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信息化在大多数人眼
里还是停留在网络、电脑、软件等概念上,在大部分的工作单位信息化通常还是无纸化办公或快速查询相关资料时需要而已,而与平常的工作业务并没有最直接的关系。
而事实上,无纸化和查询需要只是信息化的直接体现或者说是其表面现象,透过表面,我们便会发觉其另一层面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首先,信息化是要将工作中的相关业务内容汇拢,将相关情况反应在网络上,这便意味着很多信息因此公之于众,起码是公之于部分人,使得个人暗箱操作可能性明显降低。
我们以城市建设管理为例。因各方经济利益的强烈驱使,使得某些人绞尽脑汁欲走非正常渠道路,甚至打破常规,破坏规则。久而久之,原有规则打破的惯例成为了合理的新规则,就出现了诸如杨秀珠事件,温州百房门,土地倒卖,建设项目移花接木等现象。如果将信息化手段用之于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之上,那公开公平公正的因素将大大增加。归纳一句,便是信息化起到了显著的监督作用。
其次,信息化将有关工作的情况汇总于网络平台上后,可随时进行查询、统计、分析,对于上层领导判断事物发展变化动态更为准确客观。有人说,在美国四十多岁可以当总统,在中国六十多岁才有可能成为总书记,其中一大原因便是美国总统判断事物多依赖信息化数据汇报,而中国总书记判断事物则多依靠各层人为汇总上报和多年行政经验和能力积累。以此类推,中国政府机构人员在判断事物方面大多如此。
还是拿城市化建设来说。每年有多少房在新建、拆建,每年有多少人在购房和入住,有多少投资在城市化建设各方面,有多少建设是批准和未批准的,占用了城市多少空间等等相关情况要素,可能平时零星的各部门每月每季每年也有人工汇总汇报,但将整个城市建设相关数据汇总,并进行综合分析,科学梳理,找出规律,为客观分析判断提供依据的,离开信息化技术可能性就不大了。
其三,信息化管理对人的约束力更强更直接。你在网上每办一件事,便会在网络平台上留下办事痕迹,按资料保管要求,这痕迹便会一辈子留下,并随时要承受倒查。这相比于纪检、监察人为管束更具机械化,更无人情化可言。但这同时,也是信息化建设、实施、推广及管理的根本难点所在。
这里,笔者之所以对信息化提高办事效率暂不多作强调,是因为经多处了解得知,信息化在这方面真正起到作用的并不多见,相反多数地方因为引入信息化而增加了劳动量,增加了各环节人员的操作难度。由于各地办事流程规范难以统一,常常导致因各环节人员信息化操作能力不够而夭折。
此外,笔者还有一个观点,即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单位需及时配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而不是委托软件电脑公司全权负责。表面看来,信息化是软件电脑公司的事情,其实,做好前期系统软件应用研究和后期二次开发、功能拓展及长期维护等工作,绝不可依赖“外来和尚”。过于迷信别人拿过来的现成信息化管理软件,表面花俏,内容详细,讲起来什么都能改,什么需求都能解决,其实往往只能在其原设计的框框里才可以整改,根本就是经不起磕碰的花瓶。加上软件系统本身不是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的万能货,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和漏洞,需要不断的完善更新。因而,最好的办法是打造自己的团队,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购置一款可变性强的软件平台,逐步开发,逐步推出,逐步复杂,逐步完善。而这点也是大多数地方信息化建设失败的根本原因所在。
最后,笔者要对从事信息化建设的行业人士说一句:信息化不是搞电脑搞网络搞软件,真正的信息化是一种管理的改革,是一种办事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整顿。也正因如此,真正要搞好这项工作并非几个技术员便行,而是要有一定的行政权力的人牵头才能顺利有效地展开工作,否则会很累很烦很纠结。
里还是停留在网络、电脑、软件等概念上,在大部分的工作单位信息化通常还是无纸化办公或快速查询相关资料时需要而已,而与平常的工作业务并没有最直接的关系。
而事实上,无纸化和查询需要只是信息化的直接体现或者说是其表面现象,透过表面,我们便会发觉其另一层面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首先,信息化是要将工作中的相关业务内容汇拢,将相关情况反应在网络上,这便意味着很多信息因此公之于众,起码是公之于部分人,使得个人暗箱操作可能性明显降低。
我们以城市建设管理为例。因各方经济利益的强烈驱使,使得某些人绞尽脑汁欲走非正常渠道路,甚至打破常规,破坏规则。久而久之,原有规则打破的惯例成为了合理的新规则,就出现了诸如杨秀珠事件,温州百房门,土地倒卖,建设项目移花接木等现象。如果将信息化手段用之于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之上,那公开公平公正的因素将大大增加。归纳一句,便是信息化起到了显著的监督作用。
其次,信息化将有关工作的情况汇总于网络平台上后,可随时进行查询、统计、分析,对于上层领导判断事物发展变化动态更为准确客观。有人说,在美国四十多岁可以当总统,在中国六十多岁才有可能成为总书记,其中一大原因便是美国总统判断事物多依赖信息化数据汇报,而中国总书记判断事物则多依靠各层人为汇总上报和多年行政经验和能力积累。以此类推,中国政府机构人员在判断事物方面大多如此。
还是拿城市化建设来说。每年有多少房在新建、拆建,每年有多少人在购房和入住,有多少投资在城市化建设各方面,有多少建设是批准和未批准的,占用了城市多少空间等等相关情况要素,可能平时零星的各部门每月每季每年也有人工汇总汇报,但将整个城市建设相关数据汇总,并进行综合分析,科学梳理,找出规律,为客观分析判断提供依据的,离开信息化技术可能性就不大了。
其三,信息化管理对人的约束力更强更直接。你在网上每办一件事,便会在网络平台上留下办事痕迹,按资料保管要求,这痕迹便会一辈子留下,并随时要承受倒查。这相比于纪检、监察人为管束更具机械化,更无人情化可言。但这同时,也是信息化建设、实施、推广及管理的根本难点所在。
这里,笔者之所以对信息化提高办事效率暂不多作强调,是因为经多处了解得知,信息化在这方面真正起到作用的并不多见,相反多数地方因为引入信息化而增加了劳动量,增加了各环节人员的操作难度。由于各地办事流程规范难以统一,常常导致因各环节人员信息化操作能力不够而夭折。
此外,笔者还有一个观点,即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单位需及时配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而不是委托软件电脑公司全权负责。表面看来,信息化是软件电脑公司的事情,其实,做好前期系统软件应用研究和后期二次开发、功能拓展及长期维护等工作,绝不可依赖“外来和尚”。过于迷信别人拿过来的现成信息化管理软件,表面花俏,内容详细,讲起来什么都能改,什么需求都能解决,其实往往只能在其原设计的框框里才可以整改,根本就是经不起磕碰的花瓶。加上软件系统本身不是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的万能货,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和漏洞,需要不断的完善更新。因而,最好的办法是打造自己的团队,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购置一款可变性强的软件平台,逐步开发,逐步推出,逐步复杂,逐步完善。而这点也是大多数地方信息化建设失败的根本原因所在。
最后,笔者要对从事信息化建设的行业人士说一句:信息化不是搞电脑搞网络搞软件,真正的信息化是一种管理的改革,是一种办事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整顿。也正因如此,真正要搞好这项工作并非几个技术员便行,而是要有一定的行政权力的人牵头才能顺利有效地展开工作,否则会很累很烦很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