出行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ac0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买了小汽车要上牌照,这是常识;但马车、自行车也要上牌照,却少为人知。在汽车尚属“稀有物种”的年代,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马车、自行车曾经风光无限。甚至可以说,如今针对机动车的各种管理办法,恰恰是脱胎于当年对马车、自行车的管理方案。
  赶大车的记忆
  一提起电影《青松岭》主题歌中的歌词“长鞭哎那个一呀甩吔,叭叭地响哎”,很多人都还记得,并能哼上几句,而提起上世纪50年代赶大车(马车)还需要行车执照,很多人都不相信,但那个时候赶大车确实就像现在驾驶汽车一样是要有执照的。
  那时,山东高密农村尚处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单干与互助劳动相结合阶段,马车(包括土地、农具)属私有,故车主一栏落的是私人姓名。马车的管理部门是税务局。在当时个人能置办得起一辆马车,是相当值得骄傲的事。赶着马车在大街小巷一走,马铃儿响叮当,马蹄儿咯哒响,会引来许多嫉妒和羡慕的眼光。娶媳妇时,谁家能用得上马车,就算给足了面子。马和牛对于靠种地维持生计的农民来说,可谓是命根子,被视为是发家致富的资本。年三十,他们在大门上贴门神、在屋内墙上贴财神摆供桌,也会毕恭毕敬地在马棚或牛棚里(饲料槽处)贴上一张“马王、牛王”的神像,焚烧上一点纸钱,以祈求牲畜繁衍兴旺、没灾没病。马背上的鞍子也被视为是吉祥物,新媳妇进门,要跨马鞍,叫跨“鞍门”,鞍与平安的“安”谐音,跨过“鞍门”,寓意一生会平平安安;再有一个寓意就是“新人跨鞍门,就是自己人”。
  至1954年,高密农村成立初级社时,马车仍归私有,牲口私养公用,使役记工。社员入社要经介绍人证明,缴纳入社费和社股,股金数额根据个人财力而定,多少不限,入社人员发给社员证。
  到了1955年,成立了高级社,走集体化道路,马车折价入社,归集体所有,社里设置有管理部门(饲养大队),每个生产队里都配有专职饲养员。给生产队赶大车的,被人喊作“车把式”、“赶牲口的”、“马夫”、“车老板”,他们拿队里最高劳力的工分(为10分制,年底按生产队总收入平均折价分红)。其主要靠在外面四处揽活干,一接到有活的通知就出车,如给棉花加工厂拉棉花包、到窑上拉砖、往粮管所送粮、给各供销社拉物资、运煤等,所得的装卸费可落入个人腰包,当地人管这叫“拉脚”。拉完活拿着单据到生产队会计处计工分,会计再开出发票去各单位结账。外面没有活干了,就为生产队拉土送粪。
  这一时期,出门在外照样需要证。只是马车的管理权已由税务局移交给了公路局,公路局对办了证的马车按月收取养路费。
  马车上路定有若干规定,如之一:车辆如超载,除持公路管理机关许可证明外,日间行驶须悬挂红旗、夜间须悬挂红灯标志,夜间出行必须点灯,所用的灯有铜制、铝制和铁制的,分进口(德国造)和国产两种,燃煤油,灯盏有提梁、带玻璃罩,可防风,俗称“马灯”;之二:马车经过行人稠密地及桥梁、弯路、陡坡、狭路、横过铁路或与汽车相遇时,驾驶人应下车牵引牲口,以防惊弛。其中有一条规定是行进中驾驶人应注意掌握牲畜,不得在车上睡觉。马和骡子的性子较为躁烈,行进的步伐不怎么稳定,驾驶人在驾驭过程中,相对来说处于警觉状态,不敢也抽不出时间来偷懒打瞌睡。而驾驶驴车,则悠哉乐哉得多了,调教好的驴脾性温顺,习惯慢腾腾跟在别的车辆后面走,自己还认路,出门后,不用赶车人管顾,能照原路走回家。
  拉车的骡、马也有专业称呼,一匹在后头、脊背上驮着大车的两根车杆,叫“驾辕马”,一匹在前面拉绳套,叫“拉梢儿的”,为加大拉动力量,有时前面还可多加一匹或是两匹拉梢儿的马或骡。那时街头上,常能看见给马、骡、驴掌蹄铁的摊位,集市上常能遇见卖皮鞭、笼头和车马挽具的摊位,乡间有专门制作车盘框架及木轱辘的店铺。那时车框架多用的是国槐、刺槐;车轱辘所用木料为柿木,顶拉耐磨;车轴用的是檀木、柞木、刺槐,这些木料比较结实坚硬,抗震性能强,不易断裂。跑山路时,有的木轮还要钉上铁皮或是胶皮,以减缓石头块的磕碰。以后则改用胶轮(即汽轮),胶带有从国外进口的,如德国产的“S”带,有国内等地生产的,如上海产的“白毛女”牌胶带等。
  至上世纪70年代初,遵照上级的号召“解放体力劳动”,县运输公司取消了马车,改用机械车辆,有拖拉机、汽车、三轮车等。不会驾驶机械车辆的人,则被分到了搬运队或是汽车修理厂。
  自行车的回想
