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技术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现状和特点,积极营造创新氛围,改善创新条件,健全创新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组建自主管理的大学生创新集训队,形成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运行的长效机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层次开展科创活动,形成“学着干,自己干,领着干”阶梯式科学训练方式和结构合理的大学生梯队结构,以及各集训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模式,促进了科创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科创活动 创新集训队 阶梯式训练 合作模式 长效机制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多维度考虑,既要考虑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又要考虑课外的自学和第二课堂学习活动,还要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必要的工程初步训练。
一、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民主氛围
实施科创活动,要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其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当代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同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独立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大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张扬,主体性得到良好发挥,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
1.创设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民主氛围
创新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关键在于如何有效激发其潜能和提供有利于创新思维萌芽的优良土壤。我国传统教育活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成了教师的附庸,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平等、和谐、民主的创新氛围,是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活跃学生思维,激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并认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
2.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创新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大学生参加科创活动不同于学习一门课程,而是知识综合应用及创造性运用新知识的实践过程。学生既要较好地完成学业,还要利用课余时间研究创新项目。学院通过制度激励和物质激励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资助大学生科创活动的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其中成果由项目组成员和学校共享;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指导教师制,把指导大学生科创活动作为教师考核评比的一个指标;集训队成员可以参加学校举办的专业技能培训,成绩合格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代表学校参加各类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和顺利完成项目的同学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在学校的推优工作和奖学金的评定方面给予加分;在就业推荐中优先考虑参加科创活动的同学等各方面的激励,使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同学得到充分肯定,调动广大同学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这些有压力有动力的形式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潜力,形成良性循环。
二、加强创新条件建设,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物质保证
条件建设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证,对机械类专业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对机械类专业来说,很多理论知识都是源自实践,也需要实践来检验。只有通过不断实践,学生才能巩固所学知识,也只有通过不断实践,学生才能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到科技创新活动中。
1.成立大学生科创工作室
学院结合机械类专业的特点,购置必要的研究用仪器和设备及工具书,建立了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科创工作室,配备计算机、打印机和相关的专业软件以及其他办公家具和常用机械工具;开通网络系统,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站丰富的电子资源查阅相关资料;学院的实验中心在保证正常实验教学的同时,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放,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利用实验中心的仪器、设备开展科创活动。
2.建设大学生创新实验室
学院在学校的支持下,建成可容纳数十人使用的机器人技术实验室和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实验室,主要供大学生科创集训队使用。
3组建科创指导教师队伍
科创指导教师队伍是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根本。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要有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教师新颖、独到的见解不仅会使学生由衷地产生敬意,还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是其他任何因素都代替不了的。
三、成立科技创新集训队,形成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长效机制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机械学院以创意大赛为平台,以校企密切合作搭建的产学研平台为基地,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按学生的兴趣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如机器人集训队,CAD/CAM集训队,数控技术集训队,模具技术集训队和工业设计集训队五支队伍,形成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大学生科创集训队是围绕学科方向,以创新项目为载体开展技术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的组织,不是按照创新项目的立项而成立,也不按项目的结题而解散。大学生是这个组织的参与者和管理者,是创新活动的主体。由于大学生在个性特征,已有经验,知识结构和优势,能力等各方面表现出阶段性的差异,科创活动就应相应地分层、分阶段开展,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可以对教师指定的研究内容开展工作,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可行性分析报告之后自主设计方案和选择设备。集训队以参加项目竞赛为平台,以作品的制作和项目的研发为兴趣增长点,以团队的形式作为运行载体。
四、结合机械类专业本科学生特点和培养计划,开展多层次科创活动
