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探究

来源 :大经贸·创业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wj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也是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云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现状,得出云南省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突出。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建议,以期加快云南省城乡融合步伐,推动城乡共同繁荣。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就业
  一、引言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当前的重中之重。那么,在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又是重要一环。城乡融合发展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现代化进程,促进社会长治久安都有重要意义。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产业是关键。但是,农业产业链较短,农村要素流动不足等严重制约着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在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出现了不匹配的状况,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就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农村人口占比较大,贫困人口较多,农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居于全国以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更加严重。如何结合云南省的资源禀赋,构建合理的就业转移机制,促使剩余劳动力跟上产业转型的步伐,是推动云南省农村经济发展,助力精准脱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一步。本文基于云南省的实际资源情况、劳动力状况,分析云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度,以及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建议,以期加快云南省城乡融合步伐,推动城乡共同繁荣。
  二、文献回顾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劳动力转移问题油然而生,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到现在已经相对完整。最早是配第与克拉克在对不同产业进行研究后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再向第三产业这样一种趋势。随后在1954年,美国学者刘易斯提出二元结构理论,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论证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转移具有重要的意义。接着,美国学者托达罗在1969年创立新的人口流动模型,反映了劳动力会因为预期收入的不同而向较高收入的地区或部门流动。他强调了农业部门的重要性,认为要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发展,进而缩小城乡差距。我国学者也对劳动力转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张红宇(2011)通过分析我国城镇化和劳动力的现状发现,城镇化的进程与劳动力转移不相适应,以后需要不断推动城镇化发展,协调城镇化与劳动力转移的关系。楚永生(2019)通过改进刘易斯和托达罗模型,认为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只有进行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完善户籍制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才能更适应中国的现实情况。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文献,本文将结合云南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进一步探讨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
  三、云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现状分析
  1.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截至2019年,云南省常住人口数为4858.3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224.04万人,其中省内转移就业863.99万人,占转移就业总量的70.59%。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向二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占35.75%,第三产业占38.59%,其中向建筑业和制造业转移比重最大。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文化素质水平不高,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由此可见,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效显著,但是仍然面临着劳动者素质不高、就业结构不均衡等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问题还具有一定压力。
  2.云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分析
  (1)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截至2019年,云南省生产总值达到23223.75亿元,增速为8.1%。其中,第一产业占比从2010年的15.34%降低为13.1%;第二产业占比从2010年的44.62%降低为34.3%;第三产业占比从2010年的40.04%增长为52.6%。可见,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加,且占主导地位,一二产比重逐年下降,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的态势,产业转型升级有了一定成效。
  (2)就业结构现状分析。从2010年到2018年,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变化幅度不大,農村劳动力就业比例由77.25%下降到,但是整体仍保持在70%以上,说明云南省的劳动力仍大量集中在农村。劳动力第一产业就业比在不断下降,但仍在40%以上,劳动力第二产业就业占比有所上升,但是所占比重较小,劳动力第三产业就业比在不断上升,但仍低于第一产业就业比。劳动力在三产中的比重为第一产业最多,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二产业,这与产业结构呈现出的“三二一”完全不相匹配,说明云南省的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结构变动的关联度不够,仍需进一步调整。
  3.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产业结构偏离度主要来衡量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两者是否匹配。从云南省的就业结构偏离度来看,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为负值,而且绝对值长期保持在0.71左右,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说明了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下,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极不均衡。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以及云南省绿色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大幅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云南省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长期高于40%,由此可见,第一产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技能较低,严重制约其流向其他产业,从而出现大量的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但其吸纳就业的作用非常有限,其中存在着数量较多的隐性失业,其潜在的就业压力远远大于实际就业压力。
  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都为正值并且都在1以上,同时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10年的2.54下降到2019年的1.43,表明云南省第二产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空间还很充足,尤其是到2016年,云南省全面部署“坚决打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攻坚战”,着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取得了一定成效,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渐趋均衡。同时,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也是精准脱贫的有效方式,能够提高农村转移人口的收入。当前来看,云南省第二产业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正在从低端的加工制造业向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的朝阳产业转移,由于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处于较高值,表明第二产业仍需要吸纳大量劳动力,虽然对一些低端劳动力的需求仍会维持,但是转型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尤其是从2016年以来,云南省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型转向了消费需求拉动型,同时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环境问题的日益显现,最终导致农业与重工业不能够充分的协同发展,其程度低于农业与轻工业的协同程度,这样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出现偏离,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相匹配,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失业的问题。   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保持在0附近且为正值,波动幅度也较小。第三产业覆盖面广,其中许多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诸如零售业和批发业、餐饮业和住宿业等技术含量低,对所需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要求不高,而且用人的方式有较大的灵活性,进入该行业的门槛较低,对转移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强。从2016年开始,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逐步下降,说明其正在接纳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同时旅游业是云南省的支柱产业,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近十年来,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呈现出不断缩小的态势,但是其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空间还是存在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会有较大贡献。
