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shan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改实践中,要努力改变教学观念。而“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张扬着个性和灵性。在“对话”中,能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在“对话”中,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创生着新的表达方式与新的分享方式,绽放出生命的灵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师生、生生、生本之问的对话,让学生在课堂中不唯师、不唯同伴、不唯教材,充分发挥相互之间的对话,真正激活阅读教学,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对话;不唯师;不唯同伴;不唯教材
  
  曾经在教育杂志上阅读过这样一则教育案例:
  “一张四方桌,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还有三个角。”“错!应该是还有五个角。”“是还有三个角!如果沿对角线锯就是三个角。”“你这孩子别往歪处想,哪有这样锯的。”
  “雪融化了,变成了什么?”“变成水。”“对的。”“变成了春天!”“你又胡说,雪怎么会变成春天呢!”“雪融化了,天气就暖和了。小草绿了,桃花红了,春天也就到了。难道春天不是吃雪长大的吗?”那个孩子想。
  那个孩子发誓:将来一定要当老师,给那些答树上有两只小鸟的学生,答雪能变成春天的学生,打上一个大大的红钩。
  多年以后,那个孩子变成了老师。
  他问学生:“一张四方桌,锯掉一个角有几个角?”“三个角。”“完全正确!”
  “雪融化了,变成了什么?”“变成春天!”“太棒了!”
  以上案例是传统教育的一个缩影,过去,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是当前每个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
  
  一、“我可以与你比一次吗?”——不唯师
  
  一般来说,老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其思想广度、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等方面都要高于学生,新的师生观要求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互相尊重的,是一种平等的对话。
  有一次执教《二泉映月》,范读完之后,正准备让孩子们说说是什么原因让阿炳创作了这首不朽的乐曲,—位孩子举起手来说:“老师,我想与你比一比,可以吗?”这一问,令在场的几位听课老师和所有的学生都很吃惊,当然也包括我。随即,我心中顿感大慰,我们的教学不就是要培养孩子这种不唯师的心态吗?敢于向老师挑战,我大加赞赏了他,之后的阅读教学中孩子们都呈现出这种意识。我想只有在这种意识、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的阅读教学才会激活思维。
  例如:在教学《悲壮的一幕》时,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提出一个问题“降落伞在宇宙飞船上怎么打开?”思考片刻之后,
  生1:“他可以先在宇宙飞船内检查一下是否可以打开?”
  生2:“宇宙飞船的速度很快,他来得及吗?”
  生3:“来得及,书上说有两个小时。”
  师说:“两个小时他可以在飞船内试试能否打开。”
  生4:“老师,你讲得有错误,我在杂志《蓝猫三千问》上看过,宇宙飞船上的降落伞等飞船到了一定的高度按一下按钮就可以了,随即人就会随着降落伞飘起来,而飞船向预定的地点坠毁。”
  这是多么富有个性的对话,只有在这样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才能出现教学相长的效果。在浓郁的教学氛围中,师生融为—体,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二、“我不认为他们奸诈。其实也可以说他们很聪明”——不唯同伴
  
  今天的孩子,思维活跃,对课文有独特的见解。对问题敢于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见。有谁能说看到冬天两个词,学生就一定会想到是“大雪纷飞”而不可以是“腊梅花开”呢?所以在教学中,让孩子们进行多向交流、讨论,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差异。
  如:在《卢沟桥烽火》一文的教学中,师问:“你认为日本人怎样?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从第一节中我看出日本人很贪婪。”
  生2:“我从日本人乘黑夜进攻,看出他们很坏。”
  师:“你们的体会很深刻。”
  生3:“我的体会与你们都不同,我认为日本人很聪明,我们现在是和平年代,以我的体会我认为他们乘黑夜进攻显得很聪明,我认为现在要实事求是。”
  谁能说那个学生以现在的眼光来进行阅读,他的体会是错误的?
  又如《天游峰的扫路人》学完之后,生1:“我有一个疑问,作者说30年后我再来看你,扫路人说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30年后扫路人不是去世了吗?”
  生2:“作者与扫路人这样说说,表示客气而已。”
  生3:“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是作者希望扫路人长命百岁。”
  生4:“不会。”
  有学生反驳说:“会的。”
  思考片刻之后,生说:“不管怎样,我认为是可以看出扫路人生活很乐观。”
  在这过程中,教师一直用期待的目光组织教学,让孩子们的思维彻底活起来,从而让他们深层体会出其文章的内涵。通过这样的交流,沟通,合作,切磋、相互碰撞,学生间的互动价值是老师无法替代和实现的。另外在同龄人的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关心别人,与他人沟通。
  
