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的荒诞之梦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_breakc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巴頓芬克》的超现实色彩和模糊性是科恩中表现最好的一部,也带着科恩兄弟一贯的黑色幽默、讽刺和隐喻相结合的风格,看着让人感觉心安。的确,这部片子看一遍的时候让人充满着困惑和不解,细细品味时就慢慢感受到影片里的多种隐喻,表面平静的影片立刻让你瞠目结舌。影片明显受了《八部半》的影响,不过在超现实的表现上明显更超越之,影片中怪异的节奏、晦涩的影像搭配效地传达、喻示、象征非理性心理,不留痕迹的表现出一个奇幻的梦境。
  关键词:科恩兄弟;超现实;黑色幽默;巴顿芬克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5-0077-02
  凭借《巴顿芬克》科恩兄弟在91年的戛纳电影节大获成功,拿下最佳影片金棕榈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三项大奖。本片堪称“相当难看得懂”的代表作,影片中讲述了一个纽约的剧作家巴顿因为新剧而大受欢迎而受到好莱坞的邀请,高薪聘他到好莱坞编写剧本,因为对电影的不了解以及剧作理念的冲突,使得巴顿内心极其挣扎,在追求灵感过程中,真实与梦境也相互纠缠。
  一、影片的隐喻—现实与梦境的暧昧
  超现实的电影,其描绘的世界本身就是不合逻辑的,而侧重内在的真实。科恩的《巴顿芬克》也是更进一步大胆的尝试,影片中梦想与现实这两个世界间没有过渡,这种开放式的思想将许多影迷拒之门外。影片中,怪异的伊尔旅馆、美女画像、蚊子、脱胶的墙皮、查理送的盒子等元素的隐喻确实值得推敲,不过如果抓住巴顿创作灵感的脉络来分析就很容易解读了。
  1.伊尔旅馆。影片中只有对伊尔旅馆内部景象的展示,观众从未知道这个旅馆的外观,从响个不停地门铃,电缆就要断掉的电梯,还有从墙壁掉下来的挂毯,吱嘎的床、邻居的笑声、管道的声音,反映了旅馆空间的破落感。房客们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侍者和电梯员就像活死人一样冰冷、不可捉摸。所有的元素都说明伊尔旅馆绝不是什么友好干净的地方。事实上,在巴顿进入伊尔旅馆的上一个海浪拍打礁石的镜头(影片后面再次出现)就能够理解到,巴顿到好莱坞发展最终会失败,而伊尔旅馆正是好莱坞的“噩梦”,导致了巴顿灵感的枯竭。
  2.油画。在巴顿初次打量自己的房间时,科恩就用了一个极长的镜头拍摄墙壁上的油画。油画中,一个美女背对着画面在看海,而巴顿在看这幅画,在镜头上就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构图,巴顿和女人都背对着观众,仿佛眺望着大海。这幅油画其实在影片的最后真正的出现在巴顿的眼中,巴顿也惊奇的问那个女的“你在画中么?”那女的说“别傻了。”影片中多次出现了大海的画面,其实这代表着一部成功的作品或者代表着好莱坞,那个女人其实是巴顿的分身之一,夹杂着对性欲的渴望以及在好莱坞获得成功的冲动,女人眺望着海水正是巴顿肯定创作出优秀的剧本的期望。
  3.盒子。盒子中装的必然是奥黛利的人头,虽然盒子直到影片结束都未打开,但从死去的奥黛丽,加上警方描述的喜欢收集人头的变态杀人狂查理不难推测出来。其实从奥黛利死了之后,影片的调子就从喜剧掺杂着诡异毫无征兆的转化成了惊悚片,从此为临界点,片子后半段大部分其实都是巴顿脑子中想象的世界。查理其实一直都是因文思枯竭而想象出来的人物,查理自己也说过“我是地狱的使者来唤醒你”,影片中查理不停地为巴顿寻找灵感,装人头的盒子就是查理送给巴顿的礼物,因为奥黛利作为文秘其实深深了解好莱坞剧本的模式,奥黛利的脑袋其实是“代表整体的部分”,虽然离开了身体但仍然能“运作”,盒子正是查理为了让巴顿找到灵感的工具,巴顿到影片最后也一直不停地拿着这个盒子。这种超现实的神秘色彩、黑色幽默的处理方法,对观众来说是一种纯粹的享受。
  二、巴顿—被自己想象所包围的思想者
  事实上很多人和场景都是巴顿因灵感枯竭而想象出来的,对巴顿的深刻理解主要集中在影片的第二主角查理的理解上,也就是那个杀人狂蒙特的身上。
  1.巴顿与查理是“同一个人”。查理是巴顿神思枯竭时思想中出现的人物,为他寻找灵感。这两个一胖一瘦、性格相反的人实际上是同体的。这与《搏击俱乐部》中达顿和杰克的人物设置上类似。查理实际上根本不存在,只是在巴顿潜意识中的人物,这可以在影片中的细节中找到蛛丝马迹。