  由此可知,云南省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对来说较不匹配,存在较多剩余劳动力亟需转移,但由于其文化素质较低,转移难度较大;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联度也较低,结构偏离度相对较大,表现出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空间,但也呈现出空间逐步收窄的趋势;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对来说比较均衡,未来可能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力量,但云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相对不高,这对吸纳劳动就业能力有所制约。整体来看,云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太匹配,就业结构的变化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造成这种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进一步调整与改善。
  四、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及原因分析
  1.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限制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
  云南省第一产业产值占比在14%附近,但是劳动力第一产业就业占比在40%以上,存在严重不均衡的状况。说明云南省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出现大量的劳动力剩余。首先,云南省以山地为主,土地较为分散,无法进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农业生产只能依靠纯天然、纯手工的方式进行,导致云南农业生产率相对较低。其次,云南省是多民族的边疆省份,由于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为聚居,以及部分少数民族语言交流上存在一些障碍等原因,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留在家中务农,而不愿意外出打工,造成了剩余劳动力转移较为困难。同时,大量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偏低,主要集中为初中文化水平,只能从事单一,技术水平低的工作。这与二三产业中对劳动力的高要求不相适应。
  2.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低,抑制了产业发展
  云南省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在35%附近,但是劳动力第二产业就业占比仅为13%左右,这说明云南省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但是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严重不足。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主要有烟草产业、能源产业、矿产业和生物工程产业。但是这几种产业都是要求有较丰富的资金以及较先进的技术,而对于技术水平不高的劳动力的需求较少。所以导致云南省第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是云南省的第二产业有其固有的特点,对于人力资本需求较小。其次,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市,而云南省的城镇化率相比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较为有限,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仍然较低。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增加了农村人口进城打工的成本,这使他们有了后顾之忧,不愿意向城镇转移。
  3.第三产业发展不健全,吸纳剩余劳动力后劲不足
  旅游业作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极大的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庞大的旅游资源为劳动力的流入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但是由于旅游资源有限,旅游业可以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空间逐渐变窄,同时,旅游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成为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的一个因素。除旅游业外,其他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随著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第三产业对知识密集型的劳动者需求变大,农村剩余劳动者第三产业转移就业难度较大。同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第三产业,也会造成交通拥堵、住房难、治安差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增加了城市的治理压力,也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
  五、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建议
  1.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云南省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城乡融合程度较低。所以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提高城市更新速度,引导城镇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要加快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云南省农业人口基数大,城镇化率相对于全国水平偏低,要制定合理政策促使有条件的农业人口先进城落户,同时,要保证落户流程方便快捷,保证落户农民能够真正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加快特色镇建设。建设特色镇是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手段,云南省气候适宜、旅游资源丰富,对于建设特色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带动农民就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2.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产业支撑
  云南省可以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将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与旅游业相融合,这是农村三大产业融合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积极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三大产业协同发展。云南省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但是特色农产品的销路一直面临障碍,而且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所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有效拓宽农产品销路,带动农民增收。要充分发挥云南省农村旅游资源的作用,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不断延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大云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够造就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充分的转移空间,而且能够很好的解决三农问题,使其在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工作以及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3.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数量多,而且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不高,劳动者素质较低,严重制约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那么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人才振兴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云南省青少年整体受教育水平偏低,辍学现象明显,其主要原因还是家庭经济困难,政府应继续增加对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增加农村教育水平,同时可以引导全国各地区对云南省贫困学生进行资助,保证贫困家庭的学生可以完成学业。其次,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培训。定期开设专业讲座,建立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不断扩大转移就业培训的规模,推动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术学校和成人教育等,提高劳动力素质,延伸就业渠道,让农村劳动力获得就业技能,从而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张务伟,张福明.新生代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效应及其关系研究——基于全国7549个样本的调查数据[J].经济经纬,2020,37(01):32-40.
  [2] 高军.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调查报告[J].中外企业家,2019(29):103.
  [3] 刘晶,孙亚南.新常态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减贫效应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9(18):186-189.