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在大学生科创活动中形成“学着干,自己干,领着干”阶梯式训练方式。学着干——通过指导教师有意识的培训和引导,使学生初步具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课题的能力,并在科创活动中得到实践。自己干——在有一定基础之后,能对承担的项目任务自主进行研究,综合技术资料和课程所学提出创造性的建议和方法,并能对自己的创新思想作出合理的解释。领着干——在前期的培养和创新锻炼基础上,学生具备了参加科创活动的综合能力,能独立或组织申报、承接学校的科研项目并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展技术攻关,还能指导进入科创团队的低年级同学。
对大一学生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科创讲座活动,在专业方面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参加科创活动的兴趣,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对大二学生,通过一定的面试笔试,择优吸收其进入大学生科创团队,通过指导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和在专业方向的引导,使学生能在课余时间结合科创课题进行探索性学习和研究,具备一定的资料查阅、整合能力,并根据需要学习、掌握一些设计、分析软件,能参加高年级同学科创项目的讨论,协助高年级同学完成一定的科创工作,初步具有能将所学的力学和机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课题的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重在结合课程教学体系的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注重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主的机械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创新实践方面有大的提高。大三大四等高年级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较强,并具有初步的独立工作能力,还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他们能对承担的科创任务进行自主研究对综合技术资料和课程知识提出创造性的建议、方法及方案,并能对自己的创新思想作出合理的解释。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指导教师的引导,其中部分优秀学生具备较强科创的综合能力,能独立承接学校的科研项目,带领课题组独立开展项目研究工作,同时还能协助指导教师培养进入科创团队的低年级学生。
借助集训队开放的创新平台,各集训队之间、集训队成员之间密切合作、协调活动,结合集训队工作计划和各成员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计划,采取个人主动学习,队员间讨论式、研究式学习方式,按照学科研究方向,积极开展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大学生的科创活动有如下形式,一是重点进行有关创新思维与实际制作相结合的机械创新设计,二是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计划项目,所开展的以科研为背景的创新科技训练对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工程素质大有益处。这里需强调的是,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面向广大学生的,而大学生科创团队由其中部分优秀学生所组成,是科创活动的主力,并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起示范作用。非科创团队的同学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申请参加到具体的科创项目中。
五、大学生科创活动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使创新活动高水平开展
科创活動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一项创新课题的开展,需要用到本专业多门课程的知识以及跨学科的知识,科创活动应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形成课程教学和科创活动互相渗透、高度互动的促进关系,使得创新活动高水平开展。另外,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效的交流沟通,也促进了指导教师跨学科整合和应用相关知识,有助于提高素质,支撑学生创新活动。科创活动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也使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作者单位:上海电机学院机械学院)
□责任编辑:刘伟林
关键词:大学生 科创活动 创新集训队 阶梯式训练 合作模式 长效机制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多维度考虑,既要考虑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又要考虑课外的自学和第二课堂学习活动,还要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必要的工程初步训练。
一、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民主氛围
实施科创活动,要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其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当代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同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独立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大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张扬,主体性得到良好发挥,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
1.创设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民主氛围
创新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关键在于如何有效激发其潜能和提供有利于创新思维萌芽的优良土壤。我国传统教育活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成了教师的附庸,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平等、和谐、民主的创新氛围,是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活跃学生思维,激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并认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
2.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创新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大学生参加科创活动不同于学习一门课程,而是知识综合应用及创造性运用新知识的实践过程。学生既要较好地完成学业,还要利用课余时间研究创新项目。学院通过制度激励和物质激励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资助大学生科创活动的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其中成果由项目组成员和学校共享;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指导教师制,把指导大学生科创活动作为教师考核评比的一个指标;集训队成员可以参加学校举办的专业技能培训,成绩合格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代表学校参加各类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和顺利完成项目的同学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在学校的推优工作和奖学金的评定方面给予加分;在就业推荐中优先考虑参加科创活动的同学等各方面的激励,使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同学得到充分肯定,调动广大同学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这些有压力有动力的形式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潜力,形成良性循环。
