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美味”的语文教学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762106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改变人们思想意识活动的教育手段与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不但是课标的要求,更是时代赋予语文学科的使命。本文从“创设情境,探索趣味美;体会形象,感悟真味美;挖掘主题,鉴赏旨味美;拓展文本,创造逸味美”几个角度探索了基于美学观照下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美味”;语文教学;趣味美;真味美;旨味美;逸味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审美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和目的。
  语文是美学载体,语文可以传达世界上美学家们所研究、所表达的一切的美。因而可以从审美的角度来整合语文这一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力求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审美意趣与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完善个性品质。此外,对于教育者而言,语文教学融汇了深深的艺术气息。
  这就需要作为审美主导者角度的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美学修养,进而外化为具有审美性质的教育行为。要求教师不断开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美学滋养,寻找语文教学中知识传授与美育熏陶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学生知、情、意协调发展。
  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尝试建构美味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导读——创设情境,探索趣味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模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人的认识过程总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反映,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审美对象(文本)和主体(学生)的特点创设一个美的情景,诱导学生对审美的追求和向往,“未成曲调先有情”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美学渗透目标。
  渲染审美氛围。教师用精美亲切的感人语言,述意趣横生的人物,渲染景物;或者演示逼真的和教学细节密切相关的动作,从而创造出一种审美情境。如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文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破旧的水车、熏黑的矿灯等意象画面,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诗意的画境,它带给了学生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极大震撼。这一震撼使审美主体处于情感的共鸣之中,又使他们在和谐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欲望,急于对所学课文去作审美鉴赏。
  二、美读——体会形象,感悟真味美
  体会形象,就是通过朗读或品味课文词语,使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中去寻求和感受人物的的形象美,并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人物的心灵美。如学习《斑羚飞渡》就需要抓住课文中写斑羚的动作“奔”、“跃”等动作,理解形象的美,内心的美,使这一形象鲜活起来。
  情感是一種审美的动力,它把主体(学生)、客体(教材)交融起来,产生共振,把心理活动引向感情。这样才能赋予作品丰富多彩,生发不可抗拒的感深力,才能使学生实现由己达人的意境。
  感悟人物形象,要走进人物内心,与文本人物做心灵沟通,用心倾听文字背后所传达的人物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好文章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自己的心血和生命。那么教者要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读者情感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
  叶圣陶创造的“美读法”就可善加利用,强调对声音节奏美的感觉,设身处地领会课文的深层蕴含的思想感情,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
  三、细读——挖掘主题,鉴赏旨味美
  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和审美愉悦后,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或评价能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这用比较映衬,最能显示事物形象的意境美。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作品中主旨的感知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从而揭示形象本质属性,揭示形象间的关系与异同。如将《背影》与《我的母亲》写法风格,感情基调进行比较,将《范进中举》《孔已己》中人物不同性格命运结局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映衬,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体会作者的难言之隐,以及词语的韵外之致。
  鉴赏中,可以采用多元讨论鉴赏,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教师对于学生个体的鉴赏评析观点应该充分肯定,淡化鉴赏的权威性。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个性。将多元的解读和尊重文本辩证统起来,达到和谐的“视觉融合”。
  四、品读——拓展文本,创造逸味美
  文学语言艺术的精妙在于品读,从而引起联想和想象。作家创作时会留下一些“留白”,有待读者用联想和想象力去补充。语文活动是认知、理解、鉴赏、创造的过程,审美创造是一种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不但依赖于过去的感知、记忆的表象,还需要把想象思维参与创造。我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作品《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都有像想参与创造美的特质。
  拓展创造是写作的生命。审美创造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维,求新求活,写出新、真、美的文章。还激需发学生的情感与想象,创造完美形象。而不是用春暖所以花开,或冰雪融化后一定是水的模式,灌输给学生,限制学生创造美的潜在能力。
  在教学中,我深深的体会到,语文是一种以美育美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感知的心理,使受教育者具有共同健康人性——对真、善、美的肯定和追求,力求给学生一双“慧眼”,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求美、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
  若把美学引入课堂,那么语文课堂就会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共同体”,就会充满张力、可以是无限膨胀的宇宙。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把她的效益最大化,才能把她的美挥洒得淋漓尽致,香飘四溢……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美学入门》(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80014-134-9 B.0005).