  [4] 楚永生,王云云,高頔.否定之否定:刘易斯模型与托达罗模型比较与改进——兼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9,16(05):103-111.
  [5]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课题组,张红宇.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抉择和政策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1(06):4-14+25.
  作者简介:张子璇(1997—),女,汉族,山西晋城市人,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劳动经济学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 2020年3月份以来,受央行放水等政策刺激的影响,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成本普遍下降,但银行、信托层面的地产融资监管政策并未放松,明股实债的融资架构开始成为当前放款的主流方式。文章以“明股实债”的拿地配资为例,从风控和财税处理的角度对该模式下架构搭建与退出机制进行分析,为企业提出几点规避风险的策略。  【关键词】 明股实债 涉税风险 规避策略  一、常规的明股实债拿地配资架构  在常规的明股
期刊
【摘 要】 本文对国内外有关自愿性信息披露经济后果的文献进行梳理,分别从投资者角度和上市公司角度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进行总结,最后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  【关键词】 自愿性信息披露 文献综述  一.引言  国内外关于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根据研究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投资者角度,研究自愿性信息披露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检验自愿性信息披露是否
期刊
【摘 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同时,基于信息技术的互联网时代即将到来。但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已经不能满足当下企业发展的需求。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利用互联网信息化的经济管理也存在着优点和缺点,文章对此进行了讨论。结合当前市场需求,分析了公司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进行经济管理信息化,希望为公司发展工作提供促进作用。  【关键词】 互联网 经济
期刊
【摘 要】 城中村的问题不是一个我国特有的问题,而是所有的发展中农业国家过度到工业化国家的一个必经之路。城中村的出现就犹如古罗马的雅努斯神,他有两幅面孔,一副看向过去——经济繁荣,国家富强,一副看向未来——规划乏力,结构不协调。文章提出并分析了城中村出现的原因,改造的困难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城中村改造的经验和多种城中村改造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 新城市主义 城中村改造 对策 城镇化 
期刊
【摘 要】 随着国内疫情形势的逐步稳定,国内大部分的企业的运行也在逐渐迈入正常的轨道。而在全球疫情还依旧严峻的大背景下,国内外贸市场企业的“危”与“机”还依然并存。如何应对疫情环境下企业的“危”与“机”还依然并存的局面是现阶段国内外贸市场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将义乌外贸市场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对义乌外贸市场中比较典型且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企业进行调查以及研究,对疫情下外贸市场企业的“危”与“机”做进
期刊
【摘 要】 本文通过随机抽样调查,对现阶段大学生互联网金融消费行为与理财观念现状进行分析分析,认为目前互联网金融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的影响比对理财观念的影响相对更大。进一步提出了建议,以促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理财观念与消费行为还处于成型阶段的大学生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理财观念  一、绪论  互联网金融催生了校园贷,按照一些校园贷平台的初衷,相关产品的出现是用于
期刊
【摘 要】 本文通过回顾今年以来国内外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情况和富德能源行业特点及所受影响,着重对我国上半年宏观经济情况进行分析,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国际收支政策、产业政策以及环保政策五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在此背景下,对富德能源所面临的挑战从资金面、需求面、供应面及环保面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从竞争对手受到压制、公司利润得以保障以及财政政策得以享受三方面提出了富德能源所面临的机遇。最后对公司在宏观经
期刊
【关键词】 采购成本 供应商管理 成本控制  1 引言  采购成本控制是采购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物料的采购管理是耗用资金最多的一个环节,它同时也是国有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中普遍失控的环节。采购成本控制的优与劣关系到了整个成本管理的成败,怎样做好采购成本控制,成为需要正视并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采购成本做理论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现状,并找到了其存在的原因并进行分析,提出构建采购成
期刊
【摘 要】 耕地作为一种生产性用地,在自然界和人类的交互性活动中处于一个优先被改造的位置,但多年来的不合理开发,业已使耕地系统变得异常脆弱。因此,如何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提升耕地资源的配置水平,是我们切需关注的一个课题。本文具体采集了河南省耕地资源的相关数据,以生态足迹等理论为基础,将原有的生态足迹模型中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调整,分析河南省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情况使其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并提出相应的
期刊
【摘 要】 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标志,海南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2018年,习总书记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之际,郑重宣布党中央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决定设立海口江东新区,将其作为建设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点先行区域。而不管是自贸区,还是江东新区的建设,都离不开合理的产业结构。  本论文以江东新区为研究对象,将其的产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