  巴顿没灵感而盯着油画看时,听到隔壁奇怪的笑声,从而招致查理的第一次出现。虽然存在着一些小过节,不过外表凶神恶煞的查理表现的很友好,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人开始交谈了起来,虽然巴顿一直打断查理的话(我有故事要讲),不过查理依然很友善,这也是巴顿在这个奇怪的伊尔旅店中找寻到的唯一一丝温情,以至于后面查理要出差时,巴顿也曾经痛哭,表示着两者之间隐含的亲密关系。查理在巴顿文思枯竭时候出现目的就是为了给巴顿寻找灵感,并要给巴顿“讲故事”[1]。巴顿常常流耳脓,而这就像巴顿房间里墙上渗出的黏液,墙是有耳朵的。这不禁使人想到巴顿就在查理的身体里,这就不难解释伊尔旅馆的内部像动脉一样的走廊、潮湿的管道系统(排泄系统)、电梯发出的胃蠕动的声音,这其实就是大腹便便、不停流汗的查理的内部。查理就是巴顿的第二个自我。在查理教巴顿摔跤时候,当查理四肢着地,邀巴顿与他摔跤时不停地说“来啊……来啊….”表现出潜伏的同性之爱。一个警察看到摔跤的照片时问巴顿“你们是性伙伴?”巴顿回答“性?这是个男人,我们只是在摔跤!”这无疑表达出了两人的亲密关系,而查理教巴顿摔跤也是为了帮助巴顿构思关于摔跤的剧本,为了使他找到灵感,后面送巴顿的盒子也是一样。
  2.伴随着“火”和“风”的地狱使者——“疯子蒙特”(查理)。蒙克最著名的油画是《呐喊》。《呐喊》中的角色其实是一种随风飘荡的精神体,嘴大张着呈现出“O”型,有一种死亡的气息。《巴顿芬克》中的“疯子蒙特”和画家蒙克的发音相同,而且最重要的是疯子蒙特的象征性与蒙克画中所要表达的精神类似,所以不排除科恩兄弟把《呐喊》搬上银幕的可能,转化其初衷,保留了奇幻特色与启发性。疯子蒙克是个连环杀手,在杀死警察这场戏中把查理这个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查理的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大风,最后吼叫着袭击两个警察,他是一个地狱的使者,电梯、走廊、整个旅馆都被火所侵占着,整个景象都是超自然的。如此超现实的杀死警察的场景其实是巴顿剧本里的内容,在查理杀死第二个警察时,镜头主要展现的是巴顿的心理反应,好像巴顿要对这一切发生的可怕事件负有责任。就像电影中表现的,镜头中一阵风吹过,吹乱了巴顿的剧本,这有充分的隐喻作用。其实巴顿才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巴顿正是一个被想象所包围的思想者。   三、黑色幽默的嘲讽——科恩兄弟不变的风格
  黑色幽默以及嘲讽是科恩兄弟影片风格的基本特点,也是他们所有作品的基调。不过其嘲讽并不像《发条橙子》那样的肆无忌惮,黑色情节也不像昆汀一样的血淋淋,科恩的每部电影都有着不同寻常的幽默,不仅是淡淡的着色,而且令人在悠悠回味中体味幽默,这也许也是其在欧洲获得成功的因素。嘲讽和黑色电影的结合在科恩兄弟这里开始风格化,在《巴顿芬克》中也得到了完整的展现。
  1.对灵感枯竭的自嘲。《巴顿芬克》在科恩兄弟的电影中是与众不同的,其电影剧本构思只用了三周时间,而写这个剧本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剧本《米勒的十字路口》被卡住了,这无疑是科恩兄弟对自己灵感枯竭的嘲讽。其实科恩与芬克有许多类似的地方,首先从扮相上看,特托罗扮演巴顿带着大大的眼镜就和科恩本人极其相像。其次在性格与理解世界的方式上,科恩与芬克也十分相像。影片开头戏剧结束时,观众高喊作家出现时巴顿的脸上难解的焦虑神色,我们在科恩兄弟在戛纳电影节上领取《巴顿芬克》的各大奖项时我们也看到了类似的表情。《巴顿芬克》无疑是一首自嘲的赞歌,科恩调侃的对象包括电影中的每一幕、每一个人,同时也调侃他们自己。最为典型的就是巴顿在伊尔旅馆写剧本进度缓慢时,隔壁出现了几声闷笑,这个笑声表面上应该是查理发出来的,不过从电影本身的模糊性来说,查理也是巴顿想象出来的人物,这其实是在嘲笑巴顿的笑声,就像科恩嘲笑自己没有灵感而陷入困境一样。