  三、“不是两年一次,而是一年一次”——不唯教材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都是为了给学生个体的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某种条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或者无法代替学生自我的阅读,而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又是通过与教师、同学之间的对话反映出来的,在阅读教学中,要使“死”的静态书本变为“活”的动态,形成“人”“本”互动机制。
  《特殊的葬礼》是一篇介绍环保知识方面的课文,学生通过学习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的宏伟,与今日的奄奄一息的对比,通过仔细阅读,反复咀嚼产生共鸣后纷纷提出:
  生1:“我们要保护这条奄奄一息的瀑布。”
  生2:“我要惩罚、谴责那些破坏环境的人们。”
  生3:“我们以后不能再乱扔纸屑、塑料、白色垃圾。”
  生4:“我们应向社会宣传要保护我们的地球。”
  生5:“我们要加大宣传,不能再破坏环境,否则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生6:“我们要自愿地做起环保小卫士,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多么精彩的发言,掀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波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从孩子们的语言中可看出他们发自内心的对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呼喊,这是富有个性的阅读教学的体现,是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的结果。学生真正认识了、了解了文本的写作目的,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阅读教学的目的就基本上达到了。
  与文本的对话,不仅仅在于与文本产生共振,同时也表现了敢于向教材说“不”,提出自己具有“挑战性”的主张,虽然有的主张显得稚嫩,甚至是错误的,但能提出来就是值得赞赏的。如《麋鹿》一文中麋鹿的角长80厘米,每两年脱换一次。文章学到这里,一生站起来提出:麋鹿的角应是一年脱换一次。理由是在《中国百科知识全书》上有记载,另有一生站起来说:“我在《补充阅读》上也看到过。”又如在薛瑞萍老师一节观摩课《生命的林子》,在课堂结尾处激发学生得到启示: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离开群体,也不能离开竞争。也有同学提出:一个人努力了但还不是最好的,成不了才。这该怎么办呢?学生相互讨论之后得出:人只要尽力而为,即使不成功,也不要紧。只要努力了,你就是最棒的。这就是一种敢于探究、敢于创新的精神动力资源,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对话,不一定要分出好坏;对话,不一定要决出胜负。在对话中,活力的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已没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教学的对话是人格平等的灵魂交融,是教学相长的技艺切磋,是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是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是以诚见诚的推心置腹。对话,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古渎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有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初中数学教师,更应当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近几年,我在处理师生主次关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学方法 教育改革 教育形势 教学观念 教育理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更应当
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我们的教育有时过分的把学习强调是任务,是使命,而忽视学习乐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会给学生带来太大的压力。而兴趣,就如燃烧,可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能诱使我们主动地去学习新的东西。数学家韦尔斯十年磨一剑攻克费尔马大定理,就是从小就迷上了这个世界难题。物理学家弗里希说
宋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古人说“风定花犹落”之句以为无人能对,王荆公以对“鸟鸣山更幽”。“鸟鸣山更幽”本宋王籍诗。原对“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  清人王船山曾经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以上两例说明:辩证法既被应用到文学创作中,也被应用到文学欣赏中。  “动”与“静”是文学艺术中常用的艺
教学大纲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纲中明确提出来,这不仅是体现义务教育性质的重要表现,也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培训创新思维的重要保证。因此对大纲进行全面、透彻的领会是搞好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础。      一、了解大纲要求,把握教学方法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序时就产生了质的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有力武器。它彰显着一个人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的把握程度。有人说:“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新课标更把“朗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得失取决于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的成败。那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到底有哪些作用呢?姑且浅谈一二。  一、朗读是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  朗读能加强记忆。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朗读能加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 “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在实际工作中,我也深深体会到: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是促使孩子将自身能力发展至极限的最好方法,是促使孩子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其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   一、抓住关键,掌握赏识教育艺术   赏识学生要有
两年的初中班主任工作,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学校工作中的一个基础部分——班级管理工作的乐趣和艰辛,在这里,体现了班主任的智慧和汗水。我觉得班主任工作是个桥梁作用,目的是构建一个和谐民主的班级,让学生在这个集体里快乐、健康地成长;构建一个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包括与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与学校其他老师的关系;还要构建一个和谐民主的家长与学生的亲子关系等等,最终目的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
[摘 要]品德课程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关键词]品德教育;体验;阅读;再现;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9006002  品德教育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因而生活性是思想品德课程
无意中我在学校网页上看到很多学生给我的留言,网友袁说“潘老师是个好老师,他很懂学生”,网友DIU说“潘老师很好!一个快乐的老师,带给学生快乐与知识的老师~~”,网友崔说:“潘老师教书质量好,他为人也很优秀,永远忘不了他,永远尊敬他!”,等等很多很多。面对学生如此之高的评价我非常惭愧,思来想去,主要是我对学生很真诚,和学生的心贴得很近,另外可能跟我有自己个性的德育方法有关。  一、给孩子一份紫色心情
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当代的小学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的智者。教学模式也要从单一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程式走向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客观的板块式程式。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下面谈一下我对此次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  一、教师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