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是每个学生都应得到曲奇饼干”看赏识教育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xu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淑敏的《请为你的夸奖道歉》,耐人寻味,也令人震惊。文中谈到北欧一教授要求中国学者向她女儿道歉的事情,教授认为中国学者的夸奖伤害了她的女儿:“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不会分辨,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
  中国学者对教授女儿的夸奖和喜爱,反而惹得教授不高兴,仔细想想,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的夸奖,反思我们的赏识教育。
  所谓赏识教育,就是抓住孩子渴望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中走向成功。在中国,人们越来越强调赏识教育,强调以鼓励宽容的态度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尽可能多地表扬他们;但是,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一味的夸奖孩子就可以了呢?一味的鼓励孩子,他就会朝更优秀更成功的方向前进呢?美国著名教师罗恩则提出“不是每个学生都应得到曲奇饼干”,让我们对赏识教育有了更理性的认识。
  曲奇饼干是罗恩给学生最常见的“奖赏”。他每回都会给学习用功的孩子一块,而不好好学习的孩子则只有眼巴巴看别人吃的份儿。家长们时常打电话抱怨:“克拉克先生,为什么每个孩子都有饼干,唯独我孩子没有?你不怕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吗?”
  每一回,罗恩都这样回答:“如果把饼干分给了那些不够格的学生,就等于告诉他们即使不努力也可以得到奖励。而我这里从没有呼之即来的饼干。”
  罗恩认为,真正优秀的教育,不会轻易给“A”和表扬。他参加过很多普通学校的颁奖仪式,每个孩子都获得一本荣誉证书,家长们欢呼、拍照,看上去无比自豪和满足。罗恩却说:“按部就班给孩子打高分轻而易举,但这不是真正优秀的教育。”
  首先,看清楚赏识什么。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特质,比如相貌、气力、智商等,许多的家长和亲戚朋友总喜欢夸奖孩子聪明、漂亮,正如中国学者对教授女儿的夸奖一样,这样的表扬、赏识对孩子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孩子多是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发展自己的。从教授的话语中,我们感到赏识应该着眼于受表扬者个人的劳动和努力,着眼于受表扬者今后的发展,否则,就会产生错误的导向。
  其次,树立起赏识的原则。
  “美国教育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我们只关注孩子的自尊心,却没考虑他们的表现和能力。不是吗?”罗恩告诉记者,他曾经给一个五年级小女孩的初始手工作品打了一个不及格“F”,最终,女孩做出一个不可思议、引人入胜的作品。“如果我们继续把教育浅表化,并且因为学生努力了就给他们A,那我们其实是在帮倒忙或者做绊脚石。这样做无法帮他们在现实世界获取成功。”罗恩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非常认同罗恩的教育理念,其认为一味夸奖孩子其实是在侮辱孩子。“儿童都是研究大人的专家。当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你说真棒真棒,他觉得你侮辱他,‘我都知道不好,你还说我好’。关键是你要指出他真好的地方,而且知道怎么努力会更好。” 孙云晓说。
  第三,把握好赏识的尺度。
  毋庸置疑,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鼓励,离不开老师的表扬。夸奖是一种激励,激励比批评的效果要好得多,但也不能走向极端。有的家长或者老师为了鼓励孩子,不管孩子做得怎么样,都一味的竖起大拇指,“你真棒”“真聪明”“再……就会更加厉害哦”……久而久之这种无节制的廉价的表扬,就会让孩子滋生虚荣、自负、骄傲的心理,甚至会慢慢把孩子培养成只经得起表扬,受不了批评的“温室花朵”。
  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庭与学校应密切配合,达成一致,既要积极地进行赏识教育,享受赏识教育带给孩子成长的好处,同时也要努力避免过度的“表扬”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不是每个学生都应得到曲奇饼干”,真正的教育,是在严厉和温柔中寻找平衡的艺术。
  责任编辑 黄日暖
其他文献
一、案例背景  2007年暑假,镇政府支助每位教师2000元外出参观学习经费,我校按照镇教育指导中心规章制度组织了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可在外出学习之前,却发生了一件出乎意料的事,从而引出了本案例。  二、情景描述  出发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心想这次外出学习一定很顺利。上午7时35分上了车,一位老师说:“陈老师己经跟其他学校去了。”又一老师说“其实陈老师没有跟其他学校外出学习,可他自己说外出了,真奇
期刊
运用穷尽式系联方法,归纳出刘长卿诗歌用韵系统:近体诗阴声韵、阳声韵共22部;古体诗阴阳声韵共18部,入声韵7部。并将刘诗用韵与相同时代不同地域,以及相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诗人
阿标(化名),一个五年级下学期从区体校转来的男生,平时在班上学习一般,言语不多,也没什么特别亲密的同学。入校后不到一个月,他的父亲单独找到我说,他偶然看到孩子的QQ聊天记录,发现孩子最近迷上了网络交友。谨慎的父亲并没有直接批评孩子,而是以每晚要用电脑加班为由,阻断了孩子晚上上网的机会。可是,没几天,竟发现孩子在利用回家午餐的时间和双休在外面上网、聊天。看到这位父亲着急的样子,我首先安慰他:能及时发
摘 要法治真义在于遵守共同约定的规则。单纯由教师进行的中小学生法治教育,易造成“绝对服从”的法治认知偏误;而中小学生又难以自发习得法治观念,那么,对接高校法学实践,由在校法科大学生开展一定形式的中小学生法治教育活动,将对原有教育实践中可能的法治误识产生纠偏的有益作用。  关 键 词高校法学实践;中小学法治教育;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10
"四至"一词从先秦至今先后产生了"从四方来到"、"四次达到"、"四种气的到来"、"田地、住宅等四周的界限"以及"事情的完美、周到,齐全或人的舒心、安定"等意义。形式上,从状中结构的短语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