  自行车为舶来品,据史料记载,自行车最早(17世纪末)是由法国人发明的,为木制,结构简单,靠两只脚蹬地助跑。后英国人加以机械改造,让双脚离开地面,以轮齿钩挂链条脚踏带动前后两车轮,设计出新自行车车型。其引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清朝末年,名为“脚踏车”、亦称为“单车”,民国时期得以推广,成为代步的主要工具,并针对其出行出台了专门的管理办法,规定购置自行车之后,要到当地的警察所核实身份、办理登记手续,取得行车执照,方可上路行驶。
  那个时候,多引进的是德国和英国生产的自行车,使用者多系政府公务部门及工商业户和地主,普通百姓尚不具购买力。自行车上配带有手推式气筒、电喇叭和照明灯,照明电源依靠一个小电瓶与车内圈磨擦产生,制造先进。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制造出了第一批国产品牌的自行车,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天津产的“飞鸽”牌、上海产的“永久”牌、山东青岛产的“大国防”、“小国防”牌等。车子有直梁和弯梁,弯梁适合女性驾骑,充分考虑到女性身着衣裙时的合体和美观,名“坤车”。
  这一时期自行车虽说达到了自产,但对于家境不是很宽裕的人来说,想要购买一辆仍有一定的困难,而农村只有副业搞得比较好的大队才有那么一辆或是两辆,用于跑外、联系业务,谁有事谁使,叫“公车子”。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始,自行车才陆续进入平常百姓家,在迎来送往的场合中扮演起引领新潮流的角色。如结婚时用自行车带媳妇,被看做是一件很风光的事。也是在这一时期,自行车还被比喻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之一,另外两件是缝纫机和手表。
  为适合农村使用,青岛自行车厂还出产了一种“大金鹿”牌自行车(为第二批、其中含“小金鹿”)。这种车子不光有手闸,还有脚闸,梁、架、轮子和后座比一般车子要粗大,适合走坑坑洼洼的土路,载重量大,深受农民的喜爱。
  那时对自行车的管理较为严格,买到自行车以后,要带着户口证明、村里介绍信、买车的发票,到公安部门办理自行车行车执照、领取车牌,如果是在自由市场买的,还要带工商交易证。管理人员会在车的脚踏处、车把上,用小锤敲上钢印号码。车子丢失了,可依据号码寻找,有一定的保险性。车子每年一审,要交验证费,后期验证,还发给一个印有自行车图案和标有“验”字的三角形小牌,上面带着圆环,可套挂车钥匙,有点像纪念品。
  上世纪90年代末,自行车渐疏管理,那些车牌和钢印统统尘封进了记忆的仓库。进入21世纪,自行车浩浩荡荡的王牌大军地位被越来越多的机动车所取代,曾经辉煌一时的自行车,成为街头巷尾的散兵游勇,只有面对着一排排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望“影”兴叹了。
其他文献
杭州丁家山的“赵之谦墓址”与马路对面的“赵之谦纪念亭”构成了述说这位艺术大师的全部。  光绪十年(1884年)——53岁的赵之谦在这一年面对的事情是超负荷的,国事、县事、家事,事事不得消停。正月,给觉公法师的信中,他不无忧虑、伤感和无奈地述说:“春来无一日闲,内子病势日危,论脉象当在夏至,论病形则朝不保暮,刻已刻刻担心。由此一变,则弟亦北门失守矣。”果然,不到四月,继配陈氏以30岁病故。这无疑是对
期刊
前不久好友程助走了,消息传来,令我悲伤。作为程十发先生的长子,他对程十发的绘画及其艺术思想的整理、弘扬所付出的心血,早已超出了一位儿子对于父亲的敬爱与孝道。作为父亲,程十发属于他的子女们,而作为一位成就卓著的艺术家,程十发则属于整个社会,属于中国现代美术史。近年来,从筹建程十发艺术馆,到先后出版《程十发捐赠松江书画作品集》、《艺术大师程十发》、《程十发研究》、《程十发谈画录》、《程十发中国画要诀》
期刊
报告诸君,家有妻小的我近期喜欢上了一个牵着毛驴款款而来“美人”,我打定主意要将宝贝请进家。此般罪过谁人可饶?且慢,实为笔者痴迷故纸收藏的玩笑故事,说来话长。  在某旧书网发现一幅老商标画,名叫《驴美人》。说实话,觊觎“心上人”已久,盯着网页反复研究过。2013年7月19日那天确按捺不住了,遂下单。上海是出老货好货的地方,卖家网名N就在沪市。待对方确认前,我又其所言的九五成品相以及洁净度等问题与之进
期刊
