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而又冷血的彼得斯巡捕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ly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3年11月,上海正式开埠。1854年7月,工部局正式成立。1929年11月,本书作者彼得斯来到上海,开始了他在上海工部局长达6年的巡捕生涯。
   英国学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毕可思认为,彼得斯的这本自传,更大可能是由他人代笔而成,其写本书的目的,并非真的是为了历史保存证据,很可能是为了洗脱他在1935年12月1日涉毛德彪事件所负责任的嫌疑。在毕可思看来,“在彼得斯的书中完全感受不到对中国人的怜悯之情”。
   然而,本书并非一无是处,彼得斯对中国许多陋习的描述还是值得深思的。比如,仅仅因为感觉被上司训斥没有面子,一位华捕居然枪杀华人巡长后自杀。当死囚听闻死刑宣判后,常常是“绝不会放过任何逞口舌之快的机会”。至于日常因为面子问题而引发的警务纠纷更是不计其数,事实上面子问题至今依然是国人难以跨越的性格短板。曾在中国生活了22年的美国传教士雅瑟·亨·史密斯在1894年出版的《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也曾直陈这一陋俗。
   晚清时期,中国遭受种种屈辱,外因是列强铁蹄的肆意践踏,愚昧则是当时国民的重要内因。记得鲁迅在《药》一文中就曾写过人血馒头的故事。多次参与执行死刑任务的彼得斯也曾惊奇地发现,面对那些余温尚存的死囚尸体,“一些中国妇女和孩子冲到刑场上,把一些铜钱浸到死者的鲜血中,甚至有一个女孩拿了好多糕点泡在血里。而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据说可以保佑自己的家庭不受恶灵骚扰”。
   彼得斯还质疑了中国人的公共精神,在戏院看戏时,舞台“下面的观众似乎根本不在关心台上的表演,所有人都在大声聊天、说笑”;中国人的饮食陋习也是彼得斯包括许多外国人难以理解的,请客吃饭菜肴极度铺张浪费,根本不在乎吃不吃得完。中国人的喝酒习俗丧失了品酒的内涵,常把对方喝醉喝倒为快事……
   这本自传言辞虽然偏激,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基本面貌。时光远逝,但这一幕幕又恍若眼前。就是今天许多外国朋友来到中国,也能轻松发现中国人好面子、大吃大喝等陋习。不过,既然彼得斯推出本书意在帮自己解脱,所以行文中也必然对中国人的形象大加扭曲,比如对中国人的一些生活习惯横加指责,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黄包车夫缺乏同情之心,对流浪于街头的乞丐抱有敌意……也正是因为这样从骨子里轻视中国人,所以当他们在行动中误向躲避抢劫的中国厨师射了“23个弹孔”后,彼得斯没有任何愧疚之意,只是冷血地归咎于那位厨师“运气太差了”。更为可耻的是,彼得斯把自己的那些职务受贿,全部归结于受中国巡捕的影响。
   彼得斯巡捕对中国人表现出来的这些傲慢与冷血,在毕可思面前,虚伪嘴脸暴露无遗,难堪一驳。如果结合毕可思的《帝国造就了我:一位英国人在旧上海的往事》等著作不难发现,彼得斯的这种心态绝非仅有,抛开毛德彪事件,他们当初来到“冒险家乐园”的上海,骨子里充满了帝国统治者高华人一等的倨傲心态。可笑的是,在面对积贫积弱的中国人时,这种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一旦遇到正在东亚强势崛起的日本人时,又变得灰头土脸。同样是涉及命案,彼得斯对于中国人和日本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直到最后,彼得斯仍毫无保留地表示,相对于中国人,自己更喜欢日本人,原因仅仅是日本人更爱干净。
   在那个年代,尊重不是礼节,更像是民族实力的比拼。将彼得斯视为当时英国人的代表可能有失公允,但像他这样怀着帝國统治者心态来到中国的西方人大有人在。而与之相对应的,我们也应看到,百多年后的今天,彼得斯当年描述中国人的那些陋习不少依旧“健在”。
其他文献
本文在对小商业集群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对南京、杭州、广州三个大学城小商业集群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小商业集群内商家面临竞争环境激烈、经济收益较低等现状,同时还
所谓课堂教学机智,就是指教师发现和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有关教学未知事件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应变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的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因此,课堂教学机智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再生资源,值得每一位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细心研究,灵活掌握,科学处理。有效的教学机智能让课堂充满活力与人文性,能够让课堂充满张力
食品制造市场上产品质量优劣充斥,这让该产业内企业备受瞩目.作为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席位的成员,食品制造产业的财务状况和发展前景对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具