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雨《詩品》研究考述——兼論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範式的現代轉型

来源 :中华文史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許文雨所撰《詩品釋》是現代最重要的《詩品》注本,後經修訂擴充爲《文論講疏》,仍以鍾嶸的文學觀貫穿終始,足見他對此書用功至深。在研究《詩品》的過程中,他既注重文獻史料的積累與開掘,也兼顧學界成果的借鑑與批判;在後續勘訂時又精益求精,補苴隙漏,使其疏釋更臻完備。爲深入抉發《詩品》的内涵意藴,他借鑑源自史部的長編考異法,探摭歷代評論,參以考辨評析;還隨時比勘詩作,融入個人研讀心得。在同行學者或致力於稽考史料,或侧重於訓詁字句之際,許文雨開始自覺探求鍾嶸的撰例義理,提出“分體置品”的假設,藉以梳理詩人源流與相應品
其他文献
至此,“八徙官”所涉“一進階,再免,一除名,一不拜職,遷者三”均已辨明,可歸納如下:(一徙)自郎中爲河陽令,“一遷”;(二徙)河陽令轉懷令,“再遷”;(三徙)懷令調補尚書郎,“一進階”;(四徙)尚書郎遷廷尉平,“三遷”;(五徙)廷尉平以公事免,“一免”;(六徙)領太傅主簿,府主誅除名,“一除名”;(七徙)長安令以去官免,“再免”;(八徙)博士未召拜,“一不拜職”。
三皇廟是元代醫學研究的重點,學者研究集中三皇廟建置及其目的,以及在元代醫學上的作用。然而,三皇廟是元代地方祭祀的一種,與地方社會有密切關係。本文從元代地方社會角度切入,根據各地三皇廟記,探討三皇廟在地方興修時問題。地方持份者包括地方官員、醫官、醫者、醫户在興修三皇廟時擔當不同角色,他們願意資助興修,並協助統籌工程。在地方上興修三皇廟,地方持份者有各自利益關注,使得他們都支持這項工程。所以,元廷三皇廟的政策在地方上落實,必須從元代地方、醫學、財政制度等角度去理解。
長白山爲清代滿洲人祖宗發祥之地,自康熙時起建立了高規格的官方祭祀制度。先行研究主要利用會典、實録等傳統史料,對清代官方長白山祭祀的制度規定層面進行了研究。本文主要依據中國第一歷史擋案館藏滿漢文擋案,探討了長白山望祭殿修繕、長白山祭文撰擬、長白山祭祀所用若干物品等問題,研究了官方長白山祭祀的實際運行層面。
鲁科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在继承旧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聚焦大概念,凸显核心知识,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文章对鲁科版高中化学新旧教材中的化学课程结构、教材选择与编排的学习目标、教材栏目设置、各个章节内容、教材中主要实验内容等进行分析比较,剖析新教材编写特点,探究新教材教学实践,旨在为化学教学提供帮助和借鉴,以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明初在地方設有對應正式行政區劃下辖百姓和審理都司衛所人口的兩套司法系統,並有“約問”制度以處理軍民兩涉案件。嘉靖後隨着衛所的衰敗、督撫及巡按的遍設,地方行政逐渐取代了衛所的大部分司法職能。衛所司法的地方化使得兩套司法系統演變爲以地方爲主,衛所爲辅,衛所淪爲地方司法的初審機構之一。司法地方化在不同區域表現有差異,内地舆沿海衛所表現明顯,而邊地實土衛所尚能維持基層司法的獨立性。
清代顧櫰三、宋祖駿分别撰有《補五代史藝文志》,二者内容卻高度雷同。宋《志》後出,但不言參考或承襲,實爲剽竊顧稿之故。通過對顧《志》現存版本的梳理,可知宋《志》舆顧《志》國圖本出自同一底本,並且《補遺》很有可能爲顧、宋之外的第三者所作。從文本上看,宋《志》抄襲顧《志》痕迹明顯、證據充分。宋氏對顧《志》亦有删改,除了訛誤增多外,也糾正了顧《志》中的部分錯誤。顧氏晚年的遭遇及身後家人狀況導致其書稿散失,也爲宋氏竊稿提供了客觀條件。結合宋氏的生平交遊,可以分析他獲得顧稿的可能途徑。
關於王肅北奔人魏後與孝文帝的首次見面,《魏書》没有明確交代時間,只記載了地點爲鄴城。據卷七下《高祖紀下》,太和十九年(495)初王肅已被派至南境前線作戰,在此之前,孝文帝曾阐度停駐鄴城,時段分别爲十七年十月至次年正月,與十八年的十一月。
面对各类智慧校园的创新場景,IT建设尤其是以校园网络为代表的基础架构建设,如何审时度势的进行整体布局?既为各类智慧场景打下良好的网络基础,同时又能够避免过度的IT投入,导致资源的浪费?  近期,针对高校智慧场景的多样化、多元化,作为浪潮集团旗下,中国创新型网络产品、技术、方案供应商浪潮网络,从高校用户的需求变化入手,推出了智慧校园网络整体方案。方案在整体架构设计、部署策略以及产品选型上,不仅有效满
考察第一代具有系統的新學創作能力的文人知識倉庫的更新,夏曾佑自編藏書目與日記中的閲讀記载是典型個案。夏曾佑的閲讀關乎新舊書目選擇的眼界,關乎具體的讀法,更落實於面向社會現實的寫作。在舊學功底已然紮實的情形下,夏曾佑自覺從多面向開展新學閱讀。其讀書方法的創新和讀書眼光的時新,亦有力促進了其劃時代的“新史學”寫作,及其身邊的浙籍新學閲讀與知識共同體的形成。夏氏之新學成就或許不如更年輕輩的梁啓超等,路徑卻是共通的,並有前後浪互相激發之力。
《元和姓纂》卷三“奚氏”條:“【廣陵】奚涓之後。唐滁州刺史奚凌澤,生千柏。柏生陟,吏部侍郎。”(《元和姓幕(附四校記)》,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頁32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