  2.对犹太籍的自嘲。科恩兄弟的作品中一些人物代表着一种犹太特性,这些人物都是他们自嘲的代言人(因为他们自己是犹太人)。科恩兄弟并没有通过自己的电影来反击社会对于犹太人的偏见,反而是用反犹主义的意见戏谑的表现犹太人的各种丑态,并且夸张到难以附加的程度。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在犹太人伍迪艾伦的电影中找到,这种充满仇恨的视角,通过极大的歪曲和反常,戏剧性的调侃了自己的犹太身份[2]。比如《米勒的十字路口》里令人发笑具有丑恶本质的伯尼,还有《巴顿芬克》中的好莱坞的总裁里普尼克。里普尼克绝对是科恩兄弟夸大了本来就已经被夸张的犹太人形象,达到了一种漫画效果,不仅是在令人发笑的语言上还是搞笑的行为上。在巴顿第一次来的时候,里普尼克就表现出非常高兴的样子,东扯西扯的长篇大论。同时他也非常狂妄自大,说自己是“犹太人中最混蛋、最贪婪、最凶恶的一个!”,不过这么一个狂妄自大的人最后竟然给一个自己看不起的剧作家下跪,并吻了他的脚。这个古怪、狂妄的不光彩的人物正是科恩对犹太特性自嘲的典型人物。科恩当然最终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讽刺犹太人,而是通过这种反常和夸张,以迂回的方式代替了那些老套的犹太特征,用令人迷惑的观察视角,实现真正的讽刺,给那些反犹太主义者以最大的回擊。在火烧旅馆的那一段,查理在杀死第二个警察前就很帅气的说“去死吧,希特勒!”这给出了科恩自嘲犹太特征的真正原因。
  3.对电影工业的嘲讽。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1941年,正好是经济大萧条之后美国电影业的重振期。此时为了鼓励电影业的发展,建立了一些新的规则,两部或三部电影就能拿奖。面对这样的规则,许多电影公司建立了B类部门,制造投资少、效率高的模式化电影。巴顿所属的电影公司正是这样的,不管里普尼克怎么否认,实际上他的公司主要就是做B类电影的。在和巴顿讨论摔跤电影时,他就给巴顿提出了这个套路,从奥黛利的口中我们又能得到印证,B类片的大纲其实可以被无限地重复制作。电影中把编剧的工作当成一种机械化的改写,只是电影工业链中无足轻重的一小链。而这正与巴顿心中的艺术样式不符合,巴顿在苦思创作寻找灵感最终发现其实B类电影根本就是一种虚无[3]。摔跤运动员在扑向对手时喊道“我要摧毁你”,导演要求演员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不过不管怎么演始终感觉不对劲。愚蠢的台词、平庸的表演和烂透了得剧本显得非常的滑稽,因为根本不能提升电影的质量,只能增添一部烂片。
  参考文献:
  [1] (法)弗雷德里克·阿斯特吕克.《科恩兄弟的电影》[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 张春玲.科恩兄弟电影艺术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3] 杨柳.科恩兄弟电影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其他文献
(暨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摘 要: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党内民主”、“坚定不移反腐”、“五位一体”、“三个自信”、“生态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等一批新的概念,蕴含着新的政治传播方式,在政治动员、政治劝服和构筑政治信仰等方面传输着执政党新战略、新信念和新举措。  关键词:十八大报告;美丽中国;政治修辞;新概念;新战略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编者按:打开江西卫视,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张稳重而帅气的面孔,他浑厚洪亮的声音已经传遍祖国的千家万户。他是吃过大苦、经历过挫折的人,从高考落榜而后转做厨师。然而,他不屈从命运的安排,暗暗积蓄着向上的力量,期待有朝一日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不经意间走进电视,考入北京广播学院,并成为江西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他那张富有朝气的脸和沉稳厚重的声音,每天和江西最重大的新闻一同出现在电视画面上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宁波PX事件为案例,从传播学角度阐释公民参与。以保障公民知情权为切入点,以传播学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分析PX事件,建构了一个“公民—决策机构”的传播模式,并在此模式下分析了公民在PX事件中从大众向公众的角色转变。  