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体验中增强品社课教学有效性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lw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生活经验的积累、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情感的体验和行为的实践。只有为学生设计实践情景,引导他们在积极参与中体验并丰富道德情感,品社教学才能使其获得真实的道德感悟,形成道德观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激发情感,深化认知,规范行为,善于自律,发展良好道德品质,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引导学生丰富情感体验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营造教学情境,激发情感体验的兴趣
  个体情绪情感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环境,而情境就是一种教学环境,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情感产生往往有综合作用。在品社课教学中,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教育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置身于教育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就能获得让他们自我感悟、自我升华的良好效果。
  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地球在“发低烧”》这一课,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孩子们喜欢的北极熊生活情境,先让学生在轻松的背景音乐中感受到北极熊生活的快乐与自在。随后,伴随着略沉重的音乐,出现一组北极熊生活令人担忧的画面,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去感知北极熊的生存状态,从中激发孩子们了解北极熊生活环境变化的兴趣。接着通过历年气温统计表的出现,启发学生理解“地球发低烧”这一概念,进而揭示课题,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本课的学习内容。
  在教学地球“发低烧”的病因这一难点时,教师又以地球妈妈的口吻,创设“生病——发低烧”的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借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了解地球妈妈“发低烧”后的切身感受,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导致地球发烧的“病毒”是二氧化碳;而后再展示温室效应加剧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地球周围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根本原因,从而突破难点。这样的设计打破单一、呆板、严肃的课堂模式,努力创造活泼、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自然、愉快地参与学习,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二、开展实践活动,改善情感体验的方式
  体验的关键在于实践,实践体验是体验式教学中意义最深远的形式,它架起儿童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桥梁,引导儿童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以巩固深化道德情感。所以根据《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适时地创设和开展实践活动是拓展学生情感体验空间、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所在。
  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参与小调查、小品表演、设计“绿色记事本”“环保收支簿”、办绿色环保小报等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从中体验到生活中有许多破坏和浪费自然资源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为了把善待资源的要求落在实处,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这就使学生体验到自然资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合理使用和节约自然资源。
  为了让学生有效形成情感体验,还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改善学生情感体验方式,使体验过程既灵活多样、富有生活情趣和艺术性,又符合儿童的情感表达特点,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跟着唐僧去西游》这一课时,教师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在课前引导学生查找有关唐僧西游目的地印度的信息资料,课上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唐僧西游印度的路线地图,让学生边阅读课文,边查找信息,在地图上探索印度的地理位置和首都以及周边的海域,了解印度的地形地貌。在了解了印度环境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看地图思考,从中国上海到印度的孟买要经过哪些海域,如果自己是个商人,会选择怎样的途径去呢?这就让学生结合印度的地理环境去思考整个过程,训练了学生自己看图的能力,又丰富了学生对印度这个国家的初步认知,并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愉悦和自信的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扩大体验成果,感受情感体验的乐趣
  教学作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双边活动,主要表现为师生双方在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同时进行的交互作用,其有效性来源于双方认知上的共识和情感上的共鸣,达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在情景创设和实践活动中,既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情感,又丰富学生各种认知,扩大学生情感体验的成果,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情感体验乐趣。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时,教师安排三个实践活动,活动一:交通知识竞赛“交通带给了我们什么”; 活动二:小调查汇报“交通事故危害多”;活动三:情景表演“交通拥挤怎么办”。“交通知识竞赛”丰富学生对常见交通工具的认知,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现代交通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出行带来的便利。而后学生汇报交流课前调查的有关“交通事故”的资料,启迪学生分析事故的原因。教师又通过录像、数据、图片等一些相关资料,把学生带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思考交通安全的话题,引发学生对“遵守交通法规靠自觉”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让学生感知到出交通事故不是一个人的事,它还影响到家人。悄然中,孩子们心中已树起道路交通安全忧患意识。最后通过情景表演,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意识,从多角度获得情感体验,并感受到情感体验的乐趣。
  本节课通过知识竞赛、调查、角色扮演、讨论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成果,并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掌握有关的交通法规和安全常识,关注生活中的交通现象,初步形成观察社会现象的能力,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并能将所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甘蔗中心小学?摇?摇?摇责任编辑:林彦?摇?摇?摇程思)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