  [3]《对语文课程改革问题的哲学审思》(《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7年第7期 胡海舟).
  [4]《语文教学美点探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2012年04期 祝延林).
其他文献
每届高二文理分科之后,班级将面临重新组合。原高一年级的同学因成绩或选文理科的原因进行调整,组成了新的班级,新同学来自不同的班级,自然有不同的朋友,不同的习惯,不同的风格,总会发生一些矛盾冲突,作为班主任,首要的任务便是尽快使学生形成班级归属感,让他们尽快融入新集体,缩小心与心之间的距离,缩小隔阂,从内心接受新的班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采取了多种方法,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高二分科后的
期刊
摘 要: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对古诗英译的研究很少,本文将依据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为指导,尝试对唐诗《山行》原文以及它的三个英译文进行语篇功能主位结构对比分析,从而检验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和语篇分析的可操作性和运用性。  关键词:语篇功能;主位结构;古诗英译;《山行》  本文尝试从属于语篇功能的三个系统----主位—述位系统(Theme-Rheme)即主位结构,已知信息--新信息(Given-New
期刊
摘 要:《水浒传》和《林巨正》是各自代表中韩两国的历史长篇小说。虽然两部小说的创作年代相隔500多年的时光,但《林巨正》与《水浒传》不论是在小说创作的背景、还是主人公形象,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通过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主人公形象的比较,试图揭示作者的内心。  关键词:《水浒传》;《林巨正》;宋江;林巨正;施耐庵;洪命熹  众所周知《水浒传》是中国明代四大奇书之一,是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小说,
期刊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自身的数学活动,建构对数学知识理解,发展思维能力。开展数学实验,创设合情推理的教学平台,减少机械式的学习活动,更主动地引进实验观察、猜想与探究的活动内容,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因而数学教学每一环节中,要注重创设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数学活动的时空,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尝试解题,体验数学,领
期刊
一、学生特征与个别差异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班上每个孩子的面孔也各不相同。教育者重要的是发现每个个体的差异及其不同的内心世界。教育对象的个别差异是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同一个班上有的学习成绩好,有的学习成绩较差,而在同一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成绩也有不同。由此可以发现差异不仅仅存在于不同的教育对象之间,在同一个教育对象的不同时期也可以发现差异。个别差异既包括社会
期刊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首先我们自己应该认识到,我们学科的作用和实效。我们知道,通过高中的学习,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读懂古代作品,品味古典文化的魅力,做一个更有中国味的中国人,更具有龙的精神和脊髓。并且,只有语文学习才让他们感受到只有在精神世界才存在的一种美,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特洛伊战争由海伦而引发,海伦是任由读者按内心审美去勾画的,这种美有他们的主观意愿的参与其中,这是其他学科所难以企及的。
期刊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当我们聆听一堂优美的语文课,就仿佛在观赏一优美的画卷,或是欣赏一首动听的乐曲,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这就是教学艺术的魅力。一堂充满艺术魅力新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品词悟语积极有效,充满活力。为此,处于教改第一线的我们不仅要将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而且要将个人的品格、智慧、修养等融入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让教学艺术科学化,个性化,让学生在整个
期刊
摘 要:迁移理论对外语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汉语与英语同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汉语对英语的学习有相通之处,对英语的学习会产生正迁移,这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是很有帮助的。本文重点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的很多相同之处,说明汉语语法正迁移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表现,提出了一些促进正迁移的教学措施,以促进英语语法教学的提高。  关键词:汉语语法;英语语法;正迁移  一、前言  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所以有关
期刊
伴随着中学数学新课程的逐步深入,有关数学教师的教学思维、教学方式、教学评价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传统数学教学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往往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总给人以呆板、枯燥、抽象、冷漠的印象。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这就向我们广大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挑战。  一、课堂教学的“自主化”  课例中处处体现出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做到以人为本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改区教师一直讨论的主题。本文主要从更新观念、情感投入、多样化教学方式和对学生学法指导的角度,结合实践经验和学习心得来论述实现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