关键词:知情权;公民参与;大众;公众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5-0029-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新浪微博辟谣为研究对象,分析2010年11月20日到2011年7月1日的新浪微博辟谣博文,通过分析博文总数量、内容分类和惩罚方式、转发、评论前三名,得出新浪辟谣主要以发博文告知博友的方式进行,对于涉及人身攻击、诽谤等恶劣影响的发布者,则注册用户进行惩罚。新浪辟谣微博在努力提高辟谣速度,成果虽多,但与网络上、微博上流传的大量谣言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关键词:微博;谣言;新浪辟谣  中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网络媒体《新浪网》和《腾讯网》为例,分析了其在2011年以动画为主要报道内容的243篇文章的报道形式、篇幅、报道立场、新闻议题、议题的立场等类目,以期客观的呈现和分析网络媒体中的动画形象。  关键词:网络媒体;动画;媒体形象;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5-0043-02  一、引 言  2006年,为了推动我国动画
期刊
摘 要:本文选取2003年以来国内有关电视婚恋节目的研究论文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国内学者对于电视婚恋节目的研究话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电视婚恋节目兴盛的社会因素与媒介环境、电视婚恋节目的美学特征与叙事风格、电视婚恋节目的问题及其发展策略、电视婚恋节目与媒介伦理失衡、电视婚恋节目与青年择偶观等等。分析发现:研究者对于电视婚恋节目的研究,不同学科探讨的分布比例不尽合理,缺乏多学科的综合探讨、研究论文数量
期刊
摘 要:《娱乐至死》是一本对现实和当今生存状态很有意义的书。波兹曼用独特的视角解读了公众话语正在以一种娱乐化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文章从“媒介即隐喻”、“娱乐时代的到来”、赫胥黎的警告及其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针对当今社会文化娱乐化现象进行了深度解读。  关键词:娱乐至死;媒介;赫胥黎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5-0059-
期刊
摘 要:本文是在传播学本土化大趋势之下命题的,《鬼谷子》一书是我国论述游说策略的重要古籍,本文共包括命题背景、传播策略以及对《鬼谷子》的现代反思这三个部分。本文前半部分主要是是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学习感悟《鬼谷子》所运用的捭与阖的独特思维方式以及这一思维方式产物:出色的传播策略。同时,在本文的最后笔者又提出了在现代要对《鬼谷子》进行批判性的反思。  关键词:鬼谷子;捭阖;传播;技巧;反思  中图
期刊
摘 要:中国电影市场每年的贺岁档都会有一部国产大片在中国观众的期待中诞生,2012年由冯小刚导演历经19年的沉淀之作——《一九四二》重磅上映,讲述的是一段渐渐被人淡忘的河南灾民逃荒史,试图以电影的形式立体生动地再现我们民族面对天灾和人祸时的生存态度。本文试图从叙事学的角度,以电影《一九四二》作为分析的文本,探析国产大片在创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为国产电影未来的发展提供若干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随着微博的普及,微博已经被大量企业作为营销的利器,出版社也已开始关注并运用这一工具进行图书营销。本文结合微博自身的影响力研究,并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借力微博进行营销为例分析,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微博这一新媒体在图书营销中的作用,促进图书出版业的发展。  关键词:出版社;微博营销;图书营销  中图分类号:G2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5-0069-02  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