二、加强创新条件建设,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物质保证
条件建设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证,对机械类专业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对机械类专业来说,很多理论知识都是源自实践,也需要实践来检验。只有通过不断实践,学生才能巩固所学知识,也只有通过不断实践,学生才能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到科技创新活动中。
1.成立大学生科创工作室
学院结合机械类专业的特点,购置必要的研究用仪器和设备及工具书,建立了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科创工作室,配备计算机、打印机和相关的专业软件以及其他办公家具和常用机械工具;开通网络系统,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站丰富的电子资源查阅相关资料;学院的实验中心在保证正常实验教学的同时,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放,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利用实验中心的仪器、设备开展科创活动。
2.建设大学生创新实验室
学院在学校的支持下,建成可容纳数十人使用的机器人技术实验室和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实验室,主要供大学生科创集训队使用。
3组建科创指导教师队伍
科创指导教师队伍是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根本。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要有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教师新颖、独到的见解不仅会使学生由衷地产生敬意,还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是其他任何因素都代替不了的。
三、成立科技创新集训队,形成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长效机制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机械学院以创意大赛为平台,以校企密切合作搭建的产学研平台为基地,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按学生的兴趣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如机器人集训队,CAD/CAM集训队,数控技术集训队,模具技术集训队和工业设计集训队五支队伍,形成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大学生科创集训队是围绕学科方向,以创新项目为载体开展技术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的组织,不是按照创新项目的立项而成立,也不按项目的结题而解散。大学生是这个组织的参与者和管理者,是创新活动的主体。由于大学生在个性特征,已有经验,知识结构和优势,能力等各方面表现出阶段性的差异,科创活动就应相应地分层、分阶段开展,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可以对教师指定的研究内容开展工作,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可行性分析报告之后自主设计方案和选择设备。集训队以参加项目竞赛为平台,以作品的制作和项目的研发为兴趣增长点,以团队的形式作为运行载体。
四、结合机械类专业本科学生特点和培养计划,开展多层次科创活动
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在大学生科创活动中形成“学着干,自己干,领着干”阶梯式训练方式。学着干——通过指导教师有意识的培训和引导,使学生初步具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课题的能力,并在科创活动中得到实践。自己干——在有一定基础之后,能对承担的项目任务自主进行研究,综合技术资料和课程所学提出创造性的建议和方法,并能对自己的创新思想作出合理的解释。领着干——在前期的培养和创新锻炼基础上,学生具备了参加科创活动的综合能力,能独立或组织申报、承接学校的科研项目并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展技术攻关,还能指导进入科创团队的低年级同学。
对大一学生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科创讲座活动,在专业方面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参加科创活动的兴趣,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对大二学生,通过一定的面试笔试,择优吸收其进入大学生科创团队,通过指导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和在专业方向的引导,使学生能在课余时间结合科创课题进行探索性学习和研究,具备一定的资料查阅、整合能力,并根据需要学习、掌握一些设计、分析软件,能参加高年级同学科创项目的讨论,协助高年级同学完成一定的科创工作,初步具有能将所学的力学和机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课题的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重在结合课程教学体系的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注重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主的机械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创新实践方面有大的提高。大三大四等高年级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较强,并具有初步的独立工作能力,还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他们能对承担的科创任务进行自主研究对综合技术资料和课程知识提出创造性的建议、方法及方案,并能对自己的创新思想作出合理的解释。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指导教师的引导,其中部分优秀学生具备较强科创的综合能力,能独立承接学校的科研项目,带领课题组独立开展项目研究工作,同时还能协助指导教师培养进入科创团队的低年级学生。
借助集训队开放的创新平台,各集训队之间、集训队成员之间密切合作、协调活动,结合集训队工作计划和各成员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计划,采取个人主动学习,队员间讨论式、研究式学习方式,按照学科研究方向,积极开展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大学生的科创活动有如下形式,一是重点进行有关创新思维与实际制作相结合的机械创新设计,二是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计划项目,所开展的以科研为背景的创新科技训练对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工程素质大有益处。这里需强调的是,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面向广大学生的,而大学生科创团队由其中部分优秀学生所组成,是科创活动的主力,并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起示范作用。非科创团队的同学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申请参加到具体的科创项目中。
五、大学生科创活动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使创新活动高水平开展
科创活動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一项创新课题的开展,需要用到本专业多门课程的知识以及跨学科的知识,科创活动应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形成课程教学和科创活动互相渗透、高度互动的促进关系,使得创新活动高水平开展。另外,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效的交流沟通,也促进了指导教师跨学科整合和应用相关知识,有助于提高素质,支撑学生创新活动。科创活动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也使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作者单位:上海电机学院机械学院)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