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环境风险评估的法理思考

来源 :湖北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排放环境风险是一种特殊环境风险,危害对象涉及环境、生态和公众健康.碳排放环境风险评估由识别、测量与评价三部分组成,评估过程具有科学性和民主性,其法律价值体现在环境安全和环境民主两个方面,合作规制理念要求重新定位风险评估中的政府、企业、专家、公众的主体角色与功能.碳排放环境风险评估面临着“科学理性决定论”被动摇、“社会理性建构论”受排斥的危机:前者源于风险知识的有限性、评估专家的不可靠性、公众知识与专家知识的竞争;后者源自公众参与该类风险评估缺乏制度保障和缺少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因此,碳排放环境风险评估制度的立法设计需要重新认识科学理性和民主理性,对科学理性的认识应由“客观理性”转向“共同体高度认同”,对民主理性的认识应由“公众个体理性”转向“公共理性”.
其他文献
在势科学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对势概念的理解存在一些异议.要使这一理论基础更加牢固,其基本概念必须清晰而无异议.基于此,可以从汉字词源的视角及中国古代思想家运用“势”概念论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中深究势的基本含义,并通过与自然科学中势的分析比较,总结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统一的势的本质含义:系统或物质做功的潜能.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描述势概念的两个基本要素——差别、联系(1/距离),通过与梯度、有序、导数、斜率等概念的比较分析,给出势概念的逻辑定义,并探讨其导数本质.
青年发展内蕴着历史性、现实性与未来性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也蕴含了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和引领,体现了对青年工作的重视.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发展问题.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起点,关注我国青年发展,深化我国青年发展的理论研究,就要深刻把握青年事业进入时代新人培养阶段的历史逻辑,把握青年群体成为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现实逻辑,把握青年研究更加注重理论思维的学术逻辑,不断阐明青年发展的基础理论,揭示青年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而提出有效支持青年发展的路径和方法,为助力青年发展事业贡献力量.
“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为服务“一带一路”而成立的国际合作平台,随着众多联盟的兴起,其在服务制度框架、嵌入资源网络、建构合作场域与提升身份认同等方面的独特价值日益显现,但联盟制度建设的不足又使其价值实现受阻.基于12个“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章程文本的共现网络分析发现,当前联盟的制度表达在宗旨目标上呈现“高校本位”,合作内容“千盟一面”,组织制度“异质同构”且权利义务“权责不均”.针对联盟章程的问题,应深化服务战略发展的共识,提出高水平常态化的合作项目,明确多层级定制化的实体机构
中国传统山水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梳理和概括习近平同志的演讲、讲话和论著等,我们能够发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明显包含对传统山水文化中的生态思想的重要传承与创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命共同体论”使传统山水文化中蕴含的有机整体论自然观更具科学性;习近平的理想人居环境建设理念将传统山水艺术的审美情趣与当代的城乡建设相结合,突出理想人居环境对人文性、生态性、科学性和人民性等的统一;习近平“两山”理念破解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为实现“三生”融合指明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道路.至今学界尚未关注
通过对《人民日报》1973—2019年有关乡村环保的报道内容梳理,研究发现《人民日报》作为党的喉舌在形塑乡村环保的话语上呈现出一种不断调适的话语样态,其通过对发展、经济话语的不断校正,逐步将乡村环保置于优势地位并最终完成了对乡村环保的话语前置;同时,话语在描述乡村环保的主体性过程中,通过强调农民、乡镇企业与基层政府的观念转变、责任意识与行动方向,不断赋予乡村环保媒介话语上的合法性,从而有效地保障了乡村环保与顶层设计的协同演进以及社会对乡村环保政策的认可与施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指南.然而,这一指导性理论却一度遭遇了“寒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维度的缺失是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重要原因.在历史批判、理论批判和现实批判中,马克思分别科学回应了人类“历史之谜”、动摇了资本主义的“理论根基”,并展开了对社会的“生理学”解剖.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张力和思想魅力得以呈显.面对“新时代”,回应“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和把握“新机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复兴“正当时”.我们既要善用“批判的武器”继续展开“理论批判
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理论,遵循比较优势是经济发展成功的“药方”.根据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一个国家发展的产业需要“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国内有大市场”“国内形成产业集群”“国内是竞争市场”等四个条件才能具有竞争优势.但是,竞争优势的第一个条件其实就是由当地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第三、第四个条件以所发展的产业符合比较优势为前提,而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不仅可以有国内市场也可以有国际市场,所以,比钻石理论的第二个条件所强调的市场规模还大.因此,竞争优势的建立离不开比较优势的发挥,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是竞争
孔子所奠定的儒家“为己之学”的格局,在其后学的思考中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与充实.早期儒家对心术的讨论最大限度地呼应了主体德性养成的问题,或者说走上了一条“心术为主”的道路.这可能是因为儒家的成德之教必然地运行在较早时已经存在的心德关系的轨道上.心既然被视为诸种精神性能力的承担者,如果我们希望对自身的精神性能力加以更为细致的反思与刻画,那么所能得到的图景一定以心为枢纽.同时,在身心关系的维度上,心也是身体的主宰,进而能被作为人的主体性地位的最恰当代表,因此,笼统意义上的“自己”所欲获得的各种德性品质,更严格来说
“缄默现象”已严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发挥.有必要聚焦“缄默现象”的空间诠释维度,借用“空间隐喻”这一理论工具,从课堂内部诸种空间位置关系及其隐喻角度,揭示“缄默现象”的产生过程以及表现.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空间内,存在“上—下”“内—外”“高—低”“远—近”关系,它们分别隐喻地位差异、观念冲突、知识差距、沟通障碍,分别表现为认知、心态、表达、交往层面上的“缄默现象”.要想化解“缄默现象”、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空间,人们需要打破“上—下”关系格局,实现师生关系的平等发育;
多元化经营战略在我国的传媒企业中已经十分普遍,但多元化经营形式混乱,且至今鲜有对传媒企业多元化经营现状及发展路径的规范梳理.以我国传媒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多种变量从不同角度阐释我国传媒企业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与发展路径,并分析了多元化与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我国传媒企业多元化经营现状进行详细的梳理,对不同类型的传媒企业多元化类型和多元化程度对于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概况性的分析,传媒企业在从事商业模式建构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产业属性选择适合的多元化类型,而且文化传播类和信息技术类企业都要在合理的范围内从事多元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