主张公道章虽然比较常见,但是长期以来,围绕此章有许多谜团待解。如章上的人像是谁?发行量到底有多少?特别是章背后神秘的文字与号码每个都不同,更是给人以许多猜想,一个个密码一样的数字究竟该如何解读?  袁世凯还是阎锡山  现在绝大多数人都已认同,主张公道章上的头像为阎锡山,但也曾经有人一度把主张公道章说成是袁世凯章。虽然这种说法比较牵强附会,但是也有一定根据,并不是空穴来风。最常见的袁大头银元,特别是
期刊
自从王懿荣于19世纪末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最早的成批文字资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汉字已经有3600年的历史。  商代的文字已经达到了很完善的程度,截至上世纪70年代,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卜辞约有15万片,可确认的有5000多个单字,能够认识的单字有1732个。后人总结的“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和转注等六种构成汉字的规则,在甲骨文中都已具备。  由于甲骨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
期刊
东北是个战略要地。1945年抗战胜利后,东北地区成为国民党和共产党争夺的焦点。  国民党为争夺胜利果实,抢占东北,制定了两手计划:一手在锦州组建东北行营,任命熊式辉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东北行营主任,利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合法地位,负责与苏军交涉,搞“外交接收”;一手组建东北九省保安司令部,任命杜聿明为司令长官,在美国帮助下加紧运兵,搞“军事接收”。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了“针锋
期刊
壹 唐代 观音菩萨 高40厘米  观音菩萨五官姣好,头部微颔,表情妩媚,双目下垂,似俯视众生。束高髻,戴花冠,冠正中饰佛立像。发型优美,蓝色束发自两肩下垂似流水,上身袒,胸部和小腹富有弹性感。细腰,重心向一侧扭曲,突出身躯的起伏和曲线,体态极为生动妩媚。斜披的络腋富有动感而飘逸活泼。帔帛长垂至莲花座两侧。璎珞、项链刻画精致小巧,颗粒匀称。下着的羊肠大裙紧贴双腿,纹线流畅,呈U形,均匀分布。裙腰外翻
期刊
古今绣娘最著名者,莫过于清末苏州人沈寿。就连她这名垂青史的“沈寿”之名,亦是源于当时的老佛爷慈禧太后。1904年,沈寿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进献清廷为慈禧太后祝寿,慈禧极为满意,赐“寿”字,遂易名为“沈寿”。除了官家赏识,沈寿的绣品也颇得文人青睐,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即曾在其绣品上题下“针神”二字。  沈寿(1874年至1921年)初名云芝,字雪君,号雪宧。从小学绣,16岁时已颇有绣名。1904年,沈寿
期刊
百代唱片公司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四月十六日特请京剧全盛时期的当红名角马连良、王玉蓉精灌成奎钜制全部《武家坡》六张唱片,为后世保存下了绝世的艺术珍品。  马连良先生与余叔岩、高庆奎、颜菊明并称前“四大须生”。另三人去世后,又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并称后“四大须生”,是我国京剧界里程碑式的人物。  王玉蓉女士师从“通天教主”王瑶卿,是王派青衣代表人物。“武家坡”其实是《王宝钏》中的一出。在王
期刊
李伟雄  李伟雄,江西上犹人,现任江西省赣州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市公安文联主席。自幼受儒墨的浸润和熏陶,酷爱书法,师于颜、柳,后习临其他诸体,以行书见长。繁忙工作之余,临池不辍,作品曾入选“赣南风情书法展”、“赣南‘五四’青年书法摄影展”、“赣州市书法展”、“江西省国家公务员美术书法摄影展”、“江西省国家公务员书法展”,且多次获奖;《江西检察》、《中国收藏》、《报告文学》、